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集合14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我的教學生涯開始了。這一個月,經過近期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課堂和課后的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嚴格要求自己,在課堂上表現的也很隨意,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想到了一個可以督促他們的方法:在開始講課之前,我會找到一個和本節課相關的典故或者講一個有趣的事件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后導入新課的時候盡量的讓學生去說,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來發現問題,先從簡單的開始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他們自己身上時,就相對的避免了課堂上互相說話的場面,課堂的紀律也好很多。職業高中的學生,他們不是很重視文化課,由于他們的基礎知識較差,所以在理解知識內容方面表現的不是特別的積極。針對這樣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在每一節課上都把生字和生詞用多媒體展示上讓他們去讀去寫,采取小學老師的教授方式,領著他們讀和記,然后在下一節課的時候隨堂考他們。今天在教學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看小說,雖然題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園的,但是他們的興趣在這上面很濃,我就借著這個機會要求他們在看小說時把不認識的字查字典查會,并讓他們做一定的積累,畢竟讓他們認真的在課后完成一些學習任務有些困難,我就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學生中,總有人喜歡在課堂上睡覺,我就制定了一個課堂的規定,睡覺的學生就站起來給同學們唱首歌,我其實是想用這種輕松的方式打消學生的睡意,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的展現自己,但這個規定實施后,結果是沒有學生再睡覺了,因為他們都不想在同學們面前唱歌,雖然我有點意外,但效果還是達到了,現在只要是上語文課,不管是下午第一節,還是下午第二節,都沒有學生睡覺,我覺得這種方式針對職高的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教學,我了解到我的學生有好多人竟然沒有理想,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好像除了玩就沒有什么興趣和愛好。我在這個周一的.時候專門上了一節課,讓他們談談自從來到職業高中后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們的理想、愛好、特長。我的初衷是想借此來激勵他們自信,激勵他們積極向上,但我發現實際效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樣。面對這樣的結果,我
雖然有一點意外,但還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調整過來了,因為我覺得他們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應是和他們從前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有關的。從生活方面來看,學生們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沒有什么文化,所以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了他們的價值觀的取向,他們更重視的并不是學習,所以大多數人在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就不是很好,可能是當時老師的不重視、家長的忽視讓他們在學業上放任自流,在學習上沒有任何興趣和自信。面對這個問題,我經過一段的思考,我想通過讓學生改變自己的方式來激勵自己。比如,在以后的課堂上,我會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課程的深淺度,一定要讓他們學得會,聽得懂,從基礎改變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覺得人如果沒有理想就缺乏動力,所以我要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理想,可能在開始時會是我強制的,但是時間久了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這樣可以增強他們內在動力,有必要的時候我會請班主任幫忙加入到我的計劃中去。以后的每一節課,我都要找一個學生來談談自己的理想,要求他們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撐下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實例,然后對比自己,用理想來激勵自己。
我覺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只有學會做人,才會有價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夠不斷提高我的教學能力,并且讓我的學生都可以成為有理想的人。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縱觀自己高中以來的語文教學,最感無奈的要數作文批改這一環節了。每次作文課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學生翹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師評定為一個等級或分數;老師看著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這種批改模式的最大缺點是耗費人力資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事倍而功半。
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我也試圖做過改進,也只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即講評時邊讀邊指出問題邊修改),還將自己所代兩個班級的優秀作文辦成“發表園地”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后進”。這樣總可以提高一點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還不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總感到在作文批改這個環節,只有老師“閉門思過”,最后才在講評時指出學生作文之“過”,學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領悟,還是未知數。
對這個問題的豁然開朗,還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國培計劃”——陜西省農村骨干教師脫產研修期間。主要是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讓我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想武器!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薄罢Z文課程評價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勵同伴、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之中,使評價成為學校、教師、學生、同伴、家長等多個主體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高中語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基礎。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和大膽采取“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促進反思,并鼓勵同伴參與到評價之中”的高中語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學習小組。一個班分為8個學習小組,每組6—7人,一般按自然組前后一分為二的分法最為簡便,也最好操作。教師最好對學生水平心中有數,分組時做到先進和后進搭配。若原班級自然小組中不具備這種條件,語文教師可根據自己教學需要重新調整。一經分定,至少保持半學期不變。
第二步,進行作文批改教學。又可分兩步:
先由學習小組內部交流。利用自習輔導課或作文課,讓小組內部圍成一圈,每個成員在小組會上輪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員可就該篇作文是否達到了這次作文要求展開評價,這篇作文存在哪些問題,應怎樣修改等方面充分發表意見,對這篇作文進行一個基本評價,得出是否達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結論。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評出本組一例最為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進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師對各小組交上來的最優秀作文和最有問題作文進行全班講評。學生評出的最優秀作文和最有問題作文在此都是相對概念,老師還需要作出基本判斷,對所謂最優秀作文還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修改意見。對最有問題作文同樣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個閃光點,哪怕一個好詞、好句也好,這是對該生的鼓勵,不至于使其對作文喪失信心。然后進行“手術式”修改,并闡明為什么要這樣修改,讓同類的“問題作文”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明白:哦,原來是這么回事,我知道怎樣寫這類作文了!
