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經典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優點: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另外,新《課程標準》同時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根據以上認識以及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把整堂課設計成“摸球游戲”活動課,設計了體驗操作、猜測驗證和綜合應用三個活動來學習“可能性”。學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事物的不確定性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認識事物出現的隨機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的問題。
改進措施: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這周我上了一堂關于《分數基本性質》的數學課。在課前我精心備課,課堂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們也積極參與,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收獲頗豐。特此總結如下。
一、復習舊知,橫跨溫舊引新的橋梁。
在備課時,在開始上課時,我意識到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規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首先讓學生回顧商不變規律,并在課件中展示,引導學生一起朗讀。為了鞏固他們對商不變規律的理解,我設計了兩道習題讓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知識,還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本節課中,老師編排了一個情節:有一個父親要把一塊土地分給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得到了土地的1/3,二兒子得到了土地的2/6,三兒子得到了土地的3/9。大兒子和二兒子認為自己得到的份額太少,開始和父親爭吵起來。這時,阿凡提經過,聽到后大笑起來,說了幾句話,大兒子和二兒子馬上停止了爭吵。接著問道:“阿凡提為什么大笑?他說了什么?”這個情節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很快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1/3、2/6和3/9這幾個分數的大小比較上來。老師設置了一個懸念:學完這節課,你就會知道答案。學生們懷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學習新知識,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手腦并用,在實踐中深入感知分數。
教師讓學生用一個正方形紙,對折再對折,即平均分成4份,給其中的3份涂色,并用分數表示出來。學生在動手的同時也在動腦,得出分數3/4,因勢利導,在兩次對折的基礎上再對折,那么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6/8)再次對折呢?(12/16)……揮手一指:正方形的紙有沒有變化?(沒有)陰影部分的面積有沒有變化?(沒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結論?學生很容易得出:3/4=6/8=12/16,引導學生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經過總結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對此進行鞏固后,再引導學生說出:0除外。在此過程中,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動腦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難點,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鞏固練習,圍繞中心。
在設計練習的過程中,我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判斷題、填空題等多種形式的題目,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識,激發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五、總結升華,結束本課。
最后,教師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習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師生進行補充,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今后的學習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這節課首先從復習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開始,接著復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隨后就引出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猜猜體積單位相鄰的.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學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訴學生這只是猜測。于是就問猜測的東西應該怎樣做才能確定,引出需要驗證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學習活動。首先,讓學生獨立去驗證,教師巡視。發現有點難,于是引導學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的邊長是1分米,用厘米做單位便是10厘米,由體積公式便得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著,我用課件再次驗證了這一知識,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接著便讓學生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問題,書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讓學生獨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學生回答從低級單位到高級單位應該怎樣用進率,從高級到低級又怎樣用。再讓學生去寫。隨后就進行鞏固練習。
本節課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還灌輸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運用猜測—驗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本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未達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學例題4時處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費了一些時間。其次在推導體積單位間進率時并不十分好,有點操之過急,只求完成任務,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學生。
要想上好一節課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教材要非常的熟。還要預設多種方案,好讓課堂上出現的任何一種情況都在掌握之中,上課時好游刃有余。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為小數除法,分為小數除以整數、一個數除以小數、商的近似數、循環小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用小數除法解決問題等幾個知識點!在這一個單元的教學當中,發現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在小數除以整數的知識點上,學生在處理當被除數整數部分不夠除時,通常忘記商“0”,商的小數點也出現未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錯誤!
二、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同學們都知道可以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再計算!但當除數與被除數的小數位數不一樣時,同學們受“除數與被除數小數位數相同的情況的解決方法”影響,出現了直接把小數點去掉的.情況,也就是沒有按照“商不變”性質來進行處理!另外,有個別同學在轉化成整數的過程中,是以被除數作為轉化的對象,導致計算過程比較復雜。
三、在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出現了幾種情況,分別是1、當除得的結果是無限小數時,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進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況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況下用進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錢的計算,當結果超過兩位小數時,沒有保留兩位小數!
四、學習能力中下的同學,對于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忘記得比較厲害!
