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梢宰寣W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顒咏Y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臺風
5、山谷風6、龍卷風
7、颶風8、火風
課后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新穎的,學生第一次比較親密地去接觸顯微鏡,并且用顯微鏡看到了我們用肉眼永遠也無法觀察到的微小世界。本節課的重點雖然不在于顯微鏡的使用,而在于觀察的過程。但是顯微鏡的使用確實是存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有的同學不會使用顯微鏡,不會對光、調焦,那他就觀察不到我們所要觀察的一切,整節課也顯得豪無意義,而在我的.課堂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第一個環節制作洋蔥表皮的玻片標本,這個環節對學生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除了個別小組他們不會撕洋蔥的內表皮,或者是找不到內表皮(已丟失)等等,別的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而接下來的進行觀察這一環節,所花的時間比較多,而收到的實際效果卻并不好,據我統計全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他們根本沒看到洋蔥表皮的細胞,原因種種,有的可能是顯微鏡的問題,學生所使用的顯微鏡是簡易的放大倍數比較小的顯微鏡,若質量有問題,可能調焦就不會那么準確。也有的小組,對光沒對好,或者是所在的位置太暗,光線不好,種種原因導致他們沒看到?吹降耐瑢W不但速度快,連圖也畫得好。沒看到的同學,那就什么也沒了。由于課堂時間緊張,沒看到的同學也只能部分到講堂上來看,或者同學那里看,課堂效果就不是很好了。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3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凈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著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后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并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參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為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制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于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制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了、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為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為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為節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獲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后,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了解到學生已經在數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據利用不同顏色制成條形統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據一目了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著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于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的實物,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為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才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為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范,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于細致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4
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定滑輪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墒牵堰@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復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么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學生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著,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于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桿。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松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采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后,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采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可我為這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為什么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于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里嗎?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5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關于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硬幣,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增加紙的厚度比增加紙的寬度更能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橫梁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數據,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量。因此,在學生做不同寬度的紙上放硬幣實驗之前,我先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兩本書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庇袑W生補充說:“紙的厚度、長度不變,墊起的高度不變!边有的說:“硬幣要放在不同寬度紙的中間,紙橫梁以接觸到桌面作為彎曲標準!蓖ㄟ^討論,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接著,我讓學生先預測再分組實驗。隨后學生用四張不同寬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后,學生對記錄進行討論分析并交流。然后學生匯報交流,得出結論:紙越寬,抗彎曲能力越強。教學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系時,同樣先讓學生考慮要控制哪些變量,然后預測,最后再實測。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越強。接著讓學生比較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強這兩種效果哪個更好一些。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是增加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更好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理由,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采用了通過實驗數據的對比,有的想到了用彎一彎格尺的方法來驗證,通過比較和驗證學生確實明白了橫梁立著放的道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展了學生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從中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測——預測——實驗——分析數據——總結”這一過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明確;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掌握得較好,這是本堂課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深度不夠:其一是對每組報告的實驗數據差別大的原因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其二雖然橫梁的厚度比寬度抗彎曲能力強,但橋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師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做進一步的說明。
2、與生活聯系少:學完課后,沒有讓學生聯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橫梁是立著放的,哪些地方橫梁是平著放的。
總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總結經驗,研究教法,使科學課上得有聲不色,讓學生真正地喜歡科學課,熱愛科學課。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6
一、成功之處:
1、我比較順利地實施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層次比較清楚(主要分沉浮實驗與探究木材特性兩部分)。課堂上氣氛較活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發言者較多。
2、實驗指導較到位。實驗之前,我讓學生先認識實驗器材,并把實驗要求(沉與浮的判斷標準和實驗步驟)對學生進行了提示,主要是課件出示及教師講解一遍。進入正式實驗時,學生參與度很高,實驗氛圍較濃厚,且這一實驗過程比較適時,時間把握較好。最后是對實驗器材的整理,這一步每個小組都做得很好,實驗后,實驗器材擺放得非常整齊。
3、這一課中進行的實驗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預設——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發現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與過程,充分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
