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故事集
錢學森“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
遠在1950年,被外國人稱為“能抵五個師”的錢學森博士,已是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和實驗中心主任。他配備有世界第一流搞科研的技術設備,享有非常優裕的生活條件。如果從追求個人的科研成果來說,那真是“得天獨厚”。但他毅然沖破美國的種阻撓,回到祖國,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創造中國人的火箭、導彈事業。有人問他為什么歸心似箭,他說:“因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有人問他中國既無人才又無設備,搞火箭導彈能行嗎?他回答是:“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錢學森的誓言實現了,中國衛星上天了,洲際導彈可以同外國“比武”了
麻類纖維專家酆云鶴不賣專利
我國著名麻類纖維專家酆云鶴,8歲時就給人家當傭人,16歲時懂得一些救國道理,便立志學習救國本領。她以驚人的毅力,3年學完了6年的小學課程,后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濟南女子初師和北京女子高師。學習期間她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大學二年級時,她又考取了官費留學,到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學習化學工程,并獲得了這所大學第一個她化學博士學位;貒竺鎸θ毡镜蹏髁x的侵略,他決心到德國學習爆炸學,希望學習用草類纖維造廉價炸藥技術,以打擊侵略者。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草類纖維制造出人造絲的發明家。萊比錫大學聞訊后立即提出以高職稱換取她的論文,日本資本家也提出用高價和總工程師的條件換取她的發明專利。酆云鶴說:“不賣,我要留給我的祖國。”
鄭振鐸的“最后一課”
1941年12月2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的租界也淪為日寇的占領地。暨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鄭振鐸夾著講義急匆匆進了教室。坐得滿滿的教室鴉雀無聲。鄭振鐸先生熱淚盈眶:“……大家知道,今天我給你們上的中國文學史是最后一課。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講課開始了,一分一秒都顯得格外沉靜。不幸的時刻終于來臨當時指針指向10點30分時,太陽旗插進了校園。“現在下課!”鄭先生挺直了身體,作了立正的姿勢。全體同學“唰”的一下站起來,很久很久,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有幾個女生低低的泣聲……
鄭先生在“最后一課”上所表現出的崇高愛國之情,感染了千百個后來者。
海外華僑的“鄉井土”
18~19世紀,在閩奧沿海港口可以常常見到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頭,頭部兩旁畫上兩個魚眼睛似的小圈的紅頭船,乘著信風,它把一批批中國人——被逼得走投無路的破產的農民送到海外各地。在他們去海外謀生的時候,都習慣從井中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他們把這撮呢土叫“鄉井土”。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床頭箱里,還有人藏著這樣的鄉井土。在這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們多少豐富深厚的感情啊!
語文的學習方法
與學習習慣也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于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濃厚,方法很多,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視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