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
《豐收的畫》是湘教版第三冊第六課,課文描述了一幅秋天豐收的圖畫。前3個自然段,以擬人的手法,由秋風的呼喚引出小朋友。第4自然段著重描述小朋友眼中所看的五彩的圖畫。后兩個自然段表明豐收的果實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本節課我主要從后三個自然著手分析,重點理解第4自然段內容,想象相關的畫面,知道“豐收的畫”的含義,難點是懂得豐收的果實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
在教學設計本課時時,我先采用摘果子的形式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在讀生字中體驗摘果子帶來的豐收的喜悅,從而引入課文的學習;接著通過課件畫面讓學生想象五彩的圖畫的怎樣的,會用比喻句來說寫句子;再通過交流談話理解農民伯伯的艱辛,體會豐收給農民伯伯帶來的喜悅;在拓展練習中,由于本課出現的問句和感嘆句較多,我設計了一個標點符號練習,同時每組再用卡片形式針對本課內容設計了八個不同的習題,然后再讓小組長貼到豐收的果園中去。用首尾呼應的方式也讓學生明白豐收帶來的樂趣。
正所謂“細節決定成功與否”,教學本課時,在細節上我還需不斷琢磨,力求在今后的課堂上完美呈現。本課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童趣易懂,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在實踐教學中,易于培養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我卻沒很好的把握這點,或許是問題設計不夠貼切,自己在表達中不夠明朗,使得學生局限于老師固定的框架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課堂也是生活的課堂!贝笞匀皇且粋生活的大課堂,蘊含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它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基地。在大自然中,學生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這節課,我雖也想把學習語文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想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去尋找秋天,想學生處于主動探究的狀態,想讓他們撲進大自然的懷抱,想他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所看到的情景,但我卻沒讓課堂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沒有將生活放大到課堂中來去,這或許是老師本身先固定好了按教學設計去走套路,所以整堂課總沒能達到學生的那個“興奮點”,學生和老師的激情都沒能在課堂中良好的得以體現。
相信有了反思和總結,在以后的教學中會做到越來越好!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2
《梅花魂》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講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他對祖國的深深的眷戀,表露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教學重點除了落實單元訓練重點“前后照應,首尾連貫”之外,還要理解外祖父在愛梅花、送梅花中寄托的愛國之情。而后者則必須通過體會外祖父講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話才能實現,可見,這段話揭示了“梅花魂”的內涵是理解課文的支點所在。但對學生來講,體會“梅花魂”的內涵又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從而理解課文中心呢?
針對閱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我試著讓學生結合課后思考練習自學疑,在初讀中發現問題,在細讀中分析問題,在品讀中解決問題。沒想到,學生的問題如雨后春筍:“為什么外祖父讀唐詩宋詞會落淚?”“一支梅花,有什么稀罕呢?”“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國竟像小孩子一樣哭泣?”“為什么外祖父把珍藏的墨梅圖送給我?”“為什么送別時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聽著孩子們的提問,我一邊欣喜他們的樂學善問,一邊思忖著怎樣梳理這么多的問題。當又有兩個學生站起來說到“為什么要以‘梅花魂’為課題?”和“外祖父講述梅花的一段話中為什么指代梅花用‘她’而不用‘他’?”時,直覺告訴我一定要抓住這難得的教學契機,肯定了他們會動腦筋后我告訴大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其它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集中在這一點上,從他們的議論和表情不難看出,孩子們急于解決這個新奇的問題卻不知從何入手。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她”是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人稱代詞,然后將學生的問題轉化了一下,外祖父用“她”指代梅花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呢?問題的坡度減緩了,學生很快從外祖父的話中找到了答案:因為“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開得愈精神、愈秀氣”,所以外祖父用“她”來指代梅花表達自己對梅花的喜愛;因為“梅花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所以外祖父又用“她”來指代梅花表達自己對梅花的贊美。外祖父僅僅是對梅花的喜愛和贊美嗎?我又引導學生再讀讀外祖父的話,一石激起千尺浪,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因為“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外的花”,是祖國的象征,所以外祖父用“她”來指代梅花,還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關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彼酝庾娓赣谩八眮碇复坊ㄟ表達了對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國人的歌頌。最后我總結學生的發言指出這就是“梅花魂”的內涵,學生還補充道“‘梅花魂’不僅是有品格、有氣節的象征,還是華僑老人的眷戀祖國的心。”看來,學生在跨越這個理解課文中心的障礙的過程中已經體會到了課文的中心,剛開始的提出的問題也自然得到了解決。
