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超忙,除了要到房地產交易中心給房子評估,還要和一些中介聯系,想趕緊租個房子。”市民肖先生一邊對記者說著,一邊從包里掏出一個隨身攜帶的水果罐頭玻璃瓶喝了一口事先準備好的水。“看,為了兒子出國,我連個像樣的水杯都舍不得買,但盡管這樣,我也覺得值了。”肖先生說。
“留學”這個洋字眼目前已不再屬于“富裕”家庭的口頭禪了。近日,記者走訪了蘭州市區部分留學中介機構發現,隨著留學人數的增加,一些選擇賣房、貸款為孩子留學的工薪階層家庭已經占到相當比例。不少家長則認為,“砸鍋賣鐵”讓孩子出國就是為了長見識,前景好。
據報載,2011年美國私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增至6725人,與2006年相比增加100倍,增長速度驚人。以美國私立高中學費估算,四年平均20萬美元,并非小數目,但仍有那么多中國父母節衣縮食,送自己兒女去美國“鍍金”。
然而,飄洋過海,幾載苦讀,動輒花費幾十萬元,始終是留學過程中一項高風險的教育投資。不論是賣房還是貸款,其最終目的只是讓孩子將來有個好前景,但采訪中記者發現事與愿違,目前有一些“海歸”反倒成了待業青年,對于未來就業卻是“走一步看一步”,絕大多數人也會選擇畢業后就回國。對此,專家建言,留學應該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深造,是為日后施展才能的一種儲備。
現象:家長很瘋狂——賣房貸款送孩子出國
肖先生和妻子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兩人每月收入加起來不超過6000元。肖先生的兒子在蘭州省級示范高中讀高一。今年,看到身邊不少朋友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肖先生和妻子商量后,決定也把兒子送到國外去讀高中。“聽說在國外考大學更容易,加上國外的教育質量也很好,所以想趁早把孩子送出去。”肖先生說。出國留學的費用不是一筆小數目,但肖先生和妻子認為值得,“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們可以付出一切。”
肖先生一家三口居住在一棟7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夫妻倆平時格外省吃儉用。到國外留學需提供家庭收入證明,肖先生把家庭情況對留學機構的顧問介紹后,顧問表示拒絕。“我把房子賣了也不行?”肖先生不死心。但顧問回答是:孩子的留學時間太長,即便賣了房子也不夠整個留學階段的花費。肖先生仍不氣餒,“我朋友在銀行工作,我可以請他幫我想辦法貸款,我絕不會耽誤孩子學費。”肖先生和留學顧問商議著。
據一名資深留學顧問告訴記者,每年會送很多學生去國外,但也有一些“不成功”的案例,“現在砸鍋賣鐵送孩子出國的畢竟是極少數。”但讓人感嘆的是現在的家長真的“很瘋狂”。在國外讀高中每年學費加生活費最少不會低于20萬元人民幣。肖先生如果只是賣了房子,最多也只能供孩子讀完高中?忌洗髮W后那三四年怎么辦?“建議像肖先生的兒子這種案例還是將來到國外讀本科。”
現實:為了留學夢想——銀行、中介紛紛“挖金”
要實現在海外讀書的夢想,需要艱辛的學習和準備,更需要金錢“鋪路”。需要投資的不僅有學費、語言培訓費等“顯性費用”,還有環境、人脈、經歷、視野等“隱性投資”。
但高成本擋不住國內家長的熱情。這些年,我省的留學人群在變化,留學家庭也在變化——從標準的“富人”到較為富裕的家庭,再到一般工薪家庭。為此,用盡積蓄的家庭不在少數,還有家長稱,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出國。
“一流名師大集結,帶你迎戰雅思高分。”“美國,等你來。”……每年暑假期間,都是留學市場的黃金時期,各種有關留學的廣告、海報等都會時不時地躍入市民眼中,不少留學中介機構也趁熱打鐵,積極開展各類留學咨詢、培訓等,現場肯定少不了家長的參與。
為了迎合留學家庭的“口味”,中介機構則將留學國家分為高中低三個消費檔次。“經濟狀況一般的家庭大多選擇讓孩子留學日韓,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則會選擇美國、歐洲等國家。”中介機構工作人員稱。
除此之外,銀行也想在留學市場挖一桶金。在市區部分銀行,同樣會有不少家長為孩子前來辦理出國留學手續。“留學生出國之前都要來銀行辦理存款證明,從辦理這項業務的情況來看,今年要比去年同期翻番。”市區一家銀行工作人員稱。而不少銀行打出為留學家庭當“金融管家”,從辦理存款證明、留學貸款、購匯到預訂國際酒店、辦理信用卡等,為留學家庭提供各種金融業務。
趨勢:低齡成走向——攀比心理卻愈來愈重
當留學生不再是大學生的“專利”,近年來,出現留學生年齡越來越小的情況。“我的一個親戚,他女兒才上小學二年級,就送去英國讀書了。”在市區一家銀行辦理留學金融業務的市民張靜說:“我打算也將兒子送到英國去讀高中,享受英式教育。”
根據我國教育部門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在外留學生達到142萬。其中,2000年,我國有3.8萬人出國,到2007年,當年出國人數飆升到14.4萬,據業內預測,預計2013年出國人數將突破45萬人。
據留學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年齡越來越小,絕大多數的年齡在17歲左右,而也不乏出現10歲左右的小學生。
