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過新年手抄報
春節是中國人一個重要的交往節點。“過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富于人世倫理色彩,奉祀家族祖先,親人團聚,親情融匯。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集中展現,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禮儀(交往)文化的展現,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神圣的地位。
除夕之夜,闔家團聚,從前家家點燭、焚香、祭祖,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年羹飯、年更飯、團年飯等),習慣上稱“團年”。這是家庭團圓的重要時刻,多少年來,人們都看重這一時刻。不管路途多么遙遠,在外地的兒孫多半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舊時北京人過年時要吃荸薺,諧音“必齊”,沒有回來的人也要給他擺一幅碗筷,就是強調新年團聚。以前,一般是晚輩回到長輩所居住的地方,現在,由于工作和時間關系等原因,也有長輩到兒孫輩家里過年,地點變了,不變的是濃濃的血緣親情。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年輕人守歲可為長輩增壽。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因“歲”與“祟”同音,人們認為“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順利成長。
“拜年”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正月拜年的傳統由漢代正日新年拜賀的習俗發展而來。“拜”的原義就是祭祀,最重要的是祭拜祖先,臘月二十四(各地時間略有不同)就接回祖先過年。年復一年的祭祀團聚,鞏固了家族的內聚意識。在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一早,首先拜天地,其次祭祖先,先給家里長輩拜年,再按血緣關系遠近程度給宗親長輩拜年,然后到同姓的各家拜年;拜完同姓再拜異姓中關系親近的長輩。宗族社會的傳統與中國文明的悠久傳承有緊密關系。初二開始到外村的親戚家拜年,一直拜到初十,所有的親戚都要拜到。每年一次的拜年禮儀,加強了親族之間的血緣親情,維持和鞏固著近鄰“親如一家”的地緣互助關系。近年來,在單位盛行“團拜”,員工聚集一團,互相拜年,下屬給領導拜年,領導向所有員工拜年,表達感謝、慰勉之情。由于路途遙遠、分隔各地,現在人們也采用多種方式拜年,如寄賀卡、打電話、發短信、發e-mail,還可以通過電視拜年,等等,平常可能疏于聯系,而這一段時間是人際互動最頻繁的時期。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年孕育著新的希望。人們互相祝福,期待萬象更新,祈禱萬事如意。“春節”期間的“春運”實為回家“過年”的人口大流動。熱烈的賀歲禮儀,不僅鞏固了家族倫理關系,增進了家人的親情,而且使人們的社會關系得到調整。這段時間是聚會的良機,親友相聚,其樂融融。
休閑文化
春節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現象,在幾千年的文化積累與傳承中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文化傳統。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休閑文化的源頭,需要珍重和保護。
從唐代開始,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宋代元宵街市燈火通宵達旦,歌舞百戲,雜耍表演,“奇巧百瑞,日新耳目”。元朝官員在正旦朝會儀式以后,開始民間私人性的慶賀活動,行“歲時慶賀之禮”。明代,無論宮廷、民間都享受著節日親情。清朝元旦朝會成為朝廷例行儀式,并有歌舞表演,如蒙古樂歌、滿舞、瓦爾咯氏舞、韶樂等。朝賀以后走親訪友。
現在,春節放假3天,我們把前后兩個星期的休息日和公假連在一起,形成7天的長假。除了走親訪友,互相宴請,逛廟會,很多人在這段時間輕松娛樂,如玩麻將、撲克、下棋等。香港、臺灣放假8天。這段時間也是旅游的好時機。
在東亞一些國家也有過年的習俗,如韓國放假3天。在世界各地,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非華裔民眾參加到過年活動中來。如美國紐約州,中國農歷春節已成為該州法定假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都舉行盛大的新春聯歡活動。聯合國秘書長以及美國總統、英國首相、法國總統等都向華人祝賀新年。
人們能夠自由地休閑,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
更多相關文章:
【小學生過新年手抄報】相關文章: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06-29
小學生過新年的日記01-18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9篇06-29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9篇)06-29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4篇04-27
小學生過新年的日記6篇01-18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4篇01-17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合集9篇06-29
小學生過新年日記(通用50篇)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