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名言全套
發布時間:2017-03-11 編輯:軍明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孔子的教育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一、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大約在他三十至三十五期間。二、在孔子于魯昭公二十七年自齊返魯之后到仕魯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至五十歲期間。這一時期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弟子遍及齊、魯、楚、晉、秦、陳、吳各地,同時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廣泛注意。三、孔子晚年,結束長達十四年的流浪生活,自衛返魯,從他六十八歲到七十三歲去世,孔子進行了他最后五年的教育活動。這期間他刪定六經作為教材,使教學經驗進一步系統化,最終形成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
由于孔子生前非常注重教育,并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此,從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開始,孔子就不斷受到祭奠和追封?鬃拥姆馓枏臐h平帝時的褒成宣尼公逐漸提升到唐玄宗時的文宣王,以及清順治時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教育主張
作為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并經過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許多教育主張,一直為人們所重視。這些主張,滲透到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獨立的教育體系。
(一)教育對象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類,應作種類、族類、類別解?鬃哟苏Z的本義是: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庶鄙,不論種類、族類,“宜同資教”?鬃右苍谄湟簧慕逃袑嵺`著他的這一主張,孔門三千弟子中,既有擁有很大權力和財富的貴族子弟,又有家境貧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賈之人,又有勞動者,甚至有人還曾經為盜,所以荀子也說孔門多雜(《荀子·法行》)!秴问洗呵·勸學》說:“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實無不可”,這也是“有教無類” 的真正含義。
(二)教育主體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以教育為職業的人,在他之前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并以此謀生的人是不為我們所知的?鬃釉缒觌m也“嘗為委吏”,“嘗為乘田”,但自從“大夫之后”,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鬃釉谥袊鴼v史上第一次明確了教師這個社會階層,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確主張了老師的專職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并極力尋找弘道的機會,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他的學生也頗有體會,如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可見,教道和學道是孔門師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因為這種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許多有才干的學生來。
子夏說:“學而優則仕”,從理論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學而優則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鬃訉μ岢“學而優則仕”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說:“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學習禮樂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學習禮樂的是貴族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孔子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學習與做官有了密切的聯系,他鼓勵學生們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必擔心沒有官做,要擔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識本領學好沒有。弟子們受此思想灌輸,頭腦中普遍存在為做官而學習的念頭,既然已學為君子,不做官是沒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說出“不仕無義”,這是很有代表性的?鬃臃e極向當權者推薦有才能的學生去擔任政治事務,但他在輸送人才時也堅持一些原則:首先,學不優則不能出來做官;其次,國家政治開明才能出來做官,否則寧可隱退。孔子培養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遲地參加政治活動,他們“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學而優則仕”和孔子倡導的“舉賢才”是一致的,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把學優與仕優聯系起來,以學優保證仕優,有利于推行賢人政治,改良社會政治,它反映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反對了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成為當時積極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量。
教育內容
《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夠確切的說法。劉謼南說:“夫文與行,固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兩端耳,又何別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實一,是正確的。從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養的是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和諧統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內容也是德才并重,既加強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識教育。
(一)道德修養 道德修養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即所謂德育?鬃拥牡掠钪饕膬热菔“仁”?鬃訉“仁”有許多解釋,但不外是“愛人”這個總原則。他同時還提出孝、悌、忠、信、勤、義、勇、敬、誠、恕、溫、良、恭、儉、讓、謙、和、寬、敏、惠等一系列具體概念,豐富發展了德育的內容。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實踐,強調“聽其言而觀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張時,匡亞明先生說:“道德行為是檢驗道德認識是否明確、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觀念是否堅定的試金石,是品德修養進入躬行實踐的最主要的環節。”(《中國歷史是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