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說課稿(集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說課稿1
摘要:《浮力》一課,是前面學過力學知識的延伸與擴展,是初中力學部分的重點與難點,也是中考的熱點知識。它綜合運用到了各方面的知識,如,力的測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壓力、壓強等重要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學生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學生探究實驗、教師講解分析等手段進行教學。
關鍵詞:浮力;中考熱點;實驗
一、引課采用生活實例激起學習的興趣,多媒體開闊視野
在引入新課時,通過把乒乓球、木塊、泡沫、空礦泉水瓶等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分析這些物體為什么會漂浮在水面上?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遼寧號、飛艇、熱氣球、潛水器等圖片,知道不僅在液體里面有一個向上的力,氣體中也有一個向上的力,引出本節要講的知識——浮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不斷地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二、采用學生實驗,播放視頻資料,演示實驗,教師講解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1.感知浮力的存在
學生提前準備水盆,給每個小組一個易拉罐,學生對實驗都比較興奮,不由自主地想動一動它。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想不想體驗一下,我們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空礦泉水瓶,慢慢向下壓,體會手的感覺。在體驗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實驗后,學生很自然地得出答案。(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
2.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體驗浮力存在時,也體驗到浮力的大小。漂在水面上的物體有浮力,下沉的物體有浮力嗎?由此,引起學生討論,自然引出演示實驗。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對學生提出為什么示數變小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變小的原因是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淺入深,循循善誘,通過常見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知道測量浮力的方法,F浮=G-F拉。
3.浮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播放視頻,把一個用橡皮膜包裹的長方體框架浸沒在水中,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左右前后凹進的程度,學生會發現前后左右是一樣的,上下是不同的。
其次由老師講解;為什么四周相同,上下不同?因為液體內部存在壓強,深度不同,壓強不同。(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分析)上表面深度小,壓強小,壓力也小(面積相同),所以液體對上下表面壓力不同,浮力產生的原因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最后演示實驗驗證浮力產生的原因,將一只塑料可樂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內,從上面倒入水,觀察到有少量水從乒乓球與瓶頸縫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直到水倒滿后,乒乓球還沉在水底沒有浮起來,因為乒乓球下部沒有水,所以沒有受到水對其向上的壓力,只有水對乒乓球豎直向下的壓力,所以乒乓球始終沉在水底。當用手指堵住瓶頸的出水口,使水慢慢流下并注滿后,由于乒乓球的下部有了水,所以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由于乒乓球所受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所以乒乓球上浮。
三、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實驗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合作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學習,提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學生開始猜想,總結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出幾個問題。(初二學生猜想是不全面的,問題中有老師自己的引導。)(1)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是否有關?(2)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質密度大小是否有關?(3)怎樣判斷浮力大小與物體形狀是否有關?……給學生提供以下參考實驗器材:溢水杯、燒杯、彈簧測力記、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銅塊,以及塑料塊和橡皮泥等。提示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然后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實驗結論。
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地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節課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這樣層層推進,分散難點。
初中物理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ǎ玻┠芰δ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篎浮>G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P178 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3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教材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好的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師更好的傳授知識。)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蘇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3章《光現象》第4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的內容是通過探究實驗得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和平面鏡成像的應用,本次說課內容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本節課內容是光學部分的重點知識,在整個光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覺得一個優秀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不僅要在課前有一個良好的教材分析,還要對所教授的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分析和把握。)
二、學情分析
初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并且動手操作能力強,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會先通過小實驗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探究實驗為主,加強直觀教學。
(海燈會給行駛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指明方向,明確教學目標也可以讓整個課堂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根據新課標理念,以學生學會、會學、樂學為三個維度。因此我指定了三維教學目如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過程,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本著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過程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
五、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實驗法
(在確定了以上的內容之后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我會進行如下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首先,在導入環節,我會進行演示實驗,在茶色玻璃板后放置一支蠟燭,然后向杯中倒水,讓學生觀察蠟燭在水中“燃燒”現象,并提問學生其中原因,使學生產生疑問,引入本節課課題。
意圖:我通過演示實驗導入,實驗現象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內心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并為后面做好鋪墊。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首先我會講授平面鏡的定義,并提出問題:平面鏡的成像有何特點。然后讓學生回顧平時照鏡子時的情景,進而猜想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可以猜想到像的位置在平面鏡后,物與像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然后我會引導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并提問學生:如何確定像的位置和如何比較像的大小,學生根據問題可以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然后我會給學生發放實驗器材,包括:兩個相同的棋子,玻璃板,方格紙,刻度尺,鉛筆。之后我會引導學生根據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我會根據學生討論的實驗步驟,讓多組學生進行交流討論,最終得到大致方案為: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觀察像在鏡前還是鏡后;再將另一個棋子B放到鏡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然后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實驗結束后,我會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總結實驗結論,我會解釋虛像的定義,進而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然后提問學生解釋導入時小實驗的疑問。
意圖:這一部分的知識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在講解的過程中采用探究實驗的方式進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
接下來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如何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畫出平面鏡所成的像,學生思考后進行回答,之后我會進行糾正補充。
意圖:這一部分的知識較為簡單,通過學生的思考可以想出大致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接下來是鞏固提升環節,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讓學生讓學生畫出用對稱法畫出字幕“B”,“F”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
最后在小結作業:我會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布置的作業為讓學生課后思考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
意圖:總結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本節課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還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布置作業可以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七、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我主要采用提綱式的板書,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
初中物理說課稿4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了什么)了解、掌握、認識......
