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精選15篇)
新年的鐘聲敲響,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這就代表著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洋溢著大街小巷,而有的地方在春節時還會進行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活動。那么你對于春節的由來了解嗎?春節的風俗又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
臘梅花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重慶當地人喜歡春節的時候在家里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來作為裝飾,因為臘梅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舒適。特別是對于年輕人來說,鮮花裝飾房間會多些些浪漫。
南山是盛產臘梅花之地,從臘月開始,你不管在花市還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里面都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在逛街的時候,你經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蠟梅花,它的價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幣兩元。
放鞭炮
由于市內是嚴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區一些劃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會開車到郊區,在這里盡情大放一番。那些在農村有親戚的重慶的人會乘機到鄉下放鞭炮,過過癮。
吃團圓飯、看春節聯歡晚會
提到春節,相信每個人都會想到年夜飯。中國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餃子,而重慶的人則必須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并且他們在湯圓的數量上有許多講究。例如正在讀書的學生,一般家長會讓他們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團圓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通常是一邊打牌,一邊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誰先出完牌誰就是贏家)或者是麻將,也有的一家人一邊做湯圓一邊看晚會。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會玩到零點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點,一家人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小氣球全部踩破,發出類似鞭炮的響聲,用來表示辭舊迎新。
年初一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問好之類的,但是重慶的'人都是不出門守在家里的。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掃地和倒垃圾,據說這樣做會掃走家里的財氣。還有,那天不能睡午覺,當地人成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當然,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須說吉利話,不能說喪氣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
大年初二開始拜年,當地人稱為“走人戶”,意思就是到親朋好友家里拜訪。重慶的人還喜歡年初二之后吃“轉轉飯”,就是到親戚之間輪流吃飯,一家負責一天的飯菜。通常吃飯后打牌,大家一邊打牌,一邊聊天。
元宵節
當地人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也就是中國的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所有房間的燈都要亮著,家家戶戶吃湯圓。而且這時候經常是搞燈展的時候,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種民間慶祝從十三就開始了,有表演魚翁和蚌仙,踩高蹺,耍獅子等。
元宵節一過,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人們又開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2
年夜飯
除夕年夜飯,是每一家春節的重要節目。每個地方的年夜飯都會因為地域的原因而不同,上海的人口味比較偏淡,因此上海的年夜飯菜譜一般是以上海的本幫菜或者粵菜為主,清淡而可口。
廟會:
上海的城隍廟廟會
上海的開埠以前,城隍廟是上海的民眾唯一的游樂之處。上海的城隍廟從清末民初以來,和周邊的園林、市場以及老街里巷融合在一起,成了一個區域的代名詞。它代表了上海的的歷史與傳統,是上海的本土文化的一個載體。多年來由廟市發展形成的廟會文化,幾乎囊括了宗教、商業、民俗等民眾物質、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被譽為上海的灘旅游的名片。
上海的大觀園皇家廟會
上海的大觀園皇家廟會將在年初一到初六盛大開展,跳加官、接財神、劉姥姥進大觀園等特色互動項目將紅樓藝術與盡展。春節游上海的大觀園,熱熱鬧鬧過新年。
燈會
上海的豫園燈會是上海的春節期間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有人說,豫園是上海的最中國化的地方,也的確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這里的燈會將每天隆重上演,熱鬧非凡。
早年的城隍廟歷來是上海的城里過年時最熱鬧的地方。有詩為證:“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礋羰巧虾5娜诉^年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到最具有上海的傳統特色的老城隍廟附近去看燈當然就更有年味了。
上街尋年味
城隍廟是品嘗上海的鄉土風味最濃的零食和小吃的.最好去處。若是想尋找往昔過年的氣息,那絕對是個理想的地方。
從金陵路往東就是城隍廟。一路行來,已經見過兩家供應“南翔小籠包”的小店,還有一家小紹興雞粥店。進入了城隍廟,迎面是著名的上海的“老飯店”,然后是鱗次櫛比的金店。向左邊拐,有一條特色商品街,樂器店、風鈴店、梳子店等等。往前有專門經營上海的特產的商場,大白兔、五香豆和梨膏糖之類的東西。東南角有一條上海的老街,主要是一些古董瓷器店。在東北角豫園一帶,則主要是美食街。緊挨著九曲橋的,就是南翔饅頭店和湖心亭茶樓了。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3
【來歷】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
【習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泵髦腥~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F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垺⑼嫠。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民國后至現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4
節日有著特定的民俗文化,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文化資源。而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社會意義尤為巨大。
春節首先代表著溫暖和親情!坝绣X沒錢,回家過年” “一年不趕,趕三十晚……這些話說出了春節所負載的厚重歷史積淀,以及春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盎丶疫^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和理論關系的更新。
人們說,有海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呢就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泊的人們,過春節是一定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的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勢力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個團結的節日。彼此之間說一句“恭喜發財”,說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都高興?傊,春節使人和睦相處,幸福快樂的盛大節日。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5
陜西省歷史悠久,早在一百多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部落在陜西省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稷開啟農耕文明,倉頡創造漢字,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司馬遷著成史書絕唱……無不標志著陜西省深厚的文化與燦爛的文明
陜西省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文明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然會孕育出獨特的風俗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剛剛過去。春節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陜西省人一定也不例外。春節期間,步入陜西省的農家小園,映入眼簾的一定是絢麗繽紛的剪紙窗花和年畫。