對策:
針對第一種情況,可以嘗試通過整數除法1÷2=0……1的講解,說明當整數部分不能商1時商“0”,然后再遷移到小數除法。
第二種情況:對小數除法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與對比,讓學生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進行強化訓練!
第三種情況:通過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什么情況下用去尾法,什么情況下用進一法取近似值,并進行歸類!
第四種情況:在課后找時間對他們進行知識的復習與鞏固!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昨天我上小數乘小數的時候,學生列豎式問題很大。有的同學在計算小數乘法時,索性去掉小數點列成整數豎式,而后直接利用積的變化規律在橫式上點上幾位小數。也有的學生受小數加減法影響,喜歡把小數點對齊,而不是末尾對齊。可他們的答案也正確。照教材要求小數乘法要先按整數乘法的方法進行計算,自然豎式也要象整數乘法的.豎式一樣,末尾對齊。我在《小學數學教學》這個雜志上,也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學生在乘數是多位數的乘法豎式中,有的學生是用上面因數每一位分別去乘下面因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這樣豎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數乘法中是否也允許他這樣寫呢。豎式本來就是為了計算方便,學生覺得小數點對齊,看起來也很整齊很清楚,那為什么一定要他把豎式寫成末位對齊呢?
昨天我在小學數學教學論壇上發了這個帖子,版主說:我想是不可以吧?梢膊徽f為什么一定不可以。雖然心里還是疑惑著,但還是盡量讓學生規范寫豎式。
今天我把幾個怎么教也要寫錯的同學,讓他們把數位多的數寫在上面,數位少的寫在下面,Z這樣一說豎式也正確了,計算正確率也提高了。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數的世界》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即教學因數和倍數。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而這部分內容學生是初次接觸,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
由于這是節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比如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在認識了各類數之后,我創設有效了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為了突破本課的難點,我通過變式拓展,實踐應用,促進了學生的智能內化。
在理解因數和倍數中,我認為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
第一就是因數和倍數的范圍(非零自然數),我是這樣處理的:通過一組算式讓學生說誰的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學生越說越順口,越說越有勁,我突然拋出了1.5×6=9這個算式,結果有同學陷入了沉思(我認為這些同學感覺到了與剛剛的哪些算式有點不一樣),但也有同學還是舉手這樣答道: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話一說完,就見那些沉思的同學有幾個高高舉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說:我們說研究因數和倍數是在非零的自然數范圍里,可這里的1.5不是自然數,所以不可以說1.5和6是9的因數,9是1.5和6的倍數。
我就趁熱打鐵,組織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統一了認識,真正認識到了因數和倍數的范圍,從而為理解概念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而第二個關鍵性的問題我認為就是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我采取了幾個遞進的環節進行處理:一開始我就直接告知,讓學生鸚鵡學舌。如通過學生寫的3×4=12這個算式,我就說,這時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通過一些類似的乘法算式讓學生試著說,很快學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認識;接著我用一個游戲讓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我舉了三個數字卡片,分別是3、6和12,讓學生很快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為什么?
