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國際化浪潮日益高漲,根據中國教育在線和來華留學網日前聯合發布的《2014年度來華留學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來華留學人數達到了37.7萬,同比增長5.77%,占全球留學生份額的8%。中國已超越法國攀升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僅次于美英。
長期以來,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在“跟跑”歐美發達國家,龐大的來華留學數字折射出怎樣的信號?來華留學的總體趨勢、主要來源和流向是什么?中國高校又該作出怎樣的應對?
來華留學生的構成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報告顯示,2005至2014年間,來華留學生人數增速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長通道上,年平均增速為13.19%。與此同時,來華留學人數增速出現放緩趨勢。
從生源上分析,亞洲是全球大洲中來華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大洲,占總量59.8%。與此同時,亞洲來華留學生增速近兩年連續出現下滑,2014年增速僅為2.58%,為10年最低水平。但好消息是,東南亞國家異軍突起,為來華留學市場注入了活力。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來華留學的3個信號仍值得關注:一是傳統地區增長乏力,韓國徘徊、美國下降;二是新生力量崛起,泰國躍居第3,非洲、歐洲加速;三是經濟顯然是來華留學的主導因素。
“很多人認為來華留學的重心是影響發達國家,甚至有學校招生只喜歡要歐美學生。但從數據來看,來華留學的重心應該回歸亞洲。因為‘鄰居’不能改變,我們更能產生影響的是周邊國家,不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陳志文認為,來華留學迫切需要準確定位。
來華學什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學生訴求差異巨大
報告顯示,不同地區的學生對于留學服務的需求也各有不同。
發達國家學生更偏重語言學習;欠發達國家學生則更傾向于來華攻讀學位課程,如醫學、工程等。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更偏重語言學習,而不是學位課程,95%的發達國家學生不考慮學習學位課程。發展中國家則相反,更青睞學位課程。
此外,與中國理工科人才大量外流形成鮮明對比,來華留學生以文科生為主,約80%學習漢語、中醫、法律、經濟等,其中超過一半是學漢語為主。
市場巨大,可中國高校仍在“拿胡蘿卜釣魚”
來華留學意義重大,“我國提出了‘到2020年,留學生規模要達到50萬人’的新目標。”洪成文教授認為,“來華留學是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話題。”
可中國高校在來華留學上的諸多表現仍然不佳,甚至滯后。“很多高校想當然地用自身的喜好、方式吸引來華留學生,沒有真正站在外國留學生的角度來做這件事,犯了兔子‘用胡蘿卜釣魚’的錯誤。”陳志文說,現實中存在很多這樣極端的例子,“比如外國學生申請中國學校從來接不到拒信,不少學校在用中文網站招生,甚至很多入校表格要求留學生用中文填表,上面一個英文單詞都沒有。”
來華留學網申請平臺上一個基于6000名留學生的樣本數據顯示,接近90%攻讀學位課程的學生會選擇英文授課的專業,可2014年開設英文授課課程的中國高校僅占總招生院校的15%。而在高校英文招生網站建設上,該網針對100所高校進行的調研顯示,有93%的高校網站打開時間超過10秒;86%的網站,有錯誤出現;34所學校,學生無法找到英文招生網站。
教學和服務仍然是影響來華留學教育的兩大短板,此外,來華留學獎學金的主體仍然很單調,政府唱獨角戲,民間或企業資金很少參與到來華留學事業上。如果政策到位,民間資金參與進來,獎學金規模增加,來華留學教育還將遇到新的快速發展期。
“學生申請來華學習擇校因素中,教學質量仍是主因。”陳志文則強調,盡管學校在來華招生和教學上進步明顯,但大多數高校服務和產品仍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面對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高校究竟該作出怎樣的應對?
“隨著高考報名人數的不斷下降,中國高校生存遇到嚴峻挑戰。而來華留學恰能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源補充,一個國際學生帶來的收益是國內學生的2~3倍。”陳志文認為,應在生源下降的大背景下再審視來華留學的意義,“吸引更多來華留學生,是高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質量的必然選擇。”
他強調,要撬動來華留學市場,國內高校應盡快建設以英文為教授語言的課程體系、針對發達國家學生設立混合學制的學位課程。同時,應該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陳志文呼吁,中國大學應擺脫“跟跑”歐美的困境,努力改善外語教學水平、本土教師培養機制和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將中國大學培育成“世界高等教育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