第三步,針對作文根基差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先安排其余學生就剛才老師講評到的問題進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學的小組進行座談交流。了解該生對此次作文的想法,為什么沒有寫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創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這些具體工作的基礎上,要求該組成員共同幫助這個基礎差的同學,爭取每次作文中一點一滴的進步。
第四步,辦好“發表園地”,F在網絡技術發達,為我們辦好“發表園地”提供了有力的網絡技術保障。學生們的信息技術課又使他們具備了網上發表的技術能力?梢赞k一個班級發表園地的博客,由學生寫作愛好者當主編,當每次作文教學中確有學生佳作時,教師表揚后可錄入該博客,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寫作動力和精益求精的寫作精神。
當然,上述過程需要教師的充分準備,要提前設置預案,要精心組織,切不可偷懶,隨意應付;同時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素養,盡量和學生一起寫寫“下水文”。我堅信,只要做到這幾點,并持之以恒,班級學生整體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只提倡高中作文批改教學進行這種新嘗試。這是由高中生生理條件基本成熟的條件決定的,使得他們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自我評價的能力,也是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其目的就在于充分發揮每個高中生的潛能,培養他們在作文評價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作文批改的全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局面,高中生作文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我們學校的新課程改革已經有兩年了,在這兩年的時間里,各個學科都已經較好地完成了從舊課程向新課程的平穩過渡,全校教師在學校的領導下都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積極開展教研活動,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才會別有洞天。如何在課改新形勢下建立高效的語文課堂,我覺得必須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同時,對存在的問題,應引起我們冷靜的思考和探索。
語文是一門內涵十分豐富的人文學科。語文之所以充滿魅力,就在于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以及解讀語文的靈活性與不確定性。 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給別人的印象就是老師在不斷地對每一篇文章的字詞句進行不厭其煩的講解,而學生就是大量地背誦,花的時間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學生普遍對學習語文興趣不大,覺得學的東西與考的東西不一樣,沒有能意識到學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的過程。所以,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內修外治
學無止境。見賢思齊。一位語文教師要想很好的進行新課改,就必須注重修養和才學的提高,于內要提高文化修養,于外要勤奮治學,要做專家型老師,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控課堂。高瞻才能遠矚,深入才能淺出。
對當今的教改教研動態,要入乎其內,也能出乎其外!叭牒跗鋬取笔侵缸鳛橐粋課改參與者的身份積極融入其中去親身踐行;“出乎其外”是指作為一個評判者的身份對我們付出的勞動和成果進行冷靜的審視和探討。有了深厚的學識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對“課標”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會出現全盤照搬的情形,而是會采取“拿來主義”。點滴的積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應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課程標準》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學生自主學習,學案是關鍵
學生自主學習的第一步是學案,新課程通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是教學的主要途徑,因此編寫學案的關鍵核心是問題,問題的設置是需要我們教師集體備課完成的,要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問題,問題要有梯度化。
萬丈高樓平地起。高一的.同學基礎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們在編寫學案時要重基礎知識,學案上的內容讓大家通過預習課解決百分之五十,通過小組討論課解決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屬于課外拓展,開闊大家的眼界,訓練大家的能力,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
2、討論·交流是課堂的重點
課堂上的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和合作研究的習慣。正所謂“取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每個學習小組中都有語文程度較好的同學,他們在小組學習討論中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可以促進本小組成績的提高。
三、注重課堂教師“導”的作用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白灾鳌辈皇恰胺湃巫粤鳌,“合作”不等同于“幾個人圍坐在一起”;不能由過去的“填鴨子”變為“放羊”,不能把學生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對立起來。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學。”這里強調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教法,二是學生的學法,絲毫沒有貶低或削弱教師“導”的意思。學生如何能學會學習?主要是依靠教師的導:誘導、引導、指導。離開教師的科學指導,則勢必如一盤散沙,學習具有極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課改新理念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做到民主而不遷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能向科學的方向發展。
四、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1、口頭的贊揚和鼓勵
很多同學在課堂上不敢站立起來獨自發言,害怕回答錯了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因此我們要給大家以口頭的贊揚和鼓勵,讓他們多些自信敢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愛默生曾說:“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只有大家敢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才能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
2、 適當的分數獎勵更能讓學生有自我肯定的價值。
