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者平均年齡82.5歲
據法制晚報消息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技工作者頒發國家最高科技獎。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獎人數每年不超過2名,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
獲獎時平均年齡超80歲
據記者統計,自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開評以來,共有24人獲此殊榮,獲獎時平均年齡超過80歲,為82.5歲。
獲獎者中,獲獎時年齡為90歲或超過90歲的有4人,其中最大為95歲,就是此次獲獎的兩彈元勛程開甲院士。年齡最小的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王選,獲獎時64歲。多數人集中在80歲以上,獲獎時年齡80歲(含)至89歲的科學家共有14人,占所有獲獎人數的近6成。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無一例外都是院士身份,有的還是兩院院士,如吳良鏞,但總體來看,出自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略多一點。
由此來看,院士作為我國科技戰線的領軍人物,的確代表了我國科學家的最高學術水平。
航天、物理學近幾年成為熱點
記者梳理發現,從14年的獎勵情況來看,基礎學科、應用學科都有涉及。
除此之外,記者發現,航天、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也是國家近幾年發展的重點。這與近幾年我國航天科技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不無關系。在航天領域,2003年,航天科學家王永志獲得最高科技獎,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專家孫家棟也獲此殊榮,而當年另一位大獎得主谷超豪,也為我國尖端技術,特別是航天工程的基礎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而本屆當選的張存浩,曾研究火箭助推劑,而程開甲則是兩彈一星的元勛。
此外,稀土開發也是近幾年國家的重要課題,為我國的稀土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徐光憲于2008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
國家最高科技獎也是對能解決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者的一種獎勵。記者發現,有三位農業專家獲此殊榮,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麥之父”李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