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北京中秋習俗之祭月拜月自制月餅介紹
老北京中秋習俗:祭月拜月自制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边@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征,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鹽店的菜床子上添賣豐碩鮮艷的雞冠子花和綴滿豆莢的毛豆枝子。干貨店里,增添了價錢不菲的早花西瓜。兔兒爺攤琳瑯滿目,糕點鋪的月餅開始出爐。整個京城一派節日景象。
中秋節與月息息相關,人們對月的崇拜由來已久。秋分祭月始于周代,中秋賞月始于魏晉盛于唐,宋代正式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北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成為千古絕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家喻戶曉。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老北京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另外,自古以來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傳統,在南京還把中秋節稱為“女兒節”。少女拜月,還有另一層含義,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每逢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升起之時,每家每戶的女眷會在庭院的東南設一香案,供上“月光馬兒”,案上至少有三盤月餅、三盤水果,案前放上毛豆枝子、雞冠子花、切成蓮花瓣形的蓮瓣西瓜和九節藕。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分吃團圓月餅,其樂融融。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月光馬兒(又稱月亮馬兒)是月神的神像,在長者七八尺或短者二三尺的紙屏上,用金碧輝煌的藻彩畫出菩薩般的太陰星君,下面還有月宮桂樹和搗藥的長耳定光仙——玉兔,玉兔的形象是人立執杵。這是由明清以前道教色彩為主的嫦娥和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并存的世俗形象。
兔兒爺起源于明末,起始是仿照“月光馬兒”上玉兔的形象。到了清代,祭月并不一定放兔兒爺,以至后來成為一種玩具。于是兔兒爺任由民間藝術家的想象,發展為戲劇化、風俗化、人物化的藝術品。兔兒爺大的三尺,小的三四寸,一般戲裝,其坐騎花樣繁多,或獅或虎,或象或鹿,或鳳或鶴,或牛或馬,或孔雀或麒麟等。過去的兔兒爺是一年一棄,所以有句歇后語:“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
中秋節吃月餅由來已久,據說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北宋蘇東坡有詩為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過去老北京吃的月餅主要有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即團圓餅),后來才有“翻毛”、“癩皮”和廣東月餅。過節時,老北京還喜歡自制月餅。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很可惜,這種習俗已不復存在。老北京的月餅以前門外“致美齋”所制為第一,尤其是它還現做現賣熱月餅。
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和和美美,不也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一種標志嗎。
道教之源武當山
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武當山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隸屬于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漢江南岸,西北——東南走向,長260余公里,為大巴山脈東段分支,起自湖北、陜西兩省邊界,止于襄陽市南,隔漢江和大洪山遙對。武當山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經是宗教活動的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修仙學道之士薈萃此山,得到發展。唐貞觀元年,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到唐末,武當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宋代,道經尊此山為真武修煉之地,武當山道教正式形成。元代,武當山宮觀教團日益發展。到明代,武當山被封為“太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成為道教第一名山,明皇室長期奉行扶植武當山道教的政策,使其呈現出200余年的鼎盛局面。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武當山道教創造、包融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至今仍在中國社會中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武當山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一處道場。