4、讓學生欣賞砍伐后的樹木這些圖片資料,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培養學生節約木材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需努力之處:
1、本節課上,在回顧已經學過的材料的.特性時讓學生自己說,教師只負責提問并重點板書的方式會更好,而不是全由教師一個人一筆帶過。
2、細節處理還有待改進。學生匯報時,一個學生在上面讀他們小組的實驗結果,匯報內容比較簡單,什么物品是沉的還是浮的,再加上學生匯報的聲音不夠響亮,因此這樣的效果并不好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7
古人曾這樣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那如何才能變呢?變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為一個從事科學教學的老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進行教學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現我根據自身經驗談一談如何進行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一、要充分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能不能真正地達到反思的作用,關鍵是看他們能否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能否有助于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科學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在科學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學生早已變成教學的主體,而教師的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作為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觀念,而這一過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中快速地轉變過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是學生不斷地接受與內化的漫長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為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學生的科學啟蒙階段即小學階段,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顯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感受科學魅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能力。
從上述看來“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也是提高教學的捷徑,因此教師必須總結出自我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 反思,要認識教學反思對于教師的重要性。
二、要認識科學教學反思的誤區
雖然當前科學課還不如語文課數學課那樣受社會重視,但教師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師不能進入以下誤區:
(1)過分強調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
科學探究是一種學習方式,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種,顯然不是惟一的學習方式?茖W課堂中有效的學習需要整合不同的學習方法,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有機地
結合起來考慮。比如說,科學實驗課就要以探究活動為主;科學考察課就要以觀察為主;科學閱讀討論課就要以閱讀、討論為主。
(2)過分追求由學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識。
新課程是強調知識的形成應該是以學生為主的探究活動形成的。但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識都要讓學生去探究,這根本不現實,因為有些知識受學生閱歷,器材,條件,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根本無法進行探究。
(3)過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忽視了科學概念的形成。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與科學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們相得益彰。在教學活動中,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依賴探究活動的',且探究活動與具體的科學內容分不開的,學生對探究的理解不會也不可能脫離科學內容而孤立進行的。
三、要認真地進行科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課堂教學的規律及評價體系,教學反思一般從教學目標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有序性、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教學方法的確切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反饋矯正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反思。為了使教學反思能夠深入且富有實效,我認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據科學課的特點,主要要進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是否到位。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都應認真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哪,教學難點在哪。課后反思時,就應該反思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否妥當,對知識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斷是否正確;教學難點有沒有在教學預設中順利地突破。
(2)活動的設計是否嚴密、科學?茖W課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構科學概念。因此活動的嚴密性和科學性必須是教師在課后認真反思的一個重點。
(3)材料的準備與出示時間是否恰當?茖W課的學習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關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這些材料是不是圍繞課堂上需要探究的問題而準備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間有沒有特定的聯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體現出有關的科學概念和事物規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結構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時間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上對于材料關注往往會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處的出示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熱情。
(4)探究小組之間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這是因為教師只關注了活動的形式,而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小組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的本質,絕對不能搞形式主義丟掉了本質內涵。
總之作為一名鄉村的科學教師,只要認識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誤入反思的誤區,認真正確的進行反思,就會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能變、能通、能久,從而科學教育教學工作,使科學教育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臺階。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8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或其它物品發霉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學生看到過發霉的現象,但卻不了解霉菌。他們對于什么是霉,以及發霉的條件是非常感興趣并樂于探究的。
本節課我主要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課前布置任務-觀察霉菌-拓展生活—實際應用來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環節如下:
環節1:觀察霉,了解霉。首先,我讓學生觀察的發霉物品是他們親手收集的,這樣他們在觀察霉菌以及設計發霉實驗條件時,會更加的得心應手。接著,我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觀察霉,方法從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觀察,逐層深入對霉的形態認識。最后我通過霉菌生長的'視頻和使用高倍數顯微鏡觀察茶葉上霉菌的視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意識到了霉菌是有生命的,且種類繁多,并初步的了解了霉菌的危害。但對于觀察過程中,學生個人的衛生保障有所欠缺,應為每人準備1張濕巾。
環節2:設計控制變量的探究實驗,研究導致物體發霉的條件。首先,讓學生回憶他們帶來的發霉物品是在哪看到的,它們是在什么環境中發霉的,猜想物品發霉的條件。接著讓學生寫出他們認為可能發霉的多種條件,引導學生找出相反的條件,其中只改變學生認為對霉菌生長影響最大的條件,其余條件不變。讓學生根據選取的對比條件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法,課后完成實驗探究,做好記錄。并且還考慮了探究發霉物品的具體位置,以免造成污染和不便。最后,首尾呼應,總結了誤食發霉食物的危害,提醒學生注意飲食衛生。
環節3:課后延伸。我提出了兩個關于霉菌的問題,設置疑問,激發學生對于霉菌相關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自主收集霉菌資料。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還應不斷探究,以讓學生能夠在更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發散思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9
整堂課追求“樸實”。從教師演示,師生協商,學生探究,到數據分析,后續研究,整個結構和課件都追求一種常態化的樸實路線,似乎都沒有太多新穎的處理。然而這恰恰是我們要提高日常教學實效所需要的科學課。