我在課堂給學生制定了一個標準,比如課堂展示討論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確就可得2分,課堂上提出質疑即可的1分,回答質疑可得1分,有了分數的獎勵同學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只是慢慢我發現學案上的難題被遺留了下來,一了解才知道,大家為了讓自己小組分數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難題,這樣一些語文程度好的同學優勢體現不出來,長此以往大家的答題水平和能力可能會降低的,于是我改變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數我就在分數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標在導學案上且對分數進行了區分,根據提的難易程度,分值設在2分至5分之間。分值有區別了,同學們就可以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來自主選擇展示的題目,同學們開始積極挑戰有難度的題目,這樣不僅學案上的問題都解決了,而且學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只有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只是才得以鞏固。
五、學案落實要到位。
在經歷自主學習和課堂討論后,同學們應該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學案上,學案上的重點內容一定要畫出來,并寫好課堂反思。這個步驟需要我們教師好好檢查,督促同學們把學案完成,教師需要對學案進行批改。
課改之路注定是充滿荊棘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嗎?所以我們要做好應對各種問題的準備,披荊斬棘贏得屬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4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F在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以致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的重要性,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地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墩Z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含義是豐富的,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無處無“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
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特別是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以致有些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5
高中階段學生對唐詩的首次接觸是在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因此本單元選取了唐詩發展四個階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個階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隱的作品。讓我們從不同層面的感受到唐詩令人沉醉的藝術魅力。
本單元所選《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探索,教師給予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蜀道難》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結合課下注釋及一些助學材料,對詩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話傳說、語言風格等,做一個系統的了解。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引導分析。
教師的`講授本課時要有大局觀,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蜀道難》是李白的名篇同時也是詩歌中比較重要的經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創作背景極為重要,同時不能忽視本課的藝術成就。通過想象與聯想把本文所描繪的場景串聯起來至關重要的。在詩歌的語言方面,選擇文中典型的詩句進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認為教師在講授本課時不能“大而全”而應該“小而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這樣課堂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認為科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課堂借助多媒體課件,對蜀道的形象有一個比較直觀的印象。這一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對蜀道的“險”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反過頭來再研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反復的誦讀,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難》這一經典詩歌關于它的研究可以說是汗牛充棟。那么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的知識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一個教師可以把歷來的研究成果全部傳授給學生,也沒有一個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本文有比較成熟、系統的認識。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他們去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做好引導把握住核心問題,你的課堂會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本次中考命題采用新課標標準卷模式,考查了學生的科技文、古詩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鑒賞能力及語言積累運用能力,知識覆蓋面寬,題型較為多樣靈活,重視綜合能力的考查,但對高一學生來說,難易也較適中,閱讀文本較平易,問題較易操作。
經分析試卷,發現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
1.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尤其是成語和病句的辨析能力較弱。今后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平時多在這方面積累,平時做作業時要重視思考辨析,積累辨析經驗,功到自然成。
2.文言虛詞用法辨析能力不強。究其原因,在于缺乏面對難度較大問題的勇氣,平時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考試時更是自信不足,草率應付,難以得分。
3.文學類文本閱讀鑒賞十分嚴重。因為平時接觸這種文本太少,閱讀經驗不足,感悟能力較低,對命題類型了解不夠,審題粗疏,答題術語意識欠缺,語言表達不夠規范,多憑借感覺解題,得分沒把握。
4.語言運用題型中的連貫題好仿寫題分值大,易失分,好多學生心態浮躁,缺乏反復推敲的習慣和耐心,對句子間的邏輯關系缺乏深刻的認識,觀察例句粗心,只看大概,對“仿點”觀察不周,寫出的句子不符合題干要求。一部分學生寫出的句子格式正確,但缺乏格調,或者句子表達的情境相差甚遠,答案不夠完美,得分不完整。
5.作文堪稱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本次考試作文命題材料對立意提示明顯,立論切入角度較多,審題不準的問題相對較少。試卷上反
映出的普遍問題主要有:命題缺乏鮮活性和藝術性,也不能反映習作的中心觀點;議論文事實論據不足,論據缺乏典型性,論證方法單調;對論據缺乏準確的分析,論點與論據間的統帥關系闡釋不到位;語言表達技巧意識不強,句式單一,缺乏變化,修辭手法使用少,語言表達缺乏張力;彰顯思路的意識較弱,行文隨意性強,不能使用設置分論點、鋪墊、照應等方式強化習作結構的技巧性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發展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在繼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有效的發揮個體自主創新的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針對上述問題,今后應在如下幾方面改進工作。