真武道場 武當福地
真武,古稱玄武,民間俗稱真武大帝。玄武本是中國古代宗教中的北方之神,其形象為龜蛇。道教興起后,玄武被納入道教神系,并與北極大帝信仰相結合,逐漸演變為道教大神。唐代宮廷中已供奉玄武神像,北宋真宗時因避圣祖趙玄朗名諱,乃改稱玄武為真武。宋初已經在民間流行的道經如《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經》等,稱真武是凈樂國太子,在黃帝時入武當山修道,歷時42年,功成飛升。南宋流行的道經《玄帝實錄》等,稱真武因降魔有功,被玉帝封為“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由于宋朝北方邊境一直遭受游牧民族的軍事威脅,為了乞助于道教神靈以解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安定民心,宋朝君臣對道教皆相當崇拜,對真武神頂禮膜拜。宋真宗、仁宗、徽宗、欽宗、孝宗、寧宗、理宗諸帝虔祀真武,屢封尊號。上行下效,民間早有的真武崇拜也日益熾盛。元代武當山道士編刊了《武當福地總真集》、《玄天上帝啟圣錄》等經書,使真武神在武當山修仙得道的故事更豐滿完善,進而使武當山成了世人崇奉的真武道場。
六朝時,武當山便被《荊州圖記》稱為“嵩高之參佐,五岳之流輩”。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編寫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將武當山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加封真武神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的圣旨云:“武當福地,久屬職方......”武當山被列為洞天福地并為宋元最高統治者所尊祟,表明它在道教名山中具有顯著的地位。
高道輩出 諸派交融
武當山歷代皆有隱居學道之士,宋代以后著名者尤多。元代道經中就有“三十六巖多隱士”、“不知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復還”等詩句。據古代地方志和有關道經統計,自先秦到清末,在武當山隱居修煉的著名道士多達100余人。南宋有房長須、田蓑衣、謝天地等,元代有汪真常、魯洞云、張守清等,明代有張三豐、鄧青陽、丘玄清、孫碧云、任自垣等,清代有白玄福、楊常炫、陳清覺、張清夜等。這些高道奇人,或隱居煉丹、追求希夷,或博學多識、清靜不仕,或行醫采藥、濟世度人,或潛心著述、闡幽發微,多以遺世獨行知名于世。
武當山道教在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傳入或產生過許多道派。六朝時在武當山活動的高道多屬上清派。到宋代,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天上帝、重視內丹修煉、擅長符箓齋醮等為主要特征的武當道正式形成。元末明初,張三豐到武當山擇地修煉,收授弟子,傳三豐派,后分衍為十余個支派。明中葉后,武當道又分衍出許多宗派。清代以來,全真龍門派在武當山占主導地位,同時并存的有正一派、清微派、華山派、靜一派、玄武派、茅山派等。千百年來,各派道士在武當山結友修煉,互相尊重,交參影響,武當山遂成為各道派交流融合的中心。
宮觀宏偉 古建瑰寶
武當山道教建筑始建于何時,已無法確考。據史料載,秦漢時期隱居武當山修道者多棲息于石室巖洞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始有庵廟建筑。唐太宗貞觀年間敕建五龍祠。宋朝皇帝崇奉道教真武神,武當山道士積極興建宮觀,先后建成五龍靈應觀、紫霄宮、佑圣觀、王母宮、云霞觀等。元代武當山道教的發展,使宮觀建筑規模日益擴大。元代碑文稱“山列九宮八觀,而五龍居先”。這些宮觀“規模宏麗,古昔未有”,“殿宇巍峨,儀象森列”。武當山道士為創修宮觀,不僅四處募集資金,且親自參加設計施工,如武當山元代的古銅殿,就是道士米道興、王道一在湖廣、江浙一帶募資,于武昌梅亭山設計鑄造的。殿呈正方形,結構樸實合理,可拆可裝,便于運輸,是一座設計水平很高的銅鑄建筑物。
明代是武當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帝為報答“君權神授”之恩,遣親信貴戚率軍民夫匠30余萬,營建武當山宮觀庵廟,歷時14年,費銀億萬,并命長年維修。明嘉靖時又重修各宮觀,使武當山道場在明代200余年中“常年完美”,始終如新。
1962年以來,武當山金殿、紫霄宮、玄岳門先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即有武當山,其文件稱武當山古建筑群“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
武當功夫 中華名宗
