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閩南地區春節習俗介紹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重要的日子,全國人民都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各不相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閩南地區春節習俗介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閩南地區春節習俗介紹 1
閩南地區的春節習俗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中華民族過春節的傳統,“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為濃重的春節禮俗。過去,從閩南地區到海外的華人華僑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建大房子),而在傳統春節,海內外的閩南人都無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習俗給保留下來,并作為最隆重的三大禮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為隆重的禮俗之一。閩南春節習俗如下:
1、筅塵日
這是年終的大掃除。人們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扎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绑趬m”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清潔干凈,以便能清清爽爽過個年,同時也是為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收藏起來,待到除夕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塵”節之后,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在閩南語里,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巴敫狻贝蠖际欠盘钦舻.,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4、開正
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5、賀正
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征福壽綿長。早餐后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6、團拜
所謂“團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點的時候開始。團拜的由來與村民的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時,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儀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閩南以及臺灣一帶盛行,也叫“博杯”、“擲筊”。
7、壓歲錢
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閩南地區春節習俗介紹 2
在閩南一帶,一般從“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年)開始,閩南人就覺得“年兜”(閩南語指的是“年節”,即過年時節)已到啦!一年忙著,到了“年兜”,可以輕松快樂地過個節日!
這說明,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正是從臘八開始的。臘八要喝“臘八粥”。接下來是“小年”,即農歷臘月廿三,要祭祀灶君,俗稱“年兜年兜,糕餅祭灶”。除了祭灶,在小年,家家戶戶還要祭拜祖先。過了小年,一直到除夕前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忙年”。
閩南人“忙年”可真的很忙,一天做一件事,每天忙著不同的樣子,一直忙到春節前夕:農歷廿三祭灶神、祭祖宗,敬神,即祭祀“灶君公”,敬祖先,懷念過世的祖先們,祈求祖先保佑晚輩;農歷廿四,要掃屋掃房,扎“春枝”(一種寫著“春”字用紅黃兩色扎的紙花,閩語中的“剩”,其讀音與“春”相近,“春枝”是用來插在過年飯上,象征年年有余),寫春聯;農歷廿五,要磨豆腐;農歷廿六,要殺豬宰羊;農歷廿七,要宰雞鴨;農歷廿八,要炸棗花,蒸芋頭;農歷廿九,要蒙香斗(梯形棱臺狀的斗,上寬底窄,用來盛五谷雜糧進行祭祀的,斗外用紅紙蒙貼,四周鑲金箔紙,金紫金磷,富麗堂皇),蒸年糕;除夕當天,白天要洗浴換新衣,晚上團圓吃年夜飯。有順口溜念曰:“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大字(春聯)。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大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蒙香斗。三十日,過大年!”很順口,很歡快,很巧妙地念出了“忙年”的要點。
“忙年”的那幾天,雖然非常忙碌,但“年兜”的喜慶氣氛讓大家忙得很熱乎,也很“樂乎”!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圍爐團圓,這是中國人的共同傳統,但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在閩南一帶,圍爐很有特色,也很講究。閩南人吃年夜飯時,要“添碗筷”,就是說,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雙,要多擺上幾個碗,幾雙筷子,為還沒有來的親人準備著,擺成雙數,成雙成對,多出幾雙筷子,表示年年有“剩”(閩南語中的“!迸c“春”字同音)。
同時,在除夕夜宴上,年夜飯有好幾樣食物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如長年菜、年糕、雞、魚、蘿卜、血蚶等。一家圍爐時,每個人都要盛一碗米飯,而且,不能把米飯吃完,表示年年有“剩”(與“存”或“春”同音),飯后大家還要吃柑橘,如意“吉”祥。
圍爐同吃年夜飯,年年有“春”(“剩”),幸福“吉”(“橘”)祥。
吃完年夜飯,要高堆“過年飯”:以陶缽滿盛著大米,象征著豐衣足食;上面再擱著年糕,因年糕俗稱為“發糕”,象征著歲歲大發,年年升高;放些柑橘,象征著吉祥如意;擱著涂紅的雞蛋,象征著紅火、祥福;還要放些紅米丸,象征著團圓、圓滿;再放些米粉蒸制的金、銀錠,象征著財源廣進,還有插上春枝,象征著年年有“剩”,年年逢“春”,年年有“存”。
一缽高堆的“過年飯”,富有想象的意味,豐衣足食,大發高升,吉祥如意,財源廣進,年年有存,這是多么祥福的期望。
閩南人在過大年時,還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上和在存放糧食的米囤上貼個“春”字,既寓意春節來臨,更意味著年年有余,歲歲有“春”(即“有剩余”)。在燒香的供桌前還要置放一個火爐,象征著家運亨通,紅紅火火。一直到傍晚,燃放鞭炮,子孫們就跪拜祖先,誠孝祭禮,感恩辭年。
在大年夜,門外已貼上春聯,大門內還要擱置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閩南語的“蔗”,與“佳”近音,寓意這漸入佳境。同時,據說,放上株甘蔗,可以頂住大門,防盜防賊,新年一年,就免遭被竊,平安康樂!
