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故事(15篇)
名人成長故事1
當雙手合上《外國名人成長故事》時,我的思緒已經跟隨書中的主人公:發明大王愛迪生,無產階級文學家高爾基,20世記最偉大的女性海倫.凱勒,偉大的國際主義點戰士白求恩......去體驗他們每個人的成長經歷。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高爾基因家里很窮,從小就給人打工,每天都在十幾個小時的繁重勞動和鞭打責罵下度過。但即使過這樣的生活,他也總是抓住每一分鐘空閑時間讀書。海倫小時候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場大病,使她變成了一個看不見、聽不見的小女孩,可她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可他們最終都成為了名人,從中我懂得了: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做任何事都要堅持。
記得去年南應小學馬上就要舉行十周年校慶了,為了迎接校慶,學校組織樂隊演奏《春花秋月》,我被榮幸地選到了,可我彈得不是很好,看別人都彈得那么好,我有些想放棄了,可這時我想到了抓住每一分鐘空閑時間讀書的高爾基和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的海倫.凱勒,使我決定堅持下去,好好練琴,不管能不能上臺表演,只要我努力了,一定會對我的琴技有所提高。
名人成長故事2
業績:去年年底,歷史大戲《楚漢傳奇》在各地電視臺熱播,李依曉用清新脫俗的表演折服了觀眾,她把虞姬這位千古美人演繹得唯美自然。說起這次能被高希希導演相中,出演如此重要的一個角色,李依曉覺得自己很幸運!笆20xx年還是20xx年的一次年會上,我在臺上唱了一出京劇《霸王別姬》,演的就是虞姬,高導看見了夸我有古人的身段。沒想到幾年之后他拍《楚漢傳奇》真的想到了我。我從9歲學京劇,虞姬的故事實在太過熟悉了,從小就開始演了,我覺得她是一個外表柔弱,內心非常堅強的女人,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護自己的男人。我很欣賞她。”其實,李依曉也可以算是高希希的御用女星了,之前在《新上海灘》中的“汪月琪”、無厘頭傷心劇《武十郎》中的“尚喜”、年度大戲《甜蜜蜜》中的“莎莎”,每一個角色都讓觀眾津津樂道。這幾部劇都是各電視臺的熱播劇,李依曉的身影遍布熒屏,以清新、甜美的形象火速走進人們的視野,為觀眾所熟知、喜愛。這次的虞姬更是一下子提升了她的星運,讓她躋身了一線電視女明星的行列。對于這份突如其來的幸運,李依曉表現得很淡定,她說:“每一個角色對我來講都很重要,因為演員其實是很被動的,說不上哪個戲、哪個角色就能給你帶來光環,所以對于我來講,我很珍惜每一次的考驗!
出道:大家有所不知,李依曉唱京劇是科班出身。她9歲開始學戲,練就了一番童子功,1998年順利考入中國戲曲學院。童年時練功的那些日子直到現在,李依曉仍是記憶猶新。“我躺在一張長條凳上,腰被緊緊地綁在上面,老師會用力把我的腳往頭頂方向壓。沒過5分鐘,就已經汗流浹背了。很多同學疼得哇哇大哭,不過我始終沒哭過。”她堅強獨立的個性就是在學戲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
李依曉從小就是美人胚子,熱愛文藝的母親一直想把她培養成未來的明星,以圓自己年輕時的夢。小時候的李依曉就特別愛演戲,《封神榜》熱播的時候,她會偷偷在家關上房門,披上媽媽的漂亮紗巾,對著鏡子模仿劇中的蘇妲己。后來,在學校的畢業公演上,她遇到了前來選角的《紅樓丫頭》劇組的副導演,一眼便被相中,初次涉足了影視圈。
之后陸陸續續有一些戲來找她,但她沒有一夜成名,她還是那個在北京京劇院上班的小花旦。隨著認識的演藝圈的朋友越來越多,李依曉對于演戲的興趣變得越來越濃。終于,她鼓起勇氣辭去了京劇院的鐵飯碗,邊接戲邊尋找今后的發展機會。“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那時拍一個叫《我心飛翔》的現代戲,我在里面演一個跳傘隊的小女兵,跟我一起演戲的都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北電、中戲畢業的演員,他們都有一定的基礎,就我是半路出家的。有一場戲,我演了六個多小時都沒過,導演就跟我急,問我到底會不會演戲,他越說我越懵,完全找不到方向了!蹦嵌螘r間對李依曉來說特別艱難,因為生活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她常常自己去跑劇組,只要有角色就演,也沒有休息日。“現在想起來,我在每一個角色當中去學習實踐,那一段時間對于我來講是非常珍貴的!焙髞恚谝淮闻既坏臋C會,李依曉被陳燕民導演選中,走進了電視劇《人生幾度秋涼》的劇組,扮演劇中的“富格格”!芭倪@部劇的時候,我雖然沒什么表演經歷,但是演起來感覺非常輕松,因為‘富格格’那個角色和我本人的性格很像,基本上就是本色表演。”這部戲真正開拓了李依曉的演藝事業,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感情:李依曉說自己特別羨慕爸爸媽媽之間的那段感情。“我聽我媽說,她跟我爸爸那個時候還沒有自由戀愛,都是通過人家介紹的。他們一共有3個媒人,這3個人相互并不認識,巧的是,介紹的都是我爸媽這對,好像是天注定的緣分。我媽說他們倆是一見鐘情的!崩钜罆砸恢闭f想找一個像爸爸這樣的男人做老公,因為爸爸在生活中永遠是讓著媽媽的,“他會給我媽媽做飯,洗衣服,是個特別心細的男人!蹦敲,佳人的真命天子在哪里?李依曉笑著說:“那還得等緣分。我相信,他應該就在哪里等著我吧,呵呵!
