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
本學期的第一節新課,與原來最大的不同是現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業本,說實在的,作業本的設計確實很好,很適合孩子們使用,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但對我們老師確是很大的挑戰!作為專職教師一星期21節的課時量,每天四節以上,也就意味著每天有200多本作業本需要批改。課后批改既沒時間也難以反饋,所以,課堂上我們就盡量要完成作業本的批改與反饋。那么,35分鐘的課堂就會顯得更加的緊張了,學生活動的時間也就會明顯減少。擔心……一節課下來,一個感覺就是“緊湊 ”,作業本勉強完成!但活動方面深入不夠!
《種子發芽實驗(二)》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上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種子發芽”,是上節課知識點的延續和拓展。本課有三個內容:1、整理分析實驗信息。和其他組的同學交流從實驗中獲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實驗信息。認真聽取做不同實驗的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3、種植綠豆芽。
運用前面所學改變“水”的方法,進行改變“空氣”條件,改變“陽光”條件,對綠豆芽生長影響的實驗。最后,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的實驗只能讓綠豆種子發芽,如果讓綠豆芽健康地茁壯成長,一定要將綠豆芽種植到泥土里。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教學反思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這節課的探究目標是綠豆芽在生長時需要哪些條件?教材安排了陽光和水兩個實驗。但我覺得水這個實驗沒有
再做的價值,因為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沒有水分綠豆苗不能活。而陽光這個實驗我覺得是有實驗探究價值的,因為學生對前面種子發芽需不需要陽光的實驗,很多同學是認為需要陽光,而實驗結果卻是種子發芽可以不要陽光。那發芽以后的生長過程是否需要陽光呢?學生肯定很疑惑。我想這時提出這個探究實驗應該正是時機。所以我很詳細地指導了這個實驗,包括實驗計劃的制定,實驗具體該怎么做以及課后怎么觀察和記錄等。綠豆芽生長是否需要陽光這個對比實驗做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我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做這個實驗。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比較它們莖的粗細,顏色,高度,葉子的大小、顏色等。
但是在交流實驗結果時,很多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但有個別同學卻發現:綠豆芽的生長不需要陽光。于是,我進一步追問學生,你們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這時,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拿出兩盆已經長得比較高的綠豆芽,理直氣壯地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陽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沒有陽光的,他們長得差不多,所以我覺得綠豆芽生長不需要陽光!痹捯魟偮,班里有幾個同學也紛紛舉手贊同他的觀點。我接過這位同學手中的兩盆綠豆芽,一看,果然長得都很茁壯,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因為以前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所以我就追問他:“你說這兩盆綠豆芽一盆是放在陽光下的,一盆沒有放在陽光下,那具體分別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訴我,一盆放在屋外場上,一盆放在屋里陰涼的墻角里。聽了他的回答后,我讓其他學生思考,他的變量有沒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錯了。有同學馬上站起來說了:其實,他的兩盆綠豆苗都有陽光照射到的。只不過屋外的陽光強,屋內陽光弱而已。聽了這位同學的分析,原來還一臉不服的學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頭低下了頭,還輕聲說道:想錯了。于是,我順勢引導,同學們在實驗時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變量,不能得到陽光就是一點也照不到陽光,所以做實驗時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個不透明的東西。好多學生都以為室內的光不是陽光,這可能是學生的意識偏差吧。當然也不否認設計實驗計劃時指導得還不夠到位,(雖
然我做了強調,但總有個別學生做錯)學生對于如何讓對比組的綠豆芽得不到陽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在讓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對于如何實驗一定要指導到位,最好老師能做個示范。
綠豆芽生長的需求實驗,由于以前失敗過,所以現在上這課時,我在課前也做了充分準備,自己親自實驗,選了幾盆綠豆苗長勢狀況對比非常明顯的。學生通過觀察,一下就比較出澆水、見光的綠豆芽粗壯、蔥綠。見光、不澆水的綠豆芽出苗的棵數不全,而且莖短、細,葉小、枯。澆水、不見光的綠豆苗雖然長的也較高,但整體顏色呈白色,葉小而淡綠。三盆對比強烈的綠豆苗為實驗結論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證。由此更深切地體會到,實驗教學中,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對于實驗的成功,對于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選擇》教學反思
這節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了蚯蚓、盒子、泥土,結果,由于我沒有說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學生帶來的都是找蚯蚓時,蚯蚓生活環境中那些濕的泥土。對實驗蚯蚓會選擇怎樣的泥土生活帶來了困難。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園內干的泥土還比較難找,可真是把我難住了。在做蚯蚓對光的選擇時,課前我提醒了學生帶鞋盒,一邊挖了孔,覺得這個裝臵挺不錯的嘛,可是蚯蚓一點不買賬,在盒子中間不愛動,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縮在那。在巡視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個現象,當時就不知道怎樣清楚地解釋了,還是有位學生說:“角落里黑,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蔽揖婉R上夸獎他“你說得很好!”