1.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在字音字形、成語、病句辨析、連貫、仿寫、壓縮語段方面要提早介入,積累知識、積累經驗、積累典型試題。
2.閱讀教學中進一步重視情感人文價值觀的滲透。有意識培養學生對古詩文、文學類這類情感色彩濃厚的文本的認知興趣,提高學生鑒賞該文本的能力。
3.進一步落實新課改精神,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小組自主互助學習,并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生自我表現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樹立競爭意識和自信意識。
總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闭Z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并不是講什么考什么,試題內容和教學內容的直接聯系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著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完全適合語文學科,靠大量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范圍決
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現在高中生學習緊張,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
另外,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現在很多學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鑒于此種情況,對于語文的學習,我認為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0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為,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不斷研究教材,一定吃透教材,融會貫通,把教材當載體,用教材駕馭教學、培養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為上升到更高的層面。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可對于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置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并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并用,并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蕩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沁園春·長沙》教學反思
上課后經過我的認真反思,本節課在教學環節上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使用幻燈片可以大大節省板書時間,把這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朗讀,效果更好!
2、抓住職高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提前預習,在上課時可以充分跳動他們的積極性。
3、通過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跟著范讀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達到了學生有感情朗讀的目的。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
1、應該給學生再長一點的朗讀時間,爭取能讓學生熟讀成誦,最好當堂完成背誦的任務,這樣能使他們找到自信。
2、今后應多思考一下該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真正做到有聲有色有效果。
3、多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有許多學生心里明白但無法用精美、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4、教師未能在詩詞鑒賞方法上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未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掌握詩詞鑒賞的一般規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5,對于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我應該使他們懂得提高對文學鑒賞的能力比應試更重要。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我講李商隱《馬嵬》這一課時,正巧趕上教育局領導到校推門聽課。我很榮幸的中標了。面對那幾個教育專家,盡管頭天晚上備課備到十二點才休息,但內心還是充滿了忐忑、激動,情不自禁的緊張感突然襲擊,我有點慌亂。上課鈴聲響起前,我深吸幾口氣,穩定一下激動的情緒。第一排做到李進與和月光依然在喧鬧,等我要求做好上課準備時二人才安靜下來。調整理順了思緒,開始上課。我滿懷激情的做了一個精彩的導入,學生們也許是看到教師后排坐的有聽課的老師,每個人坐姿都很端正,個個精神抖擻,情緒飽滿,比以前上課的聽課狀態好的多。
先是李商隱和本詩的背景簡介,接著我讓學生齊讀并反復吟詠了這首詩。并提出最能體現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什么以及詩中幾個關鍵字詞的意思。接著讓學生整體感知整首詩的內容,然后讓學生敘述。主體部分放在賞析本首詩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導懷古詠史詩的特點和常常出現的主題,讓學生了解并學習如何鑒賞懷古詠史詩,并舉出具體實例來訓練,現學現用,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對講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引起我的關注。一讓學生回答問題,課堂上就很安靜,許多同學都保持沉默,生怕一發言就會丟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們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錯了還不如不回答。為解決他們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沒少強調讓他們放松大膽的發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時常進行鼓勵和表揚那些發言積極的同學?墒,哪一個老師不希望在上課時看到學生踴躍發言的精彩表現,尤其是在有聽課專家的情況下。我心知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渾身解數,啟發、點撥學生沿著我引導的思路順藤摸瓜,終于,我的激發使得幾個學生陸續舉起手來了。看到有學生主動發言,我內心充滿了一絲喜悅。
學生主動發言,能促使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勇氣得以鍛煉,這些為了自身發展的機會學生自己就這樣輕易的舍棄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還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錯了?以前和學生談心,得知以上情況都有。
課后我找聽課的專家交流并請他們提出批評和指正。張老師說,課堂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活動再豐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讓他們進行討論,所花費的時間與在討論中所獲得的價值是成正比的嗎?
