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6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嘗試、探究、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是當今小學數學課堂實驗的鮮明特色,也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本課時的教學就是根據此教學理念進行設計的。
一、誘發學生學習的迫切性,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
怎樣能誘發學生學習的迫切性,使他們把外在的需要化為內在的動力,燃起學習的*,從而激發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教師們都在努力的方向。在此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緊緊抓住這一點為突破口,在學生表達自己的推理結果和推理過程(淘氣、笑笑和小明分別參加了哪個興趣小組)后,由于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推理過程,顯然有點混亂,這時,我假作“糊涂”:“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有些混亂,這樣吧,為了更清楚地把題目的信息記錄下來,我們畫一個表格來幫忙!焙靡粋“假作糊涂”,學生們不有自主地隨著老師有了“有些混亂”的同感,從而誘發了:“怎樣的表格能更清楚地把題目的信息記錄下來?”都迫不及待的躍躍欲試。此情此景,作為教育者,能不開懷嗎?
二、引導學生嘗試、探究、親歷知識獲取的過程。
本課時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要始終充當著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創設不同的情景與機會,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通過嘗試、探究、親身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第一步:在課前的情景導入中,我創設了“猜一猜”的情景——老師和班長選擇了哪一種食物?面對這熟悉而喜愛的情景,學生都樂于嘗試回答并說理。第二步:在新知識的學習中,我設疑:淘氣、笑笑、小明分別參加了哪個興趣小組?你的理由是什么?學生先獨立思考,充分發揮自己的推理、判斷能力,再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交流,繼而向全班同學進行表述。第三步:在學生選用“√”表示參加的小組,用“×”表示不參加的小組后,教師鼓勵:“*意試一試?”,這新“玩意”對學生來說既陌生有刺激,再加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判斷作出即時的隨機操作,增添了學生的成功感,因此學生都踴躍嘗試,課堂氣氛熱烈,學生也樂于想出與其他同學不同或更優的方法。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是自主的、積極的、富有個性的,他們都得到自我發展,都有所收獲。
三、貫徹“獨立思考——同伴交流——總結提高——轉化為活的能力”的教學模式。
縱觀眾多的教學設計或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誤區:重同伴交流(或合作交流)而忽視學生的個體獨立思考。事實上,學生是獨立的,具有個性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思維,決不能簡單的等同或強加一致,在教學設計中,我在每一環節都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在他們對該問題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的基礎上,再與同伴交流想法,再而通過交流尋求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思路,最后總結提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擺正獨立思考的位置,學生就能真正地“動”起來,廣開思路,真正地會思考、樂思考、善思考。
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科學性、價值性、成功與喜悅。
“學以致用”的含義是什么?如果當你得知:我學到的知識可以幫助我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懷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學習心情?當然是成功與喜悅!當學生發現,用表格的方法,輕而易舉地將顯得混亂的信息整理清晰;當學生發現,用表格的方法,快而準地推斷出王、李、張三位老師分別教哪一門學科;(這與老師有關的事情,學生能不興奮嗎?);當學生發現,用表格的方法清晰地呈現他們的學校星期一到星期四飲用奶的情況(這與他們的校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不無成功感!);當學生發現,利用推理知識,何老師家里的玩具柜里藏著哪6種玩具,謎底呼之欲出,且快而準者有獎,學生能不雀躍嗎?一系列的“發現”,每一位學生都真正的“動”起來了,都體驗到數學學習存在的真實性,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同時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科學性,價值性,感受學以致用,感受數學學習的成功與喜悅!