(2)過程與方法:經歷(通過)對......的探究過程,初步學會......,提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學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意識。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概念的理解及其應用、實驗探究。
難點:新概念的理解、總結實驗規律、各種規律的靈活應用。
3.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常用的導入方法實驗導入、聯系實際導入、直接導入)
采用聯系實際導入法:講述游樂場激流勇進的過程,提出問題:小車沿著軌道下滑的時候,它的速度是怎么變化的?導入新課:用平均速度的知識來解決。
(2)新課講授(知識點條理清晰的呈現)
①簡單講解本節課基礎知識點。
、跉w納總結該課題中的重點知識內容。尤其對該注意的一些情況設置易錯點,進行強調?梢栽O計分組討論環節。
、弁卣寡由,將所學知識拓展延伸到實際題目中,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在新授課里面一定要表現出講課的大體流程,但是不必太過詳細。
(3)鞏固練習
練習題一
練習題二
(4)小結作業
、僬垖W生代表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诓贾谜n后作業。
4.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5
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教材有三大特點:
內容重要、教學要求高、教學容量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
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3)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
2)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3)經歷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4)創新素質培養:培養學生根據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作能力。
三、教學重點: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四、教學難點:光的反射規律在實際中的應用,鏡面反射、漫反射的異同點及應用。
五、教學用具:激光手電筒、白紙板、平面鏡、牙簽、自 制課件
六、教材處理:
針對這堂課的要點,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我對概念和規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來完成,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實驗探索"的教學方法,在實驗設計上有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學生演示實驗,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對比實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年齡小,經歷探究的次數有限,實驗時容易被器材吸引,丟棄探究目的,更談不上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所以,我巧妙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驗,實實在在地的體驗探究光的反射規律,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引入
二、新課學習
三、歸納小結
四、反饋練習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一、新課導入
在物理中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如復習導入、小實驗導入、物理小故事導入等。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初二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采用"實驗現象—問題"導入的方法。我在這一環節設計中,采用了同學們都熟悉的現象。在陽光強烈的時候,調皮的同學會用鏡子、表等晃出一個亮斑,這是什么原因呢?結合光沿直線傳播引導學生觀察光的走向,同學們能夠從墻上的光斑發現光的這個特點。從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二、新課學習
1、從觀察中得出概念
2、從實驗中得出規律
3、從動手中發現問題
4、從對比中加深印象
1、從觀察中得出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避免了讓學生死記概念,從觀察現象中得出"一點、二角、三線",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學生從被動的學,變為生動活潑主動的學,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用激光手電筒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點。
并用課件演示過程。
2、從實驗中得出規律:
能否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并解決問題,這正是目前探究教學中最薄弱的環節。究其原因,是教師習慣于設定程序,讓學生去做。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對于"一點、二角、三線"這六個名詞進行分析,學生根據數學知識,會想到一些關于面、角聯系,學生隱約形成了探究問題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我們應該如何去做,要想證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需要什么條件,證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驗證什么物理量。明確探究總思路。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倒主體的位置上,培養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歸納概括的能力,這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環節。演示同時,可以做出光線與水平面成45°、90°時,讓學生觀察特殊光線的特點。
演示三:用激光手電筒對光的反射三個規律進行演示
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緊接規律之后設計了反射光路圖的畫法。通過例題使學生對光的反射定律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給出學生相應的練習,鍛煉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學生對于自己所畫出來的光路圖會有很大成就感,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練習:(由課件顯示)
3、從動手中發現問題:
在學習過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緊接著提出了如果光線沿著反射光線射入會有什么現象呢?這時,我提出讓學生來演示這一過程,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了讓物理更貼近生活,可以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類似的現象。如你在一塊鏡子中看見某同學的眼睛,那么某同學也能看見你的眼睛。同時我還提出有關隱形人這一話題,讓學生課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學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從對比中加深印象:
從這里引入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紙板上垂直插入幾根牙簽引導學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點時,反射光線有什么特點?隨后將紙板隨意彎折,這時同學們會發現法線不在平行,引導學生想象當入射光平行射到個入射點時,反射光線的方向有什么特點?并總結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異同。對生活中的黑板反光、電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現象用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進行解釋。
演示五:用鏡子和白紙反射太陽光
三、歸納小結:
通過以上的探究,讓學生總結這一節課的內容,強調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通過學生小結,加強了對規律的理解,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新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培養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一、光的反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表面時,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質的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規律:
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都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討論得出結論。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識與生活及自然現象的密切聯系,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運用光的反射知識解釋現象,說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也存在不足之處,由于時間和器材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充分動手,沒有讓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問題。在以后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連接師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串聯和并聯》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五章第3節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敘述了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特征,是在學習了電路和電路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又為之后電學內容,歐姆定律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要上好一堂課,不僅要掌握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所面對的學生。
我所面對的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之前也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構成,會畫簡單的電路圖,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他們對電的認識僅限于電器的使用,缺乏對電路的分析,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會給更多機會請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連接和研究電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把握和對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學會連接簡單電路。