但如不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我們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探索出一條能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途徑,我們的教育將會事半功倍!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我任高二(276)(277)班語文教師,期末考試即將到來,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為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更好地進行下學期的工作,特作總結如下: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二,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F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
3、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1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高中,尤其是高二,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語文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高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睈酆煤团d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蔼剟钍侨说囊环N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回顧近一個學期以來的教育教學工作,自己還存在著不少的不足之處。在教育學教學改革一日千里的新形勢下,自己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還需要一步地更新和改善,以便適應新教材、新要求、新高考。還需要與同科的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在下階段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要著意改正的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求更好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像山那樣思考》這篇課文重點就在于讓學生提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重視環保。
應該說,這是一篇比較嚴肅的文章。平時我上課的語言都是比較隨意的,這次我希望我可以改變這種不好的習慣,就從這篇課文開始改變。我發現,當我的語言變得正式的.時候,學生也變得很嚴肅。他們有了想更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念頭,正是這念頭使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地去閱讀文本,從而理解這篇課文的深刻內涵。安靜地思考,對于《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是很必要的。
另外,我提出了三個問題來串聯這篇課文的教學,即:1)山是怎么思考的?2)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具體是什么?3)人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這三個問題貫穿了整個課堂,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使課堂教學完整。這是我以后也要繼續堅持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逼鋵,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當今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倍受人們關注,語文已成為眾矢之的。作為身在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應冷靜思考語文教學的高效性。所謂“高效”可以從兩個維度上來界定,一是效能與效率,著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與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案咝А笔切、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綜合體現。
新課程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這無疑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卻主動放棄了自身的主導地位,把課堂完全交給了學生,似乎“讀書找難點——合作解疑惑”的“討論課”方彰顯其對課程改革的真正踐行。似乎一堂好的語文課就以教師講的“少”和學生討論的時間“長”和“熱烈程度”作為評價的主要標準。難道這就是新課改的主要精神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可見,新課程所倡導的師生合作方式,不是讓教師退而做課堂的旁觀者,而更應以學習上的激勵者、教學上的對話者角色進行課堂點撥和調控。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不能忘記自己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而必須確保對文本衍義的主線明晰,決不能讓語文課堂衍變成自由沙龍,否則教學目標與教學意義也就從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需要語文教師在解決“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問題上反復斟酌、精心設計。
一、教什么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參不放,對教材畢恭畢敬,對教參唯唯諾諾,以致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內容過“全”的現象,40分鐘的一節課,從課文的正音正字開始,涉及段落劃分、內容分析、中心提煉、寫作特色歸納等等,面面俱到,儼然一桌“滿漢全席”,教師的“苦口婆心”越發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其實,教師對文本教參應作出適當的“裁剪”,取舍之間、增刪與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或優秀的教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總得有個“抓手”,找準“基點”才行。抓住什么,找準什么才能突出教學過程的高效性,一篇課文可以學習、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總要找準一個明確的目標。勿庸置疑,許多教師備課很認真,在上課時也嚴格遵循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去實施自己的教學設想,領著學生一項一項地去完成每一項目標,結果是目標有了,過程有了,學生卻丟了。我覺得:為目標而目標,圍繞的只是課本,面對具體的人而設定目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無論是哪一堂課,都應有屬于自己的教學目標,它應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根據課堂的知識反饋去設立和修正。
