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精選復習考點
社會工作者是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準則,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從事職業性社會服務的人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最新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精選復習考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1)
1、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助人的服務活動。當前我國對社會工作有三種不同的理解:普通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
2、社會工作的目標:服務對象層面(解救危難、緩解困難、促進發展)社會層面(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
3、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的功能:促進服務對象的正常生活、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社會工作對社會的功能: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
4、社會工作構成要素: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價值觀、助人活動、專業方法。
5、社會工作的三種重要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
6、社會工作者:是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準則,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從事職業性社會服務的人員。分為兩大類:一線的社會工作者和社會行政人員。
7、社會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認同并遵循社會工作工作的價值準則、他們是從事社會福利服務的人員,而不是行政官僚、他們掌握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他們在一定的組織框架內開展職業性的助人活動。
8、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的關系:活動方式不同、專業技術能力不同、處理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社會約束不同。
9、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提供直接服務的基本角色(服務提供者、支持者、倡導者)、支持這種服務的拓展角色(管理者、資源爭取者、政策影響人、研究者)
10、社會工作者的知識基礎:學科知識、政策知識、技術知識、文化知識
11、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技術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質、持續學習能力。
12、社會工作的主要服務領域:兒童及青少年服務、老人社會服務、婦女社會服務、康復服務、社會救助、就業服務、心理健康服務、家庭服務、醫療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矯治服務、城鄉社區發展、軍隊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
13、社會工作領域的擴展:從困難人群到有需要人群、從關注社會問題到關注社會和諧發展。
14、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推動了英國社會福利的制度化發展,也推動了慈善活動的發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會福利性質的法案。對社會工作發展的意義:指出政府對社會救助負有責任并直接參與社會救助活動、確立了助人自助觀念、救助人員的專門化為社會工作職業化奠定了基礎。
15、西方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背景: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張揚、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濟貧法和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背景。
1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工作表現出的特點:政府積極探索、社會教育工作率先發展、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同時并存、專業社會工作不斷發展。
(2)
1、社會價值觀,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撐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實踐的哲學信念。以人道主義為基礎,充分體現了熱愛人類、服務人類、促進公平、維護正義和改善人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理想追求,激勵和指導著社會工作者的具體工作。
2、社會價值觀的理論作用:是構成專業社會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確定社會工作專業使命或目標的根據、是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
實踐作用:是社會工作者的實踐動力、可以指導社會工作者的實踐、是促使社會工作者個人成長的有效力量、是維系社會期望和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關系的關鍵。
3、戈登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1965年)的內容:個人應當受到社會的關懷、個人與社會是相互依賴的、每個人對他人都負有社會責任、每個人除了具有人類共同的需要外也是獨特而異于他人的、民主社會的基本特質在于每個人的潛能都能充分地實現,同時也意味著個人應當通過社會參與而盡到其社會責任。
4、比斯臺克的社會工作價值體系(1967年)的內容:人的潛能、人的責任、人的權利、人的基本需要、社會功能、社會的責任、社會的權利、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人的自我抉擇權利。
5、國際社會工作認同的社會工作價值觀:服務、社會公正、個的尊嚴和價值、人與人這間關系的重要性、誠信、能務。
6、在操作層面,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原則:接納、尊重、個別化、自決權與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
7、我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強調社會和諧、保持家庭和諧與穩定依然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家庭觀念、注重服務的“人情味”、重視道德建設、體現社會發展的要求。
8、倫理:是人們在人際關系方面所持有的價值信念和行為準則,包括個人的自我行為控制和調節以及對他人的行為期望標準。分為個人倫理、專業倫理、社會倫理(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持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行為期望)。