看著孩子們解決問題后成功的喜悅,我也深切的體會到抓住孩子們質疑中閃現的教學契機將會把課堂教學引入一種和詣活躍的新境界。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3
【摘要】小學語文的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不過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并不注重閱讀能力的養成,這種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本文就從“讀-寫-讀”模式出發,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下的能力培養,并分析了教學模式的應用要點,希望能為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應用 要點
所謂“讀-寫-讀”教學模式,是指代的教師教授學習方法的過程,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白x”即要求全體學生進行初次或者淺層的閱讀;“寫”則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進行理解并用書面形式進行表達,是一種思維的訓練過程;最后的“讀”就是注重讀寫結合,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1.“讀-寫-讀”教學模式的提出背景
應試教育和“以考為大”的背景下,多數教師采取了精簡知識點并將之灌輸給學生的教學策略,輔之以日常數之不盡的習題和試卷,為的就是要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一個鮮明的記憶。但是,這樣的教學手段已經被證實了其非科學性,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甚至會對學生思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解題形式單一、思維發展受限,進而出現厭學的情況。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教師的教學要求都是不利的。從語文教學的角度分析,由于語文才除了基礎的字詞理解之外,對文章的閱讀和賞析都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若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學生自學閱讀能力和技巧的提升,就會出現學生理解教材文章而不理解試卷材料的問題。教師對教材文章的分析往往過于重視文章本身,而缺少學習方法和能力訓練的換將,也因此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能達到觸類旁通和能力的真正提升,這些也是導致當前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2.“讀-寫-讀”教學模式的應用要點及步驟
“讀-寫-讀”教學模式并不適用于整篇教材文章的學習,而應該針對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段落內容進行,“讀-寫-讀”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步驟:
2.1讀。這一環節主要是以學生自己閱讀為主。
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教師可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段落中較難的問題,教師也可在設問中加入一定的提示,這樣也能幫助學生對文章段落的理解。
2.2寫。學生在閱讀過相關章節之后,就會對文章內容形成一個初步認識。
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標記,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受進行記錄;也可以將前述的問題和閱讀的思路和結論進行書面化的記錄;還可以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的美文佳句進行摘抄和模仿練筆。總之,在這一環節,要注重學生的動手“寫”過程,而這一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
2.3讀。最后的“讀”與第一部分的“讀”是有所區別的。
這里的讀是指學生經過前面兩個步驟之后的讀。最后的“讀”步驟,要求學生在完成前述兩個步驟的基礎之上,將自己對文章的感情和理解融入到文章段落中,再次進行的閱讀。
3.應用“讀-寫-讀”教學模式的注意問題
為了保證“讀-寫-讀”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充分發揮教學手段的有效性,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一些相關問題,以促進教學工作更好的開展。
3.1要注意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很好的發揮出教學方法的優勢,能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這要求教師不能完全照搬書本和教案的標準答案進行教學。“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是語文的閱讀教學,教師應該在提升自身閱讀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包容學生在閱讀上的發散理解,并對學生的發散思維做出積極引導,使學生在閱讀中分清主次,強化閱讀能力的培養。
3.2要注重課堂時間和段落選擇的把握。
“讀-寫-讀”教學模式只適合于針對文章的部分段落,而并不適合整篇文章的閱讀理解。因此,教師要把握整體的課堂時間,在對課文整體進行講解之后,再進行“讀-寫-讀”模式的教學,并在課文段落的選擇上,教師要把握好段落的范圍,及在保證時間的基礎上確定好段落的難度,以保證全體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不僅關系到語文的閱讀理解,對今后的語文寫作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積極將“讀-寫-讀”的教學模式及其他先進教學手段運用到日常的閱讀教學工作中來,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供強大助力,促進學生語文文學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安可.小學語文教學讀與寫相結合策略探究[J].求知導刊,20xx,05:30.
