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
小學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突出表現在教學中提倡多認少寫的識字方法,要求會寫的字很少,也很簡單,但是識字任務卻很重,主要是識字量大。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材料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讓智力開足馬力,讓才能閃出光輝,自覺主動地學習。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各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景!
在上《自選商場》這一課之前,我讓學生搜集食品、鞋子、飲料和各種各樣的商品包裝盒、包裝紙,專門利用一節課,用它們在教室里像模像樣的擺起了超市(里面有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可以說應有盡有。我當起了店老板,請學生到我的超市“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在“購買”時,必須把物品上面的字認識,才可把東西帶走,還要跟同學互相交流,這樣,把識字教學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課堂上不斷給學生展示在生活中識字的機會,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字。教室里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課桌、椅子、講臺、黑板、幻燈機、錄音機,我都在上面貼上詞語卡片,讓學生看到什么就認表示該實物的字。還分類進行識字比賽,比一比誰認識的字多。如學習用品類、水果類、蔬菜類、植物類、動物類。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2
《丑小鴨》教學后關于語文教學的思考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丑小鴨》中丑小鴨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對初一的孩子來說,讀過之后也只是在心目中記住了這只可憐的丑小鴨經過一系列的磨難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學生們心中會產生向往、憧憬。是的,我們每個人不論年齡的大小都有美好的心愿。學生希望自己的成績會提高、得到老師的表揚、成年人們希望自己的工作會有所成績。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后,對我有一種深深的觸動,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體現在哪里?我想應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真正撞擊。在教學本課時剛導入時候我問學生丑的反義詞是什么?很多學生覺的奇怪,老師為什么要問這么簡單的問題。
于是我接著問你們怎么理解美和丑呢?學生回答的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讓人喜歡的東西就是美的,有的學生回答說討厭的東西就是丑的。就在這樣一個對美和丑這樣一對反義詞下我開始了本文的教學。丑小鴨變成白天鵝是它心路的歷程,由自卑、懦弱、四處碰壁到最后的有所追求,我想這是決定丑小鴨美麗蛻變的決定因素。丑小鴨這樣不滿足于現狀,不怕打擊、不怕辛苦。這不正是我們當今青少年所缺少的嗎?在這個問題上對學生我一時產生了陌名的激動。我們不能用以往的告訴學生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正是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最好時機。我找到了,并開始了我和學生之間的這次心靈的碰撞。我假設了這樣一個問題:丑小鴨本是一只天鵝蛋卻生在了鴨群里,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嗎?這下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們班平時不太愛發言的一男生舉起手來,發表自己的見解:“丑小鴨一定會變成白天鵝,因為它本是一只天鵝蛋不會變成一只鴨子或母雞”這引起全班同學的笑聲。
有的學生回答道:“那可不一定,丑小鴨也許會永遠在鴨群里生活,不會飛,自暴自棄。也許會活的很悲慘而死去”。這兩種假設的情況反映了學生們最真實的想法,我發現了學生們的心聲,這正是我想要的。我接著問:在現實生活中也許真的有像丑小鴨一樣生活的人們,他們生活的很悲慘,受侮辱、受排斥、受嘲笑。我看了看同學們的眼神,可以看出不少同學聽了我這段話很感動。此時我覺的這篇課文真正的精髓學生們已經領略到了,用了這樣一句話我送給了“丑小鴨”們——不拋棄,不放棄。這堂課學生受到了啟發,而我更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內涵。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3
《金蟬脫殼》一文,緊緊扣住一個“脫”字,按照“脫殼前”——“脫殼中”——“脫殼后”的順序,運用細致生動的語言描摹了金蟬脫殼這一神奇有趣、奇特動人的景象。讀文本知過程,課堂教學的重點不是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通過抓住具體的描寫,品味生動的語言,感受蟬脫殼過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導學過程中引導的比較詳細。同時由于“脫殼中”這部分,觀察和表達順序非常好,所以抓住這個契機,我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小結文章這部分的寫作特點,并出示一個習作,引導學生運用本部分所領悟出的寫作特點進行評價,分析優劣以及改進辦法,較好地完成了讀寫結合的導學設計。
如果說對第四小節的學習是扶的話,第5小節的學習,主要是在第4小節指導學習的基礎上的放。在這部分的導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表格,通過學生自學完成表格,引導學生了解第5小節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多次朗讀來體會變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義的導出是通過小圖和大圖的變化來實現的。通過對小圖大圖的觀察結果的比較,自然引出引申義。
然而,在教學過后,才發現,本節課的設計還有許多的不足:
1、課堂容量較大,原本較多考慮的學生活動,由此而被壓縮的太少,學生的課堂自動明顯不足,尤其是課堂上的悟讀部分太少,未能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以致于教師的主體過分突出,喧賓奪主。
2、學生走進文本,主動揣摩,獲得體驗的過程不夠明顯,教學的生成落實不夠。
3、評價的主體比較單一,內容比較簡單,標準也缺少維度。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難以調動。
4、與《導學案》的切合度也不夠,對課堂的學習內容,應當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多層次的當堂檢測,以了解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從不足中使我認識到,課堂教學最關鍵的是學生參與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導學設計,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不能以學生為主體,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活潑主動地發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課件再漂亮,導語再詩化,也算不得是一節好課。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4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煥發了生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注重學生的科學發展,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選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以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段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提出,為語文教學提出了挑戰與要求。這既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能更好地確保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促進教學方法、策略的改革與創新,利用小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對于提高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簡略的探究。