1、以“三問”拱形承受力強是什么原因而建構整堂課的研究。雖然問的是同一個意思,但每一問又都是其不同的意義和價值的。如“一問”各種建筑中都設計了拱形是什么原因?旨在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及通過前一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研究后得到的認識;“二問”同樣的紙為什么拱形的承受力更強?旨在引起學生對實驗的反思和在數據的分析后,重新對照自己的觀點,并利用現有的證據對現象作出解釋;“三問”為什么增加抵住拱足的力量就能增強拱形的承受力?旨在引導學生在解釋實驗現象的同時,重新審視和修改自己的觀點,從而認為到“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演示實驗引發學生認知需求。可能我們現在的科學課,太多的小組活動,而沖淡了教師演示實驗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師在小組內幫扶著學生完成實驗。其實,演示實驗有著其獨有的作用與價值。在課堂一開始的演示實驗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當一個墊片放到平紙上時……,當一個墊片放到拱紙上時……,現場寂靜而又有點緊張。同時,借助這一演示,把實驗的注意事項,如紙要相同、跨度要一致、放墊圈的位置也要一樣等都高效而自然的得到所有同學的認可,為后面實驗的規范性和公平性打下了良好地基礎。
3、學生探究實驗用時約15分鐘。我們的學生太需要長時間段的探究空間了。本節課中,讓學生有將近15分鐘的活動時間,是給學生以主動的一大保證。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有機會反復驗證自己的實驗結果;學生有機會通過討論來確定下一步的活動;學生能反思我們的實驗,進行改進……等等。這才是真正的探究實驗的開始。
4、師生交流中對“某個數據”的較真。在學生探究實驗后的交流活動中,對于一個有異樣的數據的分析和探討,體現的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即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分析數據。這也將給孩子們以潛移默化的強大影響。
當然,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還肯定存在許多有待改善之處,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實需求、尊重科學的實證意識、尊重課堂的時效實效”等方面來說,本課還是具有一定的探討價值的。
做一個樸素而真實的科學教師,給學生一個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間,把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學生的個性發展結合起來,這將是小學科學課堂新的趨勢。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0
《我像誰》通過研究遺傳和變遺現象,知道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同學們愿意合作交流,珍愛生命。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遺傳的,了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活動時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進行觀察,可以利用鏡子邊觀察邊比較,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前填寫的調查表進行研究,觀察自己的哪些身體特征與家人相似?哪些地方與他們有差異?要提示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比較,不要限制比較的內容,體現活動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或課件展示介紹,也可以采取演講匯報的形式。學生通過大量的.事實能夠認識到人的某些特征與長輩相似,有些特征與長輩不同,兄弟姐妹之間的身體特征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讓學生記錄研究的情況?梢詫⒃O計的表格提供給學生,表格中的記錄內容是開放的,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自主性,通過小組討論可以確定更多的比較項目,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進行比較研究。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它信息源,經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過程;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
2.愿意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了解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大氣層方面的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
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相關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交流
采取小組交流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將自己搜集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將小組同學搜集的資料進行匯總,并從大氣層的結構和人類在不同圈層內的活動情況兩方面將資料歸類。然后讓學生用繪圖或文字方式描述大氣層的結構及人類在大氣層的活動情況,并在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達成共識。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形成對大氣層的整體認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恰當的加以引導和評價,使交流活動有序進行。
還可以采取演講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字及圖片資料。采用演講解說的形式應注意引導學生盡量避免重復資料的解說,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逐步建構地球大氣層概貌,形成對地球大氣層的初步認識。
二、提出問題
先直接提出問題“假如沒有了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會怎樣”?
三、猜想假設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并將討論結果以論點的形式進行匯總?梢詮拇髿鈱訉Φ厍、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題,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如果學生沒有找到或談及月球或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問題,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展示出來,同時提出問題:“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引導學生討論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環形山的成因,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地球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顒咏Y束,教師可引導學生填寫好下面研究記錄。
四、實施探究
我的研究記錄
研究項目研究結果我的證據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我的研究結論:
實例。在這一環節結束時,教師要組織學生將活動結果進行總結:一是匯總大氣污染的治理建議與方案;二是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優秀建議和方案的提出者給與肯定和表揚。
按照“認識大氣層概貌——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大氣污染及治理”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打破活動條塊化的框框,設計綜合化活動,將本活動環節中活動點合并,即活動一、二、三合并成一個活動。在課的開始,先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看有哪些發現和收獲。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開放式活動,充分交流自己的課前研究成果和搜集的資料,同時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并將各組的研究成果匯總整理(如下表)。
我們的研究記錄
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成果
大氣層的結構
也可將本課活動整合成“我們的大氣層”主題演講會的形式,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進行演講,也可以自主上臺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演講者的表現及演講內容及時進行評價。
五、展示交流
活動結束,組織學生交流,展示各組研究成果。如果學生在整合的活動中沒有涉及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內容,在活動結束時提出關于治理的`問題,讓學生就治理問題談想法或方案。
六、拓展活動:
臭氧層的破壞是最嚴重的大氣污染,這也是最受環保工作者關注的焦點之一。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搜集有關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方面的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制作成宣傳版面,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宣傳活動。
也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本課的學習內容及課后搜集的有關臭氧層知識設計保護地球大氣的廣告語或警示語,并將它們制作成警示牌,懸掛于教室、學校、社區顯眼的地方,以此提醒自己和他人時刻關注大氣污染問題。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學生提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做一份我家周圍的空氣狀況調查報告:調查時間、調查地點、調查方法、調查過程、發現問題、我的建議。
板書設計:地球的面紗
對流層
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
逃逸層
課后反思:
大氣層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層,它的存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從學生對大氣層的認識上看,還是浮在面上、籠統的概念。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地球大氣層的基本情況和地球上風的成因,通過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方法研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道理,了解了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3
教師展示部分動物圖片,讓學生對圖進行觀察并引導它們對下面問題進行回答:
它們分別是什么動物?