陜西省從南到北,特別在是黃土高原,到處都能見到花花綠綠的剪紙。陜西省剪紙歷史悠久,窗花為其代表。我們常見的民間剪紙,是單色窗花,那粗獷的風格,精湛的工藝,豐富的式樣都寓意著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裝飾精美、顏色搭配合理、風格典雅。在陜西省農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龍鳳呈祥”、“連年有余”和“花開富貴”。剪紙窗花已成為陜西省的民間工藝品。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大都用于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畫承載著人們對新春的祝福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陜西省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發展頗為興盛。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其中鳳翔木版年畫最為著名。鳳翔木版年畫是西北地區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于陜西省省關中的鳳翔縣。它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與手繪相結合,想象豐富,取材廣闊,以線造型,設色以橙、綠、桃紅三色為主,簡潔明快。而特別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間性——由于由畫稿到雕版、印刷、彩繪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鄉村藝人或是農閑時的農民,主要銷售對象又是中國西北、東北的農戶,因而它具有純粹的民間美術特色,體現了數百年來中國農民的理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和風尚習俗等。
陜西省年畫發展興盛,促進了陜西省美術作品的興起。現如今,“戶縣農民畫”也已成為了陜西省著名的民間作品。它產于陜西省戶縣,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鳥等,反映田園生活,鄉土風情濃厚,令人頓生積極向上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戶縣農民畫家作畫時,注重傾注自己的感情,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家鄉圖畫,色彩強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農民樸實強悍的氣質。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現已擁有眾多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深受國內外人士好評。
欣賞完迷人的民間工藝品后,走進小屋,主人一定會熱情地捧著一杯熱騰騰的清茶遞給你!安琛笔抢仙傧桃说娘嬈。陜西省人不僅喜愛品茶,還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漢中的茶文化最為家喻戶曉,漢中城鄉除了商店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紅火的地方就數茶館了。茶館是人們談心議事的好去處,許多生意人以飲茶為名尋信息,談買賣,將價格,拍板成交。也有遠地農民進城辦事,坐進茶館小憩。至于清閑的人,更是茶館的常客。在漢中,一家一戶也是一個茶館,不僅自己養成喝茶的習慣,還形成了“客來先敬茶”的風尚。賓客登門,茶水當先,敬茶時雙手捧杯,輕遞輕放,頗有茶禮。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而陜西省的飲食更讓人大飽口福。
陜西省既有黃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魚米之鄉的秀麗,物產豐富,人杰地靈,飲食文化特色突出。
過年期間,陜西省人一定要吃餃子。人們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要包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就是陜西省過年期間重要的風俗——吃餃子。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即今天的23:00—1:00,“交”與“餃”諧音,子時是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的時間,吃餃子即“相交子時”,有“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說起“饃”,人們一定會十分熟悉!梆x”又稱“饅頭”,是陜西省人的主要食品!盎x”又稱“面花”,是陜西省民間的一種禮儀活動時用的“禮器”。陜西省花饃遍布各地農村,其中澄城、合陽、韓城等地花饃久負盛名,合陽花饃還被列為“秦藝六絕”之一。陜西省花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動夸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制作精巧細膩的特點。每逢婚嫁、生子、祭祀,親朋好友之間都會以花饃為禮品。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做花饃以示慶祝;x藝人把做花饃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們無拘無束,任感情投入在隨心所欲的藝術創造之中,讓豐富的想象力在廣闊的藝術天地里自由馳騁,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饃,讓觀者贊嘆不已。
欣賞了民間工藝品,品嘗了特色飲食,走出農家,你一定會感嘆陜西省風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勝吧!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鄉齊吼秦腔!币环剿琉B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樸實的陜西省人,樸實的陜西省人熱愛著厚重的秦川大地。陜西省人屹立在黃土高原上,仰頭齊吼秦腔。粗獷的秦腔依托著壯美的黃土高原傳遍大江南北,傳遍長城內外,讓中國,讓世界聽到陜西省的聲音!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6
上海春節習俗在繼承全國春節風俗的同時,衍生出具有上海特色的民間習俗,一般情況下過年都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但是上海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就已經進入過年的氣氛。那么上海春節民間習俗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上海春節習俗:采購年貨、貼春聯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 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后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并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后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后,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于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并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墻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后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上海春節習俗:吃年夜飯,守歲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肴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后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后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上海春節習俗: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后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并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飯后,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后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舍,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后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后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并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上海春節習俗:元宵節,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后甩火球,后過三橋,盡心游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桿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桿,然后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扎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里又有一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后,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至此,春節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后,鬧元宵,趨于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并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 它象征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良品質。當然在傳統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后、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習俗隨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佳節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7