學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數,6也是12的因數;6和12都是3的倍數。我追問:那我說,6是因數,12是倍數可以嗎?通過這個例子,學生認識到6相對于12是因數,而相對于3卻是倍數;而12相對于6才是倍數,它相對于其他的數就說不定了,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最后我讓同坐兩人一組,一人說任意一個自然數,另一個同學則找出它是誰的因數,誰的倍數?并說出判斷的依據。
由于答案不同,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我想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露在外面的面”的教學內容是原舊教材沒有的,舊教材更偏向于研究度量幾何,傾向于培養學生會算,而學生常常在大量的只是運用公式計算中,逐漸產生對幾何學習的厭煩,忽視了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搭一搭,體會幾何學習的樂趣。露在外面的面,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好素材,它突破了傳統的幾何只研究度量幾何的局限,應值得重視。
在教學幾何部分的數學知識時,對于學生的空間觀念還在形成的階段,抽象思維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教學中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教學中,我拿出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擺,兩人或者三人為一小組,每人準備幾個紙形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上課時,學生興致很高,特別是在“找規律有多少個面露在外面”時,當我提出要求,并發一張記錄表(如下圖),提醒小組在擺的過程中要注意合作分工,擺好后,要求小組里的每個人都要親自數一數有幾個面露在外面,只有當大家數的都一樣沒有爭議時才可以記錄。
小正方體的個數 123456
露在外面的面積
在操作中,學生人人都參與,擺好后,數有幾個面露在外面時,開始爭議很大,但常常,最后都能找出沒有異議的結論。
第二節課復習鞏固時,還應該出一些習題,讓學生區分一下“把幾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示其表面積”與“將正方體擺放在地上示其露出的面的面積”的異同,這一點,本人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聽懵了,特別是沒有實物演示時,幾個中下生更是聽得霧里云里,這一點,我覺得在教學中教師要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給了學生一個自主操作的空間,同時也給了學生思維開放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不僅停留在操作的層面上,還要在操作中有所發現。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并通過觀察、交流,發現擺法不同,露在外面的面數是不同的;即使露在外面的面數相同,但擺法還不同。并能根據實際情況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到了預定的目標
1、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不要遺漏。注意面的特征。
2、本節課要讓學生經歷實物直觀觀察上升到抽象空間想象的過程,其實學生是很好動的,只要教師不偷懶,肯花時間讓學生準備材料,并讓出講的時間讓學生做,學生的學習興致就會大大提高的。
3、教學課時的安排常常是可以靈活的,有時也不必太計較教學的有效性,不必時時追求教學的效率,偶爾也可以當作讓學生玩一玩,大不了浪費一些時間。
此節課中我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有序進行觀察,掌握兩種觀察方法,并為學生發現露在外面的面數規律打下基礎,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并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后,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后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這兩個物體所占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通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后,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后教材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后,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系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并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于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系,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著 “土豆和石塊哪個占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后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并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占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說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并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一、閃光點:
在集體教研的時候,我發現《做一做》第2題是一個難點。怎樣指導孩子在數軸上標點?張校長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妙點子:
先找分數單位1/3和1/6,之后找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寫出分數。
在課堂上,我這樣展開我的學的過程:先讓孩子讀一讀這些分數,然后認真觀察,這些分數有什么規律?當孩子們發現分數單位相同后,我繼而啟發他們,我們能不能利用分數單位快速找點呢?
現在,我已經比過去成熟多了。擱在過去的我,我會心急于揭示答案,F在我明白了,答案并不重要,即便孩子的答案是錯誤的,要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學習,這才是數學課的目的。知識目標只是實現能力目標的一個載體而已。學這個,學那個,對于孩子來說,那個沒有什么分別,關鍵在于,在一節一節的數學課上,孩子們的思維水平獲得了提升,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因此,我不再急于直奔答案而去,而是細致地展開學的過程。感覺上,就好像一個魔術師,刷一抖,學習過程便展開了。真帥啊!我越來越能找到教師和學生之間力量的平衡點了。
像這樣,通過觀察找到規律,學童的困難便迎刃而解!坝^察思考,尋找規律,歸納概括規律,運用規律”,這四部曲已經成為我進行數學教學的一個圓環啦。就像元素周期表夢中的那個圓環一樣。
我總在想:如果我的課堂,就是教會學童幾個概念,就是教會學童做幾道題,就是教會學童背幾個公式,那就太膚淺了。我的目標是教會學童學會思考,學會學習。讓孩子自主學習,相較于我站在講臺前面,妙語如珠,噴珠濺玉,不知要費多少力,比我自己講要來得辛苦。
但是,看一下日歷吧,現在是公元20xx年,我不能再把持著課堂,我必須從我的神壇上走下來,把這個神壇讓給我的學生,同時也讓出了我的精彩。我在心里默想:當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走得不好,我們也莫可取代;當孩子學會咀嚼嚼不爛的時候,我們也概莫能助。歌中唱到:小呀么小兒郎啊,背著書包上學堂。別忘了,這里叫學堂,是學習的地方,是學生的天堂。我們的祖先莫非早就了解了教育的真諦?否則,他們為什么不管這里叫“教堂” ?一個詞便已經把師生關系的楚河漢界劃分出來了。因此,我在每一節課上都致力于教會孩子思考,致力于提升他們數學思考的水平,致力于訓練他們觀察和思考,致力于引導他們發現規律、總結概括、歸納規律。我覺得,這才是數學課的真諦。而例題也罷,練習也好,都是實現這些的載體。過去,常聽人說,跳出教材教。我反應比較慢,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才悟到這句話的含義。懷揣著這樣的`教育理想,每一天迎著朝陽走進我的數學課堂,向著我的目標邁進。從語文老師的角度教數學,我覺得教語文和教數學可以相長。教數學的語文老師我,越來越聰明啦!
