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嵩山少林寺景點介紹
少林寺,位于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若從鄭州、開封、洛陽乘汽車,可直達寺院門前。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嵩山少林寺景點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嵩山少林寺景點介紹
少林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于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故名“少林”。正如《說嵩》中所說:“少林者,少室之林”。少林寺是我國佛教禪宗的發(fā)樣地,所以又稱《少林禪寺》和《大少林》.據(jù)文獻記載,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來洛陽,他0幽棲,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詔于少室山陰,筑少林寺而居之”。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間,另一印度僧人達摩來中國,修禪于嵩山少林寺。他廣集弟子,傳授禪宗,使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傳說達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少林寺原有建筑較多,分布較廣,F(xiàn)在少林寺包羅的范圍除主體建筑常住院外,還有離寺西不遠(yuǎn)的塔林,寺西北阜地上的初祖庵,少溪河南岸的南園,缽盂峰下的二祖庵,寺東太室山麓的三祖庵,以及分散在寺周圍的古塔、碑刻等。
常住院是少林寺的主體建筑,位于少溪河北岸,院內(nèi)現(xiàn)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自衣殿、千佛殿(毗盧閣)和地藏殿等,常住院自山門至最后大殿南北長300余米,現(xiàn)有面積約4萬平方米,分前后六所院落。
山門是少林寺最前面的建筑,創(chuàng)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額懸“少林寺”黑漆方匾,為清康熙皇帝御書。據(jù)《少林寺志》載:此匾原懸于大王殿正門上方,大王殿焚毀后,移于此處,入少林寺山門,是一條寬闊的慢斜坡形雨道,兩旁有許多重要的碑刻,有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還有日本僧人邵元所撰的息庵禪師道行之碑,碑文反映了邵元和息庵禪師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古代中日人民的友好關(guān)系。郭沫若為此曾題詩說:“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愿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xué)倍相親”。寺內(nèi)還有《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唐嵩岳少林寺碑》、《宋蘇東坡觀音贊》等。另外還有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蔡京等人書寫的碑刻。這些碑刻不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都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碑林的盡頭是“三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即藏經(jīng)閣),1928年這三座重要建筑都?xì)в谲婇y的兵火。除三大殿之外,被大火燒毀的殿堂還有:鐘樓、鼓樓、客堂、庫房、香積廚、東西禪堂、緊那羅殿、六祖堂、閻王殿和龍王殿,還燒了7棵大柏樹和“五品封槐”等。據(jù)說,大火蔓延了40余天,這是歷史上少林寺最慘重的一次火劫。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有關(guān)部門已決定對被毀的建筑進行修繕和整理,天王殿、緊那羅殿、六祖堂、東西禪房和僧院已重修復(fù)原。緊那羅殿的0、妙法、持法三尊4米多高的法身,魁梧地挺立在殿中。六祖堂內(nèi)恢復(fù)了達摩、慧可等禪宗六代祖師朝拜觀世音菩薩的一組泥塑。菩薩身后是一組巨型山水圖景,表現(xiàn)的是達摩只履歸西的故事,寺內(nèi)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重建工程于1986年6月完成,1985年7月寺內(nèi)還新建了擁有14廳的捶譜堂,堂內(nèi)塑造有坐撣、念經(jīng)、練功、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朝陽拳等204身拳武僧,形像逼真。特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明代小山和尚掛師平倭寇等,英姿颯爽,給少林寺大增風(fēng)彩。