雖然這節課上兩個實驗都不是很成功,不過學生在尋找蚯蚓的過程中已經體會到了蚯蚓生活的環境,再加上三年級已經學習過蚯蚓,這節課內容對他們而言就是非常簡單了。以后布置實驗器材時還是要考慮仔細,還需要根據天氣原因適當調整課程內容。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2
整節課的設計上注意到了教學的流暢性和操作性。從質疑引入,直奔研究內容,到“尋找土壤成分”,再到實驗一環扣一環,通過直接觀察和間接顯現的方法,學生對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觀的認識,引出了“土壤與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實驗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結論,但是需要借助教師的幫助來總結。這堂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讓課堂開放些,學生自主些,但是終究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沒有給學生話語權,在思維上牽著學生走;
2、細小的環節的`處理把握不好,比如過渡和引導的語句,沒有讓學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維認識上有所提升,達不到預設的“點”,即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沒有真正意義的提升;
3、觀察實驗探究,教師如何調控教學手段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
4、如何有序地處理教材?例如教材中關于“人文”如何去體現?
5、匯報實驗現象的過程中,如何去調控處理信息,完成教學目標?
探究是一個過程,讓學生深入到過程中去,體會其中的各個環節,教師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孩子多動手,勤動腦,會合作,讓孩子進入探究的課堂。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進行猜測,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ㄒ唬┍尘昂湍繕
在前一課,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從本課開始,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本課將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
杠桿這類簡單機械可按省力情況分成三類: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省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是: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
通過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我們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杠桿是省力還是不省力與它的三個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對于一些科學術語及在生活中的聯系掌握比較少。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比較少。組織教學上學生整體素質較差。
教學目標
1.明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反之杠桿費力。如果兩個距離相等,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2.在杠桿尺的探究活動中,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3、激發對生活中杠桿應用現象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深刻理解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4
上課開始,我采用復習舊知的方法引入本課的重點,即:上節課我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平時的觀察,推想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課后你們是怎樣設計實驗探究的?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情境,并且產生了強烈的匯報、交流欲望。當教師對他們實驗的認真、觀察的仔細、表達的流暢表示贊賞時,可想而知他們會是多么的高興;當他們從各小組的匯報交流中自己得出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時,那種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悅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學生實驗的局限性,在驗證鐵在有水的條件下是否生銹時,學生的發現是鐵在有水的條件下容易生銹,這與實驗室里正規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相反的,這其中的原因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課件中的小資料去揭開這個困惑,遠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有價值。另外,除了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鐵在有水、有空氣的條件下容易生銹的結論外,還有一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鹽,鐵器表面粗糙等”,這些小資料的閱讀,意在讓他們學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從而提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資料中“鐵生銹后就會爛得更快”這一重要信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鐵生銹有什么危害?”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讓學生課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查閱,了解了更多的鐵生銹的危害。
