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五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文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打比方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
鑒于這種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二.說教法
1. 結構、層次:從學生活動角度主要設計為三個環節:快速閱讀整體感知——選點品讀——遷移擴讀。
2. 具體方法:
(1).朗讀法。本文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致、用語準確,反復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本文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致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云。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云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3.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為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三.說學法
學生在充分預習、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必須掌握以下學法:
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注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黎世法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能通過反復涵詠朗讀品味,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學會聯想、想象、體味、感悟、遷移、轉換,才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的東西來,嘗到學習與創造的成功的喜悅。我國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學理論以及徐錦熙的三段教程論都特別重視學生的發展性創造實踐,日本東京文理大學的垣內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論也極力推崇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足見,創造性學習法是有其較強科學性的。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板塊之一:快速閱讀活動;顒幽康摹w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全文并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雨、句。
(3)全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寫的?
提示: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發現文章的層次結構,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內容?
【方法積累】: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過渡句、總領句、段中心句、總結句),有助于發現文章層次結構,熟悉課文內容。
(4)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體會生動說明的妙處,掌握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學板塊之二:選點品讀活動。活動目的——列表歸納云與天氣變化關系,掌握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列表分析云與天氣關系——輔以圖片,讓學生閱讀后直觀感知各種云彩變化和天氣變化的對應關系。
(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
(2)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教師適當引導。
教學板塊之三:課堂練習及延伸閱讀;顒幽康摹w會語言的生動性,掌握本課的說明方法,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5、搜集更多的看XX識天氣的諺語。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現在我想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春》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抒寫出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更是一曲春的贊歌。
學習這篇課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說學情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跟隨作者的步伐領略春之明媚,文之燦然。
三、說教學目標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將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及學情特點,我確立本課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感知文章內容,欣賞作品語言,體會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及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提高語言表達及散文寫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增強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學情特點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領會作者細致生動的抒情方法。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具體細致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難點:
體味景物的細致描寫與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美結合。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采取自讀點撥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法,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根據以上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以下的學法:
(一)預習清障法,通過課前預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有利于提高聽課的效率,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自主悟讀法,通過學生自己的個性閱讀和感悟,加深其對文章主旨及感情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三)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有利于形成學生不同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優勢互補,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求。
好的教法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予以體現下面進入第五個部分說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感導入——回憶春天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多媒體展示故宮建筑的一些圖片,在這些圖片的放映中來進行導入:
同學們,當樹葉泛黃、秋風習習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想起那與之相反的綠意盎然的春天。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是婉轉動聽的鳥韻,是飛來飛去的蝶影,是燦爛溫暖的陽光,還五彩繽紛的風箏……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隨著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一起走進這幅春天的畫卷。(板書課題、作者)
此導入,意在通過真實的圖片敘述叩擊學生的心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接下來我將帶領學生一起去認識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F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散文代表作《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
對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學生感知文章情感并增加文學知識。
(二)聽讀課文——感受春天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此次教學過程中我將多次采用不同閱讀形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情感,在讀中獲取信息,在讀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將請同學們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圈畫出生字詞,并主動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通過聽錄音范讀,使學生初步感受文章感情基調,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接下來我將要求學生自由、快速閱讀課文初步理清文章寫作順序。思考
1.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關于春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2.朱自清寫《春》時帶著一種什么樣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試著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品味春天
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精讀的基礎上,四人一小組分角段讀課文,并就下列問題合作探究:
(1)為什么用兩個“盼望著”?
(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為什么不說成“嫩嫩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后都描寫花,為什么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
(4)“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為什么要這樣寫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應該怎樣理解?