江蘇年俗:
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陜西年俗:
吃“五豆“,在春節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
云南年俗:
云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
天津年俗: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東北年俗:
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山西年俗:
年飯不說話;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8
烏程縣春節以長竿束草于上,點火燃燒,并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春節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余,意在有余頭。就餐時,除每人民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民丁興旺。
福建省
廈門人民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敝C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
許多遼寧人民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民遺忘了。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里,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春節貴家于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于春節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人民春節一早開門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民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民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民春節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民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民則于人民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春節于門外燃九支蠟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陜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后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面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春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于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于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春節結彩懸于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民后,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民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吉林省
由于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于是人民們就把這種梨采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凍,年夜飯后吃這種梨能解酒、解油膩。
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民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
北京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民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后,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民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會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9
1、吃餃子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叫“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
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后終于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的大餐。
3、能吃的祝!^年蒸花饃
過年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陜西地區獨特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于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的活動。
5、西安城墻賞燈會
西安城墻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6、游都城隍廟會
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臺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鐘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7、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
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游、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8、雁塔祈福鐘鳴五洲
“一元始,萬象新;鐘鼓鳴,傳福音;大雁塔,沐圣光;慈恩寺,送太平!毙履犋Q鐘祈福是我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在雁塔晨鐘里,大家歡聚一堂,鳴響108響鐘聲,為全省人民祝福。一連九響,凝聚著期盼、表達著愛心、傳送著祝福,辭舊迎新,迎接新年。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0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與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與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與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的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崩掀牌湃匀焕^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之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與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個時候,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與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之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 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 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與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與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之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
祭祖,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之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與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1
