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集合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杠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杠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后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了解杠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發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并采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制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說對于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于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采用著重于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杠桿②解剖杠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
、牛畡撛O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于杠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疲馄矢軛U—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征,即杠桿的本質特征。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復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杠桿的物理模型,這對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杠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杠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杠桿是什么?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杠桿,讓同學們觀察并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杠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于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杠桿的概念后,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了解杠桿,提出要掌握杠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借此讓學生掌握杠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于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杠桿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杠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說稱平了,過渡到杠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置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系,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并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杠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杠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并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于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后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后,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于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布置給學生課后完成。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病⒔滩牡牡匚缓妥饔茫簩Ω×@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薄⑿抡n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病⒅v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础鍟O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糋
(2)上。篎。綠
(3)懸。篎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電功"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電功公式是掌握層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開首篇,足見這節的重要性,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熱、發光、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它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后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初中物理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
。、知識目標
A層次: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和做功形式
2.會計算一個用電器的電功。
B層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層次,運用串、并聯電路特點及公式計算電功。
3、能力目標
1.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2.會讀電能表的示數。
。、思想教育
通過介紹一度電的用途,對學生進行節約用電的教育。
。、教學關鍵
做好電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的演示實驗。
6、準備教具
課本圖9-1所用儀器(將鉤碼換成小車),秒表、電能表、投影儀改幻燈機。
二、 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學法是討論歸納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學程序
分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復習提問。提出與本堂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ABC三個層次學生回答,為本堂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1.水流能做功嗎? 2.功的表達式如何? 3.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個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圖9-1實驗后,問:是什么原因小車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對小車做了功。
第三個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學習電功。(板書課題)
1. 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
《透鏡》一節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一節,這一節是在前面學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透鏡的基本知識,為后面學習透鏡成像規律,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奠定基礎,可以說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兩種透鏡及對光的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實驗探究習慣,學會方法,增強學習興趣。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ㄒ唬┙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鏡、什么是凹透鏡;了解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ǘ┙虒W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探究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
2.難點:引導學生從真實的復雜的物理實驗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學情分析:學生在上一章學過《光的折射》基礎上,已經對光的折射規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于生活中很多光學儀器中用到的透鏡的學習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運用:整節課運用實驗——分析、歸納,實驗——分析、歸納——設置疑問——猜想——實驗——分析論證這些探究方法。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學習實驗法、觀察法、分析歸納法、比較法等學習方法
五、教具:眼鏡、凸透鏡、凹透鏡、紙、筆、支架盒、平行光源、課件
六、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引課:教師:南極大陸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陽光充足的時候,小企鵝們經常會躲到一些特殊形狀的大冰柱后面來取暖,為什么這樣就不會冷呢?同學們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章第一節《透鏡》。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
2.新授內容:
。1)教師: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花鏡)就是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我看到很多同學跟老師一樣都戴近視眼鏡,大家互相觀察一下近視眼鏡、桌上放的花鏡,它形狀上有什么特點?學生:~~~~~~~~~,師:用我們物理上的話來說——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中間厚、邊緣薄。學生分組實驗,師: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兩個透鏡,它們形狀上有什么特點呢?生:~~~~~~,師: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光學儀器都用到透鏡,你們知道這些光學儀器的名稱么?生:~~~~~。
