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職場上的三種境界
人無法盡其才,既有組織的原因,也有個人的緣故,以下是一篇關于職場上的三種境界,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2016年,中國高校有765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開始了他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個值得記憶的年份。
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對工作認識的加深和職業倦怠感的出現,他們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工作的意義究竟何在,僅僅是謀生的手段嗎?
顯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與職業境界或工作態度有關,難有標準答案。讓我們歸納一下在中國單位工作的人都有什么樣的職業境界。
第一種境界,單位為我做了什么。新入職的年輕人往往會抱怨工作辛苦,自己很努力,但單位就是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待遇,為此失望、糾結和煩惱,甚至憤然離職。不過,也有人堅持下來了,包括那些最初抱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了一份工作,其職業情感歷程可用湊合、無奈和悔不當初來形容,五味雜陳。
持上述想法的人,琢磨的是怎么從單位多弄點好處,盤算的是別人為我做這做那,提拔、升職和加薪一樣也不能少。于是,不少人圍繞這一目標,各顯神通,要么溜須拍馬,沆瀣一氣;要么勾心斗角,相互傾軋。他們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字,累。
第二種境界,我為單位做了什么,為單位爭光了嗎?持這種想法的人要么是理想主義者,要么是長期被馴化的結果。這種境界有點“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味道,也是“舍小我,顧大家”的翻版。由于很少顧及自己,這種人其實很容易左右搖擺。
雖然現實中這類人屬少數,但在中國這樣一個集體色彩濃厚的國家,這種境界還是像口號一樣被各級領導所反復強調。不過,這只是領導在公開場合對下屬訓話時講的內容,中外似乎概莫能外。例如,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在就職演講中曾有這樣的句子:“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其實,這話更像是中國人講的。
只是,爭光和露臉的事兒并非人人有份,畢竟機會有限。好差事通常會落到天天圍著領導轉的人手中,更有些“人不知、鬼不覺”的肥差,領導授意,同事不聞。一些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悶聲發著大財。從這個角度上看,這種職業心態不過是升級版的第一種境界,背后還是利益驅動,披上件外衣不過是遮人耳目而已。按照中國學者的總結,他們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細想起來,上述兩類境界實際上將作為個體的勞動者和單位做了無形的分割。拋開對物質利益的考慮,多數人會認為,單位是單位,工作就是工作,而我是不可能與他們混為一談的。
上述兩種情況,都會出現經濟學家所說的動機不相容的情況。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對匹配問題的研究,則屬工作崗位和員工能力的不匹配。這里的能力泛指影響工作績效的一切因素,包括職業技能、性格和喜好等。不匹配的情況包括:單位希望得到的所謂貢獻,員工無法提供,而員工能提供的,單位又不想要;員工希望得到的,單位無法滿足,員工不希望得到的,單位卻可以提供。環視周遭,職場中的人大都屬于其中一種。
任何一類不匹配的出現,都會導致單位無法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個人難以施展才華和抱負。人無法盡其才,既有組織的原因,也有個人的緣故。要避免出現這種錯位,實現動機相容和匹配,只有一種情況可以避免,那便是為自己工作,這也就是第三種境界。
為自己工作又可分為兩類:自己雇傭自己,做老板;另一情形是,為別人打工。后一種情況不太容易理解,但卻是對社會有益的想法。試想一個人將工作視為自己分內的事兒,那是何等的境界。他工作時,根本不會想到這是別人的事情,因而可以不必賣力,更不會有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的想法。這幾乎就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活脫脫的展示,當每個人都自發地做好自己手上的“活兒”時,社會最有秩序。這種自發并非來自什么高尚的動機,也非外界鼓動,更非政府強制,而是完全出于自身的考慮。因為只有自己的“活兒”做得好,才能賣個好價錢,也才能長期吃這碗飯。于是,斯密筆下的幾個古老職業,如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等,不知不覺統統成為增進國民財富的力量,這便是市場的作用。
為自己工作的人們,會時刻想著工作,用魂牽夢縈來形容不為過,此時,個體和工作完美地合為一體。工作時,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既不會為獎賞所憂,也不會為爭光和露臉所困。工作本身的樂趣、完工之后的輕松,以及籌劃下一階段工作的期待超過了一切。這便是工作對勞動者的最大獎賞,而金錢和名聲不過是工作之外的副產品而已。
如何才能知道人們是不是在盡職盡責地工作呢?不妨參考一個快捷標準:扣心自問,你是在為自己工作嗎?這看起來有些嚴苛,但卻剔除了工作以外的因素,是一個純粹以工作為尺度的標準。
自然地,為自己工作的人最幸福,無論是自己做老板,還是受雇他人。為自己工作的人,骨子里還具有消極情緒的免疫力,如遇到困難不氣餒、不放棄,更不會怨天尤人,滿腹牢騷。從某種角度上,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實莫過于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歡、一直在將就和應付的工作。由于不喜歡,便會惹出許多是非來,如偷懶、;,這不僅損害單位和雇主的利益,而且最關鍵的,是自己無法從工作中找到樂趣,更別提什么職業成就感了?紤]到人的一生有很多時間都花在工作上,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在技能等硬條件相同的條件下,遴選、識別并優先安排那些對職業發自內心喜愛的人上崗是問題的關鍵,想想中國“南郭先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我們便知道這一問題多么古老、現實又棘手。盡管現代社會早已建立起一整套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但其中的一些老問題仍無良方可治。
對個人而言,設法從事自己喜歡并勝任的工作是件幸運的事情。遺憾的是,這看似簡單的想法,對一些人又成為無法實現的目標,因為不匹配情況再次出現,這次是個人能力與工作喜好的錯位,自己喜歡的工作難勝任,而勝任的又偏偏不喜歡。當然,現實情況要比這復雜許多,喜歡又勝任,缺少了機會也不行。
以上三種境界的區別還可借助“蛋糕”來加以說明:前兩種強調的是如何從現有蛋糕中分到更大的份額,屬分配性努力,內耗高、成本大;第三種境界考慮的是如何將蛋糕做大,屬生產性努力,內耗低、成本小?梢姡辰绮煌,造成的社會與經濟后果也會迥然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各種境界本無什么高低之分,也無對錯之別,他們都是現實中的人們綜合考慮以后的選擇。話雖如此,但為自己工作的態度仍值得提倡。這不僅是因為,從職業審美的角度,為自己工作能獲得最愉悅的職業體驗,而且從宏觀上講,為自己工作更能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增長。
一言以蔽之,工作不止是謀生的手段,更不是茍且的營生,工作能帶給我們無數精神上的回饋和享受,只要我們愿意挖掘和細細品味。
【職場上的三種境界】相關文章:
詳談生活中速錄的三種境界09-27
職場上三種人易受冷落有哪些08-24
職場上三種人易受冷落 有你嗎06-02
象棋的幾個境界10-27
“能用”是用人的最高境界09-19
境界的彼方經典勵志名言09-23
淺論境界、意境與意象04-28
戰場上的笑話05-29
名人故事:活著的最高境界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