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精選14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
《角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的必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在生活中,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我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蛔鲞^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確識別角,判斷角的大小。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于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抽象角觀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長方形、不規則圖形等)的演示,導出生活中的角。并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后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判斷比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后,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制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內化。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里,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學生也能通過制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義建構。
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處: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后需加強。本人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后多學習加強鍛煉。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在認識角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袋子里的東西,找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尖尖的角。然后,每人用一張圓形的紙折出一個角來,借此認識每一部分的名稱。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角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即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角。
接下來,用活動角和兩個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小組一起合作找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很高,也找到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
再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從大屏幕的幾幅圖片中,辨別哪些是直角、銳角和鈍角,學生找得也很好。
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出角來,學生的情緒達到了x。有的用胳膊,有的用手,有的用腳,有的用腿,各種各樣的角都出來了,一節課就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美中不足的是,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通過前測學生對于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為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敘述找到的角時,由于自己沒有規范的引導學生怎么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云里霧里,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后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征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后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我在整堂課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正如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在數學教學中體驗現實生活,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實踐,給學生創設身邊的生活情境,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拓展中激發興致,獲得體驗。通過數圖形的角到長方形剪去一角還剩幾角?要求逐步提高,課堂上學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興奮得歡呼鵲躍。教師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能力。
總之,課堂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討論等方法有機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從生活中實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知識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及能力的培養兩條脈絡交相輝映,學生學的扎實,學的有趣,確實是一節生動活潑,效果明顯,有創意的好課。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
本節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選取剪刀、三角形紙片、鐘面這三個實物抽象出三個角的基本圖形,并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角,讓學生初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接著,介紹我讓學生拿出三角板,讓學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說一說你有什么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角的組成,并適時告訴角各部分名稱,讓學生初步明確構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讓學生基于已經形成的對角的初步認識,回到場景圖中尋找其他的角,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基本特征的認識。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認識角,有助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看,自主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在隨后的“試一試”中,我讓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并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借助鐘面上由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體會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過具體的操作,滲透角的大小是由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與邊的長短無關。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直觀判斷上述由分針和時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讓學生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并讓學生通過活動兩條邊感受角的大小的含義。
最后的練習設計:第1題,要求學生從一組圖形中辨認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驗角的基本特征。第2題要求學生正確數出每個圖形中角的個數,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正確辨認圖中的角,而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鞏固對角的認識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對相關封閉平面圖形特征的認識。第3題通過紙扇和剪刀的打開與合攏的操作,讓學生體驗角的兩條邊叉開的程度變了,角的大小也隨之改變了。第4題讓學生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7
一、在生活化的課堂中用數學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游戲,是我這節課考慮的最大的問題。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但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實際,是要我們教師作出進一步思考的。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二、在活動化的課堂中做數學
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學一個活動的最好方法是做!庇行У臄祵W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自愿參加,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的`特點是“聽過了,便忘記了;看過了,便記住了;做過了,便真正掌握了!痹诮虒W角時,問題主要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畫直角,畫直角比畫一般的角,難度要大一些,兩條邊的方向不能隨便定,只能根據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決定怎么畫,有了一定的限制,畫直角的方法比畫一般角的方法難度加大啦,這時我特別強調學生直角的頂點必須是尖的,直角也有兩條邊組成,不能沿著三角板畫成三角形,另外強調直角符號必須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畫成弧線。二是在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時,學生不會旋轉三角板上的直角來驗證。所以我通過黑板上演示和課件上形象直觀的動態演示的方法相結合,讓學生知道怎么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同時也在比較中得出,這個角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覺得要想讓每個同學都學會判斷、比較的方法,還得讓學生親自操作,在做中學習數學,掌握方法。所以我讓學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8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角的認識》教學反思本節課學生通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用實物(活動角、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導出生活中的角。