一、利用插圖進行教學
小學低段的學生對于多彩的圖片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彩的插圖促進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從而提升教學效率。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說過:“要是把圖畫帶進教室就是啞子也要說話了!笨梢姡谡n堂上運用插圖進行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因此,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教學,合理運用插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家》一課,主要講述了不同人和物的家是不同的,而我們的家是我們的祖國,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連續觀看教材中的插圖,品味插圖所表達的意思,之后讓學生在理解插圖內容的基礎上,運用自己的話語講述本課所學習的內容,練習說話。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話語的邏輯性和順序性,還能為學生的寫作打好基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二、利用游戲進行教學
運用游戲進行教學,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ㄒ唬﹦撛O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心理學表明7~8歲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能保持20分鐘,不能長時間地進行一項任務的學習,學習耐心較差。小學教學中,每節課時長40分鐘,因此,小學生在課堂上經常出現走神、發愣、做小動作的現象。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游戲、唱歌、表演等形式,使學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課堂上,從而提高后半節課的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螞蟻和蟈蟈》一課時,在課后有一個分角色表演的節目,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讓學生對文本中的角色進行扮演,從而以學生喜愛的形式,重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學生通過扮演其中的角色,能加深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將表演、娛樂添加到語文教學中,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下半節課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ǘ├糜螒颍岣邔W生的識字效率
小學低段語文教學,多以識字教學為主,識字量大且枯燥,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易產生疲累。然而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字量,才能更好地進行閱讀作文的學習,因此,教師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識字學習的效率。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多種識字游戲,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1!胺棚L箏”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片草原,在草原上設計多只色彩絢麗的風箏綁在草地上的木樁上,之后,鼓勵學生去“放飛”風箏,并認讀相應的漢字,在學生認讀正確的情況下,獎勵學生小紅花,從而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來,爭做“識字小達人”,這種游戲的方式對于鞏固和復習漢字有著重要的作用。
2!暗巧健苯處熆梢越柚嗝襟w構建一座山,在山上設有一座迷宮,在山頂上有一面象征勝利的紅旗。學生在闖迷宮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識字關卡,學生只有突破重重關卡才能到達山頂。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照學習程度的不同分成若干組,每組4人,讓學生在相互協作中認讀其中的關卡生詞,在讀對的情況下通往下一關卡,最后獲取勝利。這樣的游戲設計能激發學生的勝利欲,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原本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鮮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求,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3。“看病”教師可以將學生已經學過的漢字進行拆分,分別貼出來,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協作,為漢字“看病”,使其完整,并且讓各個小組間確立競爭關系,哪一小組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漢字拼齊就能獲得勝利。比如,在教“晴”“睛”“眼”“坐”等生字時,教師可以將其拆分為“日”“青”“目”“青”“目”“艮”“從”“土”,并將其寫在卡片上,學生將卡片上的部件組成新的漢字最快的小組為勝?傊,小學低段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樂于學,寓教于樂,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曹春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究[J]?平涛膮R(下旬刊),20xx(6)。
。2]常麗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模式探究[J]。才智,20xx(28)。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5
[摘要】小學階段,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但是由于現在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以及興趣,所以學習的效率也不別民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對學生進行批評,根本沒有從自身尋找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喜歡學習語文學科,擁有學習的積極性,最終能夠取得良好的語文成績。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探究,希望能夠對教師的語文教學以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一、把握時機,調解課堂氣氛
小學正是愛說愛鬧的年紀,他們無憂無慮,敢想敢說,同時好奇心又特別的強。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因勢利導,不能為了一味的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他們的求知欲望以及好奇心。在語文課上,教師盡可能的運用仰揚頓挫、風趣幽默、語調多樣、充滿誘惑、充滿懸念的語言,同時還應該配上豐富多彩的表情和手勢來共同完成整節課的教學活動,盡最大可能地為學生們打造一個輕松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們能夠在融洽的課堂氣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不斷產生興趣。在新教材中,學習的內容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可以適當的把教室內學習知識變成他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場地,讓他們更加的輕松開放,這樣可以最大化地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精心設計提問,創造一個融洽的課堂環境