(6)文章的結尾為什么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在對比中領略作者用字精煉,并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四)審美訓練——描寫春天
剛才我們為那一片片美麗的春光所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天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在我們驚嘆這些作家精彩的文筆的同時,你是否也有一些躍躍欲試,想要小試牛刀呢?今天老師就給大家一個展示自己文采的平臺。
仿寫練筆:仿照文中的某一幅圖畫,以夏、秋、冬為話題,寫一段話,字數不限。
課堂小結:
法國雕刻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春天是美麗的,大自然中美麗的景物比比皆是。希望同學們能用你的眼睛去發現美,用你的心靈去感受美,用你的筆去描繪美!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潔明了,美觀大方,既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又突出了重點,使學生一目了然。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一年級數學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認識》第一課時厘米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課標要求,厘米的認識位于小學數學第一學段中,它在四大領域中屬于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并認識長度單位厘米;(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2、教材內容,一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十個單元的內容,圖形與幾何領域共安排了兩個單元,厘米、米的認識被安排在了認識圖形之后,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著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本單元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建立長度表象。
3、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1、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4、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5、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正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為:通過實際活動正確建立厘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測量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對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認識比較了物體的長、短 ,會直觀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上他們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厘米”
2、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著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
3、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能力。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進行小組
合作,會跟同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動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行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本堂課我采用的教學模式是新授課“詩意六步走”,設計理念是我們科信小學的詩意課堂理念,讓孩子從小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快樂、自主地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種詩文情懷,學會過充滿詩意的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詩意情景創設,搜集與數學有關的古詩,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等來營造詩意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培養能力,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3、質疑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4、詩意總結,讓學生學會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詩意回顧,把學到的知識試著編一首小詩。5、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布置有詩意的作業。
四、說教學設計
1、詩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根據課本插圖從網絡上搜索動畫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覺地進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這樣設計的意圖:以故事引入,給學生留下懸念,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也為學生體會測量長度需要工具和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創設了具體的情景。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2、合作探究,認識厘米
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感悟因為師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樣長,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后設置下面這樣一個活動
、褰M織學生用不同工具測量課桌短邊的長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長短不同的鉛筆來量。
、娼涣饔懻摚河眠@些工具測量物體長度效果怎么樣?用什么工具測量好呢?
設計意圖:思考質疑,引入新知,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及時引出小博士的話;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厘米作單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認識直尺
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記一記、舉一舉、想一想中很直觀地感知厘米,認識尺子。
接著讓學生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厘米,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從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你還能從直尺上找到哪些1厘米?讓學生在多次指認的過程中對1厘米有較為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認識幾厘米就比較容易了,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重點講不是從0開始的幾厘米的認法。
聯系實際,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因為實際物體可能不會正好是1厘米,因此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他們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將抽象的1厘米轉化為實實在在物體,有利于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體會1厘米的實際意義。(在此環節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3、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1、讓學生測量自己一拃的長度,他們會采用不同
的方法,,學生測量出自己的一拃,記住了自己一拃的長度,有時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長度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2)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為了
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鍛煉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次的測量中,總結出并能夠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總結。
4、及時鞏固,當堂掌握
第一個練習,通過圖讀數,針對全體學生,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二個練習是對測量方法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學習的測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練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檢測,設計這幾道檢測題的目的從這三個方面考慮1、通過先估測再測量2、對于斷尺的問題,就是訓練學生的靈活性,看會不會數出是幾厘米。3、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的邊,動手量量,既聯系了舊知,又能鞏固新知。(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5、詩意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談收獲
。2)用簡短的話總結測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課前早準備好一些詩歌,適時出示給學生?梢砸龑W生一起編一首 小朋友要牢記,用直尺量物體,物體放平要謹記,左端先和零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厘米。 (本環節大約需要5分鐘)
6、詩意作業(1分鐘)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為了能讓阿福穿上合適的新衣,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編一個阿福的故事。