性格:學戲的孩子都特別能吃苦,做事特別認真,李依曉也不例外,她對自己要求:每一部戲都要盡最大努力踏踏實實演好,不能辜負自己,希望每一個角色都會比上一個角色好。拍戲多了,就經常能接觸那些德藝雙馨的演員們,他們的敬業和專注也讓李依曉明白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經過幾部戲的磨練后,學習戲曲出身的她也日漸明白戲曲表演和戲劇表演的差異,把自如的表演用在每一個角色中。
名人成長故事3
在德國,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從小身體協調性就很差,學走路、跑步都比同齡的孩子晚得多。5歲的時候,她下坡還會經常摔倒,甚至一度對下樓梯都有恐懼心理,根本沒有生活的自信。
上小學后,安格拉最怕上體育課了,她總擔心自己笨拙的動作會被同學譏笑,于是經常逃課。教師發現后,對她說:“你這樣長期逃避,只會導致你更差。
安格拉沒法,只好硬著頭皮練習,可是她總是拖延到快下課的時候再練。因為她認為,這個時間來練,同學們就很少有機會看她的笑話了。
12歲那年,體育教師教跳水。教師講完跳水的動作要領后,同學們都急不可耐地沖上跳板,往泳池里跳。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后,眼看著同學們一個個完美入池,心里越發惶恐。身旁不斷有同學擦肩而過,他們已往返跳板數次。有同學嘲諷她:“你怎么還不跳?準是被跳板嚇破了膽吧!”安格拉故作平靜地回答:“我正在努力領悟。”她足足站了45分鐘,大家都以為她要放棄時,她徑直沖上跳板,果敢地躍起,縱身跳入泳池深處。她的動作雖然算不上十分優美,但她的壓軸一跳,還是吸引了眾人,贏得了喝彩。
這一跳,讓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這才明白,拖延到最后,其實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平緩心情,并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誰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從政,后來竟然成了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也就是現在的安格拉·默克爾總理。
默克爾接受媒體采訪,回憶起這個童年小插曲時說:“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氣,后來遇到什么事都沒有畏縮過!彼f自己是那種“需要很多準備時間,盡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后,仍告誡自己,辦事要沉穩。即使面對國內外的各種危機,默克爾也一次次地選擇了慢半拍再決策,多次力挽狂瀾。她曾坦言,自己并非無所不能的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在慢中取勝。
現在的默克爾身材有些微胖,她稱自己是“一個行動遲緩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評她膽小和不夠鼓舞人。可是默克爾已經從一個普通物理學家,變身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為了深受德國民眾愛戴的“德國人的媽咪”。
默克爾的經歷表明,內心的膽怯是每個人都有的障礙,鼓足勇氣,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會大放異彩。還有就是:慢,并不是一種缺陷。相反,假如你能理智冷靜地對待慢,你將會從慢中收獲良多。
名人成長故事4
晏殊(991-1055),字同叔,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小時候很聰明,5歲時就能
作詩會寫文,方圓幾十里的人都聽說過他的名字,還有人專門從很遠的地方趕來,想看看這個“神童”的本事。
等到14歲的時候,晏殊作為賢才,被舉薦給宋真宗。宋真宗召見他后,很欣賞他的才華,允許他與全國選出的優秀考生一起,參加科舉考試。
考試到第三天時,晏殊打開考題,發現這題看起來很眼熟。他立刻就向考官稟告:“這道題我曾經做過,請換一道其他的題目。”
有人在背后偷偷罵他傻,遇到這種“好事”,還不偷著樂?但是,晏殊卻依靠誠實的品質和出色的才華,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小鏈接
名人成長故事5
