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義的起源
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義是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提倡關懷人、愛護人、尊重人,是一種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又把人道主義的內涵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人道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起著反對封建制度的積極作用。
人道主義源于人道、人文思想!兑讉鳌分v“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彖·賁》講:“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美國前東方學會主席顧立雅考證,中國的人道思想、中國的一部分制度,“通過阿拉伯人在12世紀傳到西西里的羅杰二世與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的朝廷”。[2] 進而影響了后來整個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锻訂栆住分赋觯“《易經》絕對是世界共同的人文原點。”[3]
人道主義一詞,由Humanitarianism譯述而來。著名慈善公益組織國際君友會王愛君在其《人道》中有如下記載:人道主義,在文藝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義,原在排斥教會的束縛,以人道取代神道,亦為人文主義的展現,在倫理上則與博愛主義相同,主張超越人種、國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別,承認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謀人類全體之安寧幸福為理想的主義。法國哲人孔德(Auguste Comte)所創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其教義亦與人道主義相通,以仁愛為原理,秩序為基礎,增進人類幸福為目的。并主張僧侶不宜有財產與職業,必須舍棄名利,專致力于布施教化,息爭弭亂,方足以保障人類的和平與福祉。
中國過去的詞匯,雖無人道主義一詞,但經傳中早已出現人道兩字。如禮記喪服小記云:”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周易有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庸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義,亦即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旨,此等語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義相通。
人道主義的發展
在西方,“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一詞是從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來的,最早在古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那里,是指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這是人道主義最初的含義。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那里,人道主義是指文藝復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是新興資產階級提出的一種包含有深刻內容的追求和理想。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制,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這種人道主義理論和思潮逐漸失去了其進步的歷史作用。在現代,西方的思想家們雖然沒有放棄人道主義的旗幟,但由于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前途捉摸不定,特別是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嚴重問題,如精神危機等等,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們的人道主義理論,或多或少都具有虛無主義或悲觀主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