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陳情表》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1
《陳情表》這篇“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的經典文章,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情辭懇切,輾轉婉曲,令人讀之悵然。越是經典的文章,難度越大,特別是在競技課上。
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亮點是:一是教師采用話題閱讀牽引的方式來助推教學,二是重點字詞的推敲與教學內容兩相結合。就此作如下的分析:
一、話題閱讀牽引教學彰顯教師的個性特色
話題“凄苦狼狽的苦情·輾轉婉曲的智慧”是個策略話題,采用對聯的方式擬寫,里面潛藏著教學的資源:從情入理,由感性到理性的拔高,這是教學的路徑,也是教學的目標;話題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即有怎樣的情,如何陳情。
(一)用話題洞開陳情的感情濃云
教學是繞不開“情”字的,苦情、孝情、忠情。但“苦情”之于“孝情”“ 忠情”而言,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于情感表露,后者側重于內容呈現!翱嗲椤币辉~,能給人感情洪流的沖擊感,形象具體、觸碰感知,故此,先抓“苦情”設計教學,提煉出“凄苦狼狽的苦情”話題引領教學,體會文章情辭懇切、婉轉凄惻的感情。明“苦情”是教學內容、目標;感知“狼狽”之狀,體察“凄苦”之情,是教學路徑與過程。
的確,這個感性的話題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問題的作用,牽引、輻射教學的效果是明顯的!翱嗲樵谀?”此問題一拋,學生基本明白要學習的內容是文本的第一、二段,“狼狽之狀如何?”“凄苦之情怎樣?”這樣的問題一出,就能引導學生在字詞句中尋找感知、體察品味。
(二)用話題聚焦陳情的言說藝術
感受了密布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濃云,繼而挖掘李密為辭召而陳情的言說藝術。曾經試過抓文眼句“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來探究寫作的起因,琢磨陳情的技巧,但鑒于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思維素養而放棄。所以,擬寫話題“輾轉婉曲的智慧”牽引教學。給學生明確“智慧”是指陳情的辭章藝術和表達技巧,修飾語“輾轉”“婉曲”是辭章與表達的特點,引領學生找尋陳情的“輾轉”,來體察陳情的“婉曲”,漸而達到賞析文章陳情妙處的目標。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體味連詞如何轉換文意,明白揮“孝”這面旗幟的作用,感受忠與孝的權衡智慧,借懇切之語體味拳拳之心,最終明白陳情的言說藝術。
(三)用話題構建教學的整體框架
話題一先說“情”,話題二再說“理”,由情入理,融理于情。借助話題“凄苦狼狽的苦情”引領,體會文章情辭懇切、婉轉凄惻的感情。借助話題“輾轉婉曲的智慧”來賞析文章陳情的妙處。
二、立足文言字詞來抵達賞讀的目的
(一)準確把握重點字詞,在字里行間賞玩。“煢煢孑立”,“孑”字本義是缺少右臂,這里是孤單、單獨的意思。“形影相吊”,“吊”為安慰,積累“吊唁”“吊問”,引入李白 “對影成三人” 的詩句來與李密的“形影相吊”作情境比較,前者享受孤獨的浪漫表達,后者卻是孤苦無依的凄楚流露。
(二)重視挖掘文言字詞中附著的文化信息!氨緢D宦達,不矜名節”,給學生挖掘了中國文化人的節氣,不事二主。加入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給后世人臣的影響的信息。引入學生剛學過的《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辭官與李密的辭官的比較感悟,前者是放棄俗世、靜心歸隱,后者為忠孝難全、趨守避害,這樣才能體察李密陳情為什么那樣的輾轉和婉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更多的是引發了我的思考,當然也是不足之處:
一、文言教學中,重“言”與重“文”兼得的問題
課前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是學生沒有熟讀文本,個別學生只將難讀的字標注上了讀音就作罷了。這個情況給教學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教學定位為“賞讀”,學生這樣的情況如何實施?預期中的優質生源卻是這樣差強人意的表現,是我始料不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陳情表》的注釋很詳備,在理解、讀懂的問題并沒有多大的障礙。教材編寫上已經給文言教學重“言”這個方面減輕了壓力,顯然是要在文言重“文”上給師生一定的空間,教學應該往“文章”,甚至是“文化”上有所拓展。如果基于學生課前不作為,一味的俯下身字詞串講,學生在文言教學中的增長點是微乎其微的。
《課程標準》還提出:“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情感!被诖耍髦缹W生的文言學習情況,還是選擇了“逆流而上”,拔高教學。必修五的教材,高二的學生,決不能只滿足于落實字詞了。這節課只能是老師的精彩。
二、文言教學中,競賽課與常規課相攜的問題
競賽課勢必要比常規課有更高的要求,如:更謹嚴、清晰的教學設計,更流暢、自然的教學流程,更個性、特色的文本解讀,更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等。但是競賽課不能演變成表演課。
這節課想忠實于常規課的穩扎穩打落實文言,更想體現競賽課的濃縮精彩個性釋放,但很難平衡兩者。
在揣摩李密陳情所表達的懇切之語和摯誠之心時,我引用了學生熟悉的熱播電視劇的臺詞“皇上,臣妾做不到啊,臣妾做不到!”這種哭請、申訴式的話語方式,和李密陳情的話語方式(挑出文本中體現李密話語方式的關鍵詞)進行情境式對比,感知李密虔敬、怖懼、惶恐的話語表達。但這是教學環節的反饋并不理想,想著學生應該會有感觸,可惜不是這樣。這個教學事件,給我的觸動很深,教師自己被感動,但是學生卻端坐一旁,什么也沒有的態勢。
三、文言教學中,對話展開的`問題
學生的文本對話難以達成,或不熟悉文本,或文言素養弱,或閱讀素養差,會導致競技類的教學課堂效果不佳。教師的文本對話再精彩,缺少學生的對話,是教學的一種遺憾。這節課采用話題來拉近文本距離,來展開課堂教學對話,來拉動師生對話,增加學生閱讀的感性認識,聚焦教學核心,是基于長文短講、常態課作展示課呈現的考慮。課堂對話、師生對話是有,但總覺得教學對話不熱鬧。
不是說“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對于現在的學生而言,很難有這樣的閱讀體感。學生能在讀幾遍的基礎上有些感觸就已不錯。那么在40分鐘的課堂上,面對陌生的學生,調動學生快速入文入情真的有挑戰性。導語設計從標題認知開始,一個字一個信息,學生異口同聲說最關注的是“情”字,但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根本沒放在心上,突然覺得學習語文在學生那里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尤其是文言文。有些學生給你的感覺是對文本的漠然。這樣的學習狀態,要展開有效的對話是很難的。
反思如何改進文言教學:
一、最重要的是關注學情而定教,調控課堂而靈活應對。
備賽一天,兩易設計,是反復在揣摩學情。第一版的教學設計抓住文眼“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作為主問題,在“進”與“退”的權衡中體察狼狽之狀,思考李密如何在進退兩難中找到希望的曙光。但這個設計需要改變學生只會從文本開篇到文本結束的閱讀習慣,要從文本中間開始,輻射前后文,勾連信息。磨課中發現,一節課完成該教學計劃并不理想,所以放棄了這一版的設計。而后,設計第二版,話題的設計,更能讓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也更能讓教學少些束縛與捆綁,多些自由與靈動。
課堂教學中不勉強將預設內容強行拖拽,讓學生吃不消。教學設計不要太強勢,預設要多但要用靈活。
二、字詞教學是文言的根本,怎么都不能丟,但教學方法、形式要靈活多變。
要抓重要詞句和語法現象進行教學,最好能寓教于樂,輕松學習,也將鞏固舊知與學習新知相結合。
三、文言朗讀很重要,不要少不能省,教師也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
