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香港大學生求職故事
教育部新近出臺文件,鼓勵高校建立彈性學分制,確保學生能夠有正規渠道申請休學創業。休學創業一時成為熱議焦點——有人認為此舉符合世界潮流,有助于培養下一個喬布斯;有人則稱大學生術業未精,匆忙創業弊大于利。
依我看來,彈性學分制和休學正規化的制度,最大意義不在于鼓勵創業,而是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讓大學生磨煉自己的能力。
三年前我從香港大學休學創業時,和同伴選擇做一個社會企業項目“小題大作”,這個項目具有強烈的公益性質,商業利益是次要的目標。選擇這樣的創業方向,固然有理想主義的成分,但也是基于我們對自身商業能力的不自信。我們的項目做得不算差,財務上項目略有盈余,但顯然不足以支撐我和其他三位同伴繼續全職投入。一年之后,休學結束,我們各自回到了學校繼續完成本科學業。我們缺乏真正創業者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無論項目是否成功我們都可以回到學校,這樣的安全感使我們不懼怕失敗,但也沒有那么渴望成功。
這樣一段不算成功的創業經歷,對我的意義又有多大呢?答案非常簡單:休學是我大學期間成長最快的一段時期!
有人認為大學生在學校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課本知識,社會經驗可在畢業后積累——這樣的說法已不適合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企業越來越缺乏耐心去從零培養白紙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如果一名大學生在畢業時已經有了獨立運作一個項目的經驗,無論這個項目是做App、開淘寶網店還是開家教公司,他在求職時就更有可能爭取到優質的工作機會。
三年前的我,選擇休學的部分原因就基于此。三年后,我仍然覺得這是我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
我們當時休學做“小題大作”項目,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開發產品,談客戶,做營銷。這三件事情培養了不同方面的能力:開發互聯網產品需要確定產品方向,通過訪談和測試了解用戶需求;談客戶則要求出色的溝通能力,并且我們當時面對的客戶是比我們年長一倍的企業品牌總監;做網絡營銷則需要熟悉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平臺,了解平臺信息傳播的特性,最大程度擴大傳播半徑。
這樣的學習機會不要說在學校,即使進入社會工作之后也不一定有。在一個企業里,初出茅廬的新人通常只會負責非常具體的一件事情,而休學創業能夠提供的是統籌全局的項目經驗。我相信休學期間我學到的東西,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才會逐步用上。
只要能善用時間提升自我,休學的一年時間是否用在創業上,其實也不重要。我有一位朋友,大學就讀于一所普通二本,他在大三時選擇休學參加一個跨國公益項目。一年里,他的足跡遍布中東地區,還有戰火紛飛的阿富汗。這段經歷讓他的視野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對世界也有了更為獨到的見解。畢業后,他創立了為年輕人眾籌提供服務的網站,發展迅猛,已經順利拿到幾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沒有休學時的生活積累,很難想象他會有這種無所畏懼的創業勇氣。
休學對大學生的好處不少,那么學校該怎么做呢?
我認為,對于學生休學,學校的首要職責不在于鼓勵或反對,而是讓休學申請過程簡單易行,不要給下定決心的學生添麻煩。休學應該是一個純粹的個人決策,學校對休學決定給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即可。在我本科休學時,香港大學并沒有專門鼓勵學生“休學創業”的政策,但是學生可以因為各種原因申請休學,其中最常見的是去做為期一年的實習。我向學校提交休學申請時,負責老師看也不看就通過了申請,他們顯然習以為常。后來到了斯坦福大學,我發現學生的休學更是家常便飯,毫無“特別”的感覺。
當然學校也不宜過多提倡,畢竟休學創業“九死一生”,學校如過多宣傳,容易給學生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休學創業最酷最時髦。不過,學校應該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休學項目選擇。如在香港,學校職業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一年的全職實習資源,就很常見。
對于不想創業但渴望積累工作經驗的學生來說,休學實習一年也是非常珍貴的鍛煉機會,一年之后回到學校,學生普遍會對自己的職業目標有更加明確的認識。
【香港大學生求職故事】相關文章:
求職故事:我在香港打工記11-11
香港專家給大學生傳授“求職經”11-11
大學生經典求職故事11-26
講述大學生求職疲憊期的故事_求職故事11-29
大學生的艱辛求職路求職故事12-17
大學生說求職故事11-13
大學生職場求職的故事11-18
優秀大學生的求職故事11-10
女大學生的求職故事05-24
女大學生上演另類求職_求職故事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