9、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作用:社會工作者自我約束和自我鼓勵的道德規范、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準則,也是服務對象要求社會工作者協助的依據、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共信的保護和保障的標準,也是與其它專業者共信的媒介、社會公眾評價的標準、社會工作專業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是從業人員團結合作的基礎。
10、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特點:服務對象利益優先、專業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約束和鼓勵并重、權威性。
11、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內容: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對服務對象的義務、自我決定、知情同意、實踐能務、文化能力、利益沖突、隱私和保密)對同事的倫理責任(尊重、保密、合作、咨詢、服務的轉介)對工作機構的倫理責任(督導和輔導、教育和培訓、服務對象檔案管理、服務對象的轉介、行政管理)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倫理責任(專業的完整性、評估和研究)對全社會的倫理責任(社會福利、公眾參與、公共緊急事件、社會行動)
12、社會工作倫理標準的制定原則:現實原則和發展相承、文化原則和政治原則互補、本土原則和國際原則并重。
13、社會工作的倫理難題:保密問題、情理法問題、價值中立還是價值介入、個人利益和社會責任、自決原則和知情同意。
14、倫理難題的處理原則:保護生命原則、完全平等與差別平等原則、自主和自由原則、最小傷害原則、改善生活質量原則、隱私和保密原則、真誠原則。
15、社會工作專業守則:是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服務活動中應該遵守的一套規則,它是有關社會工作者“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一些規定。特征:權威性、規范性、目的性、相對穩定性。作用:保障按專業要求開展工作、有利于實現工作目標、有利于維護社會工作的專業形象。
16、社會工作守則的內容:對服務對象應有的態度和行為(尊重服務對象的權益、嚴守服務對象的秘密、公平服務大眾)處理同事間關系的規定(重視同事的工作、共同執行守則)與機構的關系(恪守公私分明、信守機構政策)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責任(充實社會工作知識和能力)促進專業發展、約束不當行為)對社會的責任(增進公眾福利、維護社會正義)。
(3)
1、人類需要的特征:對象性、動力性、獨特性、社會性。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類將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3、阿爾德弗爾的ERG理論將需要分為:生存需要、關系需要、成長需要。
4、人類需要的類型:按需要的起源與性質分(生物性需要、社會性需要)需要指向的對象(物質需要、精神需要)需要產生的方式(原發性需要、繼發性需要)
5、人類行為:個體為適應環境與滿足需要所表現出的活動或反應,它是遺傳、生理、心理、社會過程等內外因素綜合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外顯行為與內隱行為,分為本能(遺傳)行為和習得(學習)行為。還有正常和異常之分。根據行為的性質及后果還可分為攻擊性行為、反社會行為、利他主義行為、親社會行為等。
6、劃分正常異常行為的標準:統計規律、社會規范與價值、行為適應性標準、個體主觀體驗。
7、人類行為的特點:適應性、多樣性、動態性、指向性、可控性、發展性。
8、社會環境:與人類生物遺傳、心理狀態入社會過程相互作用的社會系統,家庭、學校、團體、組織、社區、社會、文化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9、社會環境的單元包括家庭、(朋輩)群體、單位組織、社區、制度和文化。
10、家庭對個體影響的重要途徑是通過家庭教養模式,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分為感情紐帶和行為控制兩個變量,有四種模式:權威型、****型、縱容型、疏離型。
11、社會包含家庭、經濟、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政治、法律和軍事等子系統。
12、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物的總和,包括物質技術、社會規范和精神體系,是所有物質產品與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文化對人心理的影響最終通過群體行為表現出來。
13、人的社會功能是人作為社會成員、作為社會人所具有的能力和發揮的作用,它與人們所期待的社會角色有關。
1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個體必須適應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個人行為、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不能脫離遺傳的制約、人類行為能改變社會壞境、人類行為與環境相互影響力度并不對等。
15、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分為三種水平,六個階段:前習俗水平(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天真的享樂主義階段)習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社會秩序階段)后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的倫理準則階段)。
(4)
1、社會工作理論是關于社會工作理念、社會工作實踐的系統化觀戰點。包括抽象化的理論和作為模式的實踐理論。
2、社會工作理論可以幫助專業建立權威地位,取得在社會中的合法性。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解釋、預測、確定干預的方法和模式、發展新的理論。
3、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根據內容分為支持社會工作的理論和社會工作理論,從本體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把社會工作理論劃分為實證主義(現代主義)理論和后現代理論。
4、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理論20世紀20—60年代成為美國臨床社會工作的主導。主要觀點:第一,人的心靈是由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構成,潛意識是非理性的。第二,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當人格失調時,治療的焦點應放在自我的強化上。第三,將人的性心理發展作為人的心理發展的基礎,將其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生殖器期。
5、精神分析理論的實務原則:個別化原則(強調每個人的早期經驗都是不同的)、強調要與受助人簽訂治療協議、要為受助人提供一個安全與支持的環境、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聯想、要傾聽和感受受助人的想法要給予支持接納和理解。
6、精神分析治療過程分三個部分:治療情境的建立、治療關系的建立、治療性對話(實質階段,包括三個內容:自由聯想、治療性傾聽、詮釋過程)
7、認知行為理論是折衷的理論,主要有兩個來源: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學派。主要觀點:
*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直接影響個體的行動;
*認知的形成受“自動思考”機制的影響;
*根據埃里斯“ABC情緒理論框架”非理性的認知會產生非理性的情緒行為;
*借用社會學習理論的三個要素來認識和改變人的行為,這三個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標行為和結果;