在學習《琵琶行》時,小序中“錚錚然有京都聲”中的“京都”二字,對解讀白居易的人生際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淪落之恨,互為慰藉之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由此放射出去的問題“點”更直接與主旨關聯:“京都長安對白居易來說意味著什么?有著京都之聲的琵琶樂曲對白居易來說為何如此動人心扉?”“何以最終引至‘江州司馬青衫濕’”?因此,一節課的基點,就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的一個著力點,也是激活學生思維的觸發點。教學目標的擬定,應該是細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實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點”的營造將帶動整個課堂,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導向,使課堂教學的境界升華。“亮點”可以是先行“預設”的,也可以是隨機生成的。那么,“亮點”該何時帶出,又該設置在什么環節?這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師的智慧和意識。
1、駕馭全局處設亮點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由于知識的限制與經驗的不足,往往不知從何下手,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自己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為學生提供一些思維的激發點,預設一個或多個“亮點”——即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聯系的問題。盡量使問題提得巧,問得新,產生“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學設計時,要善于抓住一個關鍵句、一個場景、一個細節等,由其貫穿全課,如教《祝!房勺プ 把劬Α倍,從而帶出對“人物形象的變化、心理的變形、人生的遭遇”這三個層面的理解。教《林黛玉進賈府》可以從林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行蹤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確是一篇情辭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達其發憤著書觀的一段文字就是一個重要的“亮點”,我嘗試以此“亮點”貫穿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一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精華;二作思維遷移:有許多封建文人在屢遭貶官后創造了流傳千古的文學名著,許多文人在官場站得很低時,在文場就站得很高,對于這種“貶官文化”現象,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寫作短評,并將探究學習的結果整理成歷史人物故事,在課前進行三分鐘演講;三是寫作視角的延伸:讓學生思考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論證哪些觀點,凡此總總設疑,找準切入點,教師只要抓住課文的“亮點”,進行多角度發散思考研討,點到即止地拋給學生一條條的“鑰匙”,就能讓學生在求知索道上輕松地開啟了“知識的大門”,這種方法遠遠要比教師包攬一切的整堂翻譯要生動得多。
2、導課時設亮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形象的、生動的、具體的事物感興趣,而對一些抽象的、概念的東西不愿接受。教學中如何順應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學生的心理從上課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課堂?我認為導課時設亮點不失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導入《陳情表》一課時,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為亡國之臣,多次拒絕召見,除了因“孝順祖母,暫不出仕”之外,還要對侍奉晉武帝的顧忌或是對前朝的忠心,那么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該如何“表白”呢?開講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確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正如特級語文教師于漪所說:“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庇纱丝梢娔芊窬脑O計教學的“突破口”——在導課時設亮點,是奠定課堂教學成功基礎的關鍵。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課堂困局時設亮點
例如在講授《寶玉挨打》時,我本懷著一股教學的激情想與學生交流一下對《紅樓夢》的閱讀心得,沒想到反應者寥寥,這是教者“預設”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惱自己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和知識儲備情況,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勢必“冷場”。我決定改變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問題:作為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寶玉為什么會挨打呢?學生對此也只是懶洋洋地看著課本。更有甚者是有幾個“搗蛋鬼”故意“找茬”:老師,金釧是誰?她為何“含羞賭氣自盡”?她跟寶玉有什么關系?我一陣欣喜:有問題就有“戲”了,面對其他人同樣疑惑的眼光,我靈機一動,又寫下了第二個問題:有人說《紅樓夢》有一種非!敖洕钡膶懛,就是經常借一個事件,把很多人卷進來,再“逼迫”每個人出來一一表態,從而讓其相互烘托與對比來凸現人物性格。那寶玉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進來?問題一出,同學們果然來了精神,課堂上探究的氣氛開始形成了。教材擬定的學習重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語文教學過程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本身是充滿著“變量”的,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突變”是無法“設計”的,而這樣的“突變”又往往是課堂教學的“亮點”所在。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信息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教師不能過分重視預設性目標而忽視生成性目標,過分重視既定任務的完成而忽視對學生的適時引導,只有力圖喚起學生的思考意識,才能使其積極參與而成為課堂的主人。
4、質疑探究、爭議處設亮點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問題并非都是教師預先設定的,有的是師生互動中,教師及時把握、整合學生的觀點而臨時生成的,這時,教師能否依據文本的中心,適時引導尤為重要。例如在學習《阿q正傳》時,當問到學生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何評價和體會時,卻會出現這樣的場面:一方持欣賞的態度,一方對此卻嗤之以鼻。對此,如果任由學生爭論得“不亦樂乎”,那只會讓討論變成“打嘴仗”的膚淺的“熱鬧”,教師就要取得教學的主動權,主動亮出這樣的.問題:魯迅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給“精神勝利法”作新的詮釋,它將會有什么內涵?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是反復回扣文本、品味語言、領悟內涵、感受情感的過程,“問題”的“亮出”具有導學、促思的作用,也不斷驅動著課堂教學的展開。又例如學習李白的《將進酒》,在學生領略“酒仙”的豪放與不羈的同時,我拋出了這樣的一道題:嗜酒反映著李白的失意人生,聯系李白的人生經歷,分析他為何會與“酒”結下不解之緣?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各抒己見:有仕途失意說,有內心平衡說,有自我麻痹說,一時誰也說服不了誰,在質疑探究、爭議不一時,教師不能避重就輕或匆匆帶過,也不能任其發展而不作引導。亮點探究的最終指向應是對學生人生觀的正確引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為?