杏仁糊。不僅飲早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鳳凰奶糊;藥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廣州人風俗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姜汁撞奶、糖西米、豆漿,也包餑餑接待,還有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子孫餑餑是在一只餑餑內,包著12只小餑餑、豆類、生果,是指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近年來在歡度元旦,為廣州市這座",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大聲公涼茶:一類是熟客。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
生活風俗 飲早茶、宵夜,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喝老火靚湯,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午、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糊類的有芝麻糊,已有240多年、麻蓉湯丸、蛋奶、大天倉節日等等,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菠菜和韭菜拌勻、清補涼糖水。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花城"。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生魚葛菜湯,花舫和素馨燈飾等;
信仰風俗 南海神誕,天后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和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綠豆沙,作為歷史的回顧與之供有關部門的研究,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游文藝會演等;不僅飲早茶、花生糊,而大家希望子孫旺盛;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春節風俗 插桃花。請客時、三虎堂涼茶、煮湯圓、人日、鬧元宵、游花地等、紅蘿卜竹蔗水等,或是喜慶日子及親人遠行時都包餑餑,這種習慣從未有間斷過。認為經煲制某些藥材,廣州國際美食節等。
還有每年元旦均舉行的廣州風情賀年繽紛大巡游,中秋節的中秋燈會,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黃振龍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不用找醫家”的諺語,所以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鰲魚舞;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與北方人所制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狀是半月形的;甚至連龜苓膏湯。
一喜慶包勃勃
“餑餑”在北方原是一種面制食品的總稱,而在南方的廣州滿族人,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么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號飲食店中,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
其它歲時風俗 拜山(即掃墓),龍船景與斗龍船,七夕乞巧、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逗利是(領紅包)、行花街、開年。進入80年代以后,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審美風俗 舞獅子,觀音誕,現將其搜集起來:豆類的有紅豆沙,如神農涼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少仍是存在的,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但是,廣州滿族人所包的餃子、洽談生意。可見、夏桑菊茶等。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將煮熟的豬肉粒加入豆瓣醬,稱為餑餑餡,在包餑餑時將切碎的黃牙白,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
廣州人喜愛飲茶、眉豆沙,重陽節,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
春節期間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節,端午節, 番禺荷花節,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打邊爐(火鍋)。廣州滿族人包餑餑,是兩百多年來堅...... 寓吉祥之意,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后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連財神也有了卡通版、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一些代代相傳的民俗更被年輕人淡忘。下面,怕洗走財氣,而謝灶就要桔),初二人拜人,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廣州的傳統春節、時代進步,一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遍_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甜足),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紙錢等,初十打春去。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痘洊|筆記》所云、單語等、“送灶”或“祭灶”。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一個季節,五千多年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請他上天言好事,遠遠看去,只見一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灶、廿四開炸。并寫好一張“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怕這一年都“輸、煎堆等、發菜蠔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包括新春喜慶日程、廣州春節的最大特色迎春花市和新春食品等。
新春喜慶日程-了廣州人過年忙碌又熱鬧。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灶”那天開始。
從謝灶那天起,俗稱“行大運”: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于連根盆栽,一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
廿五蒸糕,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吃“開年飯”),一禮燒豬肉,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彩,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鐘,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余。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于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語喧聲入彩門。疑是層巒采蜜使,幻成百萬賞花人!睆V州的花街,不是普通的人造景觀,不是人為的“城市名片”,更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廣州花街是一個巨大的鮮花買賣市場,它是廣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節目,它更是廣州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過年逛花街跟飲早茶這些習慣一樣,是廣州人獨有的文化現象,是讓廣州人有別于其他中國人的重要特征。
廣州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州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于廣州人,猶如圣誕樹之于西方人。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買鮮花度年華。除夕案頭齊供奉,香風吹暖到人家!睋f,廣州的花市萌芽于唐朝,成形于明清,歷久不衰。為何廣州人對花情有獨鐘?不是因為廣州人都是懂得賞花的雅士,而是因為花能代表無數的好意頭,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比鮮花更能表達世上最美好的祝愿。中國人在過年的時候是需要表達愿望的,是需要去舊迎新,希望一年比一年好。而廣東人尤其迷信,所以過年一定要把“意頭”這個東西搞得淋漓盡致。鮮花象征著花開富貴、如意吉祥,完美。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2
除夕夜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于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除夕將至。于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潮汕十大特色小吃
潮汕小吃——牛肉丸
牛肉丸是潮汕最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味小吃,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的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則是在牛肉里加了一些嫩筋,所以比較有嚼頭。
潮汕小吃——乒乓粿
乒乓粿,潮汕揭陽地區的特色小吃,一般為扁圓形,裸皮半透明,是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漿,炊熟,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軟帶有稠度。采用白砂糖、芝麻仁、花生仁、檳醅麩、蔥珠油為粿餡。
潮汕小吃——腸粉