這樣既能讓學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五、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簡單明了,本節的重點內容一目了然,便于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梳理。
六、課堂評價
在本節課中,由于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坐的真端正,聽講真認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等,學生自己說本節課的表現,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的表現可以小組長評,同桌互評,面對面地相互說鼓勵的話等,最后老師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對表現好的小組,同學進行星級獎勵。
七、課程資源開發
1、在第一環節中,課本上給出的是四幅圖,利用互聯網資源找到一個動畫故事,阿福的新衣,通過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青島版教材中有個小博士,本節課對于小博士的話,在第二環節及時引出,順理成章。小電腦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環節聯系生活實際的時候及時地提出來。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業本等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三)預習檢查:
1、請學生朗讀課文,提示學生易讀錯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請學生說說有關《論語》和孔子的情況,要求用精練的語言歸納。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資料。)
通過預習檢查能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更清楚,對孔子的有關情況更明了,為下文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理解能力。
(四)學生自學:
給學生明確自學的要求為:參閱預習材料,借助工具書和課本的注釋,通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劃上線;能小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自學,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更為熟悉,也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疑難所在,為后文的師生互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五)導讀課文:
逐段導讀課文,并結合學生的自學,讓學生逐段提出問題,再由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適當點撥。(具體內容略)
通過這個步驟,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譯課文,同時達到能基本背誦課文的目的。
(六)總結課文:
首先是理清課文的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并劃分層次,通過討論法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部分(第1段):問
第二部分(“子路率爾”——“吾與點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評
(如果分兩層,將一、二合為一部分也可以。)
其次是研討性學習:
1、 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價并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謙虛——嘆之
公西華:更謙虛——惜之 曾皙:灑脫——與之
對求、赤兩人的評價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結合課文內容,其實并不難。
3、 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這是一個很難讓學生理解的問題,因為曾點的“志”從字面上看,不過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參就這樣翻譯的),其他三人都是從如何治理國家的角度來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們回答他們的政治理想,所以“與點”是令人費解的。弄清這個問題,對全文的理解會有一定幫助的。
當然,人們已經從積極或消極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做過不少分析,這里姑且不論。 讓 [4] [5] 們先來剖析曾點的回答吧。
“莫春”,陰歷三月,即陽歷四月,從氣候上看,北方(魯國,現山東境內)的天氣還是比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恐怕難以解釋得通吧? 何謂“舞雩”?魯國的祈雨臺。∈悄茈S便上去的地方嗎?王充在《論衡》中解釋曾點的所述是一種祭祀儀式,即舞雩的儀式!抖Y記》中也有解釋:“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曾點講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領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從而進一步實現他的治國理想。
下面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愿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贊賞呢?
4、你贊同誰的說法呢?讓學生各抒已見。
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再次是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1、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用法(多媒體展示,略)。
2、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即“則以何哉”,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3)、浴乎沂——介詞結構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為國以禮——介詞結構后置:即“以禮為國”,用禮來治國。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又能啟發學生結合現實來思考,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七)鞏固練習:
1、解決課后練習(二)、(三)。
2、背誦課文。
3、課外閱讀《論語》中的一篇,做好筆記,準備同學間相互交流。
以上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內所學知識,也能進一步突出教學重點,
第3題的設計意在使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以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附:板書設計
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孔子評志
如或知爾,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哂之 (以其言不讓)
則何以哉 且知方也 (直率、自信)
求,爾何如?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嘆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謙虛)
赤,爾何如? 公西華:宗廟之事,如會同, (惜之)非諸侯而何?
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更謙虛)
點,爾何如? 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與之)吾與點也。
(灑脫)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它是一篇說明文。作者葉圣陶先生沒有按照常見的空間順序,而是采用了由總到分的說明順序介紹了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征,使讀者隨著作者那贊賞和眷戀的筆觸領略了人工營造的優美園林所體現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據教材編輯意圖,初中第四冊的.閱讀教學,主要是聯系生活,著重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而作為本單元的重點課文的《蘇州園林》,編者把它編排在單元之首,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因為說明文這種體裁學生在初一時就已接觸過。(如初中第二冊第三單元)所以,對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又可以獲取新的知識,它對本冊的第二單元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因此,從教材的編排位置來看,它體現了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的教學規律,從而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為初二的學生,已完成了從小學到初中的銜接與過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正逐漸形成,說明文已學過一個單元,有了一定的說明文語感,同時也初步掌握了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如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等,但仍需繼續加強鞏固提高。
據此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掌握生字詞。
B、整體感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
D、掌握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
E、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2、能力目標:
A、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B、培養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賞析品味文章、段落、語句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主要特色,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以及對祖國秀美園林、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B、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教學重難點:
