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1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每一冊的教材中都有計算的教學,而其中的“簡便計算”教學更是計算教學的一部“重頭戲”。學好簡便運算,不僅能降低計算的難度,而且能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將學到的定理、定律、法則、性質等運算規律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所以,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規律的數學語言表達上,而是注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感悟、體驗、發現數學規律的過程,并且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興趣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催化劑。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也就是根據例題圖,提出問題:買5件夾克衫和5條褲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有意識的蘊含新知識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
配養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是數學老師在數學課上的重要任務。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65+45)×5=65×5+45×5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展開類比:假如我們要選擇另外兩種服裝,買的數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還能用兩種方法來求一共要付的錢嗎?讓學生在再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然后我引導學生觀察,初步發現規律,再引導學生舉例驗證自己的發現,得到更多的等式,繼續引導學生觀察,直到發現規律,同時質疑是否有反例,再一致確定規律的存在,并得出字母公式。
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舉例進行驗證。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了數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感知——猜想——驗證——總結——應用的過程,學生不僅自主發現了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關知識,而且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的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3、注重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學會與人合作交流,這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為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得到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通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采眾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增強思維的條理性,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4、練習設計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我基本尊重課本上知識的體系,在第4個練習中,三組題目的對比練習主要是鞏固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計算的簡便。而在計算的過程中會選擇更合理的方法進行計算,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計算的正確性,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我在設計教學時,先出示一組題,在學生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后,有意讓女生做簡便的一題,讓學生初步感知女生做的題比較簡便,然后再出示第二組,還是有意讓女生做簡便的一題,所以還是女生優先,至此我引導學生發現:有時先加再乘比較簡便,有時先乘再加比較簡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選擇,甚至可以根據乘法分配律先做適當改寫,使計算更簡便。
這樣設計,使學生經歷了兩輪比賽,對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有了初步的體驗,并且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下一課時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最后增加了一個變式題:“5件夾克衫比5條褲子貴多少元?”這是乘法分配律的變式,這在第三課時將會碰到這種題型,所以這里先埋下一個伏筆。由基本題到變式題,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練習。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探討的過程,不斷追尋的過程。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希望能在與學生有限的接觸時間內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我們的學生終身受益。這是一個值得我永遠追求并為之努力的目標。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是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一、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定位在:
。1)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情景問題后,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二、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1、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2、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
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了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復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猜想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同樣不能沒有猜想,否則,主體性探究活動便缺少了內在的動力,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成了失去目標的無意義操作。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來的舉例就成了驗證猜想的必需,無論猜想的結論是“是”還是“非”,學生的思維一直是活躍著的,對學生都是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教會學生學習與掌握探索方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品格的過程。
4、師生平等交流。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新課程確定的培養目標和所倡導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共同建構學習的參與者。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猜想——傾聽——舉例——驗證,在欣賞學生的“閃光”處給學生“點撥”。教師沒有過多的講授,也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去刻意的創設教學情境,只是做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的工作,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表達。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解決新問題,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5、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