據說是潮汕的腸粉是從廣州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面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卜丁,加香姑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后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
潮汕小吃——春餅
春餅的皮酥脆,餡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汕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嘗的著名小吃。
潮汕小吃——糯米脹豬腸
糯米脹豬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制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
潮汕小吃——腐乳餅
腐乳餅,具有一股腐乳香味而得名的一種餅,聞名遐邇的潮州小食。腐乳餅造型小巧,有獨特的南乳、蒜頭和酒的氣味,香味濃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膩。
潮汕小吃——潮州粿條
潮州粿條,潮汕人稱為“炊粿”、“粿仔”,是潮汕很出名的一種小吃。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后,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
潮汕小吃——芋丸
芋丸,傳統的潮汕小吃。每年中秋佳節之后,正是潮汕地區盛產香芋的季節。這個時候,潮汕大街小巷旁的小吃攤上,必定會出現狀如小孩拳頭,香氣襲人的芋丸。
潮汕小吃——尖米丸
尖米丸,用潮汕優質稻米做成的圓形兩頭尖的米類小吃。因其制作經過10余道工序,十分精細,丸體柔韌潤滑,略有彈性,煮湯倍感爽嫩可口。
潮汕小吃——豬腳圈
豬腳圈是潮汕地區頗具特色的一款小吃,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口感香脆,滋味誘人,潮州小孩對它非常喜歡。
牛肉丸、乒乓粿、腸粉、春餅、糯米脹豬腸、腐乳餅、潮州粿條、芋丸、尖米丸、豬腳圈,這些極具特色的潮汕小吃,你都吃過嗎?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3
過年的飲食習俗
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制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F在也沒有那幺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里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
春節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塬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廣東地區新春美食品種繁多,寓意吉祥,普通的菜式亦賦予美好的名稱,使人樂意享用。如發菜炆豬手稱“發財就手”,發菜炆蠔豉即“好事發財”,咸酸菜炒豬舌(廣州人稱豬利)叫“一本萬利”,炒鮮百合叫“百年好合”,菜膽扒冬菇叫“滿地金錢”,魚滑豆腐煲叫“老少平安”。還有各種雞類制品,美其名曰“丹鳳朝陽”、“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等,不一而足。雞是新春菜肴中必不可少的,所謂“無雞不成宴” 嘛,還有燒豬肉,除婚嫁中象征貞潔外,新春則寓意壯旺。年初一午飯時,還必備一味素菜,俗稱“羅漢齋”,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配制,亦有些人家蒸臘味的,但起筷時要先吃“齋”。
過春節的介紹
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弊只蚰戤嫞械娜思疫將“!弊值箳,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后“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等。
習俗和習慣
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后,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叁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于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過春節風俗習慣是什幺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4.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5.謝灶 :臘月二十叁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6.正月初二、初叁,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樣菜,然后初7,20要全家出去玩。
8.12點,要在家里守歲。
9.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為什幺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于廣東人,猶如圣誕樹之于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鐘,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10.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廣東醒獅舞起源佛山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沿街起舞,逐家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于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里。其次是舞龍,廣東的龍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態,不同的龍舞,寄托著人們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節是喜慶之日,耍舞的多是熱烈奔放的彩龍、金龍和紗龍之類,白天舞布龍,晚上耍龍燈。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傳統文化。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4
貼春聯、貼‘’福"字。
春聯也叫對聯、對子等,它以簡介、對偶、工整的文字描繪抒發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在門上,這樣可以烘托節日氣氛。除了貼春聯還要貼''福"字,福是幸福、福氣、福運之意,在墻壁、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燃放煙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節日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每逢重大節日、喜事慶典等,如婚嫁、開業、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吉利。
包餃子、吃餃子。
過年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圍在一起吃餃子。遠在他鄉的親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吃餃子,話說新春,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無比。餃子象征團聚、合歡,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吉祥之意。
掃房子。
每逢過年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拆洗被褥、窗簾,清洗廚具,打掃環境衛生,掃房子等。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用意是人們以此把以前的窮氣、晦氣等一些不好的霉運統統除掉,這一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給孩子壓歲錢。
每逢過過年長輩們都會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歲是祟的諧音。據說古時候一個壓在枕邊的八枚銅錢幫助了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所以隨著歲月的流傳至今就變成了壓歲錢了。
過年互訪拜年、賀年。
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三十晚上人們有的熬一宿,有的過年起大早互拜互訪。晚輩向長輩叩頭拜年,親朋鄰里之間互相道賀: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大吉大利等以示新的一年里人們一帆風順、身體健康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也有不少通過電話、網絡等形式來拜年。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 篇15
春節的由來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有哪些風俗
看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禹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后來的“賀年片”。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的由來和風俗介紹】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由來和民間風俗介紹10-13
春節拜年的由來習俗和禮節介紹11-09
春節由來和簡介02-02
大雪節氣的習俗和由來介紹10-20
春節和年的由來與區別09-13
盤點春節的由來和習俗11-04
春節拜年的由來和習俗12-07
關于春節由來和習俗11-13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