二、遺憾點:
今天的課堂,“話筒”仍然在孩子們手里。根據預習,我們共同制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小組交流完畢后,陳業輝的小組是第一個到講臺上發言的。他繞開了主題圖,直接介紹了假分數和真分數的意義。他還出了一道題:真分數()假分數。讓小朋友們在括號里面填>、<、=。課堂上的意見立刻分成了兩派。魏天宇說,不一定真分數比假分數小。如果是13/7,那…….他還沒有說完,孩子們立刻喊起來:13/7是假分數。平時,孩子們善于使用小數據舉例法來判斷一道選擇或者判斷題的真假,而這個命題,孩子們不能確定世界上所有的假分數都比真分數大。畢竟,他們并不了解不完全歸納法。這時,劉華清說,所有的真分數都小于假分數。請大家看書—于是,她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讀了一遍,孩子們這才恍然大悟。最有意思的陳業輝的小組,他們嘴里喃喃著:呀,咱們做錯了!一邊“倉皇” 逃下講臺?磥,他們組原來的預設答案是—無法判斷啊!
課堂上的一場思辨終于宣告結束了。但是卻把---“真分數小于假分數”這個命題怎樣帶領學童開展學習------這個思考留在了課堂之外。
三、改講點:
方法一: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點清晰地呈現于黑板上,便于孩子們從概念出發比較;方法二:畫出數軸,標出假分數和真分數,直觀地觀察;方法三:舉例子;方法四:結合做一做的第2題,強化概念的理解。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這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系統接觸代數知識。這一單元學生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初中代數知識的學習。因此,我將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十分緊張的在一節課內完成了全部教學內容,但從作業反饋來看卻差強人意。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省略乘號寫出各式子問題較大。如b×1應該簡寫成b,而學生卻常常會寫成1b,沒想到1乘任何數還得原數;x×x應該簡寫成x2,可學生卻往往習慣于只省略乘號寫成xx;(a+b)×2應該簡寫為2(a+b),而學生卻常常會寫成(a+b)2,忘記將數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業格式錯誤。部分學生求圖形周長和面積時列式結果均正確,但卻不喜歡將已知數據代入計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磥,這中間還需要一段適應調整的過程。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小數乘小數》是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教學難點是小數乘法中積的小數位數和小數點的定位,乘得的積小數位數不夠的,要在前面用0補足。
小數乘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以為這一知識點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只要重點掌握了小數乘法的算理,學起來應該是比較輕松的,可事實的情況卻并不盡如人意。在課后練習中,學生出現錯誤的現象比較多:1、方法上的錯誤:例如在教學例3(2.4×0.8)時,學生能流利地說出先將兩個因數分別擴大10倍,這樣乘得的積就會擴大100倍,為了使積不變,最后還要將積縮小100倍;但是在計算的過程中,部分學生不能將算理與方法結合起來,不能正確地解決積的小數點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把小數乘法與小數加法點小數點的方法混淆在一起,或者只看其中一個因數的小數位數。2、計算中關于0的問題;部分學生在積的末尾有零時,先劃去0再點小數點;部分學困生在遇到因數是純小數或因數中間有0時,還要將0再乘一遍。3、計算上的失誤:因數的數位較多時,個別學生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沒有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面對學生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錯誤,使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審視我的'學生,并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本單元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簡單,既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講清算理,又要突出積的變化規律、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突出因數中小數的位數與積中小數的位數的關系。為此,我決定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改進:
1、將學生的錯題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判斷,這樣的改錯效果好于學生改書上的錯題。
2、列豎式細化。強調:①小數乘法列豎式時“末位對齊”。②求出積后,數兩個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向左數出同樣多的位數點上小數點。③對于計算結果,要先點小數點再劃掉積末尾的0。
3、小數加減法與小數乘法的對比練習要加強。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是五下數學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中一個知識點,是在學生已認識倍數和因數、2和5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2、5的倍數的特征從數的表面的特點就可以很容易看出——根據個位數的特點就可以判斷出來。但是3的倍數的特征卻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斷,必須把其他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為3的倍數來判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在《3的倍數的特征》的開始階段我復習了2、5的倍數的`特征之后就讓學生猜一猜什么樣的數是3的倍數,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征”遷移到“3的倍數特征的問題中, 得出: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后被學生補充到“個位上是0—9的任何一個數字都有可能是3的倍數,”其特征不明顯,也就是說3的倍數和一個數的個位數沒有關系,因此要從另外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
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欲望。接著提供給每位學生一張百數表,讓他們圈出所有3的倍數,拋出問題:把 3 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換角度思考3的倍數特征 。學生在經歷了猜測、分析、判斷、驗證、概括、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后感悟和理解了3的倍數的特征,引導學生真正發現: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不是3的倍數各位上數的和一定不是3的倍數。從而,使學生明確3的倍數的特征,然后進行練習與拓展。這樣的探究學習比我們老師直接教給他們答案要扎實許多,之后的知識應用學生就相應比較靈活和自如,效果較好。
