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只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是真的么?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二年(1913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1]:
民國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最后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為各省推舉。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于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后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國音統一會議過程花了一個多月,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 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么多漢字(6500個字,引者注)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后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后人稱之為“老國音”。
從以上國音統一大會的過程來看,所謂粵語或者洛陽話或者陜西話“差一票”成為國語只是個民間傳說。讀音一個字一個字敲定的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