穿過法堂是方丈室,它的面積約有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于十五年(1750年)游祭中岳廟,路過少林寺,當(dāng)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
方丈室后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相傳這里是禪宗二祖神光為求佛法、恭候達摩、雪沒雙膝的地方。檐下有雕花柱,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單檐龐殿式建筑。此亭建于明代,現(xiàn)石柱上有題記。亭內(nèi)神龕中供奉銅質(zhì)達摩坐像。龕上懸有清乾隆皇帝所題“雪印心珠”四字匾。此亭現(xiàn)為寺僧做佛事的場所,內(nèi)有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銅鐘及其它鼓、缽等法器。
白衣殿位于千佛殿東,清代硬山建筑。因殿內(nèi)繪有少林拳譜壁畫,所以又稱“拳譜殿”。殿內(nèi)神龕中供奉白衣菩薩銅像。南北山墻畫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場面。北墻繪寺僧徒手搏斗圖共16組。這些畫面生切地再現(xiàn)了古代少林拳的風(fēng)姿。
地藏殿位于千佛殿西側(cè),原為清式建筑,近年重修。神龕內(nèi)塑有地藏菩薩及左右二侍者像。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少林寺西側(cè)還有塔院等。據(jù)記載,從隋代起,少林寺內(nèi)就有塔院的建置,唐、宋時又加整修,F(xiàn)在塔院內(nèi)有古塔兩座,同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少林寺僧廣慶所建。少林寺為千古名剎,中外游人絡(luò)繹不絕。
少林簡介
《詩經(jīng)·大雅·嵩高》云:嵩高維岳,峻極于天。嵩山自古就被認(rèn)為是神靈出沒,仙人得道的圣地。漢晉以來,佛教、道教已在這里傳播。東漢道士張道陵、劉根,三國時道士郗元節(jié),西晉時道士鮑靚等都曾修煉于嵩山。建于東漢時期的洛陽白馬寺和嵩山法王寺、慈云寺,建于北魏時期的嵩山少林寺、洛陽永寧寺和嵩山閑居寺(隋改為嵩岳寺,今名)都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寺院。相傳僅嵩山一地就興建有佛寺72座。人稱嵩山名藍以百數(shù),惟少林最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部,其東北74公里為省會鄭州市,正北過鄂嶺口即為偃師市,自偃師西北行可達九朝古都洛陽市。少林寺的地理坐標(biāo)是:北緯34.3128.31",東經(jīng)112.5608.49",這里是中岳太室與少室分界處鄂嶺口以南的小盆地。少林寺坐北向南,面對少室山陰,背依五乳奇峰。少林寺像嵩山的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太室山與少室山相接的山口中間,盡覽二室之勝,氣魄之大,山林之幽,令人嘆止。
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市西北部,余脈延及新密市、鞏義市境內(nèi),連綿60多公里。嵩山古稱外方山、太室山、嵩高、黃室、崇山等。夏商之際,已稱嵩山為中岳。西周時曾以華山為中岳。至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則以嵩位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仍定嵩山為中岳。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史記封禪書)唐武則天于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封禪嵩山時,又改中岳為神岳。宋代以降,歷稱中岳嵩山,并沿用至今。嵩山主要由太室山(居登封城北)和少室山(居城西)組成,中岳嵩山為其總稱。嵩山主峰為太室山之峻極峰。太室山主峰高1494米;少室山主峰高1512米。太室山體雄壯,形如臥龍,又居于東側(cè),故為嵩山之主山;少室山勢峻峭,而不及太室壯闊,雖略高于太室,卻不能作為主山。所謂華山如立,中岳如臥,即以太室山形而言。
千百年來,嵩岳山麓寺廟林立,秦漢之際已建有太室祠、少室祠、啟母廟、法王寺和慈云寺。北魏至明清以來,佛寺越來越多,而且大多建在太室南麓登封城的周圍。唯有少林寺,建寺時間雖早,但偏偏選寺址于登封西北邊陲之地。跋陀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之后,孝文帝為他在洛陽建造了一座靜院,供他修煉禪法?墒牵贤有詯塾臈,林谷是托,屢往嵩岳,高謝人世,孝文帝便詔令在少室山陰,為跋陀創(chuàng)立了千古名剎少林寺。當(dāng)年,這里滿目青山,少溪河(又名少陽河)自西向東潺潺流淌,氣候清新宜人,是一處適合靜心修禪的場所。少林寺寺名也充滿了崇法自然的特色,清代景日昣在《說嵩》中解釋說: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寺居少室山陰的叢林之間,定名少林,正是跋陀息心山林這一性格特征的體現(xiàn)。