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嘗試,自主探索;每一位學生都得到自我發展,都有所收獲;每一位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喜悅。我堅信:這是每一位教師都夢寐以求的教學境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簡便的、粗略的計算!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存在問題:學生估算意識淡薄。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機會,所以普遍覺得估算沒什么作用,所以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下要用估算。為此,只有明確要求估算時,他們才進行估算,沒要求時一律精算,他們覺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簡言之,就是因為缺乏在具體情境中的估算體驗,所以造成估算意識的淡薄,當然估算意識的培養非一時而蹙的,需要有長期的體驗,才能逐漸培養起學生的估算意識。
1、從生活實際導入,創設了問題情景,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2、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創設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創設情景,感受估算的簡便,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題目:激流勇進票價6元,我們全班(56人)玩,大約付多少錢?選擇并說明理由:
學生在嘗試中發現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個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與合作交流漸漸得出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體會了計算的用處,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上不足之處:對那些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同學關注不夠,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的深度就遠遠不及活潑開朗的孩子,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后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及后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后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教學,然后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么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后,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后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于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搭配中的學問》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使學生建立“做數學”的理念,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實效性。課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后,確定了教學目標。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對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作了一些創新處理。在教學內容的呈現中創設了招聘服務員、聘配菜部經理的活動。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通過讓學生連一連(配餐)、擺一擺、配一配(服裝搭配);做一做(朋友間握手)、畫一畫(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用符號、字母等表示出路線的搭配過程)的過程,從搭配材料的數目上力爭體現從簡單逐漸到復雜的過程等一系列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學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小組討論、匯報都興致勃勃,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真正地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體驗到數學學科的靈感,體驗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緊緊圍繞“學校餐廳”開餐這一情境,通過讓學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了招聘服務員、聘配菜部經理的活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盡量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應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素材,找準結合點,力求做到在每個環節上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實踐活動的時空,不斷地拓寬數學實踐活動的平臺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學校餐廳”三天配菜,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裝搭配、設計動物園參觀的路線,都是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最后布置讓學生猜猜老師的電話號碼,加深對搭配問題的理解。
3.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數學教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我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數學。如:在練習中我設計了 “朋友握手”、 “服裝搭配”、“設計動物園參觀的路線”。這樣的教學內容呈現能使練習充滿了情趣,用現實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學生的記憶,鞏固了所學知識。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積極地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動手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于數學實踐活動中探索發現、驗證鞏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如在活動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譜”教學中,我是這樣教學的:
第一種:有兩個葷菜,搭配時先選一個葷菜,接著把所有素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再選另一個葷菜,接著在把所有素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第二種:有兩個素菜,搭配時先選一個素菜,接著把所有葷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再選另一個素菜,接著在把所有葷菜分別與它搭配,配出兩種;(發言的同學問一問:你對我們的發言有什么意見?)這個教學層次要解決的問題:a、搭配的有序性。通過小組成員說一說:“為什么你覺得這份記錄好?”發現: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蛲ㄟ^比較有序與無序的兩份記錄發現: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b、搭配的兩種不同的方法(用葷菜配素菜和用素菜來配葷菜)。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如果只說出一種搭配方法:引導學生說一說“有不同意見嗎?還可以怎樣配?”……
教學中力求做到問題的提出具體、明確、到位。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水到渠成的讓學生掌握了搭配的規律并提升歸納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基本體現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動有趣、環環相扣。
上完這節課后,感想頗多。除了對本課教學環節,學生活動安排進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對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地反思。在細細地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我覺得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關注個體差異不夠到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個班級的全體中,每個學生的差異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時時關注差生的轉化工作。在提出問題時優先讓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著全體都理解了;在做課堂作業時教師應該關注差生的完成情況,將錯誤糾正在當堂;在開始自主探究時,教師應提出:“不懂的同學請舉手,也可以來到老師的身邊和老師一起合作!保辉诜答伿且惨獣r時關注差生,發現他們的思維誤區。只有這樣做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2、課堂教學的評價有待進一步改進。