作者:翁秀清 單位: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三桂小學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4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么,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
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并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后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致的去談、去讀、去體會。
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于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李步庚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么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并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并作出適時地反應。
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欲。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后,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復,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并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并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發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復或過碎,過多占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并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鉆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5
上次,我們學校開展了“綠色教育”特色課展示活動。我執教了小學語文《桂花雨》一課。親身經歷此次活動,收獲頗豐,感慨也頗多。
首先,是對“綠色教育”的認識與探索。
“綠色”是什么?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境界!“綠色環境育人,全面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或渠道。
學校開展“綠色教學”活動是將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理念,力求具體地、實在地落實在一個個的預設教案中,一節節的課堂教學上。從而,提升或擴展到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與發展相和諧的高度。基于這點認識,在制定小學語文《桂花雨》課堂教學設計時,我盡量使課堂充滿智慧、充滿和諧、充滿人文氣息……當然,這只是我對追求。
其次,使緊扣“綠色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本文的美。
《桂花雨>是現代女作家綺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作家對家鄉親人,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眷念.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文章,讀后使人覺得童年生活是那樣純潔美好。對故鄉的懷念是每一位游子的心靈雞湯,精神慰藉.
在教學的開篇,我幾乎運用了催眠術,利用文本的插圖,根據查閱的很多資料,精心設計了導語:這是一幅定格在作者腦海中的永遠也揮之不去的畫面.盡管時間空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對童年,對家鄉的懷念,作者卻永遠難以忘懷......此時,學生眼前是大屏幕彩圖,耳邊使老師深情的敘述,他們腦海里一定是浮想聯翩。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很快地接受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接著,我提出問題:“我”為什么喜歡桂花?學生很快的找到答案,并進入感情朗讀,在教學文本中最精彩,也是最優美的“搖落桂花”的情景時,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后找出歐美懷舊經典名曲《昨日重現》作為背景音樂,范讀課文,同時大屏幕上出現了作者小時候搖落桂花的動畫等等。我想:此時學生一定是全方位地感受美、感受和諧。此刻,作者、編者、學生、教師、音樂、畫面構成了立體的課堂,形成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懷念童年,熱愛家鄉,這濃濃的思鄉情緒就是美!
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我讓學生讀中體會:一讀,體會母親話里的意思。二讀,思考這里的桂花為何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三讀,聯想思鄉的古詩。我當時認為母親對故鄉的熱愛與懷念,學生還是能體會到的,但評課的專家認為此環節還未到位,可能是缺少了點睛之筆吧。古人說: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說:“課到上過才知憾!”又是汗顏的“汗”。
在教學最后的教學遷移上,我利用一組:春游、運動會、旅游等照片,激發學生說一說童年生活的趣事。評課時,專家認為此環節額落腳點是思鄉,并非童年趣事。而我對專家的看法持有異議。十來歲的學生,身在家鄉,如何思鄉?沒有生活積淀!童年趣事就是熱愛家鄉的最好體現!也是美的回歸。
最后,是“綠色教育”與日常課的沖突。
我對“綠色教育”的認識還很膚淺。課堂上存在著許多問題,盡管在努力實踐中。平時,日常的語文課很耗費課時;一篇閱讀課文要二、三課時;一篇非閱讀類課文,要四、五課時。不知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本人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學無止境。教學也是如此.?释麑<、領導引領導航,讓我們共同建構語文“綠色”課堂新境界吧!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6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的反思。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蛻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研究探索。課堂上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走下講臺,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著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了,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民主了。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理論上的欠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引起我的反思。
評價是什么?評價應該是“欣賞”,是“激勵”,是“導向”。在課堂上把握好評價的時機,從學生的表現和語言中挖掘出評價因素,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在欣賞他,激勵他,引導學生積極動腦,更自覺的學習。教師的評價語言還應該富于變化,富有價值。另外,我還覺得課堂評價應該多元化。課堂評價應該包括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這三個方面。比如在學生朗讀或回答問題后,我都邀請學生來評價。開始學生大都只會挑刺,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我就引導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一個人,既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要看到別人的不足,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使自己得到提高。再如在生字書寫的教學中,我有時有意寫一些不規范的字,讓學生評價。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弄清楚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指出老師的錯誤所在。另一方面,可以打破學生對老師的盲目崇拜,知道老師也是凡人一個,也會出現錯誤。第三方面也誘發學生的自豪感和上進心。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7
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幫助學生識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兒認知銜接的橋梁和紐帶。如果說語言文字是中國人類文化的搖籃,那么漢語拼音就是搖動那籃框的媽媽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認識祖國的文字。但拼音學習枯燥乏味,如何讓學前班的孩子能有趣而投入的學習漢語拼音,如何讓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呢?