并讓學生觀察,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利用課件演示畫角的步驟,并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并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這節課,我覺得最大的`敗筆在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對“角的大小”的教學上,所以這節課也讓我真正體會了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的重要性,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學生順利動手、思索、發現和表達是重要前提。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9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才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并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為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系的。但是環節的設置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數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巧用媒體的動畫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后面的畫角打下基礎。引入時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里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于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于學生觀看,又便于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通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用動畫故事來演示,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學生們并沒有看懂是什么意思,還喊著一樣大一樣大,我當機又拿出了一個同學們自己做好的角讓他們看著,接著又將這個角的兩邊各剪去一段后問他們現在這個角的大小變了嗎?都說沒有變。我又轉動兩條邊問是變大還是變小。這下都弄清楚了,原來角的大小是和角開口的大小有關系,而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看來借助多媒體的同時也還得結合動手做一做。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有很大的進步,F自評一下。
回顧整堂課,有三方面: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后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做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及畫角。
二 、能夠做到“扶”“放”結合,如:折角、做活動角及比較角的大小,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畫角是先教學生再讓學生獨立畫。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兩個紙條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時,我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我也無
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我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講課,我感覺自己又學到了知識,并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采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說理。
由于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后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里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說說是怎么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后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后,我卻說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并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說生活中的事,激活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借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于小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于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采用打比方等方法,借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說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說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于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小學生來說,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5月21日,很高興再次見到楊xx老師,榮幸的楊老師這次能指導我的《認識角》這節課,更加佩服楊老師在聽完課后只花了20分鐘準備就給我們呈現了一次非常精彩又實在的講座。下面結合楊老師對于我的課提的一些意見,談一些自己的學習感悟。
1、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尊重孩子的自身的經驗。
對于角的學習,學生這次第一次在數學課堂上認識角,我認為學生對于角的認識是“一無所有”的,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展開前置性學習。楊老師建議,可以先嘗試讓學生自己試著完成自主學習單,老師放手讓他們自己分辨出哪些是角,找出不同的圖形中有幾個角。認真思考了下,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并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平時在生活中肯定見到過角,也許父母在生活中已經告訴過他們哪里有角,他們已經有過角的知識的體驗,數學課堂上應該是將他們這些經驗得到總結和升華。前置性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我想下一次在上這節課時我會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試著找一找角,讓他們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來重新認識角。
2、了解孩子真實的思維,尊重其內心的想法。
楊老師發現有2個孩子認為鈍角不是角,并詢問了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發現能力是我在課堂上做不到的,而這種彎下腰聆聽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值得我學習。這兩位學生認為鈍角形狀的角不是角,原因并不是任憑我們老師自己主觀的猜想,認為學生在判斷是不是角是根據有沒有頂點和邊是不是直的這兩個原因,真正原因是受老師示范的'角是銳角的定向思維的誤導。如果我能向楊老師一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我想肯定有效的解決孩子的疑惑。
3、重視教師角色的示范。
學生會受老師示范角定向思維的誤導,在剛開始黑板上示范的角是銳角,以及后面做活動角變大變小時都是銳角,如果這個環節老師能將角拉得更大,變成一個鈍角問學生這是不是角,就會減少鈍角不是角的錯誤。
4、重視細節,有效組織好合作學習。
這節課有兩次小組合作,一次是在小組內指一指角,一次是小組合作做角。在指角的小組活動中,為了讓小組合作有序,我設計讓學生按1號到6號的順序指角,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楊老師對于小組合作提了一些看法,建議我們教師課前可以從規模、目標和細節三個方面來認真思考合作如何來組織合作學習,強調合作學習一定要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對于指角的小組活動可以先讓學生每個人自己說,再兩個人合作指一指、說一說,這樣避免了重復指角過程,也節省了一些時間。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星期一匆匆從湖州趕回來,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開課,這也是本學期數學組第一次教研活動。此次湖州執行學習了幾何畫板,因此此次開課選擇了《角的初步認識》,一節幾何課,也讓自己嘗嘗鮮。首次嘗試用幾何畫板上幾何課,也是很值得回憶的。
一、由熟悉的圖形引入
備課前翻閱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場情境引出角,這樣安排確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形象。但我的這幫孩子們,這個學期才見到素未謀面的操場,且生活經驗缺乏,能按老師的要求乖乖地、準確地找出角嗎?既然數學教學要摸清學生已有基礎,于是,我基于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三角形、長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圖形的基礎,選擇以“露出角,猜出背后的圖形”為切入口引題,并從圖形中抽象出角。
二、運用口訣,簡化難題
朗朗上口的口訣,有時可以將復雜的步驟簡單化,學生也喜歡。在本課中,我想了兩個口訣:
、佼斦J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后,我出示“角有一個尖尖點,它的名字叫頂點;角有兩條直直線,它的名字叫做邊”,突出角的尖尖點和直直邊;
、谠诋嫿菚r,也出示了一個口訣,簡化步驟。平時在教學中我也常用口訣,比如在算進位加、退位減時,編出了一個順口溜,學生學得很開心。
三、巧用畫板,變不可能為可能
以前在執教《角的.分類》時,一直糾結于在PPT中如何讓邊旋轉起來,而今運用幾何畫板,一切都顯得輕松了。
、賰蓷l不相交的線,想要變成角,直接拖動來得更簡單,就不需要PPT的動作路徑;
、诶貌煌嵌刃D,讓角不斷改變朝向,但始終是角,通過直觀對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質特征;
、墼O置旋轉,讓角隨意變大變小。通過兩角比賽,讓大小比較富有生命力,在幾何畫板的依托下,能讓學生大腦中建立角的大小觀念。
當然,遺憾總存在于課堂中,由于準備匆忙,課堂必備的語言沒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亂。
、賰热莅才胚^密,學生學起來并不輕松。
、诤鲆晫W生獨立參與活動的細節。
、劬毩曈行╇y,可能想讓練習設計的出彩,卻忽略了學生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認識厘米》02-13
小學數學倍的認識教學反思11-26
小學數學《認識分數》教學反思03-13
小學數學《0的認識》教學反思06-08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4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