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1] 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 《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權上刻制的小篆,據說是李斯書寫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滴踝值渖蠈λ械淖诌注有小篆寫法。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
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 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 。隸書盛行于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 留有許多篆意,后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 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拼音
1、易讀錯的地名六安(lù)沙家浜(bāng)亳州(bó)耒陽(lěi)柏林(bó)東莞(guǎn)
2、易讀錯的姓氏華(huà)樸(piáo)解(xiè)單于(chán yú)燕(yān)仇(qiú)
3、易讀錯的食品和中藥名稱秈米(xiān)餛飩(hún tun)人參(shēn)阿膠(ē)莧菜(xiàn)蕁麻(qián)
漢字
1、漢字常用筆畫名稱
點橫豎撇捺提
2、猜字謎1、千里相逢。
2、二小姐。3、一千零一夜。4、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系。5、存心不善,有口難言。6、一半綠,一半紅,一半喜雨,一半愛風。7、雖有十張嘴,只有一顆心,究竟是啥字,請你動腦筋。8、我沒有他有,天沒有地有。9、有水嘩啦啦,有口笑哈哈,有土不平整,有人不知啥。10、句中有一字,每月見三次,就是猜得到,也得猜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