在本課中關注他人評價方面落實得還不夠到位。長期以來主要是教師對學生評價,事實上,除了教師評價以外,還應該從其他渠道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是數學課程理念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他人評價。學生進行自我表現評價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現也是加強學生自我肯定、找出問題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調節的有效途徑。學生之間或小組之間的他人評價能夠使學生面對面地積極互動、有機會互相解釋、爭辯,有機會幫助理解、加深所學的知識;更能促進學生認真聽課、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這樣的課堂教學改變了教師的單一評價,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主動、自我表現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現發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評價關系。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功能,促進學生發展。
總之,這節《搭配中的學問》的課堂教學,雖然關注了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走進課堂,使數學教學更具體;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認識到“原來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數學知識呀!”學生由衷地發出了感嘆!但是,課堂教學總是有許多的遺憾、許多的瑕疵,在許多的細節中一定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還請各位老師指正和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二年級學生已掌握了退位減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都要從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數加起來再減,這節課是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學中我分五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我先帶孩子們一起回憶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些回顧性的復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回憶,更是為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作好鋪墊。第二層次自己利用課件出示美麗云南情景圖根據情景圖讓學生自學數學書22頁的內容,提出自學要求,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學習從而列出一個減法算式,并且知道為什么用減法計算。第三層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結果嗎?把你的想法給同桌說說,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層次筆算517-348=,連續退位減法并沒有很多新知識,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學生正處于跟著教師走,思維逐步訓練發展的階段,我先讓學生嘗試筆算,再交流算法,學生們各抒己見,同桌說,小組說,個別說,最后老師把算法打到課件上,學生對著課件說,達到讓每個學生都說出筆算方法,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該怎么辦,每個學生都很清楚,從而大家總結出連續退位減法的筆算法則,第五層次當堂訓練自己設計三個挑戰,挑戰一做一做,挑戰二數學醫院,挑戰三送信。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課后發現學生對于連續的退位減法還有一些問題,需在今后多加練習,同時繼續培養學生的互幫互查的學習習慣。
3、在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方面還有待今后不斷提高。
改進建議:師生共同交流、分析計算過程:個位上7減8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十,個位就變成了17,17減去8等于9;十位退了1還剩下0,0減4也不夠減,從百位退1當十,10減去4等于6;百位退了1還剩下4,4減去3等于1。應該再多讓學生多說、采取全班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及時鞏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講有“余數除法”時,我讓學生先復習了“4×()<9,5×()<43,()里最大能填幾”和“8÷4、40÷5”等能整除的豎式計算,為講新課做好準備。講新課時,我沒有直接講什么叫有余數的除法,而是先讓每個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10根小棍拿出來,我帶領他們做分小棍的練習:“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幾份?每5根1份,可以分幾份?”當然,學生做這道題不困難。接著我不做任何提示,讓學生繼續分:“每3根1份,可以分幾份呢?”學生以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這時,他們都發現了“分不完”的情況,于是我才開始講: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平均分一些東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此時引出了課題,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
在討論到計算方法時,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結論。如例1:“有9個蘋果,每盤放4個,可以放幾盤?還剩幾個?”不少學生知道要用除法計算,可是又覺得9個蘋果沒有分完,還剩1個,好像用已學過的除法計算解釋不通。然而,這正是學生將要理解有余數除法的關鍵之處,我仍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算理,而是啟發他們去想:“為什么這道題要用除法計算呢?”學生都愿意自己把這個問題回答出來,于是就都積極地思考起來。想了一會兒,一個學生終于正確地答出:這題是要求9里面有幾個4,所以用除法計算,這樣通過討論,既復習了舊概念,又學了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在討論“9÷2”的試商方法時,學生都知道要商4,但對為什么商4的問題,不少人是這樣想的:因為放兩盤,所以商4。我問:如果書上沒有圖或者題目中數目很大,怎么辦呢?這時,我努力激發他們想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說:你們想想過去學的本領,看哪個同學能夠把學過的本領用上。一個學生很快舉起手來,說: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說:有道理,誰能說得更明確些?黑板上復習的內容就有你們要用的知識。這時一個同學很準確地答出:因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講第二個例題“43÷5”時,我就先放手讓每個學生在練習本上做,然后針對他們出現的錯題,組織大家進行分析。例如,一個學生的計算結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問大家:他錯在哪兒呢?一個學生說:他的商太小。我問: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為他沒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還有2個5呢。這樣,學生對為什么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我才和學生一起總結出“做題時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題后要把余數和除數比一比,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方法。這樣學生對新知識不僅理解得深,而且記得非常牢。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在學生認識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傳統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單一學習方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了,注重學習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數學學習中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描述、操作、猜想、實驗、思考、交流和應用等等,讓學生親眼目睹數學過程形象而生動的性質,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并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
在這節《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學生的猜想?感知?體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是學生的主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做數學”的樂趣。
在本節課的三個重要環節:理解面積的意義、比較面積的大小、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我分別通過活動體驗、觀察比較和猜想這三種主要的數學活動來學習這三方面的內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新理念。