本節課是一節漢語拼音的總復習課,學生剛學完拼音,但又不能熟練拼讀音節,這時學生最易厭煩、隨意,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拼音情趣盎然地走進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我把整節復習課的內容用學生喜愛的方式──故事串編在一起,“孫悟空漫游拼音王國”展開,學生果然興趣大增,小眼睛發亮。并把聲母、韻母、整體認讀復習,拼讀音節,鞏固已認識的字,拼讀兒歌等內容以不同的游戲活動形式穿插于故事之中,如:聲母、韻母、整體認讀的分類采用摘桃子,拼讀音節采用小兔過河,鞏固熟字用找朋友,孩子樂學,拼讀興趣大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因為孩子們有了學習勁頭,所以相對于一年級最頭疼的課堂常規問題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隨著故事情節發展,隨機提醒孩子們一些習慣的養成,如“孫悟空喜歡坐得端正的孩子”“我們讀得響亮一些,讓粗心的豬八戒也聽得明白”……整節課我覺得孩子們課堂常規也較好,也避免了常規說教。
回想整堂課,不難發現有許多欠缺之處:
1、三拼音學生讀得拗口,主要問題出在我的教學指導上,無明確強化該怎樣拼讀,學生只知道“聲輕介快韻母響,三音連讀很順當!睂τ趲讉難點拼讀的,在課堂學習中應及時發現,并及時加以指導。
2、總擔心孩子的課堂習慣問題,在公開課上束縛手腳,不敢讓學生個性展示,個別拼讀太少,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重復再現的太少,有蜻蜓點水的味道,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只要略施技巧,孩子又何怕重復,于永正老師教學一首《草》不就是讓孩子們反復但又充滿情趣地背了好多遍嗎?背給媽媽聽,背給哥哥聽,背給奶奶聽……我在教學中也完全可以如姚校長所說,讀給孫悟空聽,讀給豬八戒聽,讀給唐僧聽……學生定會拼讀得更有勁、有趣。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8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么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么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里,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并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F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么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 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后,還真想不出來上后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并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么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里不斷的滲透,而后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么?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蚝蛯W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9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去閱讀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學生們準備得還是比較充分的,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山脈——比珠穆朗瑪峰高三倍的奧林匹斯山脈,有的介紹了火星上的氣溫——和“火星”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溫度極低,最低達到零下123攝氏度……
通過相互交流介紹,我讓學生明白,經過課外閱讀能夠了解到好多平時不知道的知識,如果只看語文書,而不看課外書,那我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
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有沒有反思過去的文章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五年級數學教學隨筆(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
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系;
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并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語文教學反思以下幾點:
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這一課時,嘗試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著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野”在中指什么意思?2、是從幾方面來寫這種“野”的?3、是怎樣寫出這種“野”的?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并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后,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匯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匯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于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霸诤献髦袑W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語文論文庫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后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我還讓學生組織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再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于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后,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后的感受?并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后,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并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后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組織互動學習的方式,改變過去班級授課中“傳遞——接小學一年級教學反思受”式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主要形式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個性。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新的時空
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習為本,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自我發現、自我探索的時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質
。1)轉換師生之間的角色
這種方法往往是教師創設某種疑問,讓學生幫助解決的方法。這樣做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在“幫助”老師弄清疑問的過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某個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好,教師就可以讓他當小老師去教其他的同學學習;如果誰的課文朗讀得好,就可以請他范讀;如果誰理解得深刻,就請他來表演。這樣在學習中角色不斷地轉換,能夠喚起學生積極上進的心理,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因,不斷探索知識,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挖掘創新的潛質。
。3)學生與學習內容中的角色轉換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著作家的靈感、激情和思想,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為學生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教學中可以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讓他們與這些角色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內在的情感與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鳴,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學生的再創造中得到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得到了拓展,學生創新的潛質也可以發揮了。
我覺得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養。才能真正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0
暑假前,三年外出交流回來了;氐綄W校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新兵。面對新的2-1-1教學模式、新的環境、新的班級,覺的自己該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次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比賽真的為我們創造了學習、研究、提高的機會了。我很珍惜這次研究、學習、提高的過程:自己靜心地鉆研了教材,設計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評優課之前聽了低年級段兩位老師的試講,自己進行了一次試講,教案進行了反復修改,評優課中又聽了兩節同段老師的課。在每節課之后,又聽取了主任、組長、的評課,針對教學環節進行了交流,感覺收獲很大,對新的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對快樂閱讀處理到什么程度、如何引導孩子說話寫話有了一定的認識。從別人的課中學到了一些好方法,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想:雖然這次比賽結束了,但我的研究、思考、學習不會停止,我會用這次學到的經驗來豐富我的課堂,讓我的可更加鮮活、富有實效,學生更加喜歡。
下面,結合自己上的小彩筆一課進行反思:
記得在教第一個一年級時,宋木林老師就提出了一年級
教學研究的專題是:激發興趣、培養習慣、扎實訓練。再此說說我的這節課時如何體現的。
一、 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讀書
課的伊始,我創設了這樣的談話情境:
1、同學們,這節課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你們的好朋友,(出示小彩筆)看看,什么呀?你喜歡小彩筆嗎?誰來說說都有什么顏色呀?