鐵釘生銹了教學反思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了解了鐵生銹的危害,那么應該怎樣防止鐵生銹呢?這一問再次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學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鐵生銹就必須讓鐵與水、空氣隔絕。可以采用哪些辦法呢?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大都能想到擦去鐵器上的水,用油漆覆蓋等。為了深化認識,我再次設疑:既然這些防銹辦法都是為了讓鐵與水、空氣隔絕,那么為什么不采用同一種防銹辦法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學生的思維又是一個大考驗,學生只能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
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不僅通過自主探究知道了鐵生銹的原因,培養了動手能力;還能通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了解了更多相關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啟發式談話、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形式,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并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5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親歷活動中,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組成,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原有知識。
2、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征,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邊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兩種以上的材料構成的”的`活動時間再放手些,讓學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獲。
2、沒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在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卻忽略了生生之間的交流。在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匯報時,如果加強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給常見的材料進行分類,并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這樣學生就能學會更加細致、準確的進行觀察。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6
《聽聽聲音》這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領學生傾聽周圍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聲音和感受聲音的變化,意在為后續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同時我將教材的內容做了個整合,在這節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有幾個方面:
一、優化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教材
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同是一節課,不同的教法,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需要教師在理解教材意圖的基礎上實施創造性的教學。在《聽聽聲音》一課的教學中,我融入了《聲音的變化》的內容,以激起學生探究聲音如何產生的欲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有效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開課將課題“聽聽聲音”改成傾聽聲音,并在整節課中貫穿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科學態度和習慣。首先我創設了有效的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樂于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達到我的教學目標。這節課中,我用音樂引入,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聲音,再通過傾聽周圍的聲音和物體發出的聲音,回憶和播放平時聽到的聲音幾個活動,引領學生用心傾聽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從而思考并提出更多關于聲音的問題,激發探究的興趣。
三、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戲有效地激發學生感受聲音的變化。兩次游戲讓學生感受聲音的方向和遠近的變化,讓學生自己思考聲音還有哪些變化,學生從游戲和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聲音的變化,最后用專業的工具音叉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將學生的認知上升到科學的認識。拓展環節,用音樂首尾呼應,利用水揚琴樂器的演奏,讓學生體驗到聲音發聲的奇妙,有效地實現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聲音的探究欲。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究并能有所發現,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學經驗的不足,在課堂組織上還不夠緊湊和老練,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有意識的鍛煉和培養提高。在聽辨音叉時,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只準備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這課的話,我想多為學生準備好音叉,讓他們親自體驗音叉的振動和變化,這樣更加直觀。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7
我們為什么要吃食物?
魚也睡覺嗎?
為什么有的車跑得快,有的車跑得慢?
小兔和鳥兒身上的毛一樣嗎?
月亮為什么有圓缺變化?
月球的表面是怎樣的?
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員,在登月之前要做哪些準備呢?