少林寺周邊的環(huán)境,確是窮自然之造化。對面是少室山北麓,即少室山陰,儼然一道天然巨屏,橫亙于古剎之前,充滿著神秘色彩。巨屏之中,聳立著層層奇峰,千姿百態(tài)。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峰有五座,自東而西分別為旗峰、鼓峰、劍峰、印峰、鐘峰,皆以其山峰之形而定名。其中鼓峰又稱缽盂峰,其巔有一巨石獨立,傳為二祖慧可之養(yǎng)臂臺,亦稱煉魔臺。此臺四壁如削,形若天賜芙蓉,一徑盤繞其周,可達臺之頂部,居高四望,如臨仙境。每逢雨過天晴之時,自少林寺方丈室門前翹首南望,只見在對面陰暗的叢林間,有一片白皚皚的雪景,獨自閃著白光,這就是嵩山有名的八大勝景之一少室晴雪。白雪 實乃一斜面巨石,雨后石面濕潤,陽光照射呈現(xiàn)出的白色奇觀。附近草深穴多,古時常有野獸出沒。亂世間又為兵家屯兵之地。據(jù)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封縣志》記載:《新府志》:登少室者,由東北過三定思,入東天門上絕頂,俗呼御寨。蓋金宣宗屯兵其上也。此后,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李際遇也在山上屯兵駐扎,稱作大寨。
在少林寺的背面,毗連起伏的五乳峰。登極頂北望,大河蜿蜒一線,俯視少林,盡收眼底。清代朱楓有佳句翠嶺回幽谷,青溪鎖少林。其間多翠柏雜木,每年秋季,紅葉如云,隨風(fēng)搖曳,絢麗如畫。山麓中有一座神秘的石洞,演繹出千古傳誦的少林禪宗史話。這洞深4米,臨崖而立,名曰達摩洞。相傳,在達摩來此修煉壁觀大法之前,洞中盤踞著一條巨龍,當(dāng)此龍得知達摩要選此山洞修煉時,便毅然離洞而去。于是,達摩祖師便在洞內(nèi)苦修了九年(一說十年),終獲成功。
東望太室山東麓,奇峰如筍,層層巍列。太室古跡甚多,自東而西有龍?zhí)端、中岳廟、太室闕、啟母石、啟母闕、崇福宮、嵩陽書院、大唐碑、崇唐觀、老母洞、大法王寺、嵩岳寺、會善寺、永泰寺等。從嵩陽書院東側(cè)拾級而上,可直達太室頂峰。山頂尚有古建筑遺址,近年又重建了一些殿宇。
在太室與少室之間,有一條自登封通向偃師、洛陽的盤山公路,至高點便是有名的鄂嶺口。登封八景之一的軒轅早行即指此地。這里地勢險要,公路傍臨,曲折盤旋,今稱十八盤,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闞骃《十三州志》曰:軒轅道凡十二曲。唐高宗入嵩山,鑿石開廣。宋知縣馬仲甫,憫道險厄,傭民鑿平為坦途,其上置關(guān),曰軒轅關(guān),則東漢何進所置八關(guān)之一也。關(guān)樓已毀,但關(guān)址猶存,在鄂嶺口東南向淺峽谷中,現(xiàn)存券洞式關(guān)門一座,一伏一券,皆用料石砌造,闊門上還保留著刻有古軒轅關(guān)四字的石額。
唐代裴漼曾如此稱贊少林寺優(yōu)勝的地理、建筑環(huán)境 :東京近甸,太室西偏,正氣居六合之中,清都控九州之會,緱山北峙,亙宛洛之天門二室回合,八谷潺湲,地迎貝花,門連石柱,妙樓香閣,俯映喬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攜友從龍?zhí)端轮辽倭炙掠[勝,賦詩曰:
山屐田衣六七賢,
搴芳踏翠弄潺湲。
九龍?zhí)对侣浔疲?/p>
三品松風(fēng)飄管弦。
強健且宜游勝地,
清涼不覺過炎天。
始知駕鶴乘云外,
別有逍遙地上仙。
少林寺的初創(chuàng)時期南北朝時期
跋陀開創(chuàng)少林寺
漢代以來,佛法東傳,至南北朝時,已達鼎盛。據(jù)北齊魏收所撰《魏書釋老志》記載,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三月,整個北魏境內(nèi)的寺院多達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余人;僅都城內(nèi)便建有佛寺百所,僧尼多達兩千余人。皇帝還招納西域胡僧,并為之建筑精舍傳法。少林寺即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由皇室敕建的佛寺。
少林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關(guān)于少林寺創(chuàng)建初期的紀(jì)事,唐代裴漼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記述頗為詳實: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門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玄粹,惠性淹遠(yuǎn),傳不二法門,有甚深道業(yè)。緬自西域,來游國都,孝文屈黃屋之尊,申緇林之敬。太和中,詔有司于此寺處之,凈供法衣,取給公府。接著《寺碑》又記述了跋陀主寺之后興建殿堂寶塔的佛事活動:法師(跋陀)乃于寺西臺,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經(jīng)堂。香水成涂,金繩為約?嘈木,俾夜作畫。多寶全身之地,不日就功。如來金口之說,連云可庇。跋陀息心茲地,樂靜安居,感而遂通,境來斯證。時有三藏法師勒那,翻譯經(jīng)論,游集剎土除勒那外,菩提流支也來這里譯經(jīng),所譯的內(nèi)容主要是《十地經(jīng)論》。這說明少林寺頗受高僧們的重視,而且到此慕名求法者多達數(shù)百人。跋陀向他的弟子們講授的是小乘佛教經(jīng)義。小乘,即梵語希那衍那的意譯。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biāo),故為自調(diào)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寬忍《佛學(xué)辭典》)跋陀晚年移居寺外,將終,手畫神像于門壁。(清景日昣《說嵩》卷二十一)