世界上有兩位以“紙條”著名的作家,一位是與雪萊和拜倫齊名的英國詩人濟慈,另一位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杰克·倫敦。他們一個用紙條作為學習知識的媒介,一個用紙條隨時記錄下自己的創作靈感。小小的紙條,成為他們文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濟慈出生于18世紀末的倫敦,是杰出的英詩作家之一。由于家境窘困,濟慈不滿16歲就離校學醫。1816年,他認識了李·亨特、雪萊等著名詩人,受他們的影響,喜愛上了文學。后來,他棄醫從文,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濟慈僅僅活了25歲,可是他留下的詩篇譽滿人間,被認為完美地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并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杰出代表。
但是,濟慈寫作短詩有個習慣,幾乎每首都寫在順手拿到的紙條上,寫完之后,要么拿它當書簽,要么隨手放在一邊。1819年春天的一個清晨,一只夜鶯在屋外筑了一個巢,濟慈從它的歌聲中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安寧和持續的歡樂。他從早餐桌旁起身把椅子搬到了一棵洋李樹下的草坪上,在那兒坐了兩三個小時;氐轿堇飼r,他的朋友查爾斯·阿米蒂奇·布朗看見他手上拿了幾張紙條,進屋后不聲不響地把它們壓在了書下。布朗趕緊詢問,這才知道這四五張紙條上寫著關于夜鶯叫聲所感受的詩句。濟慈的字跡很難辨認,布朗設法獲得了濟慈的幫助,并將詩抄正,《夜鶯頌》—— 一首使千百萬人傾心的名詩就這樣誕生了。隨后,布朗立即著手尋找幸存的紙條,重新謄寫,集中保存。從那以后,濟慈便允許布朗將他寫出的詩從那些隨地亂扔的紙條上抄清一份。這樣,盡管他本人對自己寫的詩不大在乎,因為有一位好朋友的幫忙,不少膾炙人口的短詩流傳了下來。
另一位作家杰克·倫敦的紙條更有意思。杰克·倫敦1876年生于舊金山,他來自“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的貧困不堪的底層階級”,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被稱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
凡是到過杰克·倫敦家中的人都覺得很奇怪:窗簾上、衣架上、柜櫥上、床頭上、鏡子上、墻上……到處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小紙條,初到他的房間里的人還以為那是什么特殊的裝飾品。實際上,這些小紙條并不是空白的。上邊寫滿了各種各樣他搜集來的資料。杰克·倫敦在一家洗衣作坊工作,每天累得筋疲力盡,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讀書,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為了掌握文化知識,實踐寫作,他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他把生字寫在一張一張的紙條上,插在梳妝臺的鏡縫里,以便在早晨修臉和穿衣時背誦;他把一串串的字寫在紙條上用扣針懸在曬衣繩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過房間時可以看見這些新字;他每個衣袋中都裝有寫著一行行字的紙條,當他到圖書館或出外訪問的途中便加以朗讀,甚至在吃飯或睡覺前,也默誦著它們。他還隨身攜帶著一疊紙條,記下勞動時的所見所聞:景物的描繪、人物的速寫、精彩的語言、談話的片斷、動人的故事等。日積月累,他不僅學到了文化,而且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建立了儲存寫作素材的紙條“參考閱覽室”,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時都沒有用完。
由于他一直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寫作,在美國作家中,杰克·倫敦可謂多產,在前后16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出版的作品達50余部,以自己的創作實力在美國文壇贏得了聲望。尤其讓人欽佩的是,他只間接地接受過一些正規的教育。作為一位世界知名的作家,他是通過這種自己獨創的學習方式自學而獲得成功的。
名人成長故事6
讀了《名人成長故事》這本書,它讓我受到了一次次靈魂上的啟迪。我感受特別深刻的是《從雨滴里悟出道理的竺可楨》這一篇。
故事的主人公是竺可楨。從小竺可楨的父親就教他識字明理,因此他在進入學堂后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上學沒多久,竺可楨見周圍的伙伴都不如自己,便驕傲起來,不像以前那樣認真讀書了。漸漸地,班里其他同學的成績快要超過他了。老師找他談話,他也滿不在乎。
一天,竺可楨在避雨時,發現屋檐下方的青石板上有一個個拇指般大小的水窩。他不明白小水窩是怎么來的,便把疑問告訴了老師,老師告訴他:“那是雨滴長年累月往下滴砸出來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滴石穿 ’!睆拇耍每蓸E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道理,再也不驕傲了。
