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時間:2022-07-23 17:59:51 高中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梁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19年以后開始寫詩。1923年8月赴美留學,翌年進哈佛大學研究院,1926年回國,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后轉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經常發表小品評論,后集為《罵人的藝術》。此書和后來的《雅舍小品》、《秋室雜文》,都以文筆幽默風趣形成獨自的風格。著作《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等。是新月社主要成員。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臺灣,歷任臺灣大學教授,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他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實秋1987年11月3日在臺灣去世,享年85歲。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一)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雖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說的問題是很多的,盡管在課文學習中,學生領略了這一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為重點。教學時,我采取了“設疑導入——勾畫演講特點——-批注細節分析人物——探究寫作手法——拓展訓練”的教學過程。

          在施教過程中,教學的中心環節“批注細節分析人物”進行較為順利,學生對于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個性有了深刻地領悟,但在“探究寫作手法”這一環節中卻出了問題,只知細節寫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少了“側面描寫”的分析;(二)是在本環節開始時沒有給學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學生只會就本節課的分析來總結。見課堂出現冷場,我盡快做了教學設計的調整,馬上給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導,可以從寫作順序、正側面描寫方面思考。并讓學生勾畫出側面描寫的相關語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與領悟。經過這樣的糾正,才使學生在寫作特點的借鑒上有了較多的收獲,對學生拓展訓練中的寫作練習有了更有益的輔導。

          聽了專家的講座,在今后散文教學中,明確了一個理念,寫人記事散文,通過“品文來品人,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加強預習力度,對預習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讓預習成為教學的重要環節。注重學生的個體感悟,思維的發展。

          反思1,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注重用關鍵問題啟發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品悟課文,沒必要像講授精讀課文那般細致深入,面面俱到。過于詳細緊密的分析講解,會令學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沒能體現出鍛煉學生討論和賞析能力的目的。而內容過多,就使得整節課在短短的45分鐘里給人泛泛而談的感覺。事實上,文章相對于整個單元來說是較淺顯易懂的,除了個別段落和幾首文學作品以外。所以應該分清主次,精選難點內容進行探討研究,適當點撥就好;過多的內容不僅占用太多時間,而且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把握時拿不準的現象,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當然,學生的預習不到位,過分依賴老師也是本節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應該注意到,成功教師的講解應該是帶啟發性而懂得“留白”的,過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學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間。教師的講解語不能過“滿”,更不能為學生“包辦”,該“留白”時必須“留”,只有讓學生真正思考并脫口而出,才會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鍛煉其思維的目的。

          此外,鑒賞課上的“對話”略缺,如果能夠適當地在學生中進行答問解疑,效果也許更好,也更方便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點評。品讀鑒賞課應注重問題設計和誘導,多與學生“對話”,但自己在面對學生的沉默不語時有點茫然,從而不自主地“代替”學生答疑,使得師生“對話”環節未能如計劃中順利進行,背離了原來的目標與方向,學生的閱讀鑒賞沒有在這節課上得到充分的發揮。

          反思3,是備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備學生”的問題。時代在進步,觀念在變化。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詳。我覺得自己在相關知識的準備上還是比較充足的,但即使是這樣,學生也有向我們“發難”并且讓我們“為難”的時候。在聽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見的回答時,我沒能很恰當地處理、引導,有點陣腳自亂,一度讓課堂氣氛變得尷尬。其實在這時,我應該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這個問題考慮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發難”時,不能自亂陣腳,要盡快讓自己冷靜下來,巧妙地引導,變被動為主動,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一起評價答案的是與否。

          因此,以后備課必須要多預設學生的回答,甚至是對想想面對相反的觀點時自己該怎么去應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操控能力,將主動權掌握自己手中。當然,不忘記在下課前給學生們一點鼓勵:回答正確的同學請揚一揚眉毛,沒能完全回答正確或是還沒有機會回答的同學請笑一笑,老師期待你們下節課有著更出色的表現。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二)