武當武術,又稱“內家功夫”,是武當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文獻記載,元明之際,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是武當武術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由于他及徒弟的創新和傳授,內家功夫逐漸傳入民間,繁衍出多種拳種和門派,遂成為中華武術一大名宗。明清以來,武術界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
元末明初,張三豐入武當山修煉20余年,集武當武術之大成,遂成為一代道功武技俱臻化境之宗師。張三豐在武當山授徒多人,較著名的有丘玄清、孫碧云、盧秋云等。明永樂年間欽選的各地道士皆以張三豐為祖師,故其丹法拳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武當拳功理論深受道教影響,其基本觀點與道教的“道法自然”、“不敢為天下先”、 “柔弱勝剛強”等原理有密切聯系。自1982年武當拳法研究會成立以來,已先后挖掘形意、八卦、太極、清虛、丹派、純陽、乾坤等30多門武當內家拳種功法,其影響直至海外。
泰山與齊魯文化的象征
泰山,有“天下第一名山”之稱。幾千年來,泰山以它固有的雄偉壯麗和特殊的政治、歷史、文化地位成為齊魯文化的中心、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齊魯文化以儒學深沉的內涵和雄大的氣象,具有先進文化的地位。儒學由齊魯西漸,在各地普及,后來又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
《論語·八佾》中可以看到孔子有關泰山(太山)的感嘆,體現出這座東方名山在儒學思想領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碧┥,又被看作圣人之學宏大高遠的象征。孟子又有“太山之高,參天入云”的說法,可以看作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的一種解說!俄n詩外傳》卷三寫道:“夫太山不讓礫石,江海不辭小流,所以成其大也。”也說泰山偉大崇高。在齊魯地區,人們又習慣用泰山來比類文化行為和精神境界的高尚。比如子貢和有若討論孔子的文化地位,說“圣人之于民”類同于“太山之于丘垤”,“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痹邶R魯文化深厚的基底上,泰山正是這樣象征著圣德大智,同時也具有了神性。
回顧歷史,在秦漢時期這一文化高地上,儒學曾經是頂峰。漢武帝和董仲舒“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學逐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正統。泰山自上古傳說時代即作為正統政治權力之符號的地位,也因為儒學的傳布而擴展了影響。
古人說,“岱為山宗”,泰山“為五岳之長”。泰山在五岳中領導地位的形成,也是與齊魯文化的先進性有關的。
《史記·貨殖列傳》說:“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碧┥接谑羌嬗旋R、魯不同風格的文化優勢。然而,泰山在秦漢時期具有神秘主義特色的信仰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又使得其文化影響遠遠超過了齊魯地域,而成為華夏文化共同體公認的尊崇對象。
泰山道教
明初,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進一步加強,朝廷對宗教也采取了嚴格的限制政策。洪武十五年(1382),在京師設道錄司,隸屬于禮部,作為管理道教的最高行政機關;府設道紀司,都紀一人,從九品;州設道正司,道正一人;縣設道會司,道會一人。分別掌握府、州、縣的道教事務,均歸道錄司統轄,俱選精通經典、道行端潔的道士擔任。司署設在岱廟和碧霞祠,加強對道士女冠的檢呸,明清兩代泰安岱廟住持一直由朝廷直接任免。道教附屬于朝廷行政之下,失去了過去在政治上的一點相對獨立性。洪武三年(1370)隨著封禪制的嬗變,還取消了“天齊大生仁圣帝”的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恢復了山神的本來面貌。洪武十年、十一年、二十八年、三十年,又先后派遣道士吳永輿、樂本然、朱鋒如等改祭東岳泰山神。
明成祖以后,不少帝王都和道士中的術士往來,特別是世宗和神宗,他們喜愛各種方術,相信符箓和齋醮。明代對道書的整理也十分重視,道藏刻印完成,頒布全國名山宮觀,萬歷二十七年(1599),神宗差太監李升齋到泰安,并向岱廟頒發《道藏》一部。敕諭住持和道徒,“朝夕禮誦”,以祚“民安國泰,天下太平。”求得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這就是神宗弘揚道教的用意,也是歷代統治者利用宗教的目的。
世宗、神宗推崇道教,但神靈并沒有保佑泰安神州。據有關泰安地方史志記載:世宗嘉靖八年(1529),泰安蝗、九年又蝗,十六年泰安大水、三十泰安水,“溺死者眾”,三十一年,“泰山大饑餓,餓莩枕籍,民多取其肉食之!鄙褡谌f歷十四年(1586),“泰山碧霞宮四方來禱焚者互相踐踏,死六十一人(查志隆《岱史》卷),“死者惟咎于事神不恪,及積過所到而已!保ā夺肥贰肪恚P叛稣邼M懷宗教熱情,在茫茫迷霧中尋求希望,但最后得到的只是希望變成泡影,受害的正是那些虔誠于泰山神祇的人民。
