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已經深入我們心中,因為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節,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娛樂。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拜月壇”、“拜亭”、“望月樓”等古跡。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