問題作為思維的向導,可以激發學生的思想,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科學的課堂問題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想教育的內容,設計科學的課堂問題為了就是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所以在教材中每一篇課文描寫的事物以及交代的事件都應該是循序漸進、一步步展開來的,它們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內容。因此在設計問題時,也應該做到明確提問的目的,把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一環緊扣一環,每一個環節都有所側重。第二是課堂提問應該具有啟發性。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往往都是隱藏在課文內容當中,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科學合理,難易結合,充分的把學生們的思想感情激發出來。還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提問時口氣一定要做到熱情和藹,這樣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第三是應該注意提問的效果,因為提問的最終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師進行提問后不應急于做出結論,應該讓學生通過提出的問題盡情發表自己的思想,然后教師進行分析對比,得出最后的正確思想認識。
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帶來的壓力,才可以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能夠想辦法讓學生的情緒高昂,就著急的將知識進行教授,這樣只會讓學習的人產生冷漠的學習態度,從而是不動感情的腦力來進行勞動,從而產生腦疲勞!边@一句講的就是有關教育的名言,值得每一位老師思考。學生一定有了學習的興趣,即使我們不進行督促、不激勵,學生仍然有很多力氣進行學習,這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好奇的心。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一定要做到親和力、幽默風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可以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下進行輕松快樂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四、抓住關鍵詞,體會角色情感
許多優秀的作品并不是直接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書法,而是把自己的情感蘊含在字詞句之間,讓讀者自己進行充分的想象,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其中的內涵。比如,對情感、神態、語氣以及動作等的描寫,就需要抓住這些關鍵的詞語,才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不單這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表演故事中的人物的動作,例如大搖大擺,這些都可以使學生的情緒高漲,加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
五、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最開始應該從讀圖開始,兒童通過圖畫可以對畫面進行想象,然后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慢慢的進行閱讀。對小學生的閱讀訓練最開始應該是進行畫面的閱讀,這也表明在低年級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圖片,不單單是簡單的裝飾,還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內容。低年級進行閱讀的教學,不但要訓練學生讀圖畫,想情景,然后把畫面轉化成文字,還需要訓練學生把文字轉化成生動的圖畫,這也就是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圖文轉化的能力。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喜歡閱讀,并且養成閱讀的習慣,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該盡到的職責。
六、培養學生運用普通話進行朗讀
在農村,學校的普通話已經得到了普及,但是一些偏遠的山區,普通話教學還是不能夠完全做到。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則,首先教師應該自己做到使用普通話進行講課,并且督促學生使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同時還可以利用字典來幫助學生了解生字的漢族發音。
參考文獻
1[]于雪芹。小學語文教學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xx。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6
《九色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個民間故事。講的是九色鹿救了一個落水人,落水人發誓永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金錢面前,落水人背信棄義,出賣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嚴懲。課文情節生動,語言淺顯,學生比較喜歡;诮滩奶攸c和學生實際,在教學時,我采用研究性學習方法,以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為學生營造足夠的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親歷閱讀實踐的過程。
課文中人物語言很有特色,留下了許多可供我們去挖掘的空白點。例如,調達在被九色鹿救下之后,“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此時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站在國王的皇榜前,調達的心里會怎樣想呢?這些正是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契機,我在朗讀的基礎上加以引導,把學生的讀書和思維的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讀書和思維過程中,深刻認識善與惡、美與丑,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當學生積極舉手,踴躍發言的時候,學生與文本也進行“零距離”心靈對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獨特體驗,我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與文本、同學的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7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的反思。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蛻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研究探索。課堂上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走下講臺,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民主了。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理論上的欠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引起我的反思。