正月初一,也就是古時說的“元日”,“元旦”,黎明便開門,梵香燃爆,稱為是“開正”,也就是正月開始了。晨起祭祖先,敬奉先祖。清早要吃面線,表示新的一年健康長壽。人們穿著新裝,到族人、親戚家按輩分高低依次拜年問好。在路上,如遇到鄰居,或碰上了朋友,都要彼此道賀新喜,祝賀新春快樂!當客人來家時,以甜茶、糖果、蜜餞等誠懇款待,如客人帶著孩童來訪,還應送給禮柑、瓜果,祝賀健康成長。
此外,在正月初一,垃圾糞土不傾戶外,寓意著存貯財富,新年興旺。
正月初二,被稱為是“女婿日”,女兒偕夫君回娘家,娘家人要盛情款待,當然,來岳母家懂事的女婿,最好能給個紅包,感謝岳父岳母當年對女兒的培養教育,也表示女婿的孝順。如果女兒是帶著小孩回娘家的`,娘家當舅舅的,要送給外甥紅包,表示關愛和喜慶。
正月初三,閩南人一般不登門拜年,都要在家里祭祀亡靈,人間有熱鬧喜慶,也別忘了祭奠逝去的人們。
初四到初八,探親訪友,喝茶談天,聚集喝酒,拜神求簽,旅游度假等,多樣的自由活動,盡顯休閑歡樂的氣氛。
正月初九,被認為是玉皇大帝誕辰,閩南稱為是“天公生”,這一天閩南人家家戶戶要敬“天公”,祈求上天的保佑。當然。如果近期有奔喪的,要停祭“天公”兩年。
正月十五,古時稱“上元”或“元宵”,即“三官大帝”的誕辰日,上元之夜往往要鬧花燈,有街景燈會,熱鬧非凡,父母往往要帶著孩子提燈上街參與熱鬧,同時也欣賞街上的的燈展。像泉州開元寺附近,廈門的中山公園、白鷺洲公園等,都舉行“元宵燈會”,同時還經常有耍龍燈,舞獅、舞龍等活動,很是喜慶、熱鬧。
元宵是春節的“尾聲”,也是最為熱鬧的,人們盡情地在這一天享受春節的時光,讓自由與快樂盡情表現,以便過完春節,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工作中。
久遠傳承下來的閩南春節習俗,洋溢著熱情溫馨的親情氣息,非常給力地展現了閩南人歡度春節的瑞祥氣氛和快樂生活,在這樣的吉祥日子里,人們心中一定呼喊著:“節日萬福!”
【閩南地區春節習俗介紹】相關文章:
閩南地區元宵節習俗02-22
閩南地區的普度和中元節介紹06-08
春節習俗的介紹02-27
臺灣春節習俗介紹05-29
浙江春節習俗介紹10-11
臺灣的春節習俗介紹06-27
春節習俗英文介紹02-03
介紹春節習俗作文09-23
介紹春節習俗的作文08-13
介紹春節的習俗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