科學課上,這一個個鮮活的問題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一節課上,同學們往往為了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互不相讓,對于有疑問的問題,課下可以通過實地觀察、討論、請教別人、查閱資料的方式來解決,久而久之,必將促進孩子們對科學課的新認識,對他們智力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目前,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美國早在八十年代就確定了自然科學和數學要居世界前列的目標。我國更是在《課標》中對科學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小學科學課程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曾強調:“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彼悦恳还澱n上我總是先從孩子們的興趣入手,激發其好奇心,然后使孩子們在好奇心的帶動下來學習科學知識。
科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有些科學知識必須讓學生親手實踐,親身經歷之后才會明白,然而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有些知識只能是單純的觀看和說教,不利于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另外,孩子們的個別差異性也太大,有些孩子在有小的時候的大量閱讀成為其終身受益的財富,課堂表現及其活躍,思維特別敏捷,但是個別孩子知識面很貧乏,一學期也很少發言,所以課外閱讀也是要引起重視的,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重要的是一種思維能力的形成。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8
在這幾年的科學教學中逐漸沉淀下來了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弊灾鲗W習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具有敢于質疑、標新立異的品質,不拘泥于書本,不迷信教師,對所學知識善于獨立思考,樂于生疑提問,提出解答問題的不同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些體會。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2、科學課上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3、解決科學課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呢?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即: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有利于學生間的進步。
合作意識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但角色應該經常輪換,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以此來增強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并逐步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群體。這樣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組織、記錄、操作、觀察、提問、解疑、匯報……老師負責觀察指導,這樣一節課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知識。
以上方法具體怎樣應用?以《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為例,課前我搜集了塑鋼窗的邊角余料(薄材料),供學生觀察使用,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同樣材質同樣大小的紙若干張(做紙橫梁),還有學具袋里的小鐵圈(當重物),書若干(當橫梁的支柱),還有透明膠布、剪刀。一切準備完畢。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我準備的做塑鋼窗的邊角余料(薄材料),學生看到有L、U、M……各種形狀的塑鋼,注意看材質都是很薄的,提出問題,為什么把薄材制成各種形狀?學生回答:使材料能更結實抗彎曲的能力強,從而引入新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為了證實形狀可以改變抗彎曲能力,我們必須要經過試驗證明,于是引出實驗,這時需要小組合作,共同研究,得出結論。
提出思考題:
1、折成各種形狀的紙橫梁比平板紙橫梁抗彎曲能力大多少?
2、為什么改變形狀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因為實驗前已經做好準備,于是實驗有條不紊的進行,學生把紙橫梁折成不同的形狀,測試紙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就是看承載小鐵圈的數量)遇到問題共同討論,解決不了就請教,老師負責查指導答疑,這樣課堂氣氛活躍,討論熱烈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經過實驗,小組合作得出結論:紙橫梁經過變形后抗彎曲的能力增強了,從而得知薄材經過變形抗彎曲的能力就會增加。
總之,學習方式應以主動探索為主,同時要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經驗的共享與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生的合作體驗可以使學生增強合作意識,主動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等現代社會所需的素質。課堂主動參與,師生間及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關系、學生間的差異、學生體驗成功的心情都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為成員創設了一個能在活動中積極交流的機會,對于成員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作用的。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教師引導、學習、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學習實踐活動,還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協作能力和思考表達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9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小學科學五年級上第一單元中第五課內容,本節課重點讓學生學認識什么叫食物鏈和食物網,并學會寫食物鏈和畫出食物網,認識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關系,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一環扣一環,是緊密聯系的。
本節課我選用了學生喜歡看的美術片《螳螂捕蟬》引入新課,讓學生在片中發現各種動物之間存在著誰被誰吃的食物關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食物鏈。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出示了薔薇花叢中的一些生物,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找出這些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這樣讓學生發現這些食物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引出食物鏈的概念。接著我便出示了判斷題,讓學生判斷三條食物鏈的寫法是否正確,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食物鏈的理解程度,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又引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概念,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產者是食物,消費者都是動物,找出規律,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在教學食物網這一環節時,我采用了小組比賽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種生物,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箭頭畫出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看哪個小組找出的食物鏈多,
學生的討論氛圍很濃,爭論著誰被誰吃,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學生找出的多條食物鏈,使學生認識了什么叫食物網,這樣不但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在拓展環節中,我讓學生解決兩個案例,從案例出現的問題中,讓學生懂得生物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食物鏈中不能缺少一種生物,不能破壞生態系統,否則會影響人類的生活,在這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每種生物的重要性。
