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你的處境打圈別打叉勵志故事
悲觀論者(成功者魔咒):循環式思考,不斷回到過去的經驗找尋解決方案(或者沉溺在過去的經驗中)。拘泥于過去成功模式的人則容易因此而陷入成功者魔咒,不管環境的變化,只曉得一再復制過去的成功模式,最后終被環境變化所打敗。
樂觀論者(外行人思維):跳脫式思考,不被過去的(成功/失。┙涷炈心,總是把眼前的事情當作新事情,把自己當作新手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當老板交辦一件艱難的任務時,你心里的第一個反應,其實已經決定了此事的成敗。
有個小故事說,有兩個賣鞋子的業務員被派到非洲去探勘市場,看到一望無際的非洲,感到很興奮。等進了部落,發現非洲人非但不穿鞋,甚至連衣服都不怎么穿,其中一個業務員看了之后,直搖頭,隨即給總公司打電話說,非洲這里民風未開,根本沒有穿鞋子的習慣,我們的鞋在這里沒有市場,還是撤退吧。
然而,另外一個業務員看到相同的景況,卻激動的說不出話來。隨即給公司打電話說,非洲這里的市場真是太大了,除了鞋子市場,還有服裝。于是這名業務員馬上著手市場調查,了解非洲部落的穿著與生活習慣,找出最佳的銷售模式。
說非洲可能很多人腦子里想起臟亂貧窮疾。ǖ拇_如此),然而你知道嗎,我們這些所謂富裕國家丟在資源回收箱里的舊衣,有很大一部份就是透過舊衣回收業者的'再整理,然后成噸批發到非洲去,成為非洲市集上的“商品”,以非常低廉但又物美(因為經過篩選)的方式,提供給廣大非洲消費者,從而將非洲納入全球市場經濟的一環,也改變了非洲世界的穿著習慣(姑且不論其好壞,可參見“一件T恤的全球之旅”)。
美國大學中有個非常有名的課程,那就是給學生半杯水,問問他這是半滿還是半空?并且以二十分鐘闡述理由。并沒有所謂對錯問題,這個課程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思維態度。
一言以蔽之,樂觀或悲觀的差異。樂觀的人面對困境,不會援引過去的經驗,總是跳脫過去的經驗束縛,直接面對眼前問題,拆解問題,從中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反觀悲觀的人其思考模式是迴圈式的,習慣回到過去的經驗中搜尋解決方案,當過去的經驗找不到解決方案時,悲觀論的人就雙手一攤,然后抱怨這不可能,進而讓情緒阻礙了拆解問題的時機/方法,最后真的如他所預期而失敗。
人的性格是樂觀或悲觀,并沒有哪一種是對哪一種是錯,只是如果傾向樂觀,能夠較為積極開朗的面對困境,并且找出具創意的解決辦法。因為樂觀的人不被習慣和過去所束縛,總想著問題,只在乎能否解開問題;悲觀的人多半保守一些,老成持重,但卻比較依賴過往的權威/教訓,失去了開創性和沖勁,所以常常碰到新的議題/事務/市場就慌了手腳,甚至做出錯誤判斷。
要把所有人都變成樂觀無異緣木求魚,只是如果生性悲觀的人,不妨練習“打圈”運動,當碰到一件事情在腦里產生“不行”、“沒辦法”的“打叉”想法時,試著替這打叉的想法“打圈”(也就是說不排斥出現在眼前的事情,先接受了下來),然后再想辦法替這“圈”找到解答。
舉例來說,一個考試成績不佳的悲觀論學生發現,自己并非不用功,而是家里環境太吵了(爸媽都在看電視什么的),因而認為自己考試成績不好是家庭環境所造成,我又沒辦法要求外在環境改變,所以我考試考不好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在替家里環境不適合讀書打叉然后放棄之前,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家里太吵其實是好的(打圈,承認了現實就是這樣),那可是我真的很想讀書ㄚ?怎么辦,不能在家里讀(家里太吵),那么去圖書館好了,圖書館不都有閱覽室,那里很安靜,而且大家都一起讀書,也有激勵效果。這就是把原本的叉(否定現實狀況從而視為失敗的借口)成認為圈(認可既有事實的存在),然后再尋找解決方法。
古諺有云,“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也是這個意思。
佛家說萬法為心,一切為心造,那些不動大腦,只以過去經驗侷限自己思維的悲觀論者,最后就只能是經驗囚徒,因為在心里先預設了不可能從而限制了思考模式而失敗。
樂觀論者則永遠抱持“外行人思維”,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不援引任何過去的成功經驗,碰到一件事情時,不管外在環境看起來多么艱苦,一心只想著眼前和未來的事情該如何完成,或許,到最后這件事情還是失敗了,但只要堅持這樣的信念,我相信不可能事事失敗,這樣的人遲早會成功。
【替你的處境打圈別打叉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處境英文我的處境并的故事不算最糟糕08-24
求職故事:自己的路,沒人能替你走07-21
我的處境并不算最糟糕的勵志故事08-04
求職故事:替兒求職07-10
求職故事之替兒求職07-09
誰替我剛強的勵志文章10-27
守住你的金礦勵志故事11-02
推銷你的夢想勵志故事08-10
你不能失敗勵志故事08-10
勵志文章:我的處境并不算最糟糕的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