*強調認知在修正行為中的重要性。
8、認知行為理論界定對服務對象問題看法的原則:
*服務對象的問題是學習得到的,也可以通過學習改變;
*解決這些問題既要通過行為訓練修正行為,也要通過調整個人的認知來促進行為的改變;
*服務對象及其處境的獨特性是正確界定和評估受助人問題的前題。
9、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認知理論的原則:
*尊重個人的自主決定和信念;
*幫助服務對象改變錯誤的認知、建立正確的認知;
*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10、關于助人目標的原則:
*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它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
*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
*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以上8-10為認知行為理論的實務原則
11、認知行為學派的助人過程:確定評估重點(即服務對象的思想、情緒和行為)、專業關系(結構性的、有期限的角色關系)的建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12、服務的步驟:*確定不正確的、扭曲的思維方式或想法,確認它們是如何導致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的;*要求服務對象自我監控自己的錯誤思維方式或者進行自我對話;*探索其錯誤思維方式與潛在感覺或信念之間的關系;*嘗試運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維方式;*檢驗服務對象建立的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基本假定在調整行為和適應環境上的有效性。
13、社會支持:是由社區、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
14、社會支持網絡:是一組個人之間的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個人得以維持社會身份并且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和新的社會接觸。
15、社會支持:是由社區、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
16、影響社會支持程度的因素:發展因素、個人因素、環境因素。
17、社會工作專業對系統理論的應用始于赫恩提出的全人或全貌的概念。平克斯和米納罕以系統的觀點介紹整合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和方法,被看作是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被證實而廣泛的應用。
18、平克斯和米納罕將人們生活中的社會環境分為: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統(家庭)、正式系統(社區組織)、社會系統(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環境中的不利因素,調整人與環境的關系。
19、生態系統理論的主要觀點:
*人生來就有與環境和他人互動的能力,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互惠的,并且個人能夠與環境之間形成良好的相互調和度;
*個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人類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個人意義是環境賦子的,因此要理解個人,就必須將其置于其環境之中;
*個人的問題是生活過程中的問題,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須在其生存的環境中來進行。
20、運用生態系統理論應該注意的問題:
*人們遇到的許多問題不完全是由個人原因引起的,社會環境中的障礙也是導致問題的重要因素;
*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的著眼點不能僅放在個人身上,要從與之相關的不同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著手;
*服務對象與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社會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對服務對象與環境的關系作出新的判斷;
*對服務對象的幫助要從整個生態系統出發,把他們的問題放到不同層面的系統中去看待和解決。
21、對社會工作專業產生最直接影響的人本主義學者是卡爾`羅杰斯,由此提出社會工作專業治療中的基本原則:誠實和真誠、溫暖、尊重和接納、同理(或同感)。
22、人本主義在小組工作中得到了深入的應用,表現在:
*強調每一個人都要受到尊重;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彼此負有責任;
*個人具有歸屬與被包容的權利;
*人們具有參與和被聆聽的權利;
*人們具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群體成員之間是有差別的,每個人的差別都要得到尊重;
*人們具有質疑和挑戰專業人員的權利。
23、存在主義的核心是個人的存在,個人具有選擇的自由。在社會工作治療中引入了五個重要概念:個人意識的覺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選擇的自由、對話的必要性、實行。
24、在實務中,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生命的意義,強調個人的內在價值,包括個人痛苦的經驗都是有意義的。
25、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貢獻在于他們為社會工作提供了最為基本的價值基礎和思想基礎。
26、增能社會工作的基本假設
*個人的無力感是由于環境的排擠和壓迫而產生的;
*社會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障礙,使人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但是這種障礙是可以改變的;
*每個人都不缺少能力,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的;
*服務對象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是一種合作性的伙伴關系。
27、造成無力感的根源:
*受壓迫群體的自我負向評價;
*受壓迫群體與外在環境互動中形成的負面經驗;
*宏觀環境的障礙使他們難以有效地在社會中行動。
28、增能社會工作的理論體系:宋麗玉等從倫理價值、干預認可、概念框架、助人過程四個方面闡述增強權能社會工作。
29、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的助人過程注重以下方面:
*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建構協同的伙伴關系;
*重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維持人與環境這兩個工作焦點;
*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的主體,告知其應有的權利、責任、需求及申訴渠道;
*以專業倫理為依據。
【最新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復習考點】相關文章:
2017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備考復習題「附答案」01-22
2017社會工作者初級《綜合能力》模擬復習沖刺題「附答案」01-22
初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沖刺試卷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