封建統治者不僅通過泰山神衹是麻醉人民,還借此對香客進行經濟剝削。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朝廷用鎮守太監黎鑒的建議,征泰山香稅。從遙參亭經紅門到岱頂設分理官6員,總巡官1員,規定本省香客每人5分4厘,外省9分4厘。因外省香客報名,一律改為稅銀8分。清初增加到1錢4分。據明張岱在《岱志》中記載:“合計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滿二萬。”“歲入二崐三十萬兩”。至于香客施舍的珠寶、玉石、首飾、金銀娃娃、銅錢藩蓋袍服、紗羅緞布等,更是不計其數。這些錢財“充國稅若干,充齊魯間藩祿官廩軍儲公府之費若干,……取給殫盡!保ā夺肥贰肪18)“山東合省官,自巡撫以至州目,皆分及之!比罕姺瞰I給泰山神祇的錢財卻進入了官吏的私囊。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詔令廢除香稅。
明末至鴉片戰爭前,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制度逐漸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西方文化開始傳入并發生影響。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利用傳統的封建神學這個工具,清康熙帝就曾說過:“一切僧道,原不可過于優崇!闭y的道教逐漸衰落,但是由于道教與民間宗教有傳統的淵源關系,道教依然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
這個時期,泰山道教出現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祭泰山神的活動,由帝王將相逐漸普及于民間;二是東岳大帝逐漸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重修岱廟碑記》中概述了這種演變:“蓋由柴望一變為封禪,由封禪再變為神仙”。以碧霞元君為代表的神仙道教,在泰山得到空前的發展。
早在宋真宗封泰山時,在岱頂玉女池得一石像,賜名“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專建“昭真祠”以祭祀,道教常常因人因事因物而設神,于是對此又加以附會。并撰著了經文,如《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中就聲稱:“泰山岱岳,奠靖坤元,中有元君,號曰天仙”,“受命玉帝,證位天仙,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為了將碧霞元君納入道教神祇的行列,還編造神話傳說,這就是《歷代神仙通鑒》中所說的,大茅君泰山獲偶,“八月月盈之夕至泰山完婚”,大茅君是道教茅山宗的始祖,元君是他的夫人,當然也是道教中的神,清康熙間還在岱廟東御座增建了“三茅殿”。這樣,一人傳其虛,萬人傳其實。碧霞元君的身價也愈來愈高,最初是東岳大帝的侍女,后來成為東岳大帝的女兒,最后則成了受玉帝任命的天仙,人稱泰山老奶奶,其地位當然超過東岳大帝了。清人記載:“禮岱者皆禱於泰山娘娘祠廟,而弗旅于岳神久矣。”以至到本世紀初,泰安百姓“終日仰對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
信徒認為泰山奶奶是泰山的神,只要“積德行善,心地真誠,跟她求啥,她都會答應!背绶畋滔荚幕顒,大多只是求神保佑賜福,而且主要是當前的切身利益,信徒所要求的一般是“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求子者愿嗣。”(《泰山東岳廟碑》)至于六道輪回、天道承負,還不是急迫考慮的事情,白日飛升、長生不死也無比奢望。但這種宗教活動符合民間信仰及鬼神崇拜心理,同時也與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生產的發展、促使宗教向世俗方向變化這一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神仙道教也如同日薄西山,但還占據了民間信仰的一些地盤,民間祈禱齋醮之事仍照常流行。1922—1923年,泰山道士梁鴻峻募化重修元始天尊廟,和自無極廟至扇子崖之間的盤道,但總的說來,泰山和全國一樣,道教日趨衰微。1929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在泰安成立,下令將岱廟辟為中山市場和中山公園,撤毀神像,砸毀古代石碑,岱廟“處處殘垣廢墟,破敗不堪”。1930年,神州泰安又成為“中原大戰”的戰場,“滿山修筑戰溝,毀壞古跡、石刻、風景、廟宇不可勝計!边B岱廟天貺殿壁畫,也被“炮毀數處”。1931年,馬洪逵又在蒿里山修建烈士祠,拆毀蒿里山神廟。1936年,泰安成立道教協會,管理和保護廟宇。1938年泰安淪陷,泰山附近農村及徂徠山一帶的道觀,多為日軍所毀。1949年前,泰安境內除火居道士散在農村外,出家道人45名,在泰山上下十幾處廟宇活動。岱頂共有20名道士,分別住坐碧霞祠、玉皇廟、東岳廟、青帝宮、南天門5座宮觀內。因碧霞祠香火多、廟事忙,除本祠的4名道士外,其它4座廟宇的16名道士都要輪流到碧霞祠值班。逢元君、玉皇等神仙的節日,住持道士還邀山下各廟的道士到岱頂協助。1948年泰安解放,泰山教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舊社會入宮觀出家當道士的人大多因家庭貧困,自幼送入宮觀,1948年后,有些不耐枯座經堂,脫下道袍,成家立業,道士人數減少到12人,這也是社會進步所必然出現的正,F象。