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由來及意義
“國際麻風節”,又稱“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由來及意義,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由來
1954年,法國慈善家佛勒豪(Raoul Follerean,1903—1977)律師,為喚起人們寬容地對待麻風病人,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由,鼓勵和幫助他們得到與其他病人一樣的治療和生活,在巴黎發起建立”國際麻風節”(每年1月份的最后1個星期天)。
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決定,以每年1月最后1個星期天作為國際麻風節。一年一度的國際麻風節,由國際麻風救濟會聯合會的成員國組織,很快得到全世界人們的擁護和各國政府的認可和響應,全世界至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行慶;顒樱瑥亩蔀槿蛐缘墓澣。
1987年11月27日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決定,自1988年起“國際麻風節”也作為“中國麻風節”。1996年衛生部下文稱之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并每年發布我國的主題,各地都廣泛開展了保持麻風防治及關心麻風病人的慶;顒。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意義
調動社會各種力量來幫助麻風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獲得更多的權利。讓全世界了解麻風是可以治愈的,過去恐懼和歧視麻風病人的現象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呼吁人們伸出援助之手,廣泛開展保持麻風防治及關心麻風病人的慶;顒。
【延伸閱讀】
麻風病的臨床表現
麻風桿菌侵入機體后,一般認為潛伏期平均為2~5年,短者數月,長者超過十年。在典型癥狀開始之前,有的往往有全身不適,肌肉和關節酸痛,四肢感覺異常等全身前軀癥狀。免疫力較強者,向結核樣型麻風一端發展,免疫力低下或缺陷者,向瘤型一端發展,F根據五級分類法,對各型麻風癥狀特點分述:
1.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病人的免疫力較強,麻風桿菌被局限于皮膚和神經。皮膚損害有斑疹和斑塊,數目常一、二塊,邊緣整齊、清楚、有淺感覺障礙,分布不對稱,損害處毳毛脫落,為很重要的特征。斑疹顏色有淺色和淡紅色,表面常無鱗屑。斑塊的顏色常為暗紅色,輪廓清楚,損害的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經。有時損害附近的淋巴結也變大。頭發,眉毛一般不脫落好發于四肢、面部、臀部,除頭皮,腹股溝,腋窩外,其他部位均可出現。
本型的周圍神經受累后,神經桿變粗大呈梭狀、結節狀或串珠狀,質硬有觸痛,多為單側性,嚴重時因發生遲發型超敏反應可形成膿瘍或瘺管。部分病人中人神經癥狀而無皮膚損害,稱為純神經炎。臨床上表現神經粗大,相應部位的皮膚感覺障礙和肌無力。神經受累嚴重時,神經營養、運動等功能發生障礙,則出現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形成“爪手”、“猿手”、“垂腕”、“潰瘍”、“兔眼”、“指(趾)骨吸收”等多種表現。畸形發生比較早。本型查菌一般為陰性。麻風菌素實驗晚期反應為陽性。
2.界線類偏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發生與結核樣型相似,為斑疹和斑塊,顏色淡紅、紫紅或褐黃,部分邊界整齊清楚,有的斑塊中央出現“空白區”或“打洞區”,形成內外邊緣都清楚的環狀損害,洞區以內的皮膚似乎正常。損害表面大多光滑,有的上附少許鱗屑。損害數目多發,大小不一,有的散在,以軀干、四肢、面部為多,分布較廣泛,但不對稱。除面部外,一般皮損淺感覺障礙明顯,但較TT輕而稍遲。除非局部有皮損,頭發、眉睫一般不脫落。神經受累粗大而不對稱,不如TT粗硬而不規則。黏膜、淋巴結、睪丸、眼及內臟受累較少而輕。
本型查菌一般為陽性,細胞密度指數2~3+。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為弱陽性、可疑。細胞免疫功能試驗較正常人低下。預后一般較好。“升級反應”可變TT,“降級反應”可變為BB。麻風反應后易致畸形和殘廢。
3.中間界線類麻風
本型皮損的特點為多形性和多色性。疹型有斑疹、斑塊、浸潤等。顏色有葡萄酒色、枯黃色、棕黃色、紅色、棕褐色等。有時在一塊皮損上呈現兩種顏色。邊緣部分清楚,部分不清楚。損害的`形態有帶狀、蛇行狀或不規則形,若為條片狀,則一側清楚,一側浸潤不清。若為斑塊,中央有“打洞區”,其內環清楚高起,漸向外體面斜,外緣浸潤而不清,呈倒碟狀外觀。有的損害呈紅白的環狀或多環狀,形似靶子或徽章,稱為“靶形斑”“徽章樣斑”。有的病人面部皮損呈展翅的蝙蝠狀,顏色灰褐,稱為“蝙蝠狀面孔”。常見一個病人不同部位的皮膚上存在似瘤型和結核樣型的損害。有時可見到“衛星狀”損害。有的病人在肘、膝的伸面和髖部可風由結節組成的厚墊狀塊片。損害表面滑、觸之較軟。損害數目較多,大小不一,分布廣泛,多不對稱。神經受損后,輕度麻木,比結核樣型輕,比瘤型重,中度粗大,質較軟,較均勻。眉睫稀疏脫落,常不對稱。黏膜、淋巴結、眼、睪丸及內臟可以受累。