跋陀是禪律并重的高僧。他的兩大弟子僧稠(480560年)和慧光(487536年)繼承了他的事業(yè)。跋陀僧稠一系的禪法是印度傳統(tǒng)的四念處、五亭心的止觀禪法。有人概括為三藏心禪。僧稠(稠禪師),鉅鹿人氏,俗姓孫。跋陀稱他為蔥嶺以東學(xué)習(xí)禪法最好的一個。跋陀稱贊他說:自蔥嶺以東,禪學(xué)之最,汝其人矣!《寺碑》亦云稠禪師探求正法,主持塔廟。北齊末年僧稠被尊為國師大德,成為中國北方舊禪法的代表人物。
跋陀的另一大弟子慧光,俗姓楊氏,長盧人。他聰敏出眾,被稱作圣沙彌。他曾助跋陀翻譯《十地》等佛教著作,還開釋《華嚴(yán)》《維摩》《涅槃》等經(jīng)論,成為名重一時的北齊名僧,被后世尊為中國佛教地論宗的鼻祖!端卤氛f:慧光弟子僧達、曇隱、法上法師等十大德,亦號十英。尤其是法上法師,在探研諸經(jīng)中,很有成就,成為東魏、北齊時期著名高僧,被譽為京師極望,道場法上。
菩提達摩游化嵩洛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之后,梁大同二年(536年)之前,又一位西域名僧游化于嵩洛一帶,他即是后世尊為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城內(nèi))就有關(guān)于菩提達摩游化嵩洛的記載:永寧寺,熙平元年(516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時有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游中土自云: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極物(佛)境界,未有此?诔蠠o,合掌連日。
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對達摩的活動記述頗詳 :菩提達摩,南天竺婆羅門種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其時,合國盛弘講授(舊禪法),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后,而銳志高遠(yuǎn)。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jīng)四五載,給供諮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大約在527年后,年近四十的慧可見到了菩提達摩,奉以為師,畢命承旨,從學(xué)六載,精究一乘,理事兼融,苦樂無滯。達摩授以四卷《楞伽經(jīng)》,并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jīng),仁者依行,自可度世。達摩所傳為大乘佛教,在多種入道的途徑中,最重要的是二種,即理與行。所謂理,亦名理入,要求學(xué)道者,首先領(lǐng)悟修煉的宗旨,深信所有人都有同一的真性,只要能舍去世俗上的虛偽,歸依本來的真性,堅定不移,不隨他教,即可與修道的宗旨冥符,寂然無為,則為理入。所謂行,或曰行入,主要有四,即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達摩的傳法活動受到了舊禪法的劇烈反對乃至迫害,其弟子慧可和曇林在鄴城也屢遭不幸,甚至被教敵買通的歹徒砍斷臂膀,長期過著乞食苦行的生活。
達摩、慧可師徒嘗托茲山,應(yīng)是棲身于少室山附近的禪窟或庵廬之內(nèi),并無寺院可居。也許這便是達摩洞、初祖庵、二祖庵、煉魔臺乃至嵩岳寺后三祖庵等紀(jì)念建筑與古跡均遠(yuǎn)在寺外的歷史原因。達摩卒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十二月,葬于熊耳山(今河南省陜縣西李村鄉(xiāng)支溝村南),此地后建有空相寺。
達摩衣缽法器,一向單傳。達摩傳法慧可,慧可又傳法給僧璨。自三祖僧璨,始到南方傳法。歷隋、唐二朝,達摩禪法回到北方,并真正回到了稱為禪門祖庭的嵩山少林寺。
周武滅法
由于北周時期宗教勢力的擴大,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嚴(yán)重威協(xié)到皇家的統(tǒng)治利益,所以周武帝在舉行多次 佛、道兩教辯論之后,于建德三年(574年)下令全國禁止佛、道二教活動。這便是我國宗教史上有名的三武滅法中的第二次滅法活動。時少林寺屬北齊,尚未殃及。至承光元年二月(577年),北周滅北齊,少林寺許多佛像被毀,僧眾被遣散,寺院一度被廢。大象二年六月(580年)周靜帝在楊堅的支持下恢復(fù)了佛、道二教,兩京各立一寺,少林寺更名陟岵寺,到隋開皇元年(581年)才恢復(fù)了少林寺原名。