評價是什么?評價應該是“欣賞”,是“激勵”,是“導向”。在課堂上把握好評價的時機,從學生的表現和語言中挖掘出評價因素,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欣賞他,激勵他,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更自覺的學習。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應該富于變化,富有價值。另外,我還覺得課堂評價應該多元化。課堂評價應該包括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這三個方面。比如在學生朗讀或回答問題后,我都邀請學生來評價。開始學生大都只會挑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我就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一個人,既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別人的不足,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書寫的教學中,我有時有意寫一些不規范的字,讓學生評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學生對老師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師也是凡人一個,也會出現錯誤。第三方面也誘發學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8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復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后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系舊知識,聯系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于學困生,有的則屬于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獲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后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參與,采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向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后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注。接著,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注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并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后,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凄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9
我在設計《陽光》一課時,遵循新課程理念,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的積極性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我用謎語導入“一個球, 熱烘烘, 落在西, 出在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寓教娛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帶動作、帶表情去讀,以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二、感受美
《陽光》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怎樣讓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呢?我設計的是在識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想象、比較、作做動作等方式,去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理解,體會陽光的真正美好與寶貴。文中的句子:“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理解這句話,首先理解:金子是怎樣的?為什么說陽光像金子?假如沒有陽光,世界會怎么樣的?順勢利導學生明白了“因為陽光很重要,而且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陽光!
三、模仿說說美
文中的句子很美:有了陽光,禾苗更綠了;有了陽光,小樹更高了;有了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變得更美了。我讓孩子們聯系所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來說一說陽光的寶貴,模仿例子練習說話,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森林的樹木。因為有了陽光,長得更茂盛了!薄靶『永锏聂~兒,因為有了陽光,游得更開心了!薄盎▔锏幕▋,因為有了陽光,開得更鮮艷了!薄安賵錾系牡男∨笥,因為有了陽光,生活得更快樂了。”學生們的說話訓練得到了提高。
這節課下來,整體來說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指導寫字過程中時間有些緊張。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0
【摘要」為了加強學生獨立學習習慣的培養,可通過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究性學習這一途徑來實現。通過該科學方法,學生不僅能享受學習的樂趣,還能領悟學習的真諦,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見聞,提升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文針對探究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應該是自由的,開放的,而探究性學習正好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的條件,探究性學習可以有效營造語文課的良好氣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環境,以便小學生在今后的小學語文學習中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全員主動參與
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自主探尋知識與學習方法,通過創新思維了解與探尋有關知識。該學習方式是基于個體研究的方式而組織的個體或集體的合作學習,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合作學習小組當中,學生與其他伙伴之間形成合作關系,共同發展問題,樹立需要解決問題的目標,確定研究方法,通過搜集資料,探究答案投人到學習實踐當中,為學生體驗有關科學研究提供條件。比如,對于《太陽的影子》一文的學習,教師必須重視將學生的參與性充分調動起來,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積極展開預習,在此基礎上,學生將不了解的問題拿到課堂中來討論,比如,“科學家如何知曉太陽的溫度?”“課題名為《太陽》,為何使用大量文字描寫與人類之間的關系?面對這些問題,教師無需著急解決這些疑問,而必須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以四人為一個小組組織討論。通過相互間的討論與交換意見,極大提升了課堂學習的氛圍。進而使組內學生對“水循環”“煤炭的形成”“風的形成”等知識進行解說,在此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分別發揮了各自的作用,在不斷研究的基礎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提升了學生對研究太陽的興趣度,在組內,擁有豐富課外知識的學生搶先將自身所了解的知識介紹給大家,舉例而言,太陽風的形成,太陽黑子的含義等。通過對學生主動講解的激勵,能幫助部分落后學生集中精神,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度,激發起求知欲望。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不斷能適應學生在“歸屬”與“影響力”方面的情感需要,還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使其“好學”“樂學”。
二、結合生活且融入情感