2.過程與方法:通過串、并聯電路實驗的探究,培養學生分析,觀察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體會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難點】:串,并聯電路的連接與識別。
五、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節課采取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自主探究法和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教學的一切活動必須以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理念,我將本節課分為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等四個環節。
1.新課導入
我將采用多媒體課件創設生活情景進行導入,展示夜晚的都市,美麗的街景和閃耀的霓虹燈,請學生觀察說出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電路結構和用電器,同時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的電流和電路的構成,電路圖等知識。進而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思考這復雜多樣的用電器是如何連接到一起,能否畫出電路圖。”引發學生思考交流,順勢引入本節新課串聯和并聯。
通過圖像生動介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課堂教學充滿新奇感。
2.新課講授
在新課講授環節,我將分為串、并聯電路的認識,串、并聯的特點和家庭電路三部分展開。
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動手連接電路來向學生介紹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自行連接電路來使兩個小燈泡同時發光,之后我會把連接成功的電路拿到獎臺上進行展示,并對其進行分類,這時學生會發現所有電路被分為兩個類型,進而向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定義。即兩個小燈泡依次相連,然后接到電路中為串聯電路。而兩個小燈泡的兩端分別連在一起,再接到電路中為并聯電路。同時并介紹在并聯電路中兩個電路共用的部分叫電路,單獨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接著請學生根據實物圖,利用上節課學習過的電路的構成,把串、并聯電路的電路圖畫到黑板上,其余學生拿著草稿紙上進行。
之后我會根據學生所畫的.電路圖,再一次對串并聯進行介紹。順勢過渡到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探究。我將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首先讓學生按照黑板上的串聯電路。圖連接實驗器材,這時我會向學生說明在電路連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先斷開開關,再連接電路。之后,我會讓學生觀察并記錄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對用電器的作用改變開關位置時,開關對用電器的控制是否改變。在等整個過程中,我會不斷巡視小組實驗,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實驗,進而得出結論:在串聯電路中,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而改變位置,并不影響它對用電器的控制作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同樣的方式對并聯電路進行探究,最終自主得出結論:在并聯電路中,干路開關可以控制所有用電器,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用電器。
最后,在生活中的電路講解,我會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電路和用電器的連接方式,來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電路,并請學生也舉出一些自己熟知的例子。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物理。
3.鞏固提高
在應用新知環節,我會展示具體例題,如: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不同的電路圖,請學生判斷電路是屬于串聯還是并聯。經過學生思考作答,把知識運動到具體題目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4.小結作業
對于小結我會采用問答的方式,請學生結合板書談談本節課的收獲。這樣既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回顧和記憶,又鍛煉了他們總結和概括的能力。
之后我會設置不同困難的作業,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找一找生活中存在串、并聯電路的例子,并試著畫出電路圖。這樣以便照顧到不同的學生,同時也結合生活,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學以致用。
以上便是我整堂課的教學過程。
初中物理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第二,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電功率計算;
第三,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電功率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學習了電功之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電學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掌握。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電功率的研究為了解用電器的性能和安全用電、測小燈泡的電功率等知識奠定了基礎。電功率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用電器上的銘牌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
2、通過實驗探究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培養學生尊重事實、探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正確建立電功率概念,并會用電功率公式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計算;正確理解“額定功率”,會區分“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電功率知識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也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視頻、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邊講邊練及時鞏固。通過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教室電能表的轉盤,有時慢悠悠,有時急匆匆,這是為什么呢?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在只開三盞電棒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和教室所有電棒都開時電能表指示燈1分鐘閃動的次數。
教師提出問題:兩次的“次數 ”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可以回答出:不同,這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課。這里滲透了比較的科學方法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目標導學:
一、出示目標,學生閱讀:
1.知道電功率的定義、物理意義、單位.。
2.理解電功率和電壓,電流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能理解和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4.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學生閱讀“目標”后,不僅明白了本節課要解決哪些問題,同時對本節課的重難點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出示提綱,學生結合提綱獨立自學課本72---73頁內容。
(一)、電功率基礎知識: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義: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單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換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電功率計算:
家用普通手電筒的電壓是3V,電流是50mA,它的電功率是多少?
(三)、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額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電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際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燈泡上標有“PZ220----60”字樣,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師生共同評價:
1、學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學生用紅色粉筆圈出展示的錯誤并改正;
3、教師點評。
在這里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展示空間”旨在培養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看似平淡,實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質疑釋難:
1、教師提出問題:燈泡在不同電壓下發光的亮度是一樣的嗎?其電功率是不變的嗎?
2、學生觀看視頻材料。
3、請同學們利用自己桌上的實驗器材做實驗,體會小燈泡發光亮度與功率的關系。
4、用電器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關系(在學生觀看視頻材料和進行實驗的基礎上,自己完成):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U額P額___P實燈泡發光_____
U實
這是本節課的高潮所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先讓同學們觀看一段燈泡亮度與燈泡電功率關系的“視頻”,初步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然后再讓同學們動手“分組實驗”再次感性體會燈泡亮度與功率的關系,既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驗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學生通過觀察和分組實驗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用電器正常工作的條件應是什么?.用電器的工作情況是什么決定的?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解決,對同學們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確使用用電器做出了科學指導。
電功率知識的綜合性強,根據用電器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求電阻、在給出實際電壓(或實際電流)的基礎上求實際功率、在已知電功和電功率基礎上求通電時間等都是在考查同學們在解決物理實際問題時能否“依靠公式”展開思維。所以,我以課本例題為依托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用一個標有“PZ220---1100”字樣的電爐燒水。若此時家中的實際電壓為200V。這個電爐的電阻是多少?此時該電爐的電功率是多少?1.8KWh電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長時間?
