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幾大盤點
溫州除夕的習俗與禁忌,2017年春節習俗大盤點
溫州城區地處東南沿海,歷來經濟富裕,形成了春節期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
搗年糕
又稱“搗糖糕”,糯米摻秈米后,加紅糖或白糖調色,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做成長方形,再放入不同的印模里,壓出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等具吉祥圖樣的甜年糕。除了長方形,也有做成元寶狀的年糕,插上銀花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有的人家將年糕做的元寶每個房間都擺上,也有的`放在米缸里,寓意著年年高升。過去不少人家備有石搗臼,一到臘月,或幾戶相約,或獨戶,由壯力的男子擔當搗手,婦女充當助手來搗年糕。小孩則圍在一旁觀看,時有大人摘一小團年糕給小孩,稱“吃糖糕奶”。在搗年糕的同時,家家戶戶也用糯米粉炊作松糕。
撣新
每年年關將近,溫州人會沿襲臘月“撣新”的習俗,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趁此機會洗去家里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干干凈凈迎接新的一年。撣新的日子一般選在祭灶前,《萬歷溫州一府志》中曰:“民不知臘,多以二十四日,之前數日掃塵潔宇,至二十四夜祀灶。”舊時城區無自來水,大家都擠在河埠頭與水井頭挑水、洗刷,形成了一種干干凈凈迎春節熱鬧的氛圍。
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廿四夜”,舊時,城區家家戶戶都要在先一日換下灶前舊的灶神像,貼上新的,祭灶聯語一般為“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橫批為“吉星高照”。這日傍晚灶頭還要擺上糖果、甌柑、凍米糖和毛芋等來祭拜“鑊灶佛(灶王爺)”。
貼春聯
貼春聯源于古時的桃符。早在五代時,后蜀主孟昶就在桃符上撰聯曰:“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相傳桃可驅邪,聯語則有祈福之意。宋以后桃木被紅色紙張所代替,稱春聯。除夕那天,城區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城郊的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
俗稱擺分歲酒。這頓飯是一年中最為講究的一餐。過去所有人家都要用紅色的高腳碗擺十樣好吃的冷盤,如醬油雞鴨、醬油肉、鰻鲞、炸花球、花蛤等,中間還要上十大碗熱菜,諸如蹄膀、全雞、或全鴨、魚、年糕、甜點等,而年糕、魚及甜點不可缺少,這三樣分別寓意家庭生活一年比一年高升(糕),收入年年有余(魚),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吃罷分歲酒,小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則要給小輩壓歲錢。同時,除夕之夜還須熬夜守歲。當午夜鐘聲響起時,各家燃放鞭炮、焰火,在歡快熱鬧的氣氛中迎來了新的一年。
拜年
舊時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如相遇于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后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
【春節習俗幾大盤點】相關文章:
盤點HR面試選人幾大方法面試指南12-09
盤點七夕乞巧的習俗11-24
七夕活動6大習俗盤點11-21
春節習俗的日記12-10
春節手抄報資料《臺灣春節習俗》07-29
演講幾大技巧范文11-20
留學愛爾蘭幾大優勢07-11
春節習俗手抄報內容08-06
春節習俗手抄報資料08-03
春節習俗的日記10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