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反思
1.“文意發現”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
“文意發現”的研究和實踐使我認識到:文言文教學不能只講文言現象。文言文這種言語形式與現代文的言語形式一樣,背后都是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甚至是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文言現象固然要學,它是一座橋梁,可以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與古人相識、溝通,從而促成視界的融合并獲得知識,鍛煉能力,提升智慧。我們的目標是彼岸,而不是橋梁本身。況且,每一篇文言文都是一個自足體,有自己獨立而鮮活的生命,充滿了獨特而豐富的意味。止于文言現象的文言文教學其實始終只引領學生站在文本的外圍,而沒有走進文本的內部。文言文中實施文意發現教學,重現了文言文課堂的生氣,從另一個角度講,回歸了文言文教學的本原。
2.“文意發現”的途徑
學生如何通過閱讀發現文意、獲得文意?從理論上講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學生需要有與文本相適應的'前理解,包括一定的知識背景、經驗積累、情緒準備、審美能力、欣賞傾向等;第二,學生與文本需要相互作用,學生訴諸想像,產生感知,喚起情感,進行審美判斷,對文本進行再創造;文本對學生也產生引導力、影響力。如果學生的前理解與文本產生較大的落差,無法與文本相適應,探尋不到文意,怎么辦?
通過以上課例的實驗和反思,我認為在課堂教學的形態下,教師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生發現文意:
(1)為彌補學生背景知識的缺乏,教師可以適時講授一些相關知識或補充相關文本,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現文意。
(2)為彌補學生知識、經驗的不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充分交流探索、發現的結果,在交流中,引起共鳴和碰撞,共享知識和經驗,糾正偏差和錯誤,獲得發現和感悟,使文本逐漸與學生實際發生聯系,從而使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
(3)為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容易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學生通過對文本深層次的感受、理解、思考,能夠進一步發現文意,接受文意或者質疑文意。
附原文
子路、曾皙(zēng xī)、冉(rǎn)有、公西華(huá)侍(shì)坐。子曰:“以吾(wú)一日長(zhǎng)乎爾,毋(wú)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shèng)之國,攝(shè)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yuè),以俟(sì)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fǔ),愿為小相(xiàng)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kēng)爾,舍(shě)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zhuàn)。”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fú)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yú)?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08-29
侍酒師的侍酒程序10-29
侍酒師的侍酒禮儀10-01
杭州有公租房嗎03-13
天津有公租房嗎03-13
論語譯注之子路篇08-29
有耐心把冷板凳坐熱勵志文章11-04
西華大學專升本要求05-25
小學語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反思06-26
《小樹有多少棵》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