但這節課在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學中,在學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課件中“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接著馬上就讓學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測量桌面有什么感覺?學生是也可以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對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學生還是憑著感覺在講,而沒有用對1平方厘米的感知來認識1平方分米,這就是我在出示“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時,沒有加以說明,沒有讓學生有一個消化的過程,使學生沒有建立起“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叵朐嚱獭睹娣e和面積單位》時,由于對1平方厘米講得比較清楚,學生就能很快得出:“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在多次試教與正式上課后,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活”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可能性》:
本節課作得較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寣W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游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于被學生接受。
。ǘ┌褜W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ㄈ┱n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游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愿學、樂學,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本節課尚需改進的方面: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并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合理。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能把《新課程》的新理念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系,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我盡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為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
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
不足之處:
1、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2、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后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3、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边@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實實在在的話,只有真正做到了,數學才不會是一些枯燥的計算,而是真正讓孩子們得到成就感,得到快樂的一門課。
在期末測試后,批改三年級數學試卷的時候,遇到這樣一道題目:
算式“120×4÷3”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請試著寫出一個能用它解決的生活問題。(提示:完整地表達數學信息和問題,不解答)
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當然孩子們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可是有一種答案卻讓我為之擔憂,答案是這樣寫的:
我計劃每天吃120個蘋果,4天吃完,實際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幾個?
看到這樣的答案真是讓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據題意提問題,從邏輯上來講是沒有問題的,可是聯系生活實際呢?顯然這是脫離了生活實際的。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迎合計算的需求,而去提問題,這樣學習數學還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學習,是完全不能迎合現在素質教育,與生活實際越來越貼近的考試題目的。也違背了我們學習數學的初衷: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我們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實的事例來講解數學,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們單純地學習計算。數學其實是一門特別有意思的課程,他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其中的邏輯,條理性,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都是在我們長大之后怎樣處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積累。
二年級的數學中會出現類似這樣的題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車,每輛車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幾輛車?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這樣的:
33÷7=4(輛)……5(人)
答:至少需要4輛車。
這樣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盡管在算式當中出現了4輛。聯系應該生活實際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坐上車,一個人也不能落下,這就要求剩下的5人還需要1輛車,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至少需要5輛車。
還有這樣的題目:
小明拿16元錢去買筆記本,每本筆記本5元,最多可以買幾本?
正確答案應該是這樣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買3本。
在這道題里面,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剩下的1元錢,是不夠買筆記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只能買3本,而不能再加1本。
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數學,其實它沒有什么捷徑可走,沒有一層不變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結合生活實際想出來的。
所以,我們在講解數學課的時候,與生活貼的越近,才越有意思,與生活貼的越近,數學才越好教。千萬不能為了單純地解決計算問題而去講解方法。對于小學的數學教學,任何脫離了生活實際的數學都是毫無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無味的。
讓我們努力把數學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進生活當中,去講解我們的數學吧!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聽了馮老師《時、分的認識》一課,課后我對這節課作了一番反思?偟膩碚f: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教學重、難點突出。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小時、分和秒,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軸"為思想,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出是比較難的,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物鐘,通過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從而抽象出時與分的進率。
教師把1小時的持續時間與學生日常活動的時間體驗建立起聯系。例如:教學"認讀整時刻",教師讓其他的同學出說一說,通過多提問,多回答,給全體同學加深了印象,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教師采用放手讓學生嘗試用漢字寫整時刻的方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學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出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又例如教學"認讀幾時幾分"教師先撥整時刻,問:"這是幾時?"生答:"11時。"師再將分針往前撥到4,問:"這是整時刻嗎?"生答:"不是。""那是幾時多?""11時多。""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時針剛走過去時11,還沒走到期12,所以是非曲直11時多。緊接著展示課件"10時15分"的鐘面,問:"這個鐘面是幾時多?""10時多""多多少分?"學生自然而然去觀察分針走到數字幾,后答:"10時15分"這樣的教學分散了難點,并通過點撥、觀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逐一突破難點。
2、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本節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3、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由于本課教材知識點多的特點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在教學中教師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重點突出。例如新課教學中,體會1分的持續時間,開展口算游戲,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而在鞏固練習中,教師先設計了看鐘面寫時刻;再設計找相對的鬧鐘練習;還設計了師撥鐘,生搶答,師說時刻,生撥鐘。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還動腦,由淺入深,最后還設計了很生動的小組競賽,學生的興致更加高漲,掀起了學習的更高熱潮。在結尾部分,教師以"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再產次鞏固本課內容。
