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間是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家庭環境和職場環境以外的空間。新加坡留學國大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佩松說,組屋樓下的咖啡店就是一個第三空間,人們會到那里喝咖啡吃早餐,相互交流,形成社區聯系。
組屋樓下的雜貨店、游樂場和咖啡店,還有家附近的小販中心常常承載居民的共同記憶,新市鎮應設立更多像這樣的第三空間,為社區提供增進凝聚力的平臺。
新加坡留學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佩松昨天在“我的女皇鎮”座談會上指出,很多人對一個地方的感情,是緣于在那里形成的家庭關系或是建立起來的友誼,而第三空間(third space)往往是承載這些關系和友誼的平臺。
他說,新加坡發展迅速的今天,一些舊建筑和空間難免得為新發展讓路,不過在拆除舊市鎮后,應該為居民建造新的第三空間,讓搬離舊市鎮的人能在新鎮中延續社區凝聚力。
第三空間是社會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家庭環境和職場環境以外的空間。吳佩松舉例:“組屋樓下的咖啡店就是一個第三空間,人們會到那里喝咖啡吃早餐,相互交流,形成社區聯系。”
他發現,出于經濟考量,政府在發展新鎮時,總是要等到市鎮中有足夠的居民,才會建設小販中心等設施,因此很多新鎮缺乏第三空間。
女皇鎮創許多新加坡第一
他說:“在新鎮發展時,政府會非常謹慎,確保市鎮中有足夠的人才建設這些空間;而以前這些空間的發展,總是與市鎮的發展同步展開,兩者一起成長,家庭和友情凝聚力也隨著市鎮一起加強。”
作為我國第一個衛星鎮,女皇鎮已有60年歷史,創造了許多新加坡“第一”,例如第一家社區圖書館、第一個鄰里體育館和第一家綜合診療所等。
多年來,女皇鎮面臨保留歷史和重新發展的矛盾。吳佩松指出,追求懷舊情緒的中產階級,對保留遺產的定義與真正生活在社區的人對遺產的理解存在落差。
他分享一項國大學生的研究說,女皇鎮居民對這個地方有很多美好回憶,然而,他們并不明白為何要刻意保留女皇鎮的建筑,許多人甚至認為應該為下一代新加坡人的需求作出犧牲,并不介意舊組屋拆除,只是會為多年的鄰里關系中斷感到可惜。
本地民間組織“我的社區”(My Community)和女皇鎮基層組織今年舉辦一系列活動,慶祝女皇鎮60歲生日。“我的女皇鎮”座談會是其中之一。
座談會邀請學者、作家和相關政府人員就如何在發展和保留遺產間求取平衡的課題,分享他們的看法。
外交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高級政務次長陳振泉分享時說,因為要滿足新需求,女皇鎮將不斷發展和變化,這個過程中必須確保市鎮保留它的特色、甘榜精神和遺產。
他也認為,新的大環境下,當展開任何發展計劃時,都需要通過對話方式更好地向公眾展開咨詢,讓人們就發展與保留進行討論。
在女皇鎮長大的鄭文心(58歲,課程經理)說:“與其保留獨立的建筑,保留人們對社區的回憶更加重要。同住一個鄰里的人對社區有哪些共同的記憶,如何讓它延續,是保留社區遺產時應該設法考慮的。”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新加坡留學的相關信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