2、師:有一位小朋友畫了一幅畫(出示黑白畫),看看她畫的是哪兒呀?(板書:校園)你覺得他畫的怎么樣?(有什么辦法讓它變得更漂亮?)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4課,一起給這幅畫涂上色。
在輕松的談話中從學生喜愛的小彩筆引入,讓學生從對小彩筆親近感遷移到對課文的喜歡,興趣一下子就起來了。
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向學生滲透畫畫的順序(表達順序)我在朗讀指導后設計了給校園涂色的環節,學生讀一句,教師點擊課件涂上一種顏色,這樣畫的層次、順序在學生的心里就更加的深刻了,為學生背誦課文打下基礎,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會被帶動起來。
讀了、課件上涂了,受到鮮艷色彩的沖擊,學生想畫畫的心里一定也在高漲,其實,這節課的課中休息我本想安排讓學生用小彩筆給書上的學校涂色(黑白圖),這樣,在學生喜愛的、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對學文的興趣會更濃,理解會更深刻。試講中是這樣做的,正式上課時由于時間原因沒有按計劃走,也很是遺憾。
二、 培養習慣,抓細抓實
一年級孩子,尤其是有的沒有上過幼兒園,可以說習慣
的培養真要從“0” 抓起,你不說的孩子不知道,你說的孩子記不住,真的要不厭其煩的反復講。其實重要的是認真傾聽這一關很難過。這節課我關注了學生讀書、傾聽、說話、閱讀等習慣。指名站起來讀書時,告訴其他學生要眼睛看、耳朵聽,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學生發言時,引導孩子說完整話,聲音要洪亮;閱讀課外材料時,表面上關注表現好的進行獎勵,其實是給其他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孩子用手指著、讀準字音、不會的一定要拼出來、擺好正確的讀書姿勢等。長期關注這些,會對學習很有益處的。
三、 扎實訓練,體現層次
課文的導入環節設計了讓學生說說小彩筆都有什么顏
色,引導學生說完整話(用上有的……有的……還有的),除了訓練表達,還為理解課文中的“五顏六色”做鋪墊。
在正確讀文的環節中,訓練了學生標句子。先讓學生想想一句話的標志有哪些,再讓他們去數去標,標后教師要在展臺上進行展示訂正,讓不會的學生看清楚正確的標法。句子都標對了,再讓學生分句去讀課文,學生就知道哪句是哪了(以后還有長的段落),不會找不到地方。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讀、齊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建立畫面,了解課文內容,激發對校園及彩筆的熱愛。雖然層次出來了,但由于學生基礎還比較薄弱,效果還不很理想。
最后的拓展寫話環節,在開始設計時,我就結合了班級學生的實際,先訓練說一說,再寫,降低寫時的難度。說時,先給學生一幅圖,引導用上“我用()畫()“的句式去說,然后結合課文滲透的順序讓學生想想先畫的什么,再畫的什么,按順序說,最后讓學生把說的幾句寫下來,提示孩子:“如果你想像課文那樣寫成小兒歌可以加上開頭和結尾”,給好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己在反復研究與反思中覺得設想是美好可行的,但在課堂實踐中也會出現偏差,有以下地方體現得還不夠好。
在讓學生說說小彩筆有哪些顏色時,學生對“有的……有的……還有的……”還不太理解(因為前邊的3課還沒講,這個知識點學生還不會),有的孩子說成了“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還有紫色、還有黑色。”我發現第一個后進行了引導:說最后一種顏色時再用“還有……”,可后邊的學生又出現了同樣的錯誤,因為說的不好,我有些擔心時間浪費,就沒有再去細致指導。還有一個學生這樣說:小彩筆有紅色、黃色、還有綠色,多美麗呀!我當時只關注了她說的句式,聽到他說的“多美麗呀!”,沒有及時去表揚激勵。今后還要在注意傾聽的同時做到及時評價。
訓練學生寫話前,因為怕學生說不好,讓學生說的時間有些長,所以寫的時間有些緊,今后教師要敢于放手,合理設計,使一節課的效率更高。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1
走進新課程,我們是否組織了真正的好課?我們的課堂是否啟迪了學生的心智?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就會讓我們不斷取得進步,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成熟。
在這節課里涉及到克隆的話題,對這個內容的學習正符合“兩綱”教育進課堂要求。除了平時對學生的教育,在課堂上更要繼續深入把握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內涵,將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機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活動。對于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梢越柽@堂課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懂得對每個生命的尊重,特別是在高科技的影響下,更對生命的價值、意義給予肯定和尊重。這樣在給予別的生命以尊重的前提下自己也會得到別的生命的尊重。這節課關于對克隆這個科技的想象給了我一個教育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的契機。
1新課程要求教學目標的設置必須明確!堕T外有敲門聲》這篇課文三個目標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懸念的寫作方法。我在備課的時候以及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也將這一教學目標做了準備和交代。特別是在試講時,懸念的寫作方法放在了發揮學生想象力,設想相同的格林夫婦兩家人見面是將會發生什么事情的時候給學生進行了提問。讓學生回答文章的結尾處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學生在預習之后,并回憶曾經學過的知識很準確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我也進行了適當的點撥。由于教學目標里對于懸念這一知識點只需要學生了解,在試講中就沒有拓展開,也沒有做重點。結果,在我開課時,我的腦子里空白一片,這個知識點就給遺忘而沒有給學生講。只能在課后補充給學生。