(2)師:我們離不開透鏡,透鏡也離不開我們。下面我們來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軸(透鏡上通過兩個球心的直線)、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課件)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正常眼睛的同學戴一下近視眼鏡,近視眼睛戴一下遠視眼鏡。生:談談感受?師:剛才的游戲說明透鏡對光有作用,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
。3)師:組織學生分組做實驗:分別讓平行主光軸的光入射到凸透鏡、凹透鏡上,觀察折射光線的路徑,最后用筆畫出入射、折射光線的路徑(教師強調該實驗中的現象就是一種光的折射現象,透鏡是薄透鏡,發生兩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鏡對光的作用: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課件》。師:在該實驗中,我們發現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凸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凸透鏡的焦點(f),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被凹透鏡折射后,折射光線的延長線都經過主光軸上一點,該點叫凹透鏡的焦點(f),該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f).《課件》
。4)師: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沒有,在剛才的實驗中,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有沒有什么特點呢?生:~~~~~~~~~~。師:這樣我們就得到關于透鏡的
第一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平行主光軸,折射光線過焦點。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察,在三條很有特點的入射光線中,其中有一條入射光線比其它兩條入射光線更有特點?這條更有特點的入射光線還有一個相當明顯的特點?并且通過透鏡后其傳播方向?生:~~~~。師: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探究問題:凡是通過光心的入射光線,其傳播方向都不變?生:猜想。(課件)師: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
。5)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又得到
第二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光心,傳播方向不變。(課件)
師:我們都知道在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說如果入射光線逆著反射折射光線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線將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根據這個道理我們能不能提出另一個探究問題?生:如果入射光線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入射到透鏡上,折射光線是否逆著原來入射光線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組實驗驗證猜想,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線有什么特點?生:~~~~~~,我們又通過實驗得到一條關于透鏡的
第三條特殊光線:入射光線過焦點,折射光線平行主光軸。(課件)
3.練習:課件
4.小結:學生小結,教師最后強調。(板書)(課件)
5.作業:老師建議大家回去做一做課后的《動手電腦學物理》以及咱們定的《導航》。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匐y點:
、谥攸c:
3.教學目標
、僦R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矍楦、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于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為復雜的因果關系,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后也期望繼續研究并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為成熟,通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于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了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后,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信息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欲。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通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為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為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因此本節課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
(二)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掌握照相機成相的原理,通過實驗演示,了解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觀察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參與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本節課的重點在于通過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理解,從而掌握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由于凸透鏡成實像、虛像特征的這一知識點比較抽象,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因此,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對凸透鏡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二、說學情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此前已經對物理的聲、光方面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簡單地接觸了透鏡的一些知識,但對于透鏡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因此本節課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迅速發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勢地位,初中學生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雖然開始占優勢,可是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他們的邏輯思維需要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
三、說教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四、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討論法、分析法,來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分析及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掌握情況,從導入、新授、練習、小結、作業這五個環節來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輕松導入,激發興趣
在新授課程之前,用輕松的聊天方式,導入本節課的知識。向學生提一個調查,哪些學生有攝影愛好?哪些學生擅長攝影?喜歡攝影的學生知道照相機為什么能照相嗎?它是靠什么原理來記錄美好瞬間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可以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談話中來,并通過這樣的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懸念進入新授課程中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觀察分析,動手驗證
向學生出示一款真實的相機,并讓大家觀察,相機都由哪幾部分組成?并讓學生猜想照相機照相的原理。我會先給予學生適當地提醒,照相機前面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學生先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再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探討,試著去作出遠處物體在照相機中成像的光路圖,根據學生的所得出的結論,給予適當地補充,師生再共同全方面的總結照相機的照相原理。
通過這樣的設計,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并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結論的喜悅。增加學生對物理學習的滿足感。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帶領大家共同動手制作模型照相機。讓學生在硬紙板做兩個粗細相差很少的紙筒,使一個筒能夠套入另一個,在一個紙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鏡,另一個紙筒的一端半透明紙或塑料薄膜。學生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間的距離,從而可以在半透明紙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觀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經過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結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照相機原理的理解,并通過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機,真切地感受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習物理的熱情。
