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春節謎語,回去可以考考身邊的伙伴哦。新年行好運,吉祥如意春(詩詞句)元嘉草草。以下是應屆畢業網小編帶來小學生迎猴年春節手抄報的分享,歡迎大家的閱讀。
《“年關”來歷》
每逢春節即將來臨之際,社會都流行“年關”的說法。“年關”到底從何而來?在不同時期又有著怎樣不同的意思呢?。
關于“年關”的來歷,社會上流傳有多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最易被公眾所接受。
這一說法是個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來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諸如吃“年夜飯”、全家人守歲等過“年關”的辦法。
當然這只是傳說。事實上,在古時,人們靠天吃飯,收成不好就要向地主借糧,年前得還,期限是年前,還不了就等于借兩年。因而對于一些貧苦的群眾來說,過年就象過關一樣,過得了是萬幸,過不了就得賣兒賣女或者逃荒。
發展到今天,“年關”的意思豐富了許多,甚至有“年關綜合征”的說法。對于職場人而言,本來規劃好的目標在這一年卻未能實現,或是在工作中并不如意,“年關”就成了他們跳槽的時節。
小學生迎猴年春節手抄報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跳鐘馗”、“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小學生迎猴年春節手抄報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小學生迎猴年春節手抄報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