          梁實秋的這篇散文,是一篇記事寫人的佳作,也可說是一位大家在回憶、紀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學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課題后,我沒有急于動筆,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再次獨立閱讀文本,記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個人體驗,然后再由文本延伸開去,閱讀有關梁啟超的評傳,梁實秋回憶自己老師梁啟超的其他篇章……隨著閱讀的深入,有關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撲面而來。但賽課有時限,哪些內容是我備課時應該讀的?哪些內容又是自己讀完后應該吸納的?學會取舍是這次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大量閱讀后,我必須對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積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認為學生在自讀時沒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須要教的難點;本文與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質處,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學重點。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①圈點評注,體會精彩的人物描寫,感受一代國學大師的氣度、風范。②合作探究,領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愛國情懷。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精神。其中目標①是本文的特色處,毫無疑問是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對包蘊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愛國熱情,容易被忽視,理解起來難度就較大,目標②理應要確定為教學重點;而目標③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結束時再齊誦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來強化。這樣取舍后教學思路清析,課堂板塊化,教學過程流暢。

          實際教學時,我注意根據學生的狀況不斷作出調整。就公開課而言,沉悶無生氣的課堂,必然導致教學面貌的難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考慮上課學校的生源狀況,我為“圈點評注”這個環節給出了范例,從實際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進入課堂后,舉目四顧,女同學占了班級的大多數,我又及時更改了開場白和導語;教學過程中我盡量讓語言更有抒情性,內容更加文學化,切近女同學的欣賞興趣;因為所教班級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難度上也適當降低了,特別是不在問題設置上為難他們,例如在講到側面寫時,原來設置的問題是:“課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寫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們刪去,你同意嗎?”這樣的激發容易誤導學生,陷阱的設置也不利于教學的順暢進行;后改為:“大家看看這些劃線的句子,沒有有描寫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們刪去嗎?”既沒有繞彎子,又啟發了思考。

          由于備課和教學時,較準確地確定了內容,備課與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雖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數,但教學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以學生的接受狀況和程度,來決定教學的流程,上述教學任務得到了比較好的達成了。

          回思整節課教學也留下了諸多遺憾,筆而記之,留存為今后的明鑒。

          由于考慮到時間因素(32中一節課只有40分鐘,當然自己也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更科學些),教學難點感覺還沒有充分講透徹,——“公無渡河”的“公”字所指沒有展開,屈原、林覺民的好素材準備了,卻沒來得及提到,不無遺憾!

          另外一個遺憾是,板書設計沒有隨著教學展開及時跟進,有時等到下一個環節開始了,才發現前一個環節要板書的內容卻遺漏了。這節課漏寫的板書有“正面描寫繪神采、側面描寫襯影響、細節白描畫神韻”,都是總結人物描寫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書。在我自己,精心設計的板書沒有展現出來,仿佛衣錦而不能還鄉。也期盼我校的教學樓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學實現能常態化,讓自己在多媒體的講臺上操作自如,顧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誠摯地感謝這次教學大賽,它讓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讀書的渴望,這種渴望只有在大學時才那么強烈的存在過。從學校選拔出來,暑假開始我就圍繞課本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活,先后讀了巴金《隨想錄》、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讀書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心態不再那么繁蕪浮躁,每晚枕書而眠,恬淡安然。對一個語文教師老師來說,深厚的學養是職業的根基;語文教師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來應付教書,那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學參考書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讓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和持續熱望,將是這次大賽給予我的最大收獲!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五柳先生傳教學反思07-28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精選11篇)10-1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精選22篇)11-30

        教學反思周記07-01

        教學反思周記04-05

        藤野先生教案及反思06-13

        竊讀記教學反思11-29

        竊讀記教學設計及反思08-16

        語文教學反思周記06-18

        教學反思周記 15篇11-21

        在线咨询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AV日韩AV在线第一区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 亚洲最大的欧美日韩在线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 亚洲男人的天堂色偷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 |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梁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19年以后開始寫詩。1923年8月赴美留學,翌年進哈佛大學研究院,1926年回國,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后轉任上海暨南大學外文系主任,之后任教于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經常發表小品評論,后集為《罵人的藝術》。此書和后來的《雅舍小品》、《秋室雜文》,都以文筆幽默風趣形成獨自的風格。著作《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等。是新月社主要成員。