隋唐時期的少林寺
少林寺更名不久,北周王朝即被楊堅的隋朝所取代。楊堅自幼在佛寺長大,信崇佛教,于開皇年中(581600年)下詔將柏谷屯一百頃田賜給少林寺。隨著寺院莊園的迅速發(fā)展,少林寺成了隋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攻擊的目標(biāo)。大業(yè)末年,天下大亂。在隋末戰(zhàn)亂中,少林寺第次遭受大的兵火之災(zāi),整個寺院被毀,僅有跋陀時建造的一塔獨存。
在隋末唐初的戰(zhàn)亂時期,少林寺僧眾為了保護寺院利益,審視社會上的斗爭形勢,毅然站在李唐政權(quán)一邊,在唐初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因此受到了唐王朝的嘉獎和支持。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稱帝,號鄭國,派其侄王仁則扼守柏谷莊,改為轘州。武德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玚等十三位僧人,在城內(nèi)轘州司馬趙孝宰等配合下,活捉王世充之侄王仁則,并將王仁則獻于唐營,奪取了轘州城。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三十日,秦王李世民派李安遠(yuǎn)持秦王教書,往少林寺宣慰。《寺碑》碑文也記載了少林寺因功受獎的情況,太宗文皇帝,龍躍太原,軍次廣武,大開幕府,躬踐戎行。僧志操、惠玚、曇宗等,審靈眷之所往,辯嫗歌之有屬,率眾以拒偽師,抗表以明大順,執(zhí)充侄仁則以歸本朝。太宗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既奉優(yōu)教,兼承寵錫,賜地四十頃,水碾一具,即柏谷莊是也。唐王朝對作戰(zhàn)立功眾僧也予以加封,如上座僧善護、寺主僧志操,都維那僧惠玚、大將軍僧曇宗,同立功僧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僧滿、僧豐,計13人(唐武德四年《太宗文皇帝敕授少林寺柏谷莊立功僧》)。此即后世盛傳的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原型人物。唐朝初年,因少林十三僧的戰(zhàn)功,少林寺得以復(fù)立,土地得以歸還;同時還獲賜大量田產(chǎn),這些都為少林寺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經(jīng)濟基礎(chǔ)。
唐朝初年,少林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恢復(fù)重建。依地勢高低分為上方(西臺)、下方,共有十二院。上方風(fēng)景最佳,分布著翻經(jīng)堂、舍利塔、跋陀靈塔、普光佛堂等建筑。
唐初少林寺以律學(xué)著稱,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師,虛求一義,洞真諦之源。明遵是相部宗法礪之弟子。著名的三藏法師玄奘(600664年),家鄉(xiāng)在少林寺西北約十二公里偃師縣府店滑城村。他于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645年),顯慶二年九月廿日(657年)兩次上表,請求入少林寺譯經(jīng),修禪觀,并以此送終,均不獲允準(zhǔn)。唐高宗、武則天對少林寺深表關(guān)注,于咸亨(670673年)中,乘與戾止,御飛白書,題金宇《般若碑》,留幡象及施物;永淳中(682683年),御札又飛白書一飛字,題寺壁。(《寺碑》)永淳二年(683年)九月二十五日,武則天從高宗幸巡少林寺,曾御制詩書一首,此碑記述了武則天伴駕出游的隆重儀仗、隋末大火之后的寺院情景以及她當(dāng)時的心境思緒等。
武周長安四年四月七日(704年),三藏法師義凈(635713年)在少林寺設(shè)立戒壇,依《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為標(biāo)相而設(shè)。中國律儀,一向依曇無德部《四分律》為準(zhǔn)。義凈則移植了有部律儀。少林寺三綱即寺主義獎、上座智寶、都維那大舉、法濟等禪師及都城洛陽的大德高僧們都參加了結(jié)壇儀式。這可能是一個琉璃戒壇。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年),曾敕授少林寺常置十大德高僧,不許缺額,也不許從別寺聘請,足見唐王朝給予少林寺的榮譽和恩寵。
唐玄宗于開元十一年(723年),敕命一行禪師將太宗教書及玄宗御書交少林寺寺主慧覺領(lǐng)取,后刻于裴漼所撰碑上,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字碑額系玄宗御書。世民二字,系太宗在武德四年所書。
唐朝后期,少林寺再遭劫難。由于社會矛盾的加劇,至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又開始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三次滅法活動,史稱會昌滅法。少林寺西塔院宋塔石銘就記載有這次滅法的有關(guān)情況:經(jīng)會昌之朝,例遭魔滅。會昌之后,少林寺已元氣大傷,雖屢有修復(fù),卻失去了盛唐時之宏大氣派。