(五)反饋檢測:
1、電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電功率,它是反映電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它的單位是_________。
2、關于電功和電功率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電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電流做同樣多的功,用的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C、電流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時間內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過學生對這兩道題的訓練,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功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使教師的教學做到心中有數。
3、小明利用電能表和秒表測量某用電器的電功率,當電路中只有這個用電器工作時,測得15min內消耗的電能為0.3kWh,則這個由電器可能是( )
A、電視機 B、白熾燈
C、電冰箱 D、空調器
這道題的設計既考查了同學們對電功率公式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新課程理念。
教后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電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的電功率計算,并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其電功率的關系。本節課我是按我!拔宀綄W”的模式設計的。這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物理課堂應以著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為目的”的新課程理念。從教學流程看,本節課“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的積極性始終被充分調動。尤其是在體會用電器工作情況與電功率關系時,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出現了一個高潮。但是,由于本節課容量大,教師留給學生的時間略顯得不足。
初中物理說課稿8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溫度計》。下而,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四個方面
。ㄒ唬┙滩牡匚患白饔
《溫度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皽囟取笔潜菊轮R結構的核心,“溫度”和“溫度計”不僅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于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因此,教材通過圖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過實驗發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溫度計是學生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測量工具,溫度的測量作為預備性知識和學生學習本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ǘ⿲W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我以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溫度計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能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學會使用體溫計。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節內容和現在甲流感較為嚴重的實際情況,我擬訂本課的重難點為:
1、重點: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和學會使用體溫計
2、難點:攝氏溫度的理解和體溫計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我選擇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覺水溫的高低與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中我用實驗法,在自制溫度計中用到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三、學法分析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通過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過程
。ㄒ唬、導入新知
首先來我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教科書章首圖——霧凇,從這幅自然景觀,引入學生面對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觀,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在別的的地方沒有這種景觀?樹上的白色物質是什么?它是怎樣變成這樣的?再舉例子:冬天從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邊會變成冰,說明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也說明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幾種狀態之間轉化。
要想弄清楚剛才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就得先弄清楚物質有幾種狀態,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轉化的,所以就導入探究的主題第四章:物態變化。由剛才所提出的霧凇,水變成冰的原因是什么呢?都與溫度有關,這一章的探究就從學生所熟悉的溫度和溫度計開始。
(二)、探索新知
1、溫度
讓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身邊的哪些物體溫度高?哪些物體溫度低?從例子中分析溫度高的是我們感覺它熱,溫度低的物體是我們感覺它冷。從而可以看出用溫度可以表物體的冷熱程度。
2、攝氏溫度
我再讓學生能否舉出某個物體具體的溫度,比如某個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是什么溫度。然后叫學生上黑板寫出他所舉的例子并讀出來。從學生寫的某物體的溫度中分析數值和單位引入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沸水的溫度為100℃,在0℃和100℃之間有100個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過舉例早晨看到固原日報中說今天最低氣溫—8℃,寫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如何讀這個溫度。說明有比0℃低的溫度,所以就讀作零下××℃。再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自然界千差萬別的物體的溫度。
從這個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種物體的溫度,可是這是怎樣得到呢?難到是只憑感覺判斷的嗎?憑感覺判斷溫度可靠與準確嗎。詢問學生冬天用手摸戶外的鐵塊與木塊感覺一樣冷嗎?學生有一點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發燒到多少度嗎?并且現場叫學生體驗課本中4.1—1實驗說明要準確判斷和測量物理的溫度,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3、溫度計工作原理
從我和學生一起設計的溫度計開始,先用它比較兩個燒杯水溫的不同,能比較出來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但是我們還不能滿意,如何改進能測出水溫的值?細管上加刻度,關鍵是怎么加刻度,結合前面攝氏溫度的規定,在這兒得到了應用,并講述分度值和量程。
4、溫度計結構與種類
從我們自己設計的溫度計與現實物各種溫度計觀察,并結合多媒體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識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構造。
5、溫度計的使用
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課本的兩個想想議議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
6、體溫計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學生對體溫計也有一定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溫計,更加深刻地了解體溫計的結構特點、基本性能和使用須知,并比較體溫計與實驗用的溫度計的異同,讓學生學會使用體溫計。
。ㄈ、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最后從小資料中知道有些物體的溫度可達幾千攝氏度,那么可以用這些溫度計測出來嗎?不行,今天所學的是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為了測量它們,科學家們又發明了其它的一些溫度計,讓學生下去閱讀科學世界進行了解。
(四)、布置作業
為了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必須設計相應的作業。因此,我設計的作業是“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題及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乃幍牡匚慌c作用
《質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質量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與我們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為進一步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作了重要的準備,并且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個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們實驗的能力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ǘ┙虒W目標
根據《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們現有的知識水平,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質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并能正確進行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而且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改變
。3)了解常見的質量測量工具,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形成對質量概念的初步認識
。2)通過觀察和操作,學會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確地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托盤天平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自覺遵守操作原則的良好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的原則,以符合初中學生們的認知規律。
。ㄈ┲攸c和難點
質量知識是今后學習密度、重力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但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比較復雜,生活中不為學生們所熟悉,因此我確定了以下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質量的概念和屬性,托盤天平的使用
2、教學難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們好奇心較強,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問題的能力,但思維方式還是比較形象,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維過程。對于托盤天平的使用,動手操作學生們基本可以完成,但對于為什么要這樣使用還會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將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三、教法分析
為突出重點,本課以引導性提問發現法為主線,以提問拓展學生們思維,用引導讓學生們逐漸靠近問題實質,結合比較法,最終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并得出結論;為突破難點,采用多媒體演示法,以生動的感觀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并用實驗探究法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用反饋練習法檢驗所學知識及鞏固所學內容。
四、學法分析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的是創造型和開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了能讓學生們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高學生們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煉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們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我的上課,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分類比較導入新課 討論交流激發興趣 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巧記妙學掌握重點 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分類比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學生們活動,將課件上出示的圖片:鐵錘,小木塊,鐵釘,桌子等物體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理由,從而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結論;接著引導學生們比較鐵釘和鐵錘、小木塊和桌子同類物質所含的物質多少不一樣,引出質量的概念。
2、討論交流激發興趣
小組討論說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質量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通過閱讀書本109頁的小資料,讓學生們觀察分析“大象質量是成人質量的多少倍?”