這節課結束后,我感覺最大的缺憾之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上,由于自己事先練習下水沒有做足,所以誤導了學生。題目如下:“從3、0、4、5這四個數中,選出兩個數字組成一個兩位數,分別滿足以下條件:1、是3的倍數。2、同時是2和3的倍數。3、同時是3和5的倍數。4、同時是2、3和5的倍數!睂W生問要寫幾個時,我回答如果數量很多至少寫3個。呵呵,其實此題不需要如此考慮,因為它們的數量都有限。
希望以后自己的教學會更扎實起來。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伴隨著新的課程的實施與推進,過去那種過分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一些教學方法正被淘汰,隨之而來數學課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在《分數基本性質》的教學中,今年和過去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使我明白了以下兩個問題:
一、怎樣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
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的伊始,教師是邏輯地顯露與教學有關的舊知,朝著既定的方向牽引?還是充分相信學生,放開空間,讓學生調度各自已有經驗走向新知學習?
第一次教學中,我一開始就復習了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為新知的學習作了明確的暗示,定死了學習起點。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可以很容易沿著教師鋪設好的現成道路,毫不費力地從商不變性質中并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推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第二次教學我卻未作任何鋪墊,上課伊始便創設了一個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路上分餅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促使學生思考,為后續的自主學習打開了一道思維的閘門。由于我沒有“先入為主”的牽引,學生的學習起點就定格在各自已有經驗基礎之上,他們才能按自己的經驗去建構知識,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就必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二、給學生多大的探索空間
第一次教學中,由于我指向明確,學生只是依令而行,很快就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從表面上看也是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得到的,但實質上整個發現過程是在我的布控和指令下完成的,我盡力為學生除去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向著既定的目標走去,這無異于“替蝶破繭”,免去了挫折,封殺了學生的靈性。誠然,這樣的教學快捷、高效、省時,教學一帆風順,但留給學生的自主空間又有多大?學生的思路如出一轍,不敢越雷池一步,哪來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二次教學中,本人沒有苦心突顯玄機,牽引學生就范。而是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活動:寫出一組大小相等的分數,并想辦法證明;這樣的處理,創造了適合學生的教育,給了學生極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己的空間里推敲、試誤、生疑、驗證,從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發現分數的基本性質已是水到渠成。在整個過程中,我始終激勵著學生的.智力探究,努力把“冰冷而美麗的數學恢復為火熱的思考”,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與生俱來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潛能在學習上展現出創造的活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生成了新的發現、新的經驗、新的感受,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了發展。
三、存在不足
班里有一小部學習有倦怠、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由于本人的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的及時讓他們被缺補漏,導致養成了它們做作業的非留不做僥幸心理。在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時,還無法兼顧全體學生,一部分后進生缺乏主動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學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多閱讀有關數學方面的書籍,探討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力爭取得較好成績。
四、努力方向
(一)常抓課堂管理、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為此,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坐、聽、說、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于動手操作、樂于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課堂教學中注意營造民主的氛圍,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生理、心理的發展,個體差異大,大部分學生都渴求別人的理解與尊重。作為教師,我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平等地與學生交流,蹲下來跟學生說話,傾聽學生的心聲,教學生之所需,拋磚引玉,為在知識海洋里前行的學生指明方向。
。ǘ╆P愛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動人。
