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映出團圓笑臉龐。元宵節給你感覺是什么顏色的呢?小編覺得是紅色的,紅色的打燈籠,紅色的祝福。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幼兒園元宵節黑板報吧。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于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于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于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節日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春節如此,元宵節也不例外。億萬國人的熱情、奔放、張揚,可與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節比肩。
幼兒園元宵節黑板報
歷史價值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如今,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
元宵節燈謎
幼兒園元宵節黑板報
長年跋涉戈壁灘(打一成語)——久經沙場
市聲聽得覺清閑(打一成語)——鬧中取靜
氣象站休息(打一成語)——不測風云
石榴成熟(打一成語)——皮開肉綻
清濁合流(打一成語)——涇渭不分
雙手贊成(打一成語)——多此一舉
幼兒園元宵節黑板報
舉重比賽(打一成語)——斤斤計較
槍彈上膛(打一成語)——一觸即發
全面開荒(打一成語)——不留余地
銀漢會雙星(打一成語)——天作之合
白浪滔天(打一成語)——口若懸河
一輪皓月掛天心(打一成語)——明鏡高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