隨后小組交流:
1、一張郵票的質量為50
2、一枚硬幣的質量為10
3、一個中學生們的質量大約是
4、一頭大象的質量約5
使學生們對質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認識,從而構建具體的質量量級觀念。
3、小組合作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為了攻破這一難點,我將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
(1)通過自主學習,觀察天平,說出天平的結構名稱及作用;
。ㄍㄟ^學生們觀察討論學習天平的結構,培養學生們的觀察能力)。
。2)學生們分組實驗動手操作,討論天平的使用方法;
。ㄓ懻撎炱绞褂脮r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們,體現學生們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教師總結天平使用的步驟:放、撥、調、測、讀、收。
。ㄒI學生們進行實驗操作測量身邊一些小物體的質量,并通過討論、交流和協作,使學生們能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并突破教學重點。)
4、巧記妙學掌握重點
通過順口溜,幫助學生們記憶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將游碼左移“0”
再調螺母反指針,左放物體右放砝
讀準質量收完備,三點注意要記清
5、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例1:(1) 對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進行調節;先將游碼放在標尺 的 刻度線處。當天平平衡時,所用砝碼和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如圖所示,則銅塊的質量是 。若發現指針在分度盤中央的左側,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調節。(2) 用調節好的天平稱銅塊的質量:把銅塊放在天平的 盤內。
例2:使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物體應放在天平_________盤,測得盛有水的燒杯的質量如圖所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為________g.
初中物理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本節課研究磁現象。在同學們認識磁場后,下一步自然應使學生了解磁場的性質及對磁場獲得感性認識,而教材在介紹完磁場后接著從定量的角度介紹磁感應強度,為此將教材第三節的內容提上來先行介紹。通過演示實驗、巧設問題、歸納總結,使同學們掌握磁場的圖示方法和右手定則。
因本版教材的設計原因,教學過程中要對概念做出明確的定義。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場的來源。
3、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會用磁感線描述磁場。
4、知道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會用右手定則。
過程與方法:
1、觀察磁鐵吸引不同材質的硬幣,演示奧斯特實驗,回顧指南針,使同學們對磁性有感性認識,進而了解磁場的來源。
2、介紹奧斯特,使同學們認識到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3、觀察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展示磁傳感器示數的正負使同學們認識到磁場具有方向性。
4、磁場對電流、電流對電流的作用等演示實驗。
5、觀察常見的典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歸納總結其規律,并且體會引入磁感線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磁場來源的了解,使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多樣性,養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介紹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1.5萬噸白銀所制電磁鐵,使同學們了解人類可以利用所學知識改造自然。
3、 回顧磁場性質的研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
4、 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發現并利用地球周圍的磁場,介紹阿爾法磁譜儀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體,激發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情況。
2.難點:安培定則涉及的空間思維是本節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本節課采用演示實驗和協作實驗,巧設物理情景、適當時機巧妙設問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邀請部分學生協助老師做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再通過隨堂檢測,進行鞏固。
學法:
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及設想
、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3分鐘)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
1、電荷間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觸?
2、電荷間是如何產生作用力的?
3、電場的基本性質及如何形象地表示電場?
4、電場線的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 新課教學
1、什么是磁性:(3分鐘)
演示實驗1:磁鐵吸引硬幣。(展示磁鐵不同位置吸引硬幣時硬幣奔向磁鐵的快慢)
演示實驗2:磁鐵能使小磁針轉動。(展示不同位置處小磁針轉動的方向和快慢)
。ㄡ槍σ韵聦嶒灛F象提問)
利用PPT文件展示問題。
【問題】磁鐵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幣?
【學生答】 五角硬幣是鐵質的壹角硬幣不是鐵質的。
【問題】磁鐵吸引鐵質硬幣是不是需要與硬幣直接接觸?磁鐵使小磁針轉動時需要不需要與小磁針直接接觸?
【學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觸。
【問題】根據實驗現象,不同位置處小磁針(硬幣)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學生答】不同,在磁鐵一端時大。
【問題】磁鐵與直接接觸的硬幣(小磁針)之間是通過什么發生相互作用的?
【學生答】 磁場。
【實驗現象】
1、能夠吸引鐵質的五角硬幣而不能吸引鋁質的壹角硬幣,對鐵質硬幣,在磁鐵的不
同位置處硬幣奔向磁鐵的速度不同。
2、磁鐵隨小磁針轉動,磁鐵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針轉動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義: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稱為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稱為磁極。
2、磁場的定義:(4分鐘)
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電荷間通過電場產生相互作用,那么,磁體和電流的周圍是不是也存在磁場呢?磁體間、電流和磁體間則通過磁場產生相互作用。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實驗說明電和磁是相互聯系的。既然電流的周圍存在磁場,對磁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那么磁體對電流會產生力的作用嗎?電流與電流之間有沒有力的作用?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3:通電導線與磁體通過磁場發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通電導線的放置方式) 演示實驗4: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的方向)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通過上述實驗表明,除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如何作用?異向電流之間又如何作用?
【學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電流之間相吸引,異向電流之間相排斥。
【問題】電場的基本性質是什么?你能不能類比出磁場的基本性質?