三、挖掘拓展點(即“教得如何”的效果鞏固)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私處熞膭顚W生主動探究,并積極創設探究的學習環境——挖掘課文的拓展點。拓展教學是鞏固學生知識、幫助理解教學內容、活躍學生思維的高效手段,恰到好處的課堂拓展與延伸,就如一支樂曲回味無窮的尾音,常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課堂上的亮點。但不能純粹為拓展而拓展,緊扣文本還是第一要義。
語文課堂是靈性的課堂,因為它承載了幾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學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在我們的腳下,有一條滋養了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長河: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衛鳥在藍天里歌唱;嶙嶙魏晉風骨,巍巍盛唐氣象;蘇東坡月下把酒,聲聲向蒼天發問;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夜夜夢里點燈……語文教師就應該和學生一起漫步這歷史和文化的長河,和學生一起沿著歷史長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塊女媧補天的彩石,借一彎漢宮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帶領學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將語文課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長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會變得靈動起來。這樣,教師教起來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學生學起來可以舉一反三,集思廣益。而且廣度成就高度,學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學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釋放心理能量,激發心靈暢游,變得“腹有詩書氣自華”。
例如在講授愛國主義主題的作品時,可以將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環下,從理想主義、集體意識、濟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憂國憂民”這一精髓。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痹俚疥懹蔚摹巴鯉煴倍ㄖ性,家祭無忘告乃翁”等中發掘其歷史淵源。這樣,一部愛國主義文化史就源源不斷地流淌在課堂上。
又如在講授戲劇單元時,結合本地和當代學生實際,大力拓展文本,弘揚傳統文化。針對當前學生普遍對戲劇知識的低認識、低興趣的實際,認真設計活動課。一方面舉辦傳統戲劇知識講座,讓學生大致了解祖國傳統戲劇常識及其藝術魅力,同時精選一批經典的京劇、黃梅戲、川劇等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課堂教學,開展“我編”“我演”“我評”的綜合性教學,讓學生自己編劇,自己表演、自任評委,如通過要求學生將老舍的《茶館》某段改為四川方言版,并當堂表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極具表現力的文化魅力。同時,還要求學生編演了《守財奴》《藥》《套中人》等劇目,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廣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實課堂,我們的課堂便不會再沉悶,不會再枯燥,而是精彩紛呈,活色生香,特色彰顯。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高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 又是一種策略, 充滿挑戰, 呼喚智慧。如何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 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 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一路上充滿著思考的語文課改已經在實踐中走過了一年,面對課改新形勢,作為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于事的,今年我擔任一五、一六的語文教學工作,一個普通班,一個實驗班,兩類學生,兩套方案,使我感覺重任在肩。在課改新形勢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第一步:滲透一個理念——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語文老前輩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庇纱,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愿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癥結究竟在哪里?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第二步:堅守兩塊陣地——閱讀和寫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松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一位學者言“學好語文一是有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有寫日記的習慣!睂<揖褪遣灰话,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么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幾乎平分秋色,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為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為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為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為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課改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第三步:關注三種習慣——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說,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范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內心才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闭Z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課改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滲透一個理念、堅守兩塊陣地、關注三種習慣。這就是我對語文教學的反思。行勝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我決心身體力行,矢志不渝,堅決落實到底。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對于高中的教學是很不熟悉的。但是在教學中也略有接觸到一些高中的教學,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在這里姑且談一點聽課和聽講座之后的感想。