北周末年,中原多亂,局勢多變,佛教中新、舊禪派斗爭激烈。北齊天寶二年(551年),慧可向僧璨傳法之后,自去鄴都隨宜說法。圓寂后,唐德宗賜號大祖禪師(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僧璨遵師命隱修舒州(安徽舒城縣一帶)。隋開皇十年(590年),朝廷曾迎他進京,敕住開善寺。但僧璨辭而未從,傳授衣法于四祖道信之后,即去羅浮山,繼續(xù)傳化于四眾。僧璨終于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十月十五日。唐玄宗賜號監(jiān)智禪師。
四祖道信,姓司馬氏,世居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市),后徙居蘄州(今湖北蘄春南)廣濟縣。據(jù)《景德傳燈錄》載,師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隋大業(yè)十三年(617年)領(lǐng)徒眾住吉州,遇隋末吉州城被圍之亂。至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重返蘄春,住黃梅西北之破頭山(亦稱雙峰山),從學(xué)者云集而至。他認(rèn)為心凈即佛土、心即佛,主張不要到西方求更多的佛法,自己凈心修煉即可。他改變了過去不立文字的傳統(tǒng)傳法方法,開始著書立說。在修煉方面,他一改過去到處游化的頭陀行苦修做法,真正開啟定居寺院進行傳化的方法。道信傳法三十余年后,傳衣缽于弘忍,是為五祖。道信圓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唐代宗賜號大醫(yī)禪師。
五祖弘忍十一位大弟子中,就有慧安(俗稱老安,582709年),法如(638689年)駐錫過少林寺。
法如禪師(637689年),俗姓王,上黨(長治)人,與慧能、神秀并稱禪門六祖。從現(xiàn)存少林寺村東口法如禪師塔中保存完好的唐代《法如禪師行狀》碑可知,法如約從唐顯慶年間(656661年)至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前,一直從學(xué)于弘忍大師門下,侍奉弘忍大師長達十六年之久,直到弘忍圓寂后,才開始自己的游化生涯。法如先到淮南,后到嵩山少林寺。初到少林寺的三年中,法如仍默默勞作于大眾之中,不言其身份。至垂拱二年(686年),四海標(biāo)領(lǐng),僧眾集于少林寺,眾僧人見其為人言寡而不俗,推他再振玄綱,開釋禪法。他應(yīng)允眾望,講法深淵,影響很大。寺碑稱:復(fù)有大師法如,為定門之首,傳燈妙理。弟子惠超,妙思奇拔,遠(yuǎn)契玄蹤,文翰煥然,宗涂易曉!斗ㄈ缍U師行狀》碑稱菩提達摩入魏傳可,可傳粲,信傳忍,忍傳如該碑立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當(dāng)時神秀、慧能都在世,未見其提出異議,可知這一傳承表較符合史實。法如是在少林寺傳法講經(jīng)的第一個達摩禪傳人,法如弟子中較著名者有李元圭(644716年)及新羅僧惠超。至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五祖弘忍的又一位高足道安(即老安)回到少林寺,不久于景龍三年(709年)圓寂并葬于會善寺。此二高僧大德回歸少林寺,其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玄宗以降,少林寺著名禪僧有元圭的弟子靈運(?729年),普寂的弟子同光(700770年)、曇真(703763年)、法玩(715790年)以及同光的弟子真堅(728784年)等人。
五代、宋、金時期的少林寺
宋、金時期
將曹洞宗風(fēng)帶入嵩洛的是義青的兩大弟子道楷(10431118年)和報恩(10581111年)。道楷弟子中有青江擔(dān)任過少林寺住持。報恩禪師大約在1093年前在少林寺弘揚曹洞宗風(fēng),終使少林寺革律為禪。
宋、金時期的少林寺,仍保持了一定的規(guī)模。據(jù)宋崇寧四年(1105年)的一方界銘石刻可知,當(dāng)時寺院還擁有較廣大的土地與山林,基本上是以自然山嶺為寺界,刻石為記。宋、金時期,少林寺內(nèi)修建了大雄寶殿,寺外建造了初祖庵大殿及面壁之塔等建筑,還建造了5座宋塔、17座金塔。其工藝均富于時代特征,藝術(shù)價值較高。有的塔座束腰所刻化生、天馬、羊等圖案生動活潑,多與宋《營造法式》之圖案一致,并可作為其補充。宋代的大書法家黃庭堅、蔡卞等還為初祖庵題寫了碑銘。初祖庵的宋代大殿及其石刻藝術(shù),是少林寺建筑藝術(shù)精華之所在。自金大定元年(1161年)先后有臨濟宗的法海(11321178年),悟鑒、普照、興崇、教亨(11501219年)及宏相(11611224年)為少林寺住持。教亨是一代高僧,歷主大剎。晚年至少林寺,主張三教合一。從法海到宏相,臨濟宗在少林寺傳法五十余年。在寺院碑刻中,遺有不少宋金以下石刻,表現(xiàn)出自唐末開端的釋、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
