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5年春節手抄報資料:為什么貼對聯
貼對聯 喜慶的象征
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
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睹┩た驮挕酚涊d:蜀后主孟昶曾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是我國最早的對聯。
宋代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大詩人陸游就曾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
明代對聯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遏⑷请s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門第,須加春聯一副”,他本人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清代是對聯的繁榮期,不論在內容的開拓還是在藝術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吳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馮玉祥將軍送給理發鋪的:“倭寇不除,有何顏面對鏡?國仇未報,負此頭顱為人!”中國青年反對帝國主義“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難的“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等等,不再贅述。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么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我國的春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ú)”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ǎng)在公元 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春節手抄報資料:為什么貼對聯】相關文章:
為什么貼對聯02-02
春節為什么要貼對聯?01-19
為什么過年要貼對聯01-19
過年為什么要貼對聯01-18
過年為什么要貼對聯01-17
春節貼的對聯02-19
春節貼對聯的習俗02-02
春節對聯怎么貼01-18
關于春節貼對聯的古詩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