- 相關推薦
泄瀉的癥狀和中醫護理方法
泄瀉容易造成人排便次數增多并且脾胃虛弱。對于患有這方面疾病的人群來說,可謂是苦不堪言。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下泄瀉的癥狀、泄瀉的中醫護理方案、還有泄瀉怎么辦。相信大家在看完之后應該會對這種疾病有所了解。
泄瀉的癥狀
泄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一般根據病因病機運用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的方法治療。
泄瀉怎么辦
1、粽子切片曬干,用時先蒸熱,加姜汁與酒吃。每次100克,早晚吃。
2、以水300毫升煮沸40分鐘,乘熱蘸藥液在口才的拇指及小指根部掌面向外推擦2次,再向內夫、手臂方向推擦12次。此稱關二扇門。
3、用白術五錢、芍藥一兩,共研為末,加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冬月加肉豆蔻煨為末。
4、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瀉)。有蜣螂燒研為末。每用半錢或一錢,燒酒調服,小兒用黃酒調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泄瀉的中醫護理方案
1、因肝氣乘脾引起的泄瀉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護理對患者影響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著“待患者如親人的態度,關心體貼患者,從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勵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開朗,防止郁怒。幫助患者熟悉病房環境、作息就餐時間及病房有關規章制度,縮短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距離,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療。
2、悲傷、發怒、生氣時切不可進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氣機的食物。應以清淡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為主,如魚湯、雞蛋湯、新鮮蔬菜等,可吃些蘿卜以調理氣機。
3、腹痛泄瀉明顯時,可針灸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間,調整腸胃機能,祛痛止瀉,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氣丸,或者陳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氣止痛。
結語:以上這些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你出現了泄瀉,那么不妨試一試上文中小編教給大家的這些方式,對于治療泄瀉來說,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它能夠讓你重新恢復健康。
小兒泄瀉介紹及治療方法
病證名出《中藏經》。指小兒泄瀉,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濕,用《中藏經》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寒或暑熱,內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病。一般分風寒瀉、暑熱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可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治當斂陰、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不同季節發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致脾病濕盛而發生泄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后良好;重者下泄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準
1、中醫診斷標準
(1)病史: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2、西醫診斷標準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癥候診斷
1、風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熱或哦哦不發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淡,脈濡。
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
①風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止瀉一號(驗方)。
、跐駸嵝篂a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止瀉二號(驗方)。
、蹅承篂a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藥:調中一號(驗方)
、芎疂裥棺C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調中二號(驗方)。
、奁⒛I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
推拿治療
①風寒泄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每日1次。
、跐駸嵝篂a:清脾經,清大腸,推下七節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③傷食瀉:補脾經,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八卦等,每日1次;蝽樳\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芎疂駷a: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揉龜尾,推上七節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萜⑻摓a: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運內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不同證型,配取相應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癥: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該療法可調整胃腸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用于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用于熱性泄瀉。
將以上藥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根據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兒臍部,外以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籴樂
常規取穴:止瀉穴、足三里、三陰交。
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兒取仰臥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5—20分鐘。分別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蜻x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后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并發癥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癥口服補液鹽,重癥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相關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癥:及時補鉀。
2、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癥患兒適當減少乳食,重癥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后隨病情好轉可恢復母乳喂養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以免產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泄瀉的癥狀和中醫護理方法】相關文章:
腦梗塞的起因癥狀和護理方法介紹02-25
雞眼的癥狀表現與治療護理方法09-21
艾滋病的預防方法和早期癥狀09-21
臥床老人的食譜和護理方法07-20
夏天小孩腹瀉的原因和護理方法08-23
中醫失眠保健方法08-07
飲食護理中的中醫護理10-06
夏季中暑的癥狀及急救方法05-26
登革熱形成、癥狀與預防方法10-11
春困的癥狀及緩解春困的方法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