2. 實驗演示,深入探討
在學生還沉浸在對照相機成像原理的喜悅之中時,將投影儀展示給大家觀察,學生很容易發現投影儀的鏡頭是凸透鏡。讓學生帶著“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縮小還是放大?”這樣的疑問觀察教師的演示。教師進行演示:取下平面鏡,放上膠片,調節,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讓學生思考如何能將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辦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并通過相互溝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從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讓學生通過實踐、嘗試放置帶有F字樣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時師生共同討論、動手畫出投影儀成像的平面圖。
3. 手腦并用,引出概念
向學生出示放大鏡,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書上的字,讓學生思考,放大鏡是什么透鏡?描述通過放大鏡觀察的像是放大還是縮小?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問題。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放大鏡和照相機、投影儀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別?”經過師生共同交流,引出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觀察、分析這些應用透鏡的實物,可以加強學生對凸透鏡的理解,并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各自所成像的觀察,使學生養成對比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鞏固新知,發散思維
根據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先設置了一些基礎填空題,讓學生對本節課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對比進行理解。之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所看到的露珠使葉脈變粗的原因。經過這樣的有層次的習題設置,使學生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發散思維,應用透鏡知識解釋更多生活中的現象。
(四)分析歸納,總結重點
讓學生自己來講述本節課收獲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小結,教師給予及時地補充。以此來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五)課后思考,拓展應用
讓學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鏡的實例,并思考透鏡都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通過這樣開放性問題,使學生沒有以往做題的壓力感,更有興趣地投入到搜集資料、積極思考當中。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電阻的測量》。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電阻的測量》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七章第三節內容。從編者的編寫意圖來看,《電阻的測量》安排在歐姆定律之后,是歐姆定律的應用,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種測量電阻的方法,正確、安全的使用電路元件,是對前面學習使用電路元件方法的鞏固,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從整個初中電學體系看,本節內容是繼規律型實驗,如: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探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電阻的關系之后的第一個測量型實驗,是后續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高中學習伏安法測電阻的基礎,因此本節是初中電學的重點,是高中物理知識下移的良好載體,處于電學實驗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熱點。
2、學情分析及整體教學設計
教材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等,并要求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已經有了探究的經歷,有一定的實際操作經驗。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機會少,學生在本節內容的學習中可能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
。1)不能很好的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表格
。2)實驗操作中,出現一些電路故障不能迅速排除。
(3)通過分析數據得出實驗結論存在一定的困難。
基于存在的困難,我將整個教學分為三個板塊,一是探究前的準備,讓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步驟。二學生自主探究。三是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三個環節是層層遞進的。
實驗探究,一般可以分為七個環節,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為突出重點,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數據處理三個環節作為重中之重。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測電阻的原理,會同時使用電流表、電壓表測電阻。
(2)理解定值電阻和小燈泡的電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測量過程中,體驗設計實驗、分析實驗數據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步養成安全操作的習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目標的確定依據:(1)按照物理課程標準。
(2)本節的中心任務是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教材中并未對是否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提出要求。由于物質種類不同,燈絲電阻受溫度影響明顯,學生對此難以理解。為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溫度對電阻的影響,我利用測出實驗數據讓學生類比思考的方法將測量燈泡電阻融入到本節課中。
教學重點:自行設計完整的實驗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測電阻。
重點設置依據:經歷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的過程,為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做好鋪墊。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發現規律,正確理解影響小燈泡電阻的因素。
三、說教法
說教法: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談話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探究前的準備,要讓學生了解實驗原理、儀器選擇、電路圖、表格、注意問題等,采用啟發引導、談話討論、師生互動的教法。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自主探究。當然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可以適當的指導。第三個環節是數據處理。
四、教學流程
1、探究前的準備
實驗原理的確定:讓學生回憶歐姆定律,由導出公式聯系實驗的原理。
實驗儀器的選擇:教師提問:(1)測量電壓和電流需要什么儀器?(2)為確保電路元件不被燒壞,應選擇什么儀器?(引出變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測量一組數據可以嗎?進而讓學生思考如何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引出變阻器分壓式作用)。
電路圖的確定:通過所選儀器的作用,引導學生設計出本實驗的電路圖。
實驗步驟的確定:讓學生在討論中,理解實驗是如何進行的。提問學生,然后讓其他組的學生補充,最后教師總結。
實驗表格的確定:表格設計的要領是:明確測量的物理量有哪些?計算的物理量有哪些?為提高實驗結論的普遍性,還應該注意什么?在學生展示了自己設計的表格后,
在這個環節中,要讓學生明確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在使用中應注意什么?連接電路應注意什么?
提示電壓應該拉開距離,第一次取1V,第二次取1.6V,第三次取2V。雖然在實驗前做了準備,但考慮到學生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少,這一環節我計劃用15分鐘。
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學生在連接電路中出現的問題,不要急于給學生回答,先讓學生自己思考。
3、實驗數據的處理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不易突破。我計劃用10分鐘時間。我設計了以下一組問題:
。1)讓學生先算出自己電阻的電阻值,并且上去展示。
。2)三次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變化大嗎?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讓學生對電阻的理解達到一個全面的認識。
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燈泡與定值電阻受溫度影響阻值變化不同呢?教師引導學生總結。
5、板書設計
實驗原理:R=U/I
實驗電路圖:
實驗表格設計:
次數
電壓/V
電流/A
電阻/Ω
電阻RX平均值/Ω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集合7篇】相關文章: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06-20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五篇06-07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集合八篇07-02
《摩擦力》初中物理說課稿08-18
初中物理面試說課稿優秀范文08-03
最新初中物理《功》說課稿范文07-28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范文匯總八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