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2000字
首先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
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并不錯,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它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看來,我們在確定閱讀教學目標時,僅僅說“讀懂課文……”是不行的,應該說“喜歡閱讀課文,感受……理解……”,到了高年級還應該有“欣賞……”另外,不論是否明確表述出來,教學目標都應該按照不同的年段有“評價……”的內容;每一位老師,都應該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作為自己教學的目標。
這種表述不僅僅有知識與技能,而且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含有過程與方法,是三位一體的目標表述。
小學生從上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閱讀,逐步學會閱讀。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有層次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得明明白白。就拿詞句的理解來說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第二學段(3、4年級):
——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第三學段(5、6年級):
——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閱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展的連續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不少的語文教學都是考什么教什么,繁瑣的分析,喋喋不休的講解,做不完的習題和練習充斥著學生的一切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根本無人問津。
這種傳統的閱讀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盛裝知識的瓶子,機械反復地操練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這種語文教學每天都“這樣重復昨天的故事”,扼殺了孩子們的閱讀需求,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也是學生們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閱讀教學首先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表自己見解,形成閱讀能力。
其次,閱讀教學應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
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后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又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其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當小記者,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在小組內輪流練習當小記者,對別的同學進行采訪。在小組模擬的基礎上,全班交流總結:怎樣采訪才能獲得成功,當記者應當注意些什么。并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中去實踐,讓學生當小記者去采訪本
村的'主產業“琵琶”“檸檬”的種植戶們,讓他們去了解“琵琶”“檸檬”的種植過程、了解勞動者的艱辛、了解光和水分、氧氣對植物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在當小記者的過程中,充分的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這次小記者采訪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時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
再次是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思想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性的滲透。
如在教學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老師布置的“給爸爸(或媽媽)洗一次腳”的家庭作業很受家長喜歡,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當交流作業體會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父母親是如何對自己無微不致的關懷,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己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親等等。老師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領會“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
1、合作學習,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建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閱讀過程中,學生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討論,有利于學生認識的提高、思維的發展、情感的熏陶,在這樣的過程中閱讀能力形成了。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又反過來加深了學生閱讀對話的深度和廣度。
2、自主學習,探究發現,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平等寬容,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教師角色應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由“導師”向“學友”轉變、由“統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轉變,把學生學習的課堂“放心”地交給學生。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轉換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反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2000字】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1-3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3篇)12-15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13篇12-15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集合13篇12-15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6-17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反思11-29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反思范文11-23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反思范文11-08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反思9篇12-17
初中語文多文本閱讀教學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