金末蒙初,曹洞宗大師萬松行秀(11661264年)弟子?xùn)|林志隆、木庵性英等相繼住持少林寺。志隆在少林寺建了一所便民免費的藥局,取世所必用,療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為藥,使病者自擇焉。他還派懂中醫(yī)的二僧主持藥局事務(wù),時在1220年。木庵性英大約在1225年至1233年間擔(dān)任少林寺住持。他是一位詩僧,人們稱頌他書如東晉名流,詩有晚唐風(fēng)骨。
元、明時期少林寺的大發(fā)展與中外文化交流
元朝時期
蒙古族統(tǒng)治者為加強其思想統(tǒng)治,提倡多種宗教。少林寺的地位隨之明顯提高,被稱為祖庭、大少林寺等。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在所撰《道公碑銘》中說:若夫震旦(中國)之少林,其西竺(西印度)之靈山乎!故海內(nèi)之名藍凈剎,曰律寺,曰講寺,曰禪寺,而少林得稱祖庭;其高僧尊宿,曰律師,曰法師,曰禪師,而少林得稱宗師。元明之際,一些大德高僧不僅在宗教界享有威望,而且也是政壇要人,被授予很高的封位。如元代少林高僧裕公和尚,度化千人,名聲極大,佛界稱其為大宗師;忽必烈即帝位后,加封其為光宗正法之號;后被封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之顯位;圓寂后被追封為晉國公。著名書法家趙孟頫還為他寫了《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裕公住持少林寺時,確立了少林寺宗法制度,他制定了七十字的傳法輩份:;壑亲佑X,了本圓可悟。周洪普廣宗,道慶同玄祖。清凈真如海,湛寂淳貞素。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堅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鑒崇祚。衷正善禧禪,謹(jǐn)愨原濟度。雪庭為導(dǎo)師,引汝歸鉉路。他對元初兵火之災(zāi)后的寺院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重建,為少林寺的中興做出了巨大貢獻。至元八年(1271年)春,世祖下詔天下的佛家弟子集于京師,其中三分之一的僧人是裕公禪師的嗣法者。
元初在寺內(nèi)重建的大型建筑主要有轉(zhuǎn)輪藏閣(后改作鼓樓),今此閣內(nèi)巨型雕花柱礎(chǔ)、局部雕花前檐柱以及刻有元代紀(jì)年的后檐柱等,仍保存在復(fù)建的高閣之中;其閣四重飛檐,十字脊頂,用巨大斗拱,十分壯觀。另外,元代也創(chuàng)建了一些新的殿堂,但由于不少建筑已為明、清各代重修,面目皆非原制。元代的名僧,除裕公(福裕)外,還有足庵禪師、靈隱禪師、中林禪師、息庵禪師、鳳林禪師等。
元代少林寺下院二十三所,少林寺僧達二千人之多,在歷史上是空前的。眾多弟子出任各地的僧官。元末紅巾軍四起,天下大亂,少林寺僧大多逃難,會食者二十余缽,只剩老弱殘者二十多人。
明朝時期
明代初年,少林寺僧對遭受元末戰(zhàn)火破壞的寺院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如千佛閣、立雪亭、六祖殿、緊那羅殿、法堂、鐘樓等。另外,明代還修建了眾多佛塔。在塔林中,明塔多達140余座,居歷代之冠。在明代,少林寺內(nèi)以曹洞宗實力最強,占有主導(dǎo)地位,所存明碑多稱曹洞正宗,所以董其昌稱少林之于曹洞,亦猶魯之秉周禮也。其時,朝廷直接過問教事,并建立了管理僧伽的專門機構(gòu)。少林寺住持僧,也多受皇帝敕封。如明正德八年(1513年)《月舟禪師道行碑》稱:皇明混一,天下設(shè)僧司,以總其教。這一方面說明明王朝試圖把神權(quán)納入政權(quán)的管理之中,另一方面也說明皇家承認(rèn)少林寺的禪宗祖庭地位。明代高僧有子定禪師、松庭禪師、月舟禪師、小山禪師、無言道公等。
明洪武初年(1368年)子定復(fù)至少林寺。一年后僧眾漸漸回寺,已達五百多人。接替子定任少林寺住持的是松庭(13211391年),他住持少林寺十三年,后被朝廷任命為河南府僧綱司都綱(從九品)。
俱空契斌(13821452年),是一個很有學(xué)問的高僧,景泰春(1450年),少林寺建大毗盧佛水陸堂,請甘州(今甘肅張掖)喇嘛道源塑毗盧佛一堂,此為與藏傳佛教交流之始。無方可從(14201483年)、拙庵性成(14401501年)、歸源可順(14441499年)、古梅祖庭(14611510年)、月舟文載(14541522年)、靜庵悟榻(15041552年)、宗林玉堂(約14811538年)等先后住持少林寺。這一時期的少林寺居于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小山宗書于1558年至1565年住持少林寺,繼承曹洞宗,兼開示凈土法門。其弟子眾多,傳法于廣東、福建、云南。無言正道于1592年至1609年住持少林寺,但他原屬于臨濟宗,故在少林寺南院另立圓通行超明五字輩,至玄字輩起,才并入福裕七十字派,這就是少林寺明傳曹洞,暗傳臨濟的來歷。
明代的少林僧兵,聲震四方。多次被朝廷征調(diào),鎮(zhèn)守山陜,統(tǒng)征云南,抗擊倭寇,取得了崇高的聲譽。明末以后,登封縣農(nóng)民李際遇起義,占據(jù)少室山御寨,1641年,李自成義軍攻占登封縣城,少林寺遭到破壞?滴醵辏1684年),河南官員張思明在少林寺看到的情況是久經(jīng)劫火,法堂草長,宗徒雨散矣,偶步千佛殿西,見榛莽荒穢中,散瓦數(shù)椽,風(fēng)雨不蔽。