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涌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里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敘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換率和乘法結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我結合新課標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注重從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新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睌祵W教育家波利亞曾經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倍覀冞^去的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書上的數學問題,學生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因此,上課一開始,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了一個肯德基餐廳用餐的情境,使學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很快地按要求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夠輕而易舉地證明兩式相等。接著要求學生通過觀察這個等式看看能否發現什么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請你再舉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規律的等式”,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同時,我還注重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多向互動。倡導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在數學學習中,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為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在本課教學中立足通過生生、師生之間多向互動,特別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啟發與補充來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實現對“乘法分配律”的主動建構。學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博采眾長,共同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知識的形成過程,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拓寬了學生思維能力,學生也學得積極主動。
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學習的目的所在。在練習題型的設計上,有搶答(填空)題、判斷題、連線題、簡算題和拓展題,它們并不孤立,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由基本題到變式題,由一般題到綜合題,有一定的梯度和廣度。使學生逐步加深認識,在弄清算理的基礎上,學生能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便運算和拓展練習。不僅要求學生會順向應用乘法分配律,而且還要求學生會反向應用。通過正反應用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熱情較高,能夠學以致用,知識掌握的牢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學的交流合作,解題速度和準確性都很理想。
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但其中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沒有預想中那么高。可能與我相對缺乏激勵性語言有關。也有可能今天的題材學生不太感興趣。以后注意,學生不感興趣的材料,教師應該想辦法使呈現的這個材料變得能讓學生感興趣。另外,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的語言不夠流利、準確。對乘法分配律的敘述稍顯羅嗦,不夠堅定、自信。在這方面有待今后加強訓練和提高。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是學生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和應用。開始導入我是利用小學教學熱身賽展開的教學。9×37+9×63和9×(37+63)。左右兩排學生做不同的題,讓學生認識到這兩道題難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體現了用括號的必要性和簡便性,通過學生總結說特點引導他們猜想,然后對猜想進行驗證,得出結論,并應用到實際中,培養學生們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上周去濱州聽課,學到了“猜測—舉例驗證—總結—應用”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并在本課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歸納法,也在本課中用所應用。但是在引入時應該讓學生們把這兩個算式的特點和聯系理解透徹了,學生們會很快的猜想出這條規律,整節課講速度有些慢,導致了幾個經典的練習題沒有處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導入新課,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80+4)×25=80×25+4×25此題的處理,我感到比較欣慰。當發現學生們(80+4)×25=80×25+4時,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錯誤的算式,讓和我做的一樣的同學舉手,大約有5、6個同學高興地舉起手,還有一個同學得意地說“剛才我還以為做錯了呢?”看到這種情景我接著說:“不舉手的同學你們想說點什么嗎?”此句話給了這些沒有舉手的同學的信心,他們迫不及待地說出了正確的解法。這道題學生們非常容易做錯,這樣的處理會使學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題的準確率。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5
關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學期和本冊教材的前幾個單元的練習題中就有所滲透,雖然在當時沒有揭示,但學生已經從乘法的意義角度初步進行了感知,以及初步體會了它可以使計算簡便。今天的教學就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上午第一節課我在自己班上,后來第二節課去聽了一根木頭老師的課,現在進行對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頭老師學習的是,學生的預習工作很到位。課前,學生就已經解決了“想想做做”第3、4題,學生通過解決第三題用兩種方法求長方形的周長,既鞏固了舊知,而且將原來的認識提升了,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進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題通過計算比較,突現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計算簡便,體現了應用價值。我在課前沒有安排這樣的預習,因此課上的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我在學生解決完例題的問題后,還讓學生提了減法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對于(a—b)×c=a×b—a×c這種類型的題也同樣適合,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為明天學習簡便運算鋪墊。
最后,我覺得在指導學生在觀察比較65×5+45×5和(65+45)×5的聯系和區別時,可以指導學生從數和運算符號兩個角度觀察,學生得出結論后,其實已經感知到了算式的特點,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相同類型的等式,可以是數、字母、圖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能用各種方式正確表示出來,然后再揭示數學語言,學生的認知產生飛躍。
不足的是,學生很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小組交流時,有些同寫還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師科學地引導。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學習這幾個定律中的難點。故而,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我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計算去完整地感知,對所列算式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舉例進行驗證……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學生身邊熟悉的情境為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為學生創設了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為參加“陽光伙伴”的32名運動員購買統一服裝。通過兩種算式的比較,喚醒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35+25)×32=35×32+25×32這個等式,讓學生觀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據“老師還有其他選擇嗎”?這一問題,再次引出(35+25)×32=35×32+25×32,最后,要求學生照樣子寫出幾組這樣的等式,引導學生再觀察,讓學生說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能力。
3、教完之后,感覺在練習的設計上,還太拘禮與課本,雖然引導學生發現了定律,但沒有相配套的練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應用。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對如何用活、用好教材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小學四年級乘法分配律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小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5篇)06-22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05-01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通用6篇)05-01
小學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6-12
小學乘法《找規律》的教學反思范文05-22
小學語文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7篇)07-08
小學音樂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