              1948年移居香港,后到臺灣,歷任臺灣大學教授,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他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于1967年出版。

              梁實秋1987年11月3日在臺灣去世,享年85歲。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一)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雖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說的問題是很多的,盡管在課文學習中,學生領略了這一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偏重于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因而把人物形象地分析作為重點。教學時,我采取了“設疑導入——勾畫演講特點——-批注細節分析人物——探究寫作手法——拓展訓練”的教學過程。

              在施教過程中,教學的中心環節“批注細節分析人物”進行較為順利,學生對于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個性有了深刻地領悟,但在“探究寫作手法”這一環節中卻出了問題,只知細節寫人,其余一概不知。分析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教學設計中少了“側面描寫”的分析;(二)是在本環節開始時沒有給學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因而學生只會就本節課的分析來總結。見課堂出現冷場,我盡快做了教學設計的調整,馬上給出了思考方向的指導,可以從寫作順序、正側面描寫方面思考。并讓學生勾畫出側面描寫的相關語句,互相交流,加深理解與領悟。經過這樣的糾正,才使學生在寫作特點的借鑒上有了較多的收獲,對學生拓展訓練中的寫作練習有了更有益的輔導。

              聽了專家的講座,在今后散文教學中,明確了一個理念,寫人記事散文,通過“品文來品人,發展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加強預習力度,對預習提出具體的要求,并讓預習成為教學的重要環節。注重學生的個體感悟,思維的發展。

              反思1,本篇課文是略讀課文,注重用關鍵問題啟發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品悟課文,沒必要像講授精讀課文那般細致深入,面面俱到。過于詳細緊密的分析講解,會令學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沒能體現出鍛煉學生討論和賞析能力的目的。而內容過多,就使得整節課在短短的45分鐘里給人泛泛而談的感覺。事實上,文章相對于整個單元來說是較淺顯易懂的,除了個別段落和幾首文學作品以外。所以應該分清主次,精選難點內容進行探討研究,適當點撥就好;過多的內容不僅占用太多時間,而且造成重點不突出,學生把握時拿不準的現象,反而會影響教學效果。當然,學生的預習不到位,過分依賴老師也是本節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反思2,應該注意到,成功教師的講解應該是帶啟發性而懂得“留白”的,過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學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間。教師的講解語不能過“滿”,更不能為學生“包辦”,該“留白”時必須“留”,只有讓學生真正思考并脫口而出,才會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鍛煉其思維的目的。

              此外,鑒賞課上的“對話”略缺,如果能夠適當地在學生中進行答問解疑,效果也許更好,也更方便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點評。品讀鑒賞課應注重問題設計和誘導,多與學生“對話”,但自己在面對學生的沉默不語時有點茫然,從而不自主地“代替”學生答疑,使得師生“對話”環節未能如計劃中順利進行,背離了原來的目標與方向,學生的閱讀鑒賞沒有在這節課上得到充分的發揮。

              反思3,是備課過程中如何做到“備學生”的問題。時代在進步,觀念在變化。現在的孩子,比我們小時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備課時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詳。我覺得自己在相關知識的準備上還是比較充足的,但即使是這樣,學生也有向我們“發難”并且讓我們“為難”的時候。在聽到稀奇古怪甚至是相反意見的回答時,我沒能很恰當地處理、引導,有點陣腳自亂,一度讓課堂氣氛變得尷尬。其實在這時,我應該放下架子,坦率地承認自己對這個問題考慮得不完全充分。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發難”時,不能自亂陣腳,要盡快讓自己冷靜下來,巧妙地引導,變被動為主動,相信學生的潛力和智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一起評價答案的是與否。

