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過年習俗
春節年年過,可伴隨我們多年的春節習俗不經意間改變了許多。生活條件好了,大家不必等到過年才穿新衣、才大飽口福,不少人也就沒有了曾經對過年的期盼。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各地過年習俗,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京城古韻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于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J初二至十六K、“東岳廟”J初一至十五K、“白云觀”J初一至十九K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西北勁風
民風古樸煷航詿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陜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正月打秋千:秋千是娃娃們的陣地,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秋千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樹上,把秋千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結束了。
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廣東: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東北瑞雪
東北的年俗,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熞雷鴇俺び注熛蜃誶茲代神主叩首煴硎敬撬輟K婧螅舉行家宴煶け裁親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飯后,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于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后,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后,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港臺習俗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袄小奔兇嗍且允炯0拈T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gov-ern-ment允許公務員“xx”(賭博)。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后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征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后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J或叫“團圓飯”K。年夜飯吃過之后,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
各地過年習俗 篇2
湖南
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長沙一帶,流行的大年初一風俗有:大清早起,開門炮后,擺好供品,由男子長者擇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謂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畢,于堂屋齊向祖先禮拜,再依輩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見,俗稱全家拜年,又謂之團拜。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北京
北京有句俗語叫“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黏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干、桂圓等多種雜糧干果,寓意著“五谷豐登”。同時,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俗稱“臘八蒜”。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俗稱的“小年”,在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為的是哄灶王爺開心,在玉皇大帝跟前“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也會做一些用麥芽糖做成的“糖瓜兒”用來粘住灶王爺的嘴,以糖封口,使得他見了玉帝干脆一言不發,防止言多必失。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最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老北京人家必須將吃剩的藥渣拋到門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藥方燒掉,據說這樣可以“丟百病”。此外,家里要備酒席,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
在正月初一時,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于祖前,謂之“阡張”。正月一日到五日,俗稱“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廣甸”之外,“五顯財神廟”、“東岳廟”、“白云觀”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重慶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這里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里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里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更喜歡用鮮花來裝飾房間。
報道還稱,中國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餃子,重慶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征團團圓圓。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大年初一,重慶人不出門守在家里。家里不能掃地和倒垃圾,這樣做會掃走家里的財氣。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里拜訪。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山東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后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飯后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余頭。水餃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魯西南地區俗規,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它如牛、馬、狗、貓等家飼動物,都得到優待,有的吃餃子,有的啃肉骨頭。有的人家用五谷雜糧喂牲口,牲口吃飽以后,再用掃帚從牲畜頭上往下掃,掃出什么糧食來,就意味著這種糧食豐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膠東龍口、蓬萊一帶,初一早晨還有些特殊活動。一是照虛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紅燭,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驅逐黑暗,把邪氣惡息統統趕出去。二是壓窗臺,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種各樣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臺上,十分美觀。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囑咐,攀著門栓打三個“秋千”,據說這樣能長得快。四是放壓缸錢,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一年不會干旱,五谷豐登有余錢。五是丟盛蟲(蟠龍),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蟲放進糧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諧音,丟盛蟲取“剩余”之意。
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還是不能說話。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過得“旺火”。
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在古交山區,于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
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后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清徐縣一帶的習俗,于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舉行燈節,最有趣的是轉九曲黃河陣。吉時一到,鳴炮三聲,這時場內燈光齊亮,場外的旺火沖天。秧歌隊披紅著綠,載歌載舞;各種社火隊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進陣。人們自由自在地轉悠倘樣,一派熱鬧景象。
河北
以承德為例,在承德,家家戶戶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吃飽了,喝足了,人們就開始接著做凍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講究將過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來,過年時親朋好友來了,主食一熱再炒上幾道下酒菜,一桌佳肴就端上桌了。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承德又稱寺廟之城,因此廟會與民間節日相互輝映,正月十三,普寧寺“打鬼”,一連三天,是承德最大的廟會。當天,堪布喇嘛身披黃錦衣袍坐在車上,雙手持缽,各侍從手持法器,跟隨左右,前呼后擁,還有四大天王、三十六地煞,七十二金剛等。正月十五,到處懸燈結彩,火樹銀花。在雙峰寺附近的老年溝,人們會用面做成碗狀,晾干后插上棉花,倒點油,到晚上7時多,就開始“撒路燈”的活動,祈求一年出行平安。到了正月二十五,這天家家戶戶于天亮之前在院內用火灰畫幾個囤形,中間撒上小米,以象征倉滿囤流,來年生活富足。
安徽
在池州,各村莊家族祠堂中,農民們會帶上儺舞面具,邀上宗族師承技藝的同鄉,表演池州儺戲。在淮南,大年初一上午,數百居民聚集在一起聽人講故事。“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小孩子也能講!
在潁上,年三十的團圓飯最重要的是餃子。年三十晚上吃葷餡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餡的。素餃子有時要包成元寶樣,家里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元寶。其中一個元寶中間會包上硬幣,據說吃到硬幣元寶的人一年里都會財運亨通。
在渦陽,大年初一早上要到祖先墳前祭祖。男人們先進行祭拜、燒紙錢、放鞭炮,每個人都要在墳前磕頭,女人不參加祭祖。
在廬江,雞蛋是被當地用來招待客人的“元寶”,祝福前來拜年的賓客新的一年能發大財,交好運。一般情況下,主人勸客人“拿雙元寶”,寓意著更加吉利。
在歙縣,大年初一要向祖宗畫像行跪拜儀式,還要喝上一碗棗栗湯,寓意朝朝順利,歲歲如意,也盼望子孫早早得力。
在碭山,大年三十要貼春聯,貼門畫,上午剁好扁食餡。扁食下鍋要放炮敬神,出鍋先盛碗敬神,還要以湯澆地,傍晚在門口橫放下棍子,叫攔門棍。
在桐城,大年三十中午要吃掛面,寓意日子長長久久除夕年夜飯有魚但是不能吃,寓意連年有余。正月里請客要上兩碗魚,其中一碗不能吃。桐城人初一初二不能拜年。在走親戚拜年時,必須帶糕,寓意高來高去。
湖北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孝感的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卑菽暌话惆莸匠跞、初四為止。正月十五時,鑼鼓敲得震天響,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彩船、竹馬、高蹺、平臺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
【各地過年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各地習俗12-22
白露各地的習俗03-19
各地的過年習俗大盤點03-12
各地春節習俗-北京12-08
中國各地的春節習俗03-12
中國各地春節習俗01-29
各地中秋習俗07-12
臘八各地習俗10-10
廣東各地冬至習俗12-22
立春各地習俗大全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