細想起來,還是自己的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2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的一切活動都處于教師的監控下,課堂教學是一種"你講我聽""你問我答""你給我存"的填鴨式教學。二期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生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就提前布置了一個利用手頭的這種資料和工具,查找關于克隆的相關內容。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查找的資料非常廣泛,從比較膚淺的角度認識了克隆技術。課堂上,我設置了關于科學技術的利弊這一問題后,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同時以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對該問題從各個不同角度各抒己見,有什么看法都可以發表,同學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很有見地。我覺得這是得益于他對課文的朗讀理解,而且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在整個辯論的過程中,不同思維的碰撞產生的智慧火花會讓學生受益匪淺,從而使課堂充滿著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個性的思想的積極”活動。教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在讀讀議議的學習,并發揮好整個課堂的引導作用:首先,要注重創設學情境,要通過創設各種真實的、基于學習任務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其次,要組織好協作學習,教師要通過組織協作學習,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師生、生生互動,從而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最后,要促進問題解決,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產生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學習。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困難時,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與條件,幫助學生化解矛盾,促進問題的解決,真正發揮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既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又能幫助學生領會課文的中心思想,藝術形象和語言手段,從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學生的閱讀的自主習慣自然也會形成。
3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感悟生活,隨時寫,及時寫,讓學生情不自禁的、發自內心的、主動而積極地渴望去抒寫。日積月累的寫作,何愁作文課寫不出好!根據《門外有敲門聲》這節課的相關內容,課后布置了《未來的學!贰0l揮學生想象力,并將寫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非常感興趣,寫作的積極性也很高昂。這就給了我一定的啟示,把作文與日常教學結合起來,在感受中寫作,就能調動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案褂性姇鴼庾匀A”,在實踐中、在學習中、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綠色作文的特色和風格。
走進新課程,決不應該只是為應試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課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為自己所用,讓自己的語文課在反思中成長,在實踐中成長。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2
《操場上》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一)的第4課。這篇課文以體育活動為主題,由一幅畫、六個詞語和一首兒歌組成,詞語都是體育活動的名稱,兒歌描繪了下課后學生在操場上活動的情景。本課屬于按事物規律識字一類,反映的是學校生活,學生較感興趣,F對于我講授的第一課時作如下反思:
。ㄒ唬⿲虒W目標及教學效果的反思
根據教材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認識9個生字,認識“足字旁”、“提手旁”2個偏旁,能正確地朗讀兒歌、初步感知兒歌。2、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及能力。3、激發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根據教材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時,我將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結合起來,教材倡導“多認少寫,及早閱讀”的識字教學新理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看圖說、看圖貼,還設計了有趣的游戲活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識記九個生字,也認識了足字旁和提手旁。但與我的教學設計相比,實際的教學過程缺少很多亮點,如我設計的游戲識字環節就沒能實現。原因在于對教材挖掘得不夠深入,對教學過程的操作不熟練。此外,作為新教師,還是經驗少,掌控課堂的能力也遠遠不夠。
。ǘ⿲虒W過程的反思
根據本課的內容,我設計了一段舞蹈律動導入新課,即讓孩子們做健康操以貼近運動感知,()從而引出在學校做體育活動要在《操場上》進行。由于學校的塑膠跑道剛剛投入使用,所以當我問起“你們想在操場上做哪些體育活動?”時,學生們顯得很興奮,都積極發言回答。,課堂氣氛較活躍,但在這里似乎耽誤了一些時間。