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我在學生面前不敢有絲毫2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因此促進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其次,教育是愛心事業,為培養高素質的下一代,要時刻從現實身心健康,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去點拔引導,對于個別差生,利用課間多次傾談,鼓勵其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面對人生,而對優生,教育其戒驕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ㄈ﹦撔略u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采用等級制,定性采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么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力爭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學期來,我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不管是在知識和技能上,或是情感和態度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順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學任務,以下是本人在本學期的工作總結:
一、認真備好每一堂課
作為一名教師,認真備好每一堂課是最基本的。我在本學期擔任五年級數學教學,多數學生對于老師所授的內容很快就接受了,而個別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有些內容要不斷重復的講才能被消化。所以在備課時,我針對不同的差異選定不同的重點和難點。在備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教案,了解每一人學生的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二、常抓課堂管理,營造良好氛圍
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因此,本學期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坐、聽、說、講、練提出具體要求。課堂上,提倡動靜相宜,動時,積極熱烈,敢于動手操作、樂于參與實踐活動,暢所欲言。靜時,勤于思考。有時還采用比賽的`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比如進行小組互動比賽,。那些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這時候也特別專心。一堂課下來,動則不亂,收到了良好的課效。
三、及時做好教輔改的工作
作業是檢查學生在課堂上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業量越大學生對知識掌握就越好,應結合課堂教學,設計出合理的作業。數學是相容的,有些題型只不過稍微變了一下內容,思路、解題的方法還是一樣,這樣的題可以只選典型的例子來做,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生的作業,我及時批閱,對于學生反饋回來的問題及時輔導,不把問題留到第二天。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有時難顧及到一些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個別輔導。
四、多練、多聽、多交流
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多向那些有經驗的教師學習,多聽優秀師的公開課、觀摩課,寫聽課筆記,并參與評議,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雖然教無定法,但好的教學風格,好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本學期我緊扣新課程標準,和我校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尊重學生,真正做到以情動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活動的個體。教師應本著尊重學生前提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人格,特別是差生,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尊重學生,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我在學生面前不敢有絲毫虛偽與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學生只有認可你這個教師了,他才會有信心學好這一科。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因此促進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得更好。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認識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理解和掌握約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教學 重點
掌握約分的方法。
教學 難點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并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教學 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作業紙。
3.分數卡片、信封袋。 4.記號筆、白紙。
板書 設計
約 分
例1:把化簡。 例2:把約分。 == 板書約分的兩種形式 == 板書分母是9的 == 所有最簡真分數。
教學 過程 教師邊導邊教
學生邊學邊練
評 析
一、情境導入, 復習鞏固, 激發興趣。
1.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孫悟空比本領。 2.指出下面每組數中的公約數(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3.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選擇第三道題問:你是怎么想的? = = == 利用該知識,把分數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個分數。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約數1,所以8和21是互質數。
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達到回顧知識的效果。
有簡潔的導入:孩子們對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充滿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領談話導入,引發大家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回顧求公約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明確又簡單,為理解最簡分數和掌握約分的方法作好準備。用一句簡短而富有神秘挑戰性的話語“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創造第73變,變分數!”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激情。
二、理解 最簡 分數 及約 分的 意義。
1.嘗試“變”分數。 例1:把化簡。 活動要求:
(1)這個分數要和大小相等。
(2)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1)觀察所變出的分數與有什么關系?