讀著讀著,我想起了以前剛開始學葫蘆絲時,吹的力度老是掌握不了,我差一點就想放棄了,可媽媽卻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孩子,你不能因為碰到一點點挫折就想放棄,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你肯努力,成功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我想這些都是一個道理,只要我向著目標奮斗,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一件事,一定會有收獲。
名人成長故事7
不通外文的翻譯家
林紓是我國著名翻譯家,近代文學翻譯的開創者,正式譯介西方文學第一人。他雖然是一個精通古漢語卻不懂外文的文人,卻與魏易、曾鐘鞏等人合作,以“耳受筆追”的方式翻譯了涉及11個國家的107位作家的作品,對西方文獻的引進和當時社會文化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通力合作
林紓5歲那年,外祖母開始教他讀書識字,啟蒙課本是《孝經》。1882年,林紓從一個窮秀才一躍成為舉人。然而,后來“七上春官,屢試屢敗”的歷程,讓他在科場失意的同時,看到了太多官場的黑暗。他從此絕意于仕途,專心致志地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林紓有一位同鄉叫王昌壽,1885年曾赴法留學6年,法語精湛。他回國后給林紓講了許多外國名著,使林大開眼界。于是,兩人開始合作翻譯小仲馬的《茶花女》。由王昌壽口譯,林紓用文言文記錄下來。那時,閩江的一條小船上?煽吹竭@樣一幅景致:王昌壽手捧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展紙揮筆。林紓耳聰手疾,文思敏捷,經常是王昌壽剛說完一句,他就已寫好一句。一天4個小時下來,記下的文字已有6000多字。1899年夏天,昌言報館版本的《茶花女遺事》公開發售。一時間,洛陽紙貴,很快流傳開來。
在之后短暫的27年生命里,林紓與魏易、陳家麟等曾留洋的才子們合作翻譯了160余部西洋小說,如英國作家狄更斯著的《大衛·科波菲爾德》,俄國托爾斯泰著的《恨縷情絲》,西班牙塞萬提斯的《魔俠傳》,英國司各特的《撒克遜劫后英雄略》、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向中國民眾展示了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多才多藝
除翻譯外國名著外,林紓還精通文學寫作和繪畫。辛亥革命后,他創作了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書中雖以戀愛故事為主干,但它涉及戊戌變法、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等重大歷史事件,描寫的生活面極其廣闊,在當時頗受讀者歡迎。后來,他又陸續寫了《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官場新現形記》等長篇小說和一系列短篇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林紓23歲時曾拜師陳文召學畫,其名氣不下于他的文學創作和翻譯。他擅長花鳥,得師真傳,晚年定居北京后致力于山水創作。作品靈秀略似文征明,濃厚處近戴熙,傳世作品有《理安山色圖》《仿王椒畦山水圖》。軍閥吳佩孚在他51歲生日時,愿出巨資請林紓畫一幅祝壽圖,林紓鄙夷其執政時草菅人命,一口拒絕,在當時的京城傳為佳話。對于后學,林紓則竭盡全力予以提攜。1919年,湖南湘潭人齊白石初到京城,想以賣畫為生,但當時整個北京城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為了擺脫困境,齊白石登門拜訪林紓,林紓將其繪畫全部收購,并在自己編審的《平報》上發表文章,極力推崇齊白石的畫作。這些幕后工作,幫助齊白石在北京慢慢有了名氣,終成一代國畫大師。
名人成長故事8
馬化騰在家人的翼護下讀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沒有離開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學。進入大學后,馬化騰的天文理想并未實現,在得知學習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做地理老師后,他在大學的申請表上改填了計算機專業,并因此獲得了更大的快樂。
