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 ,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
§ 大學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于發展變化之中。
§ 價值觀取決于人生觀和世界觀。
§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
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長期堅持的
§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是我們的立黨立國之本,它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
反觀俄羅斯,1917年列寧靠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得出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結論,從而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首先取得勝利,所以斷然發動了俄國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勝利。1917年—1957年,蘇聯成為世界第二號大國。1991年8.19事件之后,蘇聯解體,俄羅斯一落千丈,由世界第二號超級大國滑落到世界第九。
§ 蘇聯的解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拋棄社會主義制度。
§ 正反兩個方面揭示了一條真理: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誰就能找到正確之路。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28字: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胡錦濤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28字: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 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堅定了全國人民對實現共同理想的信念
§ 十三億人民的生活水平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 我國社會整體是和諧穩定的
§ 按照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的國際標準
城鄉家庭生活達到很富裕水平的占34.7%(恩格爾系數30%以下)
城鄉家庭生活達到比較富裕水平的占22.1%(恩格爾系數30%-39%)
城鄉家庭生活達到寬裕水平的占18.5%(恩格爾系數40-49%以下)
表明:有3/4的家庭已達到寬裕及以上水平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奮力前行的向導。在現階段,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既實在具體,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髓
§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精神品格,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中國人民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自由做了不屈不饒的斗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遭遇了許多困難都挺過來了,靠的就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