。2)像這樣,把一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舉例:把化成就是約分。
要求學生變出一個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把變出的分數寫在自己的作業紙上,能變幾個就變幾個。
與四人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變的分數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現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的分子、分母小。
學生找還有哪些過程也是約分。
有明確的學生自學內容:在提出了學生變分數的小組合作的要求后,老師參與其中,予以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明確活動的要求,促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積極的良好狀態,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學習,并學會觀察,相互提點,發現約分的實際概念。
有精要的重難點講解:讓學生在老師例舉中找到約分的概念,嘗試著進行概括,并從觀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提出了最簡分數的概念,通過舉例、練習達到鞏固的效果,這樣本課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3.認識最簡分數。
。1)觀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2)像這樣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3)找出最簡分數練習。
分子、分母為互質數。
舉例說出幾個最簡分數。
強化最簡分數的概念.
有及時有效的學習反饋:及時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檢測,通過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在比較中進行小結,概括適當的方法。
三、自主 探索, 合作 交流, 總結 方法。
1.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打開書p100,看看書上是如何說的?
2.自主探索約分的形式。把一個分數進行約分?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形式。 a、逐次約分法。 b、一次約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約數,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約分得。
3.小結:我們既可以用它們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去除,一步一步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約數去除,直接約分。
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約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約數同時去除分數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到約分的方法中關鍵的地方。 嘗試練習。例2:把約分。
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過程。
在書寫的時候,提醒大家注意各個數位對齊。最后都要約成最簡分數。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對下面各分數進行約分。寫在作業紙上。(視頻展示)
有恰當的學生自學引導: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從書本上形成知識表象,對自學部分,及時進行反饋,并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約分的兩種形式時,教師的一步步板書,清晰明了,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的影象。
四、鞏固 練習。
和悟空打擂臺。 1.判斷:
2.說出分母是4的所 有最簡真分數。 3.
4.用最簡分數表示出小明每一項內容占一天總時間的幾分之幾?之后看表提問題。 5.每人從信封袋中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分數卡片。 (1)最簡分數上臺。
和最簡分數相同的分數起立。
。2)從剩下的同學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幫最后兩名同學找最簡分數作朋友。
判斷并說明理由。
寫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簡真分數。
先判斷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把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進行約分。
上學8小時 睡眠10小時 勞動1小時
做家庭作業2小時(含課外閱讀時間) 餐飲休閑3小時
按要求參加活動,綜合考核學生判斷最簡分數和對分數進行約分的能力。 (用記號筆現場寫)
有實效的對重、難點的檢測和練習:創設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現實的學習材料,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并不抽象;學好數學,為生活、生產服務,學數學真有價值。題目充滿趣味性。在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思考、聯想、誘發學生的創新因素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克服固定的思維模式,鼓勵獨創性地發現知識的規律和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五、總結 提升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了解了什么是約分、最簡分數、怎樣約分
有簡要的課堂小結:及時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小結和梳理,加深學習的印象。 課后 延伸
尋找相關的練習進行訓練。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牢固的掌握知識。 總評:
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種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正確評價中,得到肯定,增強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斷進步。本課即選取了孫悟空這一形象貫穿全課,讓學生與孫悟空比試、學習72變、打擂臺等,很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
讓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眼口手腦密切配合,為學生提供觀察演示練習的機會,真正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在理解約分的意義后,繼續通過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口頭表達自然形成最簡分數的概念。概括地總結本課內容是學生參與學習程度的集中體現,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抓住重點精練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數量針對性強、難易適度、聯系生活實際的練習,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又促進學生發展能力形成技能,還結合練習有機進行學習習慣的教育。
只要照著新課標進行教學,勢必對學生的將來產生積極影響,讓學生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能很自信地說出:“我能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小學五年級下數學教學反思02-25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6-26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05-23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