本型查菌為陽性,細菌密度指數3~4+。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界于兩極型之間。本型最不穩定,“升級反應”向BT發展,“降級反應”向BL發展。
4.界線類偏瘤型麻風
本型皮膚損害有斑疹、丘疹、結節、斑塊和彌漫性浸潤等。損害大多似瘤型損害,數目較多,形態較小,邊界不清,表面光亮,顏色為紅或桔紅色。分布較廣泛,有對稱的傾向。損害內的感覺障礙較輕,出現較遲。有的損害較大,中央呈“打洞區”,內緣清楚,外界浸潤模糊。眉、睫、發可以脫落,常不對稱。在晚期,面部的深在性彌漫性浸潤也可形成“獅面”。中晚期病人黏膜充血、浸潤、腫脹、淋巴結和睪丸腫大有觸痛。神經受累傾向多發雙側性,較均勻一致,觸之較軟,畸形出現較晚且不完全對稱。
本型查菌強陽性,細菌密度指數為4~5+。麻風菌素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缺陷。預后多數演變為LL,也可演變為BB型麻風。
5.瘤型麻風
本型病人對麻風桿菌缺乏免疫力,麻風桿菌經淋巴、血液散布全身。因此組織器官受侵的范圍比較廣泛。皮膚損害的特點是數目多,分布廣泛而對稱,邊緣模糊不清,傾向融合,表面油膩光滑。皮膚的顏色除淺色斑外,大多由紅色向紅黃色、棕黃色發展。感覺障礙很輕。在較早期就有眉睫毛稀落的表現,先由眉的外側開始脫落,以后睫毛也稀落,這是瘤型麻風的一個臨床特點。麻風桿菌檢查強陽性,皮膚損害有斑疹、浸潤、結節及彌漫性損害等。早期斑狀損害分布于全身各狀,以面部、胸部、背部多見,顏色淡紅色或淺色,邊界不清,須在良好的光線下仔細檢視,方可辯認。稍晚,除斑損繼續增多外,陸續形成淺在性、彌漫性潤和結節。在面部由于浸潤彌漫增厚,外觀輕度腫脹,眉睫常有脫落。稍晚,斑損融合成大片浸潤,或在斑損和彌漫性浸潤上出現結節,彌漫性浸潤向深部發展,更增明顯而嚴重。往往遍及全身。在面部彌漫增厚,皮紋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變大,眉睫脫光,頭發稀脫或大片脫落,結節和深在性浸潤混融在一起,眼結膜充血,形成“獅面”樣外觀。四肢伸側、肩、背、臀部、陰囊等處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結節。更晚,由于彌漫性損害部分吸收,并有明顯感覺障礙和閉汗。在小腿,皮膚輕度變硬,光滑發亮,出現魚鱗樣或蛇皮樣損害,長久不退,有的頭發幾乎脫光,可見殘發多沿血管存留分布。
神經干雖然受累,但感覺障礙較輕,表現較晚。神經干輕度粗大,對稱而軟,到晚期也可出現肌肉萎縮、畸形和殘廢。
鼻黏膜損害出現較早,先充血腫脹,以后隨著病情加重,發生結節、浸潤和潰瘍。嚴重者可有鼻中隔穿孔,當鼻梁塌陷即見鞍鼻。淋巴結在早期即已受累,輕度腫大,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到中晚期則腫大明顯,并有觸痛。睪丸受累,先腫大后萎縮,并有觸痛,出現乳房腫大等。
眼部受累,可發生結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等。內臟組織器官也同時受累,如肝脾腫大等。
本型查菌強陽性,5~6+。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顯示有明顯缺陷。早期治療,預后良好,畸形較少,晚期可致殘廢。本型比較穩定,只有極少數在一定條件下可向BL轉變。
6.未定類麻風
本類為麻風的早期表現,是原發的,未列入五級分類中,性質不穩定,可自行消退或向其他類型轉變,可自愈。皮損單純,上有淡紅斑或淺色斑,表面平無浸潤,不萎縮。毳毛可脫落。皮損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清楚或部分不清楚,分布不對稱,皮損可有輕度感覺障礙。一般無神經損害。毛發一般不脫落。一般不累及內臟。查菌多為陰性。麻風菌素試驗可為陽性也可為陰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有的正;蚪咏,有的明顯缺陷。麻風菌素試驗陽性,細胞免疫功能試驗正常者預后良好。其發展有的可以自愈,有的向其他類型演變。
【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的由來及意義】相關文章:
母親節的由來及意義11-28
4.23世界讀書日的由來11-05
世界哲學及普遍交往的意義論文12-11
世界環境日主題及含義08-14
有關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演講稿怎么寫12-01
消防宣傳日的由來11-11
2018年世界防治結核病日宣傳材料08-20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的簡介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