教師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必須將學生的情感充分激發出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進行深人培養。簡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崇高的道德情操與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培養。因此,社會教育與生活教育都必須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只有將語文素養與情感熏陶、實踐應用相結合,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游戲情境與生活情境,和學生的實際更貼近,才能營造自由、活潑、積極、開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對語文的熱愛程度,在無形的熏陶之中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就一堂課而言,以一個動情的開頭引人課堂,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活躍學生的身心;當學生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后,再按照合理的邏輯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在此期間,由于不斷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感知,因而也會加深其情感體驗。就以《軍神》一文的教學來說,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搜集與閱覽大量相關資料,還可以通過咨詢家長的方式了解手術的痛苦,能更真切地感受的堅強意志。指導學生體驗真實的實踐活動,能加強個性化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其創造性。
三、有效開展課題研究
和科學研究學習方式相比,探究性學習具有特殊性,與其他學習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盡管小學生的科研的嚴謹程度與科學家的科研并不能同日而語,然而,小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存在眾多的優勢,學生能在探究過程中鞏固科學成果,獲取課本中學習不到的知識,經過自主探究與學習,扎實掌握語文學習技巧,并且在實踐過程中強化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將創新與文化元素融合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換言之,賦予小學語文教學更多的思想性與工具性,通過探究性學習這種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必須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由教師或學生設置題目,提高學生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參與度,用已掌握的知識處理以前未見過的問題,通過課題研究活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激發,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激發其語文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強化學生發展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以如何用零花錢更有意義的調查為課題,具體按照以下步驟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第一,由學生或教師提出問題;第二,學生確定課題研究意義;第三,學生搜集課題相關的資料;第四,整理材料并總結;第五,提出意見與建議;第六,寫成小論文。在課題小研究的基礎上,活躍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促進課題教學積累與豐富內涵。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提高后,同時能提高學生認識、分析、設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其寫作能力。尤其是幫助學生樹立探究意識,增強其團隊合作觀念。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學生各方面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豐富其見聞,動手與寫作能力也相應地提高,使語文課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的提升,探究性學習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加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積極應用探究性學習,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有效開展其他學科的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姜柳華。小學語文教學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探討葉時代文學(下半月),20xx(2)。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1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踐證明,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其實施的基本路徑以發現問題為基點,以提出解說為起點,以制訂計劃為中介,最終以形成反思性日記或論文為目的。并以此為新的起點,指導和完善新一輪的教學,以此豐潤師生生命成長的歷程。
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一次調查中,有位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系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ㄒ唬⒔o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問銀河》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錄像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凹とぁ睒O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ㄈ⒔o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谶@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車的世界》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余首兒歌,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車、交通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币恢币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ㄋ模⒔o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注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2
《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孩子們已經聽過N遍了,有的小朋友甚至能繪聲繪色地講。但我并沒有馬馬虎虎地上,因為對于其中的語言文字,孩子們并不理解。
就比如說第一自然段,孩子們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這幾個詞語,體會到了小蝌蚪的快樂、自由。更從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點:大大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接著我出示了小蝌蚪和鯉魚媽媽對話的圖片,馬上有孩子叫了起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腿來了。
“是嗎?它一下子就長出了兩條后腿?”
“不是的,是‘過了幾天’。”
“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
“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是‘迎’上去問的。”
“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蝌蚪很著急,它很想快點找到自己的媽媽。”
然后自讀第三節,交流:
“你讀懂了什么?”
“我知道小蝌蚪把烏龜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小蝌蚪為什么會錯把烏龜當媽媽呢?”
“因為鯉魚媽媽告訴他們,他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正好烏龜也有四條腿,寬嘴巴!
“那他們的媽媽應該是怎樣的?你從烏龜的話里知道!
“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在這里為什么是‘追’呢?”
“小蝌蚪見到烏龜是連忙追上去的?闯鏊苤保埠芘d奮。”(理解地非常精彩。)
接著請小朋友們自己讀一讀第四、第五節,看看你能收獲些什么。
“小蝌蚪又長大一點了,他的尾巴變短了,而且他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青蛙!”