總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會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含義,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學生的思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使知識得以積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點:本節課涉及的概念較多,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設計了兩個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寫食物鏈和畫食物網,通過觀察,分析,發現規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鴨式教學,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就會需要很多的時間。本節課需要合理的分配時間,才能保證不拖堂?晌以谧寣W生寫食物鏈時,用了較長的時間。造成這一現象是由于我沒有充分的備學生,不清楚學生的原有的.認知水平,學生對蚜蟲和七星瓢蟲了解的很少,它們喜歡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蟲是蚜蟲的天敵,所以學生找起來很困難,不斷地向老師求助,費了一些時間,這是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預設不到位,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有在教學拓展環節時,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浪費了一些時間,在這里本可以不進行小組討論,直接讓學生進行案例分析,節省一些時間,使教學活動順利結束。在這里也體現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不能靈活地駕馭課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備好的教學設計去完成教學任務,今后要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充分預設,解決時間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做一個生態瓶》教學反思
《做一個生態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第六課,學生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已經開始接觸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本課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研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
《做一個生態瓶》是這一單元里學生最感興趣的一課。為了把這節課上好,課前我為每個組準備了一個能裝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條小魚等,盡管材料準備的不像書本那么豐富,可看到孩子們那股學習的快樂的勁兒,我很知足了。
這節課我是講了5遍,可每講一遍給我的感受卻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這節課,我覺得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在時間分配上還是有一些不合理,導入的時間比較長,出示池塘生態系統后,在孩子們探究生物與非生物間的關系時,缺乏一些引導,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重難點沒有突破,導致了后面設計實驗方案花了一些時間,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在探究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時,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問題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讓學生思考“魚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水草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確了生態系統的真正內涵。
2、在備課方面,“備學生”還做得不夠。比如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把生態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這樣的小組有好幾個,這樣就導致在后面的制作過程中,這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生態瓶做好后,再要他們來討論設計方案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學生也失去了討論的興趣。如果在課前我了解了學生的狀況,在做生態瓶時我就會請那些做好了的同學上臺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再讓其他同學提出意見。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從而進行改進。這樣既能體現他們組的價值,又讓他們有事可做,教學效果會更好一些。
3.在對做好的生態瓶評價時,我只是讓學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態瓶,并沒有做過多的講評。其實各小組做的生態瓶都差不多,這樣評價一點價值也沒有,反而還浪費了一些時間。其實在評價的時候,完全可以讓他們拿著自己的生態瓶,說一說自己的制作過程,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他們這節課的總結,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收獲了不少,讓我對今后的實驗教學有了更深刻得認識。我想任何一節課只有在教師的潛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學環節精細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0
運動的安全是現代教育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話題。其實有很多骨骼與肌肉損傷是可以避免的,可學生由于缺乏相關的認識與經驗并不明白。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幫助他們將點滴的認識綜合起來,指導他們掌握科學的`方法加強運動的安全。
保持骨骼與肌肉的健康對兒童的身體至關重要,對于學習任務繁重,很少鍛煉的學生們來說,還遠遠沒有認識到骨骼肌肉保健的長遠意義。因此,如何使科學內容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便成了教師設計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學正是從小處著眼,從身邊科學入手,讓學生關注自己,關注健康, 《骨骼、肌肉的保健》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鍛煉不同部位的肌肉和關節,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做廣播操、集體舞來體驗,這樣不僅使他們認識到了運動要多樣化,而且使他們懂得了廣播操是一項很好的運動,為使自己的骨骼、肌肉健康,每天做好課間操很有必要。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運動中應注意的安全問題,我精心挖掘生活題材,設計了案例,讓他們準確地學會了如何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及如何急救的方法。這樣使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問題到科學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1
這段時間,我對于課堂教學組織進行了思考和實踐。先將現在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于以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且我也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深入的思考,和有經驗的老師進行了探討,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予以實踐。
1教學過程中首先有一定的寬容性。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一些合理的動作和說話要有一些寬容性。學生在課堂中不會向機器人那樣不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和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或者明著交流或者是暗地里小聲說話。只要在其有利于學生知識和技能提高,而且在不影響其他的同學情況可以適當寬容。