《蘇州園林》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征的優美的說明文。它介紹的不是蘇州某個園林的情況,而是所有園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紹某個地方的說明文那樣按照游覽的路線進行敘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礎上從全局到局部,從大的顯眼的事物到小的不顯眼的事物,分項進行敘述。據此,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本文的總分結構特點和說明順序。由于本文作者葉圣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時他是蘇州人,對蘇州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從他曾說過的“想童年時常與窗侶嬉游,蹤跡遍山徑樓廊汀岸”兩句中就可知曉,正因如此,他才寫出《蘇州園林》這樣極富特征而又語言生動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為老師,必須努力改進課堂教學!短K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說明文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讀,所以應采用“誦讀法”,讓學生在誦讀中提高品味語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準備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學習,懂得發現問題,然后采用“探究學習法”,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學習方法,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結構,并稍加點撥在閱讀和仿寫中學會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而學寫簡單的說明文。
此外,蘇州園林之美,聞名全國,譽滿世界。在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借助課件將一幅幅蘇州園林的美景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直觀感,便于理解課文。同時,根據課文內容和初二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分析理解本文的內容及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圈點評析,幫助學生找出中心句、說明方法等,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多角度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讓他們養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確定以下學法指導:A、預習課文的方法。B、朗讀文章的方法。C、質疑的方法。D、賞析品味語言的方法。
對于本課的教學時數,擬兩課時完成。
三、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激趣導入:先讓學生與我一齊背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北惩陠枺骸爸肋@首詩描寫的是哪兒的景色嗎?”明確:杭州西湖。然后再飽含激情地說以下的話:同學們,如果有一個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個地方見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設計;如果這個地方可以融精致優雅、簡潔古樸、落落大方于一體;如果可以在這里看到奇山異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凈深幽——那么,這個地方會是哪里呢?(稍停頓時一下,讓學生猜一猜。)對,一定是蘇州園林。
確實,蘇州園林之景,如詩如畫,無不令人心向神往。讓我們一起走進《蘇州園林》,跟隨葉圣陶先生去領略那蘇州園林醉人的勝景吧!(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課件一)(這一導語的設計,以優美的語言描繪蘇州園林,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蘇州園林的向往之情,從而使學生愉快而主動地走進文章的畫面中。)
2、板書課題、作者,然后讓學生介紹所了解的作者的情況和寫作背景。(這一環節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因為初一時已接觸過葉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讓學生介紹作者,應不是難事,如忘記,可適當提醒。)
3、抽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有助于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請學生說說學習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明確:說明對象及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等。
(二)、自主學習,內容呈現,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讀準字音。
2、以導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課文,比一比看誰復述得最好,不能復述的地方做上記號,別人復述時注意聽。學生復述后,教師應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3、朗讀課文,注意語感、讀書的節奏、感情的抒發。
(三)合作學習,師生互動:
1、讓學生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的共同點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請學生將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討論研析,教師巡視給予點撥引導。
3、學生畫出描寫蘇州園林美景的語句,共同欣賞。
(四)探究學習:思考題:
1、蘇州園林給作者的總體印象是什么?
2、蘇州園林有什么整體特征?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3、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蘇州園林?
4、劃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與前文有何密切關聯?
5、文中多次提到繪畫,把繪畫和園林建筑聯系起來,以繪畫原理分析園林建筑,或以園林建筑印證繪畫原理,請圈出本文有“圖畫”之意的詞,然后再試從課文中找出幾處例子加以簡要說明。
。▽W生邊回答,教師邊歸納板書。1、2、3題難度不大,估計學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盡可能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回答,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4題前一問題容易解決,關鍵是后一問題,先選兩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這一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從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總后分的結構展開的,條理清晰。5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圈點勾畫,討論后再明確。)
(五)賞析品味語言:
1、完成練習二,讓學生懂得寫說明用詞既要準確,又要生動。
2、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并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六)質疑:
愛因斯坦說:“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本題就是要讓學生各抒已見,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币痪渲械摹奥又迸c“薔薇木香”搭配不當。
(七)小結:
1、讓學生說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收獲。(葉圣陶先生說過:“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薄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學生自己說出自己的收獲,那么他們也就懂得了學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師小結見板書。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藝術的整體特征,說明順序合理,說明得當,既突出了被說明事物的特點,結構又顯得清晰有序,實在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顯示了葉圣陶先生駕馭復雜事物的非凡筆力。希望同學們在領略蘇州園林藝術美的同時,借鑒作者說明的技藝,力求學以致用。(板書的設計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學重點,體會抓住事物特征說明事物,再現總分的結構形式。)
(八)遷移訓練:鞏固知識,學以致用。
出示課件四:
1、仿句訓練:“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講究……講究……講究……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要求:仿照本段,利用總分總的格式寫一段話,要求分說用一組排比句。
2、運用你所學過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簡單介紹你經常使用的一種文具,要求說出它的特點。
(九)作業:課后查找有關中國園林的圖片和資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賞。
附板書: 蘇州園林
亭臺軒榭的布局 (分) (總) (分) 角落的修飾
假山池沼的配合 圖畫美 門窗的圖案
花草樹木的映襯 (主) (特點)(次) 色調的處理
近景遠景的層次 順序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五篇】相關文章: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5篇06-08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四篇05-30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6篇05-29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集錦6篇07-17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錦集八篇07-17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范文集合九篇06-21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八篇06-14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合集8篇06-09
【推薦】語文說課稿初中三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