【學生答】電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實驗現象】
1、通電導線也能使小磁針轉動。
2、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
結論:磁體與磁體間、電流與磁體間、電流與電流間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來傳遞的,所以電流具有磁效應。
請同學們類比電荷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得出結論:
所有的與磁現象有關的相互作用,都是通過磁場發生的,
定義:磁體或電流周圍存在一種特殊物質,能夠傳遞在磁體與磁體之間,磁體與電流之間,電流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特殊的物質叫磁場。
磁場的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極或電流產生力的作用。
3、磁場的(3分鐘)
通過演示實驗1與演示實驗3與指南針請同學們總結磁場的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磁場的來源有哪些?
磁鐵并不是磁場的唯一來源,電流也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介紹:斯特金、阿爾法磁譜儀、1.5萬噸白銀磁鐵。
4、磁場的方向(4分鐘)
演示實驗5:小磁針在不同位置時小磁針北極的指向(請同學們注意小磁針兩極的顏色) 演示實驗6:磁傳感器在磁場中不同位置的示數(請同學們注意磁傳感器示數的正負) (針對以下實驗現象提問)
利用PPT展示問題
【問題】 小磁針在磁場內不同位置時N極指向是否相同?
【學生答】不相同
【問題】磁傳感器的示數有正有負,正負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學生答】正負表示方向
【問題】請同學們類比電場方向的規定,試給磁場的方向做出規定。
【學生答】將小磁針的北極指向定為當前位置處磁場的方向。
實驗現象:
、傩〈裴樤诖艌鲋胁煌恢渺o止時北極(N極)所指的方向不同。
、诖艂鞲衅髟诖艌龅牟煌恢檬緮涤姓胸摗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現象類比電場方向的確定
結論:
1、磁場有方向。
2、通常將小磁針在磁場中北極(N極)受力的方向作為該點磁場的方向。
5、圖示磁場(20分鐘)
邀請同學們協助完成以下展示實驗,并提醒同學們注意空間結構
演示實驗7:條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8:U形磁鐵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下面兩個演示實驗特別提醒同學們注意電流方向,并注意觀察通電螺線管的內部
演示實驗9:通電直導線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10:單匝線圈周圍小磁針分布情況
演示實驗11:通電螺線管周圍小磁針的分布情況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圍的磁場分布情況(介紹哥倫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場) 針對實驗現象提問
通過PPT展示問題:
【問題】 通過以上幾種磁場周圍的小磁針分布情況,你認為磁場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還是雜亂無章?
【問題】小磁針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較密集?什么地方比較稀疏?
【問題】我們實際在處理磁場問題時,不能總是靠小磁針來表述磁場,請同學們想出一個辦法來形象化地表述磁場,該用什么辦法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想到了用磁感線來表示磁場,那么,磁場較強的地方和較弱的地方,磁感線應具備什么特征呢?
【問題】既然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一定規律,那么同學們所畫的磁感線是否也應該表述出來這個規律呢?應如何表述呢?
【問題】既然同學們提到畫有方向的曲線,那方向應該如何表示磁場的方向呢?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形成的曲線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斷?
【問題】請同學們觀察磁感線在磁鐵外部始于何處止于何處,內部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導線周圍的磁場分布規律,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來幫助你掌握通電導線周圍磁場的分布規律。
【問題】如何用右手定則判定通電直導線周圍的磁場呢?
【問題】請同學們根據通電直導線磁場的判斷方法,歸納出一種判斷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的判斷方法。
實驗現象:
小磁針均按一定規律分布呈現線狀。
請同學們回憶電場線的表述,并類比電場線設計如何表述磁場。
磁感線:磁感線是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曲線上每一點的切線方向表示該點的磁場方向。
磁感線的特點:
磁感線的密疏表示磁場的強弱,磁感線較密的地方磁場較強,磁感線較疏的地方較弱。 磁感線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斷。
磁場中的任何一條磁感線都是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到S極,磁體內部由S極到N極。
磁感線是為了形象地研究磁場而人為假想的曲線,并不是客觀存在于磁場中的真實曲線 電流的方向和磁感線方向之間的關系可用右手定則來判定。
四、課堂小結(3分鐘)
本節課通過演示實驗及同學們的歸納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磁性是指能夠吸引鐵、鈷、鎳等物體的性質。
2、磁鐵和電流均能產生磁場,地球周圍也存在磁場。
3、磁場具有方向性,規定小磁針N極受力方向為該位置處的磁場方向。
4、可以用磁感線來形象的表示磁場,磁感線是閉合的曲線,在磁鐵外部始于N極止于S極,內部始于S極止于N極。
5、常見磁場的磁感線分布圖。
初中物理說課稿11
光的折射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折射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現象》第四節的內容。本課題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為以后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維度:
(1)知識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通過實驗研究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對日常光現象的分析,對進行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教學重點定為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由于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將教學難點定為: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說學情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
三、說教法
基于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和學情的分析,采用以下的教法:講授法、實驗法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實驗演示,觀察分析,啟發對比,總結歸納得出規律。
四、說學法
基于對學情的分析和教法的選擇,選用以下的學法:觀察法。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系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問題導入
教師提出兩個問題:(1)均勻介質中如何傳播?(2)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繼而引出今天要學習另外一種光學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實驗探究
教師演示,引導學生來初步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幣,放在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剛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幣,再倒入適量的水,請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
【演示三】
演示光的折射,讓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多媒體演示)
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教師指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特別強調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光的折射規律,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提出問題〗
、僬凵涔饩,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谡凵浣呛腿肷浣堑拇笮£P系如何?