單元要求上已經明確提出:“最好能夠熟讀成誦,這樣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感情。”讀是為了更好地為教與學打基礎。像《陳情表》這樣的文辭考究、情辭懇切的文章,更應該讀好讀透。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2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講“孝”的一篇課文,感人至深,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為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它寫于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鐘會、鄧艾等滅蜀。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晉武帝)立即廢除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初年,為了安撫蜀漢的士族,同時也為了吸引吳國的士族傾心于晉朝,減少將來滅吳的阻力,于是對蜀漢舊臣采取籠絡收買的懷柔政策:或任命他們留在中原的子孫為官,或征召他們自身赴京城洛陽任職。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為亡蜀降臣,如果不應召,會被認為是“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但此時作者臥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歲,作者實難赴任。為了說服晉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當時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寫下《陳情表》,推托祖母年歲已高,無人奉養,要求暫緩赴任。晉武帝只好答應他的請求,并在生活上給以優厚的照顧。蘇軾曾言:“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边@種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對學生是一個不錯的教育素材,也能達到既教書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設計圍繞著兩個問題展開:本文陳了哪幾種情?并展示了一組提示性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愿……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钴S,笑聲充滿了課堂,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由此可見,在講解古代散文的時侯,并不是因為時代久遠而使學生產生隔閡感,主要是因為教師還未找到一個學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們思考的切入點。因此,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我們還是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著手。貼近學生的需求。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3
學習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回頭總結,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我的感覺是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主要表現在問題設計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當六人學習小組圍繞“情”的內容展開討論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之間討論熱烈,你展示我點評,掌聲此起彼伏。而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為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其次這節課堂教學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目標任務!案腥诵恼,莫先乎情”!蛾惽楸怼肥菚x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經典。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本節課在第一課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品讀、悟讀上,通過誦讀品味感受美文直擊人心的魅力,深入體會文章抒寫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并通過拓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系現實,體會父母之愛,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親。因此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的切入點,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經過反復推敲,我把問題設置成:本文陳了哪幾種情?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于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回答問題自然有話可說。最后一個環節在抒寫孝情時,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因而學生對親情的抒寫便水到渠成,聽著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情告白,我深為感動,而一部分同學也抹起了眼淚。本節課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整個過程輕松愉快,整個課堂充滿笑聲,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再次本節課成功地運用了誦讀、點撥與探究的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因此誦讀貫穿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同時借助多媒體展示真情圖片,引導學生感悟親情、母愛,抒寫孝情,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與升華。
但感到遺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導學習中,分析不夠具體深刻,對于學生的講解我的點評較少。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認識到,作為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群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還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機會。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4
授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后,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么、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作者以“孝”為核心,出于情字,歸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讀之令人感動。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于字里行間的心緒、感受、愿望等。學生在誦讀和教師的點撥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來。從而領會到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忠”“孝”進行理解。在兩者發生沖突時,先盡孝后盡忠——解決矛盾。作者在詳盡委婉的陳情中,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達到了陳情的.初衷。