20xx年4月,馬化騰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時回憶道:我原來是準備走天文方面的路。經常想很多自然科學的東西,研究什么特異功能。1986年的時候觀測哈雷彗星回歸,我用學校的器材拍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當時深圳中學第一個找到(哈雷彗星),還去寫觀測報告,得了一些獎,獲得幾十塊錢的獎勵。還得到了參加觀測比賽的機會。后來因為當時要考高中了,到海南的觀測我沒有去成。
考大學的時候,我問老師天文系畢業后的職業,當時只有南京大學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時候去天文臺的少,很多都是去當地理老師。當時就覺得,別搞不好變成去當地理老師,后來又剛好開始接觸到計算機,就覺得這個也挺有興趣,那時候就考到深圳大學計算機系!爱吘固煳奶b遠了”他說。
深圳大學在國內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學,但是身處深圳特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深圳大學受到改革開放思想影響,學校里實用主義思潮也是比較濃厚的?梢钥闯觯苌钲诖髮W學校風氣的影響,馬化騰的實用主義理念在畢業之前已有了苗頭。馬化騰在深圳大學計算機系求學期間成績總是在前五名,他也漸漸地在編寫軟件和研究計算機網絡中體會到了樂趣。馬化騰表示自己學習編程的方法其實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領悟”——用抄代碼來培養感覺。
在大學里面,馬化騰也并不是核心,技術也不是最強的一個,然而馬化騰會找到比較互補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馬化騰看問題比較中立,但他會尊重比他強的人的意見。馬化騰在產品應該往哪個地方去做這個方面想法會多一點。
史玉柱:高考狀元數學差1分滿分
從初中開始,到18歲離開故鄉,史玉柱不為了什么,就為幾個要好的同學都去爬山,大家都爬山,我不去爬山,覺得好像太另類,就養成爬山的'習慣。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懷遠縣城!鞍职质菓堰h公安局的,我媽媽是一個工廠的工人!
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績不好,貪玩愛看小人書,經常被媽媽訓。1977年恢復高考,讓史玉柱開始認真學習。此前,他高中畢業就“下放”了。
18歲之前,史玉柱隨父親兩次見識過大上海的繁華,基本印象是“太大了”。最深印象是南京路上24層的國際飯店還有外灘,外灘的樓和懷遠的樓是不一樣的,非常洋氣。此刻,盡管走在南京路上,史玉柱依然覺得他離大上海很遙遠。
1980年,史玉柱以全縣總分第一,數學119(差1分滿分)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數學系。但在浙江大學數學系剛過了一學期,史玉柱就放棄了成為陳景潤的理想。
“從圖書館借到《數論》,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數學是那么的難。”和周圍同學比聰明也讓史玉柱壓力很大!坝绕涫情L江以南的,成績好的并不想上清華、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們那個班里聰明人太多,學習好的也太多了!
知道1+1不可能突破之后,史玉柱的數學理想破滅了。我很想做成一件事情,但是很早地我又意識到我做不成這件事情,這是我理想破滅的主要原因。理想破滅后的史玉柱開始跑步,培養各種愛好。他每天從浙大跑到靈隱寺,18里,然后,再跑回來,堅持了四年。
名人成長故事9
這個冬天來得太突然,以至于讓人覺得時空一下子便從夏天飛到渡到了冬天。不知是寒意的侵襲,還是剛踏進大學的迷惘?原本活躍的心此刻卻變得如此寧靜,深沉!
——題記
那天,我帶著深深的步伐,跨入校圖書館,想暢游在書的海洋中,為自己空虛的心靈做一次澄澈的洗禮。信手拈來一本不算厚的書,我便開始讀了起來。讀著,讀著,那顆昏暗朦朧的心似乎一下子被點亮了。第一次,我感受到了課外書的偉大魅力!平淡的生活每天都在進行著,人每天不停的忙碌,卻不知自己在干些什么!一輩子的操勞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有時,自己甚至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有些人盡管真的很努力,但只要缺少一丁點兒的運氣,再大的努力也將會成為泡影,最終也就功虧一簣……但,事實真的如此殘酷嗎?當真正了解名人成長的故事后,我才敢大膽并快樂說“不”,并為這個社會無形的準則而喝彩,為名人的卓越成就而驚嘆!
從小托馬斯'沃森到比爾'蓋茨,從王選到張朝陽,從宋朝弟到王文京……每位名人成功的背后,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努力、勤奮,更是擁有執著的心,充滿熱忱的愛,永不言棄的信念,能力于創新,以及把自己的靈魂于事業融為一體,作為自己最崇高的追求!