③隨著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墚斎肷涔饩垂直于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演示實驗。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儀演示:
、俟饩斜射入水中;
、谧屓肷浣窍劝l生變化;
③光線垂直射水中;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思考規律,得出結論。
、僬凵涔饩,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三線共面);
、谡凵涔饩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光線從空氣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芄饩垂直射入水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如果光從空氣進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質時,折射情況與上述相同。
【演示五】
、匐娔X課件模擬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關系。
改變入射角度,在電腦上直觀顯示及折射角度隨入射角度的變化關系。
復習: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專家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問〗如果光線從水中到空氣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繼續演示:
、诠饩從水中斜射進入空氣中
〖結論〗:
、俟鈴乃行鄙淙肟諝庵校凵浣谴笥谌肷浣,折射光線偏離法線。
、谠诠獾恼凵洮F象中光路可逆。
讓學生動筆畫出光折射的光路圖,并總結光的折射規律。
3、拓展應用
用光的折射解釋以下現象:
〖現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為什么會彎折[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現象二〗原來碗底的硬幣看不見,倒入水后卻能看到硬幣[學生討論,代表回答]〔利用電腦課件解釋〕
〔問〕我們看到河水的深度(視深)跟河水的實際深度那個大[利用電腦課件解釋河底變淺的原因]
〔講述故事〕在清澈見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戲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說,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請代表發言]
[提問]若從水中看岸邊的物體位置是變高了還是變低了。
4、鞏固練習
、傧聢D那個能正確表示光從空氣射向水中。
、谡埉嫵龉饨涍^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圖。
5、課堂小結
采用學生自主問答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這樣既有利于對于本節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又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布置作業
本節課布置的作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必做題,選用課本p67閱讀材料《海市蜃樓》,探究海市蜃樓的成因;二類是選做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作,選用一個小實驗,觀察壓在厚玻璃板下的圖像文字有何變化并用折射規律加以解釋。這樣設置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六、說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折射
1、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中時,傳播方向一般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質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上;
、谡凵涔饩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壅凵浣切∮谌肷浣牵
、苋肷浣窃龃髸r,折射角也隨著增大;
、莓敼饩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2)光從水或其它透明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4)人從空氣看到水中的物體是看到物體的虛像。
初中物理說課稿12
初中物理教科版說課稿:《滑輪》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通報版教材第一冊第十一章第四節《滑輪》。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并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杠桿聯系在一起。最后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孩子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孩子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倭私舛ɑ啞踊喓突喗M的作用。
、谀芊直娑ɑ喤c動滑輪,會用杠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贂M裝簡單的滑輪組。
、谂囵B孩子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孩子通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偻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孩子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谕ㄟ^交流與合作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
、叟囵B孩子樂于探索并善于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孩子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孩子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為主的多邊法教學。通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僖院⒆訛橹黧w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劾碚撀撓祵嶋H的原則。
、莒柟膛c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孩子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孩子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孩子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孩子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孩子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 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杠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著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后孩子思考并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后用課件提出如何連接滑輪組,讓
孩子在練 習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孩子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系。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孩子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孩子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孩子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谕瓿砂凑毡竟澞繕嗽O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于使孩子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13
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xxx版xx年級物理xx(上或下)冊第xx章第xx節《xxxxxxx》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xxxxxx和xxxxxx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xxxxxx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xxxx和xxxx等后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xxxx知識,了解研究物理問題xxxx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xx知識解決xx問題方法,培養學生xxxx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xxxxxxxxxxxxxxxxx
。ㄟ@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xxxxxxxxxxxxxxxxx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xxxxxxxxxxxxxxxxx
。ㄟ@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于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么知識,培養學生什么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并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xxxxxx,所以本節課重點是xxxxxx;而對xxxxxx知識,限于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xxxxxx定為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于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采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后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采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能力。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xxxx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采用類比法設計復習題:xxxxxxxx?(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采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xxxxxxxxxxxxx
問題2:xxxxxxxxxxxxx
問題3:xxxxxxxxxxxxx
(如:《浮力》一節預習題可設計為:
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xxxx;當它所受浮力小于所受重力時,物體xxxx;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xxxx在液體中,或xxxx在液面上。
2、一個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xxxxN.(g=10N/kg)
3、采用xxxx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辦法。
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xxxxN,受到河水浮力是xxxx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xxxx,它受到浮力xxxx,它排開水體積xxxx。(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潛水艇靠改變xxxx實現上浮和下沉?