不過,遺憾的是,因為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于“情”的內涵和多種“情”之間關系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扒椤彪m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總結: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為“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說話,有話可說。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5
在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活動中,我選擇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陳情表》一課,授課后,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正如評課老師給我的建議一樣,這堂課的前半節有些“悶”,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以為學生會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學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樣“多情”,相反他們有些“慢熱”,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暫時不能應召為官的苦衷時,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扒椤彪m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這一點讓我很遺憾。
課堂設計相對成功的設計我認為是在德育目標的突破上,為了激發學生對“孝心”的感悟,我給學生展示了一張照片:我的姥姥和媽媽,題目為《我最親愛的》,并在課上動情地講述了自己與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學生,引發他們對親情的感悟!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如何把孝心化為行動?我的.拋磚引玉真正地打動了孩子們,使他們對如何盡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他們的真情流露,讓聽課的領導和老師露出了贊許的目光。事實證明我的設計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需要精心地設計,作為語文老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于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便是這節公開課給我的最大啟示。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6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連排課在高二(4)、(5)班進行了《陳情表》兩個課時的教學。本篇課文內容較簡單,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給四個組分配了任務,每組負責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點詞語,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解釋,以檢測當時的.學習情況。課后我有收獲和教訓。
學生展示時我有意外的收獲,主要來自高二(5)班,有兩個組的小組發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們除了上齤臺根據白板打出的原文進行翻譯之外,還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在黑板上面邊寫邊展示,一個小組展示的是古今異義詞,一個小組展示的是表示時間的詞語。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給學生,讓學生改進的。
關于這次課,由于課件我做好之后沒有瀏覽一遍,以至于呈現給學生時,順序有些顛倒了,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以后我會認真做好課件,保證使學生感覺到條理清晰、印象深刻。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7
教有法而無定法,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有時候,文本內容時代久遠生疏或文字深奧難懂,學生理解的難度比較大,就需要教師在教材和學生心靈之間搭一座橋,引導學生順利通過,走進教材中去。
青年教師屈保川對《陳情表》一課的處理是比較合理的。李密那個時代的背景學生不清楚,李密為什么不愿去做官學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徹。xx老師采用了誦讀和探疑相結合的方法,圍繞一個“情”字展開教學,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的。對于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過誦讀來品其情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誦讀的`過程也是理解感悟的過程,讀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必須重讀、多讀。本堂課在這一點上做得不錯,但有一點遺憾,就是讀得情味不夠,似乎只是一種形式。教師可以對誦讀做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梢圆捎枚喾N形式,如齊讀、分組讀、競讀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誦讀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去揣摩,理解感悟也會比較深刻!扒椤辈荒軆H指出來,還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盤美食,你能說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顯然不夠,親自品嘗才感受得真切。誦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門藝術。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卻忽視了誦讀,而代之以繁瑣的講解,以致學生不愿讀不會讀,讀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導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陳情表》中所陳之“理”,xx老師引導學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層次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但放得不夠,學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師牽引,在探究的主動性方面有所缺失。這是一堂競賽課,有許多領導同行來聽課,講課者通常會考慮到課堂內容的完整性,對時間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現冷場或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講課者要控制好課堂進程,牽引學生思考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都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的話,學生便會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這顯然不利于培養探索型創新型人才。也沒有必要課課追求完整性條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膚淺。點燃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師的問題過于簡單和瑣碎,雖然使得課堂看起來一問一答比較熱鬧,但對培養學生積極深入思考的習慣也是不利的。