比爾?蓋茨,自不必說是許多人心目中的超級偶像。有人曾來玩笑說,如果蓋茨在路上瞥見一張500美元現鈔,這絕不值得他撿,因為他每小時掙210萬美元,即每分鐘3500美元,每秒583美元!蓋茨真的很了不起,雖然很年輕,他卻成為世界首富;雖然富有,他卻從不穿名牌;雖然自己也有個大家庭,但他卻把自己財產的99%全部用來作慈善事業……他的成功少不了勤奮,但更多的是熱衷與堅持,激情與投入!他的成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物質利益,更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以及自己心靈深處最最向往的地方……
親愛的朋友,是否你總覺得自己碌碌無為,對生活一片索然?是否你覺得自己原本靈動的心被沖淡得如浩浩星河中一顆隕落的流星?只是劃過,卻未留下痕跡!但名人成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人生貴在堅持,只要有信念與恒心、毅力,并且順著自己心中最美好的地方走下去,你會發現,沿途的風光真的很美,很美!也許,你不會有蓋茨那么富有,也許你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被拒之門外的過客,但只要你走過,堅持過,執著地追求過,你會變得比蓋茨更“富有”。你的生命之花也會燦爛綻放,甚至不星光更加閃耀!
朋友,莫埋怨生活,其實生活真的不缺少美,的確,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用一顆平靜的心去好好聆聽生活的真諦吧!生活真的很美,很美……
名人成長故事10
巴爾扎克并非一出世就名揚天下,譽滿全球,在成名之前,巴爾扎克也曾困頓(艱難,窘迫)過,狼狽過。他本是學法律的,可大學畢業后偏偏想當作家,全然不聽父親讓他當律師的忠告,把父子關系弄得十分緊張。不久,父親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費用,他寫的那些玩意兒又不斷地被退了回來,他陷入了困境,開始負債累累。最困難的時候,他甚至只能吃點干面包喝點白開水。但他挺樂觀,每當就餐,他便在桌子上畫上一只只盤子,上面寫上"香腸""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樣,然后在想象的歡樂中狼吞虎咽。
更發人深省的是,也正是這段最為"狼狽"的日子里。他破費七百法郎買了一根鑲著瑪瑙石的粗大的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將粉碎一切障礙。正是這句氣壯山河的名言在支持著他。后來的事實表明,他果然成功了。
名人成長故事11
上世紀的80年代初期,吳冠中的畫作以百萬港元被人購藏。恰恰在他的畫作走紅之際,他變成了“瘋子”。那么,到底什么原因使他變“瘋”了呢?
有位記者聽聞一代大師變成了“瘋子”,非常吃驚,為了探明真相,特趕到大師的住處。
只見簡陋的房屋內,吳冠中坐在椅子上,氣定神閑地擺弄各種畫作,左瞧右看后,臉上綻放坦然微笑,然后毫不留情地把畫作撕成碎屑,丟到身邊的垃圾桶里。
記者進門看到這一幕,愣怔在那里,嘴被驚訝擴張成“!”。
“大師真瘋了,這位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一幅畫價值連城,他卻悍然不顧,撕得津津有味。這哪是撕畫作,這是撕掉得鈔票啊!”記者暗自焦急思忖。
“百聞不如一見,別人說您瘋了,我還半信半疑,今天,果真見您真瘋了!這些畫作,在怎能隨便被您糟蹋掉呢?這些畫作可都是您心血畫筆凝結而成啊!”記者再也按捺不住了,對吳冠中提出了“抗議”。
吳冠中正聚精會神地沉浸在撕畫中,沒有覺察到記者到來。他抬起頭,望著記者,說:“亂吾心者,名也,亂吾性者,利也。我是瘋了,但我在瘋狂中還是清醒的,那就是,在我還在世的時候,將自己感覺不滿意的作品統統撕掉,以免貽害無窮……”
記者聽后,再次驚呆了。
吳冠中的“瘋”是對藝術追求清醒地行動,金錢、名氣等都是身外之物,他的瘋狂舉動是對藝術的敬畏與崇敬;是對藝術的虔誠與憧憬。他的撕畫行動,是對后人的鞭撻與啟迪,更是對真正藝術行為補充與詮釋。
名人成長故事12
其實就像你他出身卑微,但有遠大的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傳》中扮演宋·冰夷。為了增加一點戲劇性,他讓導演安排“梅超峰“用兩只手殺死了他,并被告知“只能被一掌打死“。這個年輕人名叫“死跑龍套“那個不起眼的小家伙,第一次在導演面前說起演技,在場的人無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仍不斷思考并告訴導演“建議“,直到20xx年他成為導演。那一年,他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其實就像你上世紀90年代,在開往西方的火車上,他留著短發,戴著近視眼鏡,看起來充滿活力,但心里卻感到一絲絲猶豫。那時候他很嚴肅,很無聊,經常一個人坐幾個小時不說話。后來他改行做主持人。當他主持的電視節目在1998年第一次播出時,他發現自己幾乎所有的話都被導演剪掉了。他讓身為制作人的妻子準備一個筆記本,把他主持中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哪怕是最輕微的問題也不會放過,然后他會逐一討論糾正。即使今天他的身價已經超過4億,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主持人,他也沒有放棄面子“Ben “想想吧。