它們生活在哪里?
它們能否自己運動?
師:同學們想知道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較為準確的判斷圖片的動物的名稱,并知道它們分別生活在陸地、空中、水中。而且它們都能自己運動。激發學生去思考的興趣,同時回憶不同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
借用
教師搜集好三個動物的圖片,并且他們分別生活在水中,陸地上,空中
教師引導進行小組探究
師:同學們對動物的運動方式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或搜集到的動物的運動方式方面的信息,開始我們的信息交流活動。
師:同學們對各種動物的運動都有所了解了,那么我出幾道小題考考你們!
1.舉例說明水生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2.舉例說明陸地上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3.舉例說明空中飛行動物有哪些運動方式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動物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哪幾種?有什么特點?
師:大家歸納的很好,那么動物這些運動方式對其自身有什么意義?你能舉例談談么?
師:同學們一節課的時間即將過去了,通過我們一起對動物運動方式的探討之后,你有什么問題么?請把你的問題提出來。
生交流。
。ㄉ1:我給大家講講蛇是怎樣爬行的?蛇腹部有鱗片……
生2:誰知道哪種魚能上樹?是彈涂魚,它的胸鰭可以左右靠攏,……
生3:我知道蝸牛是怎樣運動的,它是以足部肌肉深長的部分固定在物體表面,組的.其余部分伸展而前進,運動時…
生4:…………)
生1:水生動物主要是游泳。
生2:陸地上動物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跳躍等。
生3:空中飛行動物的運動方式有飛行。
生1:行走、奔跑
生2:跳躍、飛行
……
生:具有多樣性!
生:大雁遷飛是為了尋找棲息地,尋找食物……
生:獵豹的奔跑速度快適應它獵殺羚羊的生活習性……
…………
生:動物能主動的適應環境。
生提出問題。
。ㄉ1:能飛上樹的魚是用什么呼吸的?
生2:動物運動是依靠什么器官做運動的呢?
生3:動物運動消耗的能量來自哪里?)
學生們的信息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各種各樣動物的運動方式被他們描述的淋漓盡致分小組讓學生討論三種環境中的動物他們是如何運動的?看哪個小組討論的最全面,最多。
小組匯報。
師生共同總結概括。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篇14
科學課改革最靈魂的東西就是將單一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以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仡欉@節課的前前后后,我確實深有感觸:
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可是,“動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學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動手?本節課的實踐再次證明:學生活動只是科學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的靈魂,沒有思考的觀察,只能是一個忠實地記錄著,不可能獲得重大發現和規律性的認識。因此,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沒有遵循常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這一流程,而是重在規范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辯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緊緊圍繞“我”為什么像爸爸、像媽媽?“這是遺傳嗎?”“想認識遺傳應該怎么樣做?”“人有遺傳,動物有遺傳,植物也有遺傳,這說明了什么?”等問題進行碰撞研討式思維習練活動;顒右蚬P系的具備,使學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遺傳,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現象。
在對這些問題的目標指向的認識,探究過程的設計、探究方法的選擇、探究證據的收集、探究結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維參與過程中,借助教師的相機引導,孩子們通過探究任務的形成和解決,得到了科學思維的.培養和鍛煉。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征的思維參與過程,確屬“探究”屬性中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視的一個屬性,是“探究”的本質屬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訓練、找尋規律的過程。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和理性科學思維,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學探究系列活動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到底是以什么為核心目標,是知識,還是面前這些“可塑之人的科學思維?”也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輸,但“理解”卻不能,因為理解是來自學生本身的科學思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3-2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14
小學科學六年級教學反思01-16
【熱】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21
【熱門】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6-21
【推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4-25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推薦】04-25
【薦】小學科學教學反思07-04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09-22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熱】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