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選準了一條合理清晰的主線,進行誦讀探疑訓練,文言知識的學習也緊緊圍繞主線,整節課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好。對于《陳情表》這樣的有一定難度的文言,能在一節課之內完成那么多教學內容,確實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師在教材和學生心靈之間搭建了一座橋,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夠適度地放手,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間,把文章做足,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大大的提升,學習的主動性會有所提高,當然,這要看我們搭的橋怎么樣。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8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匯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樣的思路,緣于學習借鑒李陽的瘋狂英語教學法(Crazy English)。瘋狂英語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學內容,用近乎瘋狂地誦讀來強化記憶,鞏固感知。李陽瘋狂英語特別強調動用各種感官,來強化感悟。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語言,也應該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來教育。課堂的活,就是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成為課堂的主人。
很久以來,很多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記憶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讀起來佶屈聱牙,背起來更是無處下嘴。學生們往往習慣于大段大段地熟讀,熟讀以后再像鉆機打眼一樣一點點地超前沖。往往是前句背上來了,后句是什么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即使是能背誦下來,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實,所有復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的事情組成的。一篇文章再長,我們只要加以分解,化煩瑣為簡單,就能很好的記住。記一段不容易,記一句就相當簡單。這樣的提示,有助于學生的誦讀。
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筆者感覺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課外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并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9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鑒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于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為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范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匯和文段入手,在朗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掌握各種方法并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學習完了《陳情表》這篇課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復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我更多地學會了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自己當成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把教案更加詳細化、具體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為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正是因為作者以“孝”為核心,將訴情與陳理交融一體,真摯地表達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感情,詳盡委婉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李之終也!痹诋斀瘛靶ⅰ边@一傳統美德被逐漸淡忘的特定時代,對中學生談談有關“孝”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作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們又不能忽視文言知識教學,否則就成了政治課。因此,針對這樣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內容時,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①主要文言字詞的處理,注重積累,聯系之前的學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也注重文本與生活的聯系,讓語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誦讀,在誦讀中對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確的本文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點;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一點本節課上得較成功。
本課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撫養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責無旁貸)、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孤弱之恩)、兩全之情(盡節日長,盡孝日短) 時,分析得比較到位,但是兩難之情分析得不夠具體。上好一堂語文課真的不容易,作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朗讀課文,深刻體驗作者的情感。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朗讀與訓練時,要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陳情表讀書筆記04-06
陳情表原文注釋譯文06-20
初中教學教學反思02-02
小學教學教學反思02-03
教學反思到底反思什么08-12
陳情表原文及翻譯注釋08-26
陳情表原文翻譯「對照翻譯」04-02
語文的教學反思11-29
教學反思制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