接下來便是看圖識字了。在此環節我設計了讓學生看圖說、看圖貼以及多種形式反復學習,內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讀,有讀生字、讀詞語和讀兒歌;形式上,有自由讀、指名讀、領讀、齊讀,有開火車讀、同桌合作讀,有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對讀等。我還采用編順口溜的方法讓學生認生字,不斷強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學,多種形式地學。但實際操作時,由于時間問題也沒能完全實現,只進行了多種形式反復讀的練習以及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等活動。貓教學反思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假如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3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圍繞“為什么要合作”和“怎樣合作”進行閱讀、思考、討論、交流。而“怎樣合作”部分顯然是教學的重點。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舉了兩個例子告訴我們怎樣合作才卓有成效的道理。在學生概括兩個事例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閱讀第一個事例,通過朗讀“你瞧,指揮家輕輕一揚手里的指揮棒,悠揚的樂曲便從樂師的嘴唇邊、指縫里傾瀉出來,流向天宇,也流向人們的心里!斌w會到指揮家與樂師合作的完美與和諧。在指導朗讀時抓住“輕輕一揚”、“悠揚”、“傾瀉”、“流”等關鍵詞語,讓學生感受到交響樂團演出的成功。然后我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指揮家”或者“樂師”,在演出的過程中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從而真切地理解了成功的合作靠的是“團體目標”與“協作精神”。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還要舉第二個事例?只舉一個不行嗎?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理由有三:1.第一個事例講的成人的合作,第二個講的是小孩的合作,說明大人小孩都離不開合作。2.第一個事例講的是高雅的演出要合作,第二個事例講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也離不開合作。3.第二個事例強調的是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應該具有“自我犧牲精神”,才能成功地脫離險境。學生的思維角度不同,但都理解了文章舉了第二個事例,增強了說服力。接下來,啟發學生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七位小朋友的合作很成功?從哪里看出他們具備“自我犧牲精神”?學生抓住了“7個人”、“3秒鐘”的數字對比以及在場人的“鼓掌”與外國專家的連聲稱贊等語句體會到小朋友合作得很出色。還有一位學生補充了“3秒鐘”前的“才”字,他的分析頭頭是道,讓人豁然開朗。學生還從“依次”這個詞語體會到小朋友的“自我犧牲精神”:“房子里起火”了,面對險情,大家沒有“爭先恐后”,而是秩序井然,說明他們心中有他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能夠“舍己為人”。
教學活動還在繼續。從文章第6節(“可見,成功的合作不僅要有統一的目標,盡力做好分內的事情,而且還要心中想著別人,心中想著集體,有自我犧牲精神。”)的總結作用聯系到第4與第5節開頭句(“怎樣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也能說明這個問題。”的過渡作用,從“可見”這個詞語聯系到課文第2節中的“總之”,學生對它們在語言表達中所起的“總結”作用已經心領神會了。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無論何種文體的文章(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劇本等),雖然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會有不同的目標要求,教學活動會呈現不同的風貌,但是它的本質還是“語文”。比如科普小品文,科學知識是學習語文的載體,而掌握科學知識絕不是語文教學的目標。當然如果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掌握了豐富的甚至是深奧的科學知識,并且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甚至把它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這也沒有什么不好,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然也值得慶幸。學科的整合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的理念與策略,但不管怎樣語文課還是應該充滿“語文味”的,否則“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園”,也許就得不償失了。翻開課本第74頁,課后的習題,每一道都屬于“語文”,因為我翻開的是“語文”課本——“語文的本真”如果丟棄了,那么它還叫“語文”嗎?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4
課文以“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態和與人的密切關系。文中不點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在教學時,我以謎語導入:“好吃沒滋味,臟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睂胄问胶啙、有趣,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充分讓學生自讀課文后,拋出大問題:“我”會變成什么?學生紛紛搶著回答。