其實就像你十年前,他還是個大學生。小混混“經常逃課被老師罵。畢業后被分配到當地電信局做小職員。面對當地電信局復雜的工作,他感到疲憊和苦惱。后來,他勇敢地果斷辭職,然后創建了自己的網站,從而走向了中國互聯網浪潮的前沿。他在20xx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排名第一。
其實就像你五年前,他是一名防盜系統安裝工程師。據他說,“這就像水管工的工作“,“有時候安裝監控系統,需要先挖坑。一旦想到歌詞,趕緊寫!“他就是這樣邊工作邊寫歌詞的。他在半年時間里積累了200多首歌詞。他挑選了100多首歌曲進行裝訂,并向各大唱片公司發送了100份!爱敃r我估計只有12%的專柜小姐,制作助理,宣傳員被選擇性的傳了一半,然后再傳一半。制作方會看到5份,被聯系的幾率只有1%!捌鋵嵞1%就是100%!1997年7月7日凌晨,他正要安裝防盜工作。有人打電話給他。這個人的名字叫吳宗憲,幸運的是還有一個無名之輩周杰倫。從他和周杰倫合作的那首誰也不要的歌,到沒有詞的歌,再到有詞的歌,慢慢的,然后單獨請詞,但是三四個作者會一起寫,直到最后指定他的詞。
也許你已經猜到他們是誰了,一個是周星馳,一個是李詠,一個是丁磊,一個是方文卿。他們是目前中國最著名的人之一。
他們成名之前和你沒有太大區別。不要抱怨貧富不均,生不逢時,社會不公,機會不平等,制度僵化,組織復雜,找不到伯樂。要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出人頭地。明天,或者明年,和他們一樣成功的人都會誕生,就看你今天是不是。
名人成長故事13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這一篇文章,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
華羅庚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學習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
1932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韌不拔,那樣才可以達到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夢想!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于祖沖之的故事。
名人成長故事14
一百零二歲的張充和在美國仙逝,引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懷念。張家四姐妹曾被譽為“最后的閨秀”,無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也都一一凋零了。
所謂“張家四姐妹”,即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她們出身乃安徽合肥的官宦世家,曾祖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淮軍二號人物)。祖父張華奎,光緒十五年進士,官至按察使。父親張冀牅,受西式思想影響,是民國期間開明教育家,在蘇州創辦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與蔡元培先生也有交往。張家四姐妹可謂個個蘭心蕙質、才華橫溢。好像葉圣陶曾說過,誰娶了張家四姐妹,都會幸福一輩子。
后來四姐妹所嫁皆為名人:老大元和嫁給昆曲名角顧傳玠;老二允和嫁給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給文學家沈從文;老四充和則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盡管四姐妹皆可被稱為“一代才女”,有的精詩詞格律,有的通曉英語文學,但要說傳統文化功力最深、才藝最廣而又最具藝術氣質的,倒還是小妹張充和。
張充和,三歲始讀唐詩,五歲起練書法,據說百歲高齡時還能每天寫字。她兒時長期隨祖母住在合肥老家,祖母學問很好,擅詩詞,所以張充和從小即受祖母的熏陶,遍讀《史記》《漢書》《詩經》等經典。至十六歲時,她才回到蘇州九如巷的父親家中,和三位姐姐一起生活。十多年前,我讀二姐張允和《最后的閨秀》一書,書中寫到那時小妹剛來,她們還常常笑話她,后來才發覺,小妹的詩詞國學,卻是她們中間最好的。十九歲張充和考北京大學,由于在私塾從來沒學過數學,結果算學考了零分,但國文卻考了滿分。后雖被破格錄取,但時任國文系主任的胡適卻對她說:“你的算學不大好,要好好補!”那時她心想:都考進來了,還補個啥呀?因當時學文科的進了大學就再不用學數學,胡先生那是在向我打官腔吧!