2人性化,有區別的對待課堂發生的情況。我以前提到,在課堂上要人性化。剛才說學生都是有情感的,而且很多都是個性十足的。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情況,我們要區別對待。有些學生的具有反抗性,批評他,他就會越搗亂,因此我們對于這些學生我們可以進行課堂暫時進行冷處理,在課下找時間找地方單獨進行談話,以理服人,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生自己的錯誤,。在談話過程中,我注意學生有點,肯定學生的優點,使學生產生上勁的動力,但也必須指出學生錯誤,使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注意學生的反應,以便進行教育方法調整。對于一些學生進行教育,我對于有些學生故意進行擾亂課堂秩序,必須堅決的進行處理,該批評的批評,該寫檢查的寫檢查,該聯系家長的聯系家長。這樣學生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嚴重錯誤。當然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適當性。對于女生我們可以進行比較委婉的教育談話,這樣他們的表現效果就會不錯。當然對于他們有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提示,有的我們需要進行課下談話?傊慕逃Ч遣诲e的,但也要尊重她們的自尊盡量不要在課上傷害她們。對于男生的處理就比較復雜一些。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肯定優點,嚴厲批評錯誤,使其認識到錯誤,并且能夠改正。在教學發現進步,老師我及時的發現并且進行表揚,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學差,而且可能更加優秀。
3在教學過程中說到做到。對于學生的一些情況,老師必須說到做到。比如比如說和某個同學進行談話在某時某地,老師一定要去實施。使學生認識到老師的話是算數的。有效力的。在課堂上的一些課堂秩序的執行,必須嚴格去做。這樣能有一個良好的教學秩序。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2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并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采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里裝的是什么?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贝藭r,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里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著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
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么是科學。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于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3
在科學課程改革全面鋪開的今天,新舊教學理念必然相互沖突,預設與生成必然不會完全協調,許多紛繁復雜的新問題必然會接踵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專業領域快速地成長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小學科學課的一些教學反思:
一、科學教師要認真抓好備課環節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門課都必須得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備課對于科學課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科學課這一門課程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僅憑一本課本、一支粉筆就上好一堂課,因此抓好備課環節是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重要前提,我認為科學課的備課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
1、從全局入手,讀通整冊教材。
要上好科學實驗課,首先就得通讀整冊科學教材,對整冊教材所需材料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列出清單,有步驟、分階段地進行材料準備,才能在準備具體的某一課時得心應手。而如果一課課臨時去準備材料,就難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情況,影響科學課的教學。就一冊教材來說,每一冊教學參考書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單,上面列出了本學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開學初就應該去認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數,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單元的教學內容
科學教師要想比較輕松的上好科學課,除了通讀整冊教材之外,還要更加細心的去鉆研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因為教師只有熟悉了本單元的教材之后,教師才能在準備實驗材料的時候,事先知道本單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頻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順便一次性準備好,哪些材料實驗儀器室里已經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購買,哪些材料學生能夠自己準備??這樣提前心中有數,教師在準備材料時才能得心應手,輕松自如,從而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3、教師提前動手做實驗
科學課中的每項實驗,在讓學生動手實驗之前,教師應該提前做一做。這樣就能明白這個實驗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課前做好實驗,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才能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再者,科學課堂不像語文對一首詩歌或一篇課文的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會出現什么危險,而科學課中有些試驗卻不同,如果科學老師不認真備課,不事先做一做課堂上要求學生做的試驗,就不能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危險,就沒法給學生講解試驗注意事項,如果課堂上試驗出現了危險又沒法及時有效的處理,那麻煩就大了。因此,上科學課要求科學老師更加認真、嚴肅地備課。
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
1、設計好導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課精彩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學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想辦法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學中來,這就要求老師們要想盡辦法設計好精彩的導課環節,導課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
2、科學教師要掌握好實驗課教學的各個環節。
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教學,無論是操作實驗,還是觀察實驗,雖然沒有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那樣復雜和規范,其目的也正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自然。這就是一種科學能力,一種科學素養,但是現在我們的科學教學由于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往往只注重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滿足于學生看到實驗現象為目的,忽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至于為什么這樣做?還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學生作為實驗主體,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科學實驗課教學,如果我們都嚴格的遵照“提出問題——猜測結論——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五個環節進行教學,我想課堂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的。
3、科學實驗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①、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
科學課上學生除了自己要積極發言以外,不僅要學會傾聽老師說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傾聽別的同學的發言,也許在別人的發言中,只有善于傾聽的學生才能從比人那里獲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識。
、凇⑴囵B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不管是上觀察課還是動手操作實驗課,都要培養學生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俗話說“雙手越用越巧,大腦越用越靈。”只有這樣學生學的知識才扎實,對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圇吞棗,課堂效率也才會高。
、邸⒓訌娦〗M合作學習的習慣養成。
我們的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現在的很多課堂的小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討論,實際上卻不知道是不是在討論課堂問題,所以我們在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確,有記錄員、材料員、組長、監督員、匯報員、操作員等,安排得井然有序,這樣教學效率才會得到提高。