其中,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汽、云;有的學生回答:“我”會變成雨、雪、雹子;還有的學生回答:“我”還會變成露珠、霜。面對學生們的回答,我及時表揚:你知道的真多!根據聲畫同步的教學方法,我很快將水的不同形態以簡筆畫形式展現在黑板上,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一目了然,課堂里的氣氛更加活躍。我不失時機地追問:“如果你是它,你最想變成什么呢?為什么?找出相關的句子與小組同學讀一讀,說一說!庇谑牵淌依镆黄瑹狒[的場面。他們有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有感情地朗讀;有的繪聲繪色地表演起來……
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愿意變成云,因為云在不同時候能夠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特別奇妙!于是,我及時引導:有的學生說想變成雪,因為下雪能夠凈化空氣,景色很美。我就鼓勵他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還有的學生說愿意變成雨,我又問:“那你知道雨是怎么來的嗎?”有個學生說:“大概是好多云糾纏在一起產生的雨吧!边有個學生說:“我想是云和冷風打架打輸了,它哭了,這樣就下雨了吧……”
這樣的答案,在教學改革中極富典型意義又極富挑戰性。因為,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只能說幼稚甚至荒謬,但從文學角度而言,這樣的答案又充滿了想象力,甚至于,這種想象力還不限于文學,它又能回歸到科學的靈感火花上去。曾經不止一位科學史上巨匠說過:正是想象力,才是科學發明的原動力。所以,它的挑戰性就表現在這里:既要對學生指出他們在科學角度上的答案錯誤,又要充分鼓勵他們答案中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們的想法豐富多彩,還恰恰說明了他們對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認真觀察。
這里面,就有了教師本人全面專業素質的問題:要懂一點自然科學(至少是課文內容所涉及到的),要懂一點文學,要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更要懂得當遇到類似的挑戰時,如何在它們的交匯點上,po解這樣的難題就這堂課的教學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綱要中所指出的:“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闭n文內容既是語文課,又是常識課,既是課堂上的書本教學,又是貼近生活的環保教育、節水教育。而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只居于主導和啟發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學手段上,既有聲,又有畫,既有課文,又有謎語,聽覺和視覺的交替沖擊,適合兒童情趣的方法反復運用,使學生們對“水”的概念,領會得尤為清晰而深刻。
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熱愛自然,也同步進行了啟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也許過于深奧,但教學實踐證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淺出、概念清晰,語言得當,就一定能受到預期的效果。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15
首先關于識字:我覺得要進一步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學生借助拼音把生字的讀音讀準,只是識字能力的一方面,想辦法記住字形,理解字義,以至今后會運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識字能力!侗蛔哟蟮亍愤@首詩歌給學生識字提供了語言環境,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語言理解字義。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同音字進行字義的區別。如“被-備”,“坐-座”,有了這樣的比較,學生在今后運用的時候才不至于用錯。
其次,關于寫字,我覺得要突出重點,提高寫字效率。重點指導“具、兵、軍、穿”,其它學生自行觀察書寫。但是針對我們的現實情況來說,應該重點指導學生在虛宮格里面書寫,由于教材的變動,所以剛接觸的虛宮格學生陌生,在漢字書寫指導時,要有耐心,而且要放慢腳步,把落下的這部分知識補回來。
最后,關于朗讀應該,實實在在地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主要在語感上進行指導。第一節的第一句話要體現出主人公因生病而憂郁的心情,如“只好”一詞。第二、三節重點描繪主人公將玩具賦予了生命,展開了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而這樣的畫卷只有在樂觀的人的眼里才會出現,因此讀的時候,要一掃憂郁的心情,讀得欣喜,讀得自信!安煌⒉倬、破浪行駛、一座座城市”這些詞要體現出高興的心情。最后一節,表現主人公已完全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疾病,儼然已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將軍,如“坐鎮、凝視、主人”都能表現出他自信、高興,最后一節的朗讀要體現出這個特點。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讀的興趣,創造輕松融洽的閱讀環境,從而讓詩歌的朗誦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教學反思小學語文12-28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
語文小學教學反思11-26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10-19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04-29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教學反思11-07
小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04
小學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