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里充是xxxx。)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后,教師采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后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后本小組講解,其余小組聆聽并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
。ㄒ唬喊洋w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后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系是xxxxx,xxxx球密度最大。
問題
(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xxxx(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
。ㄒ唬簩W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系,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系,在這里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于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密度相聯系,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系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系。
問題
(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系,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系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于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于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里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系(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系),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于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獲,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獲,然后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后,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后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xxxx
初中物理說課稿14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電流和電路》。
一. 教材分析
《電流和電路》是新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第二節內容,本節課是學好電學的基礎,貫穿整個初中電學的教學,從前后聯系來看,學生在第一節學習了電荷的知識后,可以更好的理解本節課內容,而在本節課里學生要知道電流的形成和方向規定,電路的構成,能規范地畫出電路圖和識別電路的三種狀態是本節課的重要任務。為后面的電學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 學生情況分析
初中學生對“電”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但由于電是摸不著,看不到的,所以學生對“電”還是感到非常神秘,這為教師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前提;同時九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技能,觀察、實驗、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為本節課的探究實驗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學生還沒有真正地連接過電路,再加上年齡小,抽象思維較差,所以,在連接電路、理解電流的形成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使用多媒體來輔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三. 教學目標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電流的形成、電流方向的規定,能說出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能記住并會畫一些常用的電路元件的符號,會畫簡單的電路圖
。3)能辨別通路、短路和開路(斷路),并能說出短路的危害
2.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讓學生從現象中分析問題,總結規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電路連接、畫電路圖等基本技能的實踐活動中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通過對電池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能源的意識。
四. 重難點分析
重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知道電流的形成和電流的方向規定。 難點: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和根據實物圖畫電路圖 五. 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新課:
我們生活在電的世界里,也許你會感到它很神秘,為什么錄音機通電就能播放音樂,冰箱通電就能工作,這些看似復雜的東西實際都是由最簡單的元件組合而成,讓我們走進這個電的世界,利用我們手中的器材,怎么才能讓小燈泡亮起來?(激發學生興趣)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二)圍繞目標,展開探究
實驗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由于學生首次連接電路,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
。1)任何時候都不能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
。2)連接電路的過程中開關要斷開。在學生動手連接電路前,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本教科書中的實驗警示,并對他們示范,老師再一次提醒如果把電池的兩端直接連在一起,此時通過導線的電流會很大,會將電源燒壞。在學生做實驗時,要有科學的實驗習慣,必須有正確的實驗操作,先結合實驗的進程,規范實驗操作,(利用教師給出的一些器材即兩節電池、一個開關、一個小燈泡和一些導線來連接電路,小燈泡亮)
實驗結束后讓完成“燈泡亮”的學生展示電路,利用學生展示的電路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電流的定義、電流方向的規定,以及在電路中電源外部的電流方向。(在歸納過程中并運用多媒體展示導體中電荷的定向移動來輔助學生的理解)
然后,教師設問:“剛才連接的電路中有哪些元件?在教師引導下,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認識電路的組成及電路元件的作用。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驗,容易分析歸納電路的組成:電源、用電器、開關以及導線。并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生活中的各種電源、用電器、開關,同時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根據平時的觀察,列舉知道的用電器、電源、開關、導線,并說出它們的作用。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接著用多媒體展示電飯鍋內部的復雜電路,引出畫電路圖的必要性。(從日常生活的現象入手,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由于學生首次學習畫電路圖,所以對學生要求規范十分重要。進行規范的畫圖示范,結合元件符號的特點,針對學生容易馬虎的地方,提出畫好元件符號的要求。規范畫電路圖的電路圖的要求,并結合同學們的實驗,讓同學們把實物連接電路畫成電路圖,學生經過訓練,認識電路、連接電路和畫電路圖的能力會有較快的提高,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安全操作意識。
最后,教師再次設問:“在剛才的實驗中,有的小組的同學滿懷信心地連接了電路,并與電路圖相符,應該是正確的,可是閉合開關后卻發現用電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從而引出電路中的斷路(開路)、通路、短路三種狀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向學生介紹短路帶來的危害,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ㄈ╈柟叹毩暎卣固岣
講完如何畫電路圖和電路的三種狀態后都設置相關練習題,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練習,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課堂小結,單元回歸
以知識樹的形式進行課堂小結既可以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回顧、梳理,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體系。
。ㄎ澹┎贾米鳂I
初中物理說課稿15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我是伽師縣六鄉中學物理教師努爾斯曼姑麗·圖爾遜,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現象》中第二節《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級物理,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它與日常生活。生產。軍事。航天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屬于理解的知識。本單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兩小節,本節說課我們只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光沿直線傳播的引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可以為學習《平面鏡成像》這一節鋪平道路,同時也為學習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礎,還可為高中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通過這節學習,可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物理新課標》要求和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本節的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
、僦拦獾姆瓷洮F象
、诶斫夤獾姆瓷涠,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壑犁R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芰私馕锢淼难芯糠椒ǎ簭膶嶒炛蟹治霈F象,歸納總結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
析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偌ぐl學生對自然現象學習、研究的興趣。
、谂囵B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劢洑v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獲得比較全面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②密切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夠區分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2)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學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體現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結合自身的積極探索,用自己的實踐去親自感悟。教學過程體現師生交往、積極互動。
2、選用的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紙板、大頭針、平面鏡、量角器、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的引入
教師提問:光源發出的光進入了人眼,人便看見了光源,那么人為什么能看見不發光的物體?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的教學
1)光的反射現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鏡上的反射現象
概括: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現叫光的反射
2)有關的幾個物理名稱
教師邊演示邊畫圖,并強調平面鏡的光學符號的畫法
一"點":入射點O
入射光線AO(強調:字母順序,畫實線,箭頭及方向) 三"線" 反射光線OB (同上)
法線ON 過入射點與鏡面垂直的直線(畫虛線)
兩"角"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佼擡、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象說明:"三線共面".
②讓學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說明:
"兩線分居".
、圩寣W生根據現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發現現象規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線既是鏡面的垂線,又是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的角平分線
4、應用: ①求角(隨堂教師舉例) ②作圖
4)光的反射類型:
1、對照課本4——16中的a、c兩圖分析說明特點:
鏡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則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個方向。
2、強調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舉日常生活中兩種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釋。
①看電影
、诤诎宸垂
、塾旰笠雇碜呗
三、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知識要點:
(1)光線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界面時,發生反射現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兩種: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業。
課本76頁練習1和學習達標訓練
【初中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說課稿04-29
初中物理的說課稿12-02
初中物理說課稿06-26
初中物理浮力的說課稿10-23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11-03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09-04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11-04
初中物理《功》說課稿10-27
初中物理溫度說課稿03-25
初中物理說課稿《密度》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