這些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抱著不同的目的,但更多的還是被家長“安排”了。“爸爸媽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就著手為我‘規劃’留學計劃了,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逐漸開始留意這方面的信息,常常和他們一起咨詢一些留學中介。后來也才知道,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想出國留學,所以留學的念頭也就在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了。”有出國打算的學生何佳怡說。然而,也就是在選擇留學的學生心里,多多少少會存在著攀比心理,認為其他同學都去留學,自己沒有去留學“很沒面子”。
家長們也很贊同孩子走出國門。市區一家中介機構的工作人員稱,往年,選擇出國留學都是高收入家庭的較多。近兩年來,受留學熱潮的影響,不少工薪階層的家庭也“跟風”,家長們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出國,選擇貸款留學的家庭已經占到很大一部分比例。
結果:無工作經驗——“速成海歸”無奈成“海待”
前幾年有個說法:“出國鍍層金,回國拿高薪。”可最近幾年,一些“海歸”發現自己在求職路上并不占優勢,有些人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不太滿意的工作,人們暫且稱這些人為“小海歸”。
“小海歸”們無法找到留學的投入與歸國后兩三千薪資的平衡,但他們也深知如果放棄了眼前的工作,就將成為“海待”……
今年28歲的張冰,有三年的出國留學經歷。2004年大學畢業的她放棄了家里為她“安排”好的一份穩定工作,選擇去澳大利亞攻讀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前年歸國后,她在蘭州找了近6個月的工作,經歷了許多面試,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留學歸來時,我的理想是在一家知名企業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月薪底線是五千元左右吧?晌野l現用人單位并不因為我是‘海歸’而特別青睞我,他們認為我沒有工作經驗,思想活躍,極有可能跳槽,所以應聘屢遭失敗。”為了能盡快找到工作,張冰放平心態,不僅降低了對招聘單位的要求,連工資期待也是一降再降。最后,她選擇了一家小型企業,專業不對口,月薪才兩千多元。“心理落差肯定是有的,但當‘海待’,面子上過不去。”
宋濤則留學新西蘭三年,商學碩士,原本想去北上廣找工作,可打聽下來上海的競爭壓力很大,自己根本不占優勢,便回到蘭州,沒想到在蘭州也很難如人所愿。“現在單位招人都趨于理性,洋文憑沒什么用,工作經驗最重要。”同樣,經歷了短暫的待業階段,宋濤“屈就”在一家公司里跑銷售。
目前,用“郁悶”一詞更能詮釋他的心情:“我在新西蘭三年共花了30多萬,本想回來后在兩年內賺回來,可我現在每年只能賺五六萬,夢破碎了。”更讓宋濤覺得委屈的是,因為英語口語能力強,老板經常讓他當現場翻譯,可工資待遇和其他員工沒什么兩樣。“為了積累經驗、保住飯碗,還是得硬著頭皮干。”但宋濤對自己還是充滿信心:“也許像我們這樣的‘海歸’,頭幾年因為缺少經驗,所以優勢不明顯,但等工作了兩三年后,我們的潛力便會顯現出來,到那時會有更好的發展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也有部分“海歸”由于在國內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再度申請出國深造,以謀求更好的未來;更有部分人寧愿先在國外打臨工,積累經驗才回國。其實,沒有工作經驗也是近年來國內大學畢業生就業求職遇到的一個主要障礙,這說明,從某種角度而言,“海歸”和國內大學生在國內求職就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這其實也給那些“海歸”和即將成為“海歸”的人提了個醒。
建議:“鍍金”是好事——具備能力忌盲目
想留學的時候“砸鍋賣鐵”都愿意,留學后各方面不盡如人意,無奈回國后重新開始。隨著留學人員的不斷增加,“海歸”也不再是“稀有動物”。同時,也并非走出國門,就能達到預期的留學目的。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蘭州也有部分“海歸”無所事事,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成為“海待”一族,更有甚者成為“海剩”。有家長覺得只要孩子出國,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當地語言,融入當地生活,其實這是一種誤區。采訪中也有“海歸”坦言,有的留學生平時只跟中國學生交往,結果學了兩年,連語言關都沒過,甚至不得不中途輟學。也有的學生,覺得留學就是為了“鍍層金”,在海外混日子,回來后無所事事。
而面對現今出國留學呈現的低齡化,那些老“海歸”們普遍不贊同孩子太小出國留學。
就職于公路局的黃女士,女兒現在讀小學五年級。她也一直考慮何時把孩子送出國門深造。到國外,人生地不熟,太早讓孩子在異國他鄉生活,會讓孩子缺失家庭的溫暖,不利于孩子成長。在她看來,初中之前是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基礎階段,要在國內完成。太早送孩子出國,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和社交能力,失去留學的意義。
出國留學,要明確目標,做好規劃。“為什么出國”、“出國后該干些什么”,家長都應該引導孩子提前做好規劃,出國前,孩子除了要有生活自理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