仍然留在宮觀中,大多數是虔誠的信仰者,經過土改分得土地,有的從事農業,當時尚士廉響應政府號召,帶領弟子在岱廟后院(今東西花園)開荒種地;有的因地制宜,改為接待旅游者的服務行業。道教既主張出世,又注重入世,在追求解脫的同時,又不放棄現實的生活。泰山宮觀既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生產勞動的集體組織,清修與勞作并重,廢除封建規制,事務民主管理,政治上分清大是大非,宗教上劃清正常宗教活動與封建迷信活崐動的界限!拔母铩逼陂g,泰山道教又遭受一次浩劫。道人被驅趕,道觀被關閉,一些珍貴文物被毀掉,宗教活動完全停止。1978年以后,逐步落實了黨的宗教政策,道士女冠陸續回到宮觀。1980年,王母池道士孫至福被接回原廟。1981年,一些宮觀對外開放,屬文物部門管理。1983年,國務院(1983)60號文件確定碧霞祠為全國重點道觀之一,要求在當地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領導下,由道教組織管理使用。1985年,道人正式接收了碧霞祠,開展了宗教活動,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山東道教協會籌委會主任張常明主任住持,當時碧霞祠有道人8名,1988年增加到30余名。
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道教在泰山歷代不息、廟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宮觀尚有20多處,其中有屬于龍門華山派的岱廟,屬于龍門派的王母池、碧霞祠、玉皇閣、玉皇廟,屬于鐵拐祖師云虛派的三陽觀、關帝廟,由于黨的宗教政策的貫徹,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法律保障,環境也得到了維護,宗教文物得到了保管,宮觀得到了修葺,留下了琳瑯滿目的名勝古跡,與泰山自然美景相映成輝,吸引著更多的游人到泰山旅游。
泰山崇拜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山東、 蘇北,而以泰山為中心,大汶口先民最早把泰山奉為神山、圣山。在大汶口文化系統中,泰山以南的大多數墓地,墓向大體朝東,歷數百年仍大體一致,顯然是受某種原始信仰的支配,反映的或為本氏族來源之處,或為死后靈魂所歸之地,都同日出東方日落西山的自然現象聯系在一起,這是太陽崇拜的萌芽。在一系列泰山神祇身上,也若明若暗地含有崇拜太陽的含義,如泰山地區屬“少昊之墟”,少昊之“昊”,從日從天。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先民對太陽和泰山的崇拜,不是孤立單體崇拜,而是一種復合崇拜。陵陽河遺址發現的由“日”、“火”、“山”組成的陶文符號,整個圖形文字反映的正是史前先民在大山之上,祭日以祭天的生動形象。 東漢末年,東阿程昱,“少時常夢上泰山,兩手捧日”。(《 三國志·魏書 》卷14引)一直到今天,人們仍有到泰山頂觀日出的習俗,當成人生一大快事。先民們對高接云天的泰山原始崇拜,也正是中華大地在上古時代廣為流傳的日神崇拜的縮影。
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古代盛極一時,對大山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國對山岳的崇拜,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山海經·五藏山經》將我國大山劃為5方21個山區,并分別記載了關于這些山區 521座山的神靈和祭祀。泰山信仰的形式和發展,盡管較為復雜,但信仰首先源于人們對大山的崇拜。泰山的本來意義就是大山。 高山是龐然大物,而且與天地相交接,“蓋名山大川,兩者物形之最巨者,巨則氣之所鐘也巨,而神必依之!保ā睹餍⒆谟浦匦迻|岳廟碑記》)對山的崇拜,也就是對天地之間大物的崇拜。史前時代先民對泰山的崇拜,很難留下當時的實物供我們考察,考古資料寥若晨星,但是今天還能在文獻記載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據《尚書》、《禮記》和《周禮》等書看,三代及以前一段時期,雖然已脫離了最原始的崇拜,但遺存的自然崇拜之風依然盛行。正如《禮記·祭法》所生動概括的那樣:“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日神!倍┥教幱诠糯鷸|夷文化中心地帶,南麓有大汶口文化,北麓有龍山文化,自然形象雄偉,有拔地通天之勢,被認為“觸石而出,寸膚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春秋公羊傳》)云霧繚繞,滋潤著大地萬物,更罩上一層神秘色彩,“齊地八神”之二的地主就是泰山,先民們把泰山奉為神靈加以祭祀。
道教名山 西岳華山
華山,為我國著名的五岳之西岳,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南,廣十里,屬秦嶺東段。《水經注》謂:“遠而望之若花狀”,“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故名“華山”。又因其西有少華山,亦稱太華山。