先從題目談起。X老師的這兩個教學內容,都是X老師的“命題作文”:選擇讀寫結合的角度來設計和確定講座內容。但是我的標題是“高中語文教學”而不是“高中作文教學”。因為我覺得,語文的終極能力就是表達,無論聽說讀寫,最終的綜合體現反映在試卷上的就是作文。既然作文需要理論支撐,那也就意味這教學需要理論支撐。所以,這篇文章的標題我確定為“語文教學”。
之所以會覺得高中語文教學“需要理論支撐”(其實各學段各學科的教學都需要理論支撐的),源于我教學中的一大困惑:各學段的銜接。我曾經在一篇專門闡述教學困惑的文章里大肆抱怨小學的教學不明所以,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是非常困惑,以至于當時的表達都有些不妥當了。這還不是終極,最刺激的是高中老師也在抱怨初中教學不明所以。真是相當的諷刺啊。不過諷刺歸諷刺,既然大家都在抱怨,那說明確實有問題。現實是小學畢業的學生,會歸納段落大意,會概括中心思想,會分析修辭手法,高級一點的還可以閱讀淺顯文言文。初中生也還是要歸納段落大意,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修辭手法,學習表達方式,學習表現手法,閱讀文言文。高中生,我聽到的課上,也還是在講修辭,講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以及閱讀文言文。當然個各學段的文章難度肯定是呈遞增趨勢的。但是關于語文的知識這一方面,卻看不到有明顯遞增的趨勢。
曾經有一個想法:構建全面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明確界定各學段各年級的語文能力培養目標和發展的層級。當然這只是想法,一己之力難以成事更何況水平還低。在周老師的指導下,現在手上的《專題》教學的課題就是關于學段目標的。但是做起來卻困難重重。這是題外話。其實我想說的是各學段的學生語文能力達成的目標設定怕是出了點問題。
聽到不少高中老師的一些說法,例如高考作文中令人發指的凌亂表達;例如高中語文其實教不教區別不大,反正高考平均分都有100多(這是高中語文老師的說法,不是我說的');例如高中生基本不學語文,反正學了也是這點分,不學也能考這個分,不如花時間多做點數理化練習(這也是高中老師說的);要不利用語文課睡一下養養精神也好,臺上那個普通話不錯,催眠正好(這是我猜的)……這些說法當然是錯誤的,但是其中透露的現實是客觀存在的。馬克思總是在說“存在即合理”,那么我們不妨反思一下,到底為什么學生學不學都能夠考得差不多的分數?為什么語文課就不能給學生以“聽不到就可惜了”的感受?為什么語文課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除了考試導向的因素之外,恐怕更多的還是我們自己身上的問題。我倒也不是自己身為教師卻一味的只向教師找問題,事實是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教師這個職業的能量實在太小,完全不能影響到自身以外的其他任何因素。甚至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無奈,因為我們從事的是自己不能掌控的職業。這又是題外話,照例按下不表。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課后有個其他學科的老師(怎么又是其他學科,還和語文基本不沾邊)問起我的感受。我簡單評價后,那個老師說,肖老師的課,他覺得沒什么特別突出的地方,雖然聽得出語文課的特點但感覺很普通,因為課上的東西他都知道,不會覺得令人眼前一亮。我覺得這個老師其實很有心,他確實的聽出了這節課的特點:老老實實教會學生讀書。而且作為初中的教學,本身也沒有什么高深的知識。作為別科的教師,在素讀文本,品詞析句這些比較深入的專業問題上當然會看不出好來。但,請注意:我們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語文的外行。接下來,這位老師同樣堅決地說李老師這節課好,因為李老師展示給他的是一個全新的語文世界,是他以往所未曾發現過的,但這些高深的知識,又和以往的語文經驗有著本質的聯系,所以一聽之下,他感覺到相當驚艷。確實,他使用的就是“驚艷”這個詞語。我在想,那一天在臺上坐著的學生和臺下坐著的老師,是不是也有“驚艷”之感?臺上的學生,聽的比平時認真專心仔細的原因除了大型公開課的因素以外,會不會也有像這個老師一樣更多的是發現了全新的世界的因素?
話又說回來了。教師在語文課上到底給了學生什么樣的東西,決定了這一節課的效率和質量。學生聽不聽,學不學,其實真的不能怪學生。能考上高中的基本都是篩選過的,完全可以認定他們的學習愿望、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是沒有問題的。學生不聽語文課,是不是我們總在課堂上重復初中的語文知識,反復要求學生達到他們早已達到的能力目標?(我是不是也總是在重復小學的知識?)學生學不學,教師教不教,最后高考成績沒太大差異,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在高中三年里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提高?
初中的作文要求是能夠生動詳實的敘述事件,或者寫簡單的議論文。那么當我看到高二或者高三學生拿來的作文和初三備考作文沒什么區別,仍舊是小標題、排比段、相對幼稚的思維和較為蒼白的語言以及邏輯不清的論證思路,甚至還略有不如的時候,我在想:高中的語文教學是不是應該做一些理論知識的提高?應該在學生已具備的能力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敘述事件要如何,展開論述要怎樣這樣簡單的知識要求層面。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提供更高層次的語文理論知識作為支撐。
提高了課堂的層次,學生才會感覺到自己的收獲和成長。有了收獲和成長,才會投入到跟隨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學習的狀態中。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教學反思高中語文09-09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2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5-30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選】07-09
【熱】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7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推薦】06-14
【推薦】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4
【薦】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4
【精】高中語文教學反思06-14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精】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