“我知道了小蝌蚪的媽媽就是青蛙,她披著碧綠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我知道小蝌蚪已經長成青蛙了。”
“我知道他們是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荷葉上的。”
……
自讀最后一小節。
“小青蛙的尾巴不見了!
“小青蛙跟著媽媽去捉害蟲,他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他!
通俗易懂地一篇課文,卻讓孩子們抓出了很多要點、亮點,也更是激勵我吃透教材。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參與廣泛、積極,有較好的達成度。
一、感悟積累,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蘊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了“栩栩如生”、“琳瑯滿目”、“愛不釋手”等詞語,學生能夠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讓學生通過抓“遺憾”,結合上下文、前后詞語,反復朗讀感受,并通過多媒體出示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蘊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復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愿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培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每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以讀促問,以問導讀,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在讀的訓練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完送木雕部分,配樂、分角色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深刻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滲透寫法,掌握技能
在現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等不足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少作文表達的技巧。小學生寫的作文,一般是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寫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這類文章的方法。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后,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于學生記憶。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4
《假如》這首兒童詩,借助“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和殘疾人的關愛,詩的內容簡單,但字里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博大而又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愛生活、愛護環境的好教材。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創設情境,給孩子放飛想象的翅膀。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了《神筆馬良》的故事,讓學生對這枝神筆充滿遐想。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讓孩子們帶上鳥媽媽地和小鳥的頭飾,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鳥或鳥媽媽,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第四節時,我抓住那個給人帶來無限遐想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凹偃缒阌幸恢︸R良的神筆,你想做什么呢?”沒想到此時的課堂沸騰了,小手舉得像一片樹林,學生們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想在藍藍的天空中,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住到另一個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給沒錢上學的小朋友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不用花錢就能快樂地上學;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想畫一個綠色的家園,沒有污染,讓我們生活在藍天白云下,呼吸新鮮空氣;我想為盲人畫一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都能看到美麗的世界;我會給我們的學校畫許多綠綠的樹,五顏六色的花,使我們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就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只要老師在教學中,巧用課文的內容,把握好的時機,提供好的方法,學生的寫話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把主動權讓給學生。教學中,我讓孩子自主識字,()運用以往學過的識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展示了學生的能力。這樣,孩子們動起來啦,整個課堂活起來啦,孩子們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從而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整節課的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5
[教后反思]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于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泄情感的欲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一、語言感召,喚起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沖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并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眴酒饘W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課文中的形象,出現心像、音像和視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心靈深處進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其次,語言要簡練生動。“簡練”要如孟子所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币簿褪钦f,教學的語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雖精少而能表達深奧的義理!吧鷦印眲t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或講解,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較真實地再現作品情境,引領他們步入情感境地,觸景生情。
二、情境再現,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鼻榫车膭撛O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于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投向”、“注意”、“注視”這3個詞語通過想象再現了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的場景,不僅體會到了小英既緊張又害怕,既難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復雜心理,還體會到了同學們那顆關愛弱小者的善良心靈。在學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礎上,緊接著,手指一張空座說:“同學們,你們看,小英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終于走上了講臺!”在這一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又一個情境再現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小英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濕潤;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這兩處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接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體驗和領悟勢必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協同發展。
當然,再現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李吉林老師的“聯系生活展示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熟練而恰當地綜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實現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角色參與,增進情感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讓學生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會極大滿足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他們會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會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發揮這種“有我之境”產生的巨大而無形的導引效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情感、知識等因素,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讓他們充分經歷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移情體驗的過程,不斷釋放自我潛能,不斷蓄積情感,使他們的體驗真實而多元且不斷深入,進而實現各對話主體在互動交往中的超越與創新。
四、朗讀體悟,傳達情感體驗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誦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核心語段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文字雖不多,但卻是情感積聚所在。教學時,每當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就引導他們富于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指導時,則要求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讓他們在讀中促進情感體驗,在讀中傳達情感體驗,再在體驗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讀,引領著體驗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文章不是無情物”?傊P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涌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活力。教學反思《小學語文課文《掌聲》精讀教學片段及教后反思》,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課后教學反思12-28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31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12-18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05-11
小學語文課《雷雨》的教學反思11-22
小學語文課教學反思范文11-21
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11-26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反思12-02
小學語文課文《雷雨》教學反思01-12
小學語文課《手指》教學反思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