4、談教學的不足。
本節課,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病,例如由于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教師授課一個環節緊跟一個環節,非常緊湊,有些趕的感覺,于是在忙中就出現了一些錯誤。例如在教學讀寫鐘面的幾時幾刻,因為前面的知識用的時間過多,所以在教授這一環節時,時間緊,教師倉促的講解,此處難點講解不夠深入,從而達不大預期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一、轉變教學中的觀念,變教為導
在過去,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學習、機械的學習,而在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以教學生為主、以導學生學習為主。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來主動學習知識。由過去的偏重結果變為現在的偏重學習方法。這時,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
我首先設計了逛鐘表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然后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讓他們觀察簡單的鐘面上有什么,怎樣記住時針、分針、秒針等,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時的學習是本課難點,教學時,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電影的場景,把數學學習植根于學生生活經驗之中,充分尊重學生這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習主體在學習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導學生在數學應用中提升數學理解的質量。但在這一節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運用還不夠,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有所設計,這也是我們今后學習、交流、教研的一個重點。
二、變作業為游戲
在過去,教師偏重于學生的“雙基”培養,上完新授課以后,緊接著就是一大堆的作業練習,在新課標中,“雙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學生獲得“雙基”的途徑卻有重要的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獲得“雙基”,輕松愉快的環境這是新課標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認識鐘表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把作業編成的游戲,如:比一比、動手擺一擺、撥一撥鐘面、畫鐘面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去鞏固所學的"雙基"。當然,轉變觀念不是否定,過去在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經驗等,我們也要把它們融入新課標下的教學中去,如:循序漸進、點面結合、照顧全體等。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數學要盡可能要把學習內容置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變書本數學為生活中的數學。建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師生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中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觀念。盡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有少數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展開教學,很好地把握住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分針走一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與秒的內在聯系。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后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后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撥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并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后的目標測試中,只有個別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后進行個別輔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我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我應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教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資料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一樣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樣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光。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透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資料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到達十分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資料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用心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主角,不僅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我的學生,我認為我們能夠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反思1: 首先是復習正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函數知識,為接下去學習反比例函數作好鋪墊,其次給出了三個實際情景要求列出函數關系式,通過歸納總結這些函數都是反比例函數,以及反比例函數的幾種形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又通過列表格的方法對反比例函數和正比例函數進行類比,鞏固反比例函數知識。通過做一做的三個練習進一步鞏固新知,但到這里用時接近25分鐘,時間分配上沒有很好把握為接下去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埋下伏筆。
接下去是要進行例1的教學,先進行的是杠桿定理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在學生練習紙上讓學生自己來獨立完成三個問題,然后有學生回答,當進行到第二時,時間已經不夠了,很倉促進行了小節。
這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學生的想法,在備課過程中,沒有備好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這方面做的很不夠,有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不是恰到好處,思考問題的時間不是很充分;還有的學生課堂表現不活躍,這也說明老師沒有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肢體語言也不夠豐富,鼓勵的話顯得很單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課導入的時候還出現了差錯,總之,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以上存在的問題。
綜觀整堂課,嚴謹親切有余,但活潑激情不足,顯得平鋪直敘的感覺,缺少高潮和亮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
經過這節課的教學,讓自己收獲不少,反思更多。教學之路是每天每節課點點滴滴的積累,這條路的成功秘訣只有一個:踏實!對于我,任重而道遠,我將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讓我教的每一個孩子更加優秀 。
反思2: 上完此節課后,我回憶著這節課的段段細節,不斷思索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希望能使自己在這節課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反思3:《反比例函數》第一節課講完后的反思,本節課學生表現積極踴躍有活力,效率比較高。但是做為新老師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概念講解過于簡單忽略了形成過程,例題設置過于機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來講課,一定要精心設置,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點,使得每一節課有價值而非浮于表面。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01-0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教學反思數學10-20
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反思10-3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5
小學數學“數學樂園”教學反思01-08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