華山主要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北峰(云臺)五峰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陽、蓮花三峰崢嶸聳峙,鬼斧神工,有壁立千仞之勢。南峰不僅為華山群峰中最高峰,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千山環之,若羽林執戟,登臨絕頂俯瞰群山,層巒疊嶂,氣勢磅礴,宋寇準贊曰:“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峰頂有池水一泓,名曰仰天池,常年清澈不涸。玉女、云臺二峰,高雖不及東、西、南三峰,卻也各具資色。
風景秀麗的華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游覽勝地,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華山怪石林立,巖洞遍布,據《云笈七簽·洞天福地記》云,華山西玄洞,又名三元極真洞天,為十大洞天中之第四洞天!度A岳志》稱它”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風云草木與外無異,官闕樓臺盡是七寶所成,旁生紫林芳花,五髓金精,乃洞天之境!比A山洞,又名太極總仙洞天,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四洞天。另外還有蓮花洞、玉皇洞、太上洞、賀老洞、迎陽洞,希夷洞等等。
華山作為人們崇敬和謁拜神祗的場所由來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華山經》云:華山“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盤古死,委厥足巨靈掌以通河曲。軒轅氏蒞止,乃會神祗。”相傳堯、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狩華山,《莊子·天地篇》中“華封三!本褪侵v堯巡狩華山,華封人祝其壽、富、多男子的故事!渡袝分袆t有舜巡狩西岳華山的記載。華山歷來也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煉之地,歷代著名的道士、隱士修真養性的遺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當地還流傳著這些人的許多神奇的傳說和故事。早在道教形成以前,它的前身“方仙道”、“黃老道”時期,就有很多著名的神仙家們在華山隱居修道。如古代神仙馮夷、青鳥公、毛女、赤斧、古丈夫、蕭史,弄玉、三茅真人等等,都是在華山成仙得道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有茅山道祖師茅盈的曾祖茅瀠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華山白日升天的故事。
漢魏六朝以后,天師道興起,來華山隱居修煉的道士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北魏世祖時的道士,新天師道的創始人寇謙之?苤t之(公元365—448年)字輔真,上谷昌平人,早年好道,“有絕俗之心。少修張魯之術,服食餌藥,歷年無效。幽誠上達,有仙人成公興,不知何許人,……興乃令謙之潔齋三日,共入華山。令謙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藥,還與謙之食藥,不復饑!
北周武帝時,有道士焦道廣,據記載:曾獨居華山云臺峰,避粒餐霞。
唐代道教最為興盛,唐高祖、唐太宗等曾親臨華山拜岳。唐睿宗的女兒金仙公主曾在華山修道,唐玄宗為她在山腳下和大上方修了仙姑觀、白云宮。玄宗封華山為“金天王”,并敕建了高五丈、寬丈余的華山石碑。唐、五代時的著名道士鐘離權、呂巖、劉操也都游歷過華山,或在華山隱居修道。
至宋,由于陳摶與華山的關系,使華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陳摶是道教的學者,又是道教的祖師,他的思想對后來的道教都有很大影響,他在道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陳摶居華山先后約四十余年,他的主要著作《指玄篇》、《釣潭集》、《無極圖》、《先天圖》等均在華山寫成。華山還留傳他與宋太祖趙匡胤下棋,趙匡胤將華山輸給了他的故事。至今華山仍留不少和他有關的遺跡,如玉泉院、希夷洞、云臺觀、希夷峽、下棋亭等等。他的弟子賈得升、張無夢及再傳弟子陳景元都是宋代有名的道士。陳摶還被奉為道教“老華山派”的祖師,被稱為陳摶老祖。
金元時,王重陽創建全真道派。自全真派興起時起,華山即是全真道場。王重陽的弟子王處一、譚處端、郝大通都在華山長期居住過。王處一,號玉陽,自號蓮峰逸士,居華山修道,并撰《華山志》一卷,開創全真崳山派。郝大通,號廣寧子,開創全真華山派,華山如今也還保留不少有關他的遺跡。
【老北京中秋習俗之祭月拜月自制月餅介紹】相關文章:
中秋手抄報之少數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06-25
中秋節祭月賞月的習俗介紹09-06
中秋拜月的由來09-04
中秋節各地拜月習俗的手抄報資料06-21
中秋拜月的來歷是什么10-10
中秋節拜“月娘”的習俗介紹09-23
關于中秋節拜月的來歷09-22
中秋之月周記06-28
中秋之月心情日記07-03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介紹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