不過張充和在北大三年級時因病而休學,最終未能獲得北大的學位。然而當時的北大中文系名流薈萃,系主任胡適,還有著名教授像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等,都是親自授課,使張充和在那一段的學習期間受益良多。抗戰時期,張充和隨沈從文一家輾轉西南,先后在昆明、重慶,于教育部屬下謀得一份編輯工作,又結識了朱自清、唐蘭、馬衡、梅貽琦、章士釗、沈尹默等前輩。當時,許多淪陷區的文化人士先后來到重慶,使重慶成為后方的一個文化中心。在重慶的文化界中,有不少詩人、書法家和畫家,文藝活動相當活躍。也就是在此期間,張充和與不少文化人有詩詞翰墨往還,并有幸向沈尹默先生請教書法,F在有許多介紹文章都直接把張充和說成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似乎在重慶時張充和正式拜了沈尹默為師,這好像不太確切。據張充和自己回憶說:“在重慶的時候,飛機常常來轟炸。其實我一年看不到他(沈尹默)幾次,他就告訴我,你應該寫什么帖。我去沈尹默那兒,一共沒有多少次。他對我的影響,就是讓我把眼界放寬了!
據說張充和第一次到沈尹默先生處,沈看了她的字后,評點其為“明人學晉人書”,后建議她多研習漢碑、墓志書法。我們今天看張充和的書法,無論楷書、隸書,還是章草今草,其用筆厚實,結體方峻,想必也是受到漢魏書法的滋養。她的字氣息靜穆,看似端莊秀逸,然不失古雅淳厚,人所謂“古色今香”,大致不差也。
上世紀四十年代,張充和還只是個二三十歲的女青年,工詩詞、擅書畫、通音律、能唱昆曲善吹玉笛,如此多才多藝,又加上她為人端莊大方,熱情開朗,因此在重慶文化界有著很好的人緣,深得長輩學者們的喜歡。與之詩詞書畫唱和的如沈尹默、章士釗、喬大壯、潘伯鷹、汪東等,皆一時之名流。譬如有一次章士釗給她的贈詩中就有“文姬流落干誰事,十八胡笳只自憐”之句,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才女蔡文姬。但當時張充和對此“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歡,此事只等到多年以后,張充和嫁給了傅漢思,并遠居美國,她才自我解嘲地說:還是章先生有遠見,他說對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張充和就是這樣的隨和大度。向她求書索畫,她總能讓人滿意而歸。不僅自己的書法,甚至收藏的名人尺牘或字畫,她也常常分送同好。五十年代末在美國,張充和曾有一段時期在加州大學圖書館工作,那時胡適恰在美國,也常去她那里寫字。所以張充和藏有不少胡適的墨跡手稿,但多少年來她也送出不少。最出名的是上海的黃裳,八十年代與張充和相見時,曾說起自己以前有過一張胡適的字,后來忍痛毀掉了。不料此語讓張充和動了惻隱之心,回美后就將自己珍藏的一幅胡適手跡《清江引》,加了幾句題跋,慨贈于黃裳。我認識一位南京的前輩編輯、作家張昌華先生,他也和張充和有過交往,張充和知道他喜歡民國文人,尤喜胡適書法,某年春節,便突然寄他一封郵件,張昌華打開一看,竟是半幅胡適的字!大喜過望之余,只見詩后有一段小跋:“這殘片是1956年12月9日適之先生在我家中寫的,因墨污所以丟在廢紙簍中,我揀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贈昌華聊勝于偽,充和!
熟悉張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態好極,一切淡看。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輩子就是玩!辈徽撌窃娫~書畫還是昆曲,她說只要高興就行,瀟瀟灑灑過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傳世。其實,做學問搞藝術,何嘗不也是如此?
名人成長故事15
顏真卿從小就喜歡書法。由于家里窮,買不起紙筆,他經常用刷子蘸著黃泥水在墻上練字,一練就是一整天。
這天,顏真卿又在墻上認真地練著字。突然天降暴雨,雨水從破屋頂漏下來,順著墻壁一股股往下流。他看著看著,突然有了想法。
顏真卿覺得,這漏水的痕跡,就像毛筆寫字的筆跡,厚重又自然。他一動不動地看呆了,連媽媽叫他拿桶接水的聲音都沒聽到。
顏真卿仔細觀察生活、體會自然,經過反復練習,把這種線條用在了書法中,創造出著名的“屋漏痕”筆法,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名人成長故事(15篇)】相關文章:
名人的成長故事11-01
世界名人成長故事09-23
名人成長故事集錦09-14
名人成長故事15篇12-20
簡單的名人成長故事08-25
名人成長故事集錦6篇04-13
名人的成長故事15篇11-01
現代中國名人成長故事10-22
世界名人成長故事8篇09-23
世界名人成長故事愛因斯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