、、注重對學生課外實驗習慣的養成
科學課有些實驗是不可能在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內能完成的,種鳳仙花、養蠶等等,這些實驗需要的時間都很長,不可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給學生課外完成,于是就會出現一些學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課外實驗的檢查與指導,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實驗的習慣。
總之,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發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只有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經常寫好教學反思,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4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基礎教育──小學教育,上好科學課和開展好科學活動,無疑是實現這一任務的最好途徑。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因此科學教學必須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性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自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行設計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結論規律,自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怎樣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興奮活躍、穩定持久的狀態中參與教學,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以下談談本人在課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體會。
1、探究活動要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依據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兒童思維開闊、想象力豐富。對學生的一些超現實或異想天開的想法或問題要給予肯定和贊賞,最大限度地使學生獲得滿足感,樹立自信心。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2、要讓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從中獲得知識,對自然界的有些現象,學生經過親身探究才能產生認識,才能提出新解釋,新假設,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舉措。親身探究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得到培養,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通過親身探究,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批評性思維以及創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養。
3、在探究活動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學課可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課堂上獨立的思考、想象、選擇,做出決定。課堂上應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是情感的交流。當我們在互動過程中,達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處”時,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主人,才能敢想、敢說、勇于創新。
4、創造探究條件,正確引導和訓練學生創新能力。每一位科學課的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恒。。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同時,教師還可將有關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發現,以達到培養認識事物的目的。
總之,教師在上科學課時要精心組織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下,學生通過親身探究,他們的創造靈感被激發,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自主能動性,創造活動才會成為可能。教師才能進一步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搖籃。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5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第一個單元,也是引領學生走進小學科學學習大門的單元 ,成功開展與否可以說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也至關重要。
《植物》單元共有七課,分別是《我看到了什么》、《校園的大樹》、《大樹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葉》、《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本單元的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性與結構性。首先對校園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認識,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后區別大樹和小草,小結出了陸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認識草本與木本植物;接著了解植物共有的葉的結構,仔細觀察葉的生長變化,總結出植物的相同特點。七篇課文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以學生的認知發展為線索,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萬事難于始,但好的開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從教材的編排意圖來說,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觀察活動課,是學生與科學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樹和草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應該說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但這些觀察對象是學生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熟悉卻又陌生的。學生平時看到過的',只是對它們的一些零星感覺,這些還不是觀察。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可能從事獨立、完整的科學觀察活動,必須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在學生親身經歷的觀察記錄活動中,教師只是充當促進者、引領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教學效果。
因而在本單元教學中,我首先教給同學們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觀察,眼看,手摸,鼻聞,要做到有順序、有目的、有發現、有思考、有記錄的觀察,然后各小組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學會用維恩圖來總結出植物的共同特點。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們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追求結果的科學態度。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7-11
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反思07-08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薦】01-22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推薦】02-06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精】02-07
【推薦】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2-07
【精】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2-07
【熱門】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2-07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熱】03-17
【熱】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