元、明時期,留學(xué)少林寺的日本僧人與中日文化交流及友誼
元、明之際,均有日本國僧人來少林寺修煉佛學(xué),并擔(dān)任少林寺僧職,與中國僧人結(jié)下深厚情誼,至今傳為佳話。
日僧邵元(12951364年),法號古源,曾任日本國山陰道但州正法禪寺住持。他于三十三歲時,即日本嘉歷二年(1327年)乘商船來中國,在中國留學(xué)二十一年,久居少林,被中國僧人尊稱為古源上人。他曾參謁過許多古寺和名僧,至遲在元代至元二年(1336年)時已來到少林寺,并任執(zhí)事僧,這年十月鑄造的一口鐵鐘銘文中記載他在少林寺的僧職為書記。邵元到少林寺不久,就擔(dān)任當(dāng)山首座(地位僅次于住持和尚),協(xié)助息庵共同負(fù)責(zé)寺內(nèi)事務(wù)。其間應(yīng)少林僧子珍邀請,用漢文為法照和尚撰寫并書丹《顯教圓通大禪師照公和尚塔銘并敘》,其銘曰:
富贍常住,以公為懷。為眾竭力,不吝己財。
能事已畢,掩息如灰。溫起漚滅,花落花開。
宗匠逝矣,哀哉痛哉。
1973年4月17日,郭沫若先生看到了發(fā)表的此銘拓本后,作七絕一首:
邵元撰寫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
花落花開漚起滅,何緣哀痛著陳言。
郭老于詩后寫道:昨見息庵禪師碑,乃邵元所撰,法然所書。今見少林寺照公和尚塔銘,乃邵元撰并書。首座日僧,仿佛三藏法師(指玄奘)游學(xué)于印度時也。樞起嫗滅,花落花開,頗有禪味,特惜陳言未能去看,哀痛猶芥于懷耳。(予博《郭沫若同志為中國出土文物展覽和河南省畫像石、碑刻拓片展覽的題辭》,《文物》1973年第6期)這是對邵元所撰銘文的高度評價。
1341年,少林寺住持和尚息庵禪師圓寂后,已離開少林寺的邵元應(yīng)少林寺僧的邀請,撰寫了《河南府路登封縣嵩山祖庭大少林禪寺第十五代住持息庵禪師行實之碑》。邵元曾和息庵禪師合力建寺,朝夕相處,共理寺務(wù),他帶著真摯之情,把息庵禪師之德行與成就和曹洞宗的高僧義青、福裕相提并論,對其住持少林寺期間的功績,亦極口稱贊,銘日:惟息庵師,耀古騰今。師道師德,萬世不衰。1973年4月11日,郭沫若先生看了該碑拓本后,對其予以很高評價,指出:如此佳話,愿廣為流傳,以為中日兩國相互學(xué)習(xí)之樣板。并題詩曰:
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
愿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xué)倍相親。
無獨有偶,少林寺還有一通明碑出自元末明初留學(xué)少林寺的扶桑沙門德始之手,他用漢文書寫了由蒲庵來復(fù)撰文的《淳拙禪師道行之碑》。此碑是一份極為珍貴的中日友好的實物例證。
清代至民國年間的少林寺
清中葉以前,少林寺雖不如唐、宋、元、明歷代興盛,但也進行了一定規(guī)模的寺院建設(shè),寺院范圍仍比較大。明代以來,少林寺的誦經(jīng)演武之風(fēng)仍很流行。清政府仿效明朝,通過建立僧會司和欽命寺院住持僧等形式,對寺院和寺僧進行管理與控制。一些重要的修繕方案,也要經(jīng)過皇帝審查決定。康熙和乾隆皇帝還親自為少林寺、天王殿、初祖殿、三世佛殿、毗盧殿、達摩殿題寫匾額。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弘歷游中岳時,還住宿少林寺,并題詩留念。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河?xùn)|總督王士性向皇帝奏請,經(jīng)世宗胤禎準(zhǔn)奏,少林寺進行了清代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在這次寺院大修繕中,一個最大的錯誤是把寺對面山坡上由明代無言道公辛勤種植的大片柏樹林帶,時稱柏阪,斬伐一空,蓊蔚秀麗的綠嶺變成了一片狼藉的光山禿嶺。清乾隆四十五年,還大修了千佛殿。這次大修改變了千佛殿的原有面貌。此后,修繕規(guī)模逐步變小,新的損毀又帶給寺院一派衰敗景象。
清代著名高僧有康熙年間的欽命賜紫傳曹洞正宗第二十八代住持僧彼岸寬禪師。
清末民初是少林寺歷史上的最低谷時期。由于社會政治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少林寺每況愈下。不少文人墨客為之痛心,發(fā)出感慨之詞。如本縣縣令施奕簪在《上元后三日偕友游少林寺》五言詩中如實寫道:
翻經(jīng)初創(chuàng)寺,面壁始懸燈。
祖義今誰解,家風(fēng)久乏承。
武功魔漸息,禪律講何曾?
吳畫委荒草,唐文疊石層。
瓊樓藏鼠雀,麗宇聚蜂蠅。
無復(fù)前朝樹,空聞古洞藤。
名山青漠漠,流水碧澄澄。
惆悵游觀晚,徘徊感嘆增。
從民國初年拍下的照片看,鐘、鼓二樓屋面已層層崩塌,椽飛外露,十分危險;一些平房也搖搖欲墜。1928年,石友三縱兵放火,把少林寺的主體建筑,如大雄寶殿、法堂、鐘樓、鼓樓、天王殿、六祖殿、緊那羅殿等,除立雪亭與千佛殿、山門外,幾乎全部化為灰燼。寺僧被迫逃亡他鄉(xiāng)。
【嵩山少林寺景點介紹】相關(guān)文章:
桂林的景點介紹08-22
雍和宮景點介紹07-27
西湖景點介紹04-24
華盛頓景點介紹04-06
中山的景點介紹04-06
遼陽景點介紹04-06
成都的景點介紹11-10
鼓浪嶼景點介紹09-14
甘肅的景點介紹04-07
北京景點介紹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