              因此,以后備課必須要多預設學生的回答,甚至是對想想面對相反的觀點時自己該怎么去應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應對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操控能力,將主動權掌握自己手中。當然,不忘記在下課前給學生們一點鼓勵:回答正確的同學請揚一揚眉毛,沒能完全回答正確或是還沒有機會回答的同學請笑一笑,老師期待你們下節課有著更出色的表現。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學反思(二)

              梁實秋的這篇散文,是一篇記事寫人的佳作,也可說是一位大家在回憶、紀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學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課題后,我沒有急于動筆,在不借助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再次獨立閱讀文本,記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個人體驗,然后再由文本延伸開去,閱讀有關梁啟超的評傳,梁實秋回憶自己老師梁啟超的其他篇章……隨著閱讀的深入,有關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撲面而來。但賽課有時限,哪些內容是我備課時應該讀的?哪些內容又是自己讀完后應該吸納的?學會取舍是這次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大量閱讀后,我必須對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積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認為學生在自讀時沒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須要教的難點;本文與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質處,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學重點。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①圈點評注,體會精彩的人物描寫,感受一代國學大師的氣度、風范。②合作探究,領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愛國情懷。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精神。其中目標①是本文的特色處,毫無疑問是教學重點;同時學生對包蘊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愛國熱情,容易被忽視,理解起來難度就較大,目標②理應要確定為教學重點;而目標③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結束時再齊誦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來強化。這樣取舍后教學思路清析,課堂板塊化,教學過程流暢。

              實際教學時,我注意根據學生的狀況不斷作出調整。就公開課而言,沉悶無生氣的課堂,必然導致教學面貌的難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考慮上課學校的生源狀況,我為“圈點評注”這個環節給出了范例,從實際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進入課堂后,舉目四顧,女同學占了班級的大多數,我又及時更改了開場白和導語;教學過程中我盡量讓語言更有抒情性,內容更加文學化,切近女同學的欣賞興趣;因為所教班級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難度上也適當降低了,特別是不在問題設置上為難他們,例如在講到側面寫時,原來設置的問題是:“課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寫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們刪去,你同意嗎?”這樣的激發容易誤導學生,陷阱的設置也不利于教學的順暢進行;后改為:“大家看看這些劃線的句子,沒有有描寫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們刪去嗎?”既沒有繞彎子,又啟發了思考。

              由于備課和教學時,較準確地確定了內容,備課與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雖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數,但教學中師生互動貫穿始終,以學生的接受狀況和程度,來決定教學的流程,上述教學任務得到了比較好的達成了。

              回思整節課教學也留下了諸多遺憾,筆而記之,留存為今后的明鑒。

              由于考慮到時間因素(32中一節課只有40分鐘,當然自己也應該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更科學些),教學難點感覺還沒有充分講透徹,——“公無渡河”的“公”字所指沒有展開,屈原、林覺民的好素材準備了,卻沒來得及提到,不無遺憾!

              另外一個遺憾是,板書設計沒有隨著教學展開及時跟進,有時等到下一個環節開始了,才發現前一個環節要板書的內容卻遺漏了。這節課漏寫的板書有“正面描寫繪神采、側面描寫襯影響、細節白描畫神韻”,都是總結人物描寫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書。在我自己,精心設計的板書沒有展現出來,仿佛衣錦而不能還鄉。也期盼我校的教學樓投入使用,多媒體教學實現能常態化,讓自己在多媒體的講臺上操作自如,顧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誠摯地感謝這次教學大賽,它讓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讀書的渴望,這種渴望只有在大學時才那么強烈的存在過。從學校選拔出來,暑假開始我就圍繞課本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活,先后讀了巴金《隨想錄》、豐子愷《緣緣堂隨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讀書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變了我的生活,心態不再那么繁蕪浮躁,每晚枕書而眠,恬淡安然。對一個語文教師老師來說,深厚的學養是職業的根基;語文教師如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來應付教書,那樣的生活是無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學參考書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憐;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讓讀書成為自己的生活常態和持續熱望,將是這次大賽給予我的最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