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說課稿
以下是杜甫登高說課教案,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
《登高》這首詩選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7課《近體詩六首》。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鑒賞唐代詩歌。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詩作為中國文學的奇葩,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鑒賞唐詩對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和積淀學生的人文素養意義非凡。在《登高》之前,本單元已經鑒賞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琵琶行》,學生懂得了一些鑒賞詩歌的門路,有助于學習杜甫七言律詩《登高》。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科的知識目標:1、了解詩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唐之韻》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登高》的鑒賞中,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后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采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這首詩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運用網絡環境進行小課題研究。其根據是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課后以杜甫為專題,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進行個案小課題研究,培養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成功意識以及失敗意識。
四、說課堂教學秩序
一、 關于新課導入
課前準備:
為了知人論世,豐富學生對杜甫的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情感體驗,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唐之韻》中的《一代詩圣》上下集。
為此,我設計了如下的導語:
秋,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給我們呈現的是深秋一位淪落天涯的游子在蕭瑟凄涼的黃昏孤獨的身影;而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同樣是在深秋,呈現的卻是一幅絢爛多彩,生氣盎然的湘江秋景圖,可見,不同的詩人面對同樣的秋天卻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那么偉大詩人杜甫筆下的深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懷著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去領略他的才情,去觸摸他的靈魂深處。下面,我們來學習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導語是每節課的窗戶和眼睛,精彩的導語能讓學生的眼睛亮起來,具體到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明白任何文學作品包括詩歌都是在特定的時空完成的,面對秋不同的詩人會引發不同的情感體驗,設計了如上的導語。
二、關于新課傳授過程
(一)四讀詩歌
1.教師范背詩歌,學生注目。此設計意在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背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對《登高》一詩的情感基調有個感性的整體認知,有助于學生品味詩歌的音韻美,此為情讀。
2.教師范讀,學生默讀。此教學設計目的在于進行誦讀指導,讓學生注意詩歌的字音、節奏、節拍、韻腳,體味本詩音韻低沉,回環的原因,此為音讀。
3.學生自由朗讀后結合注釋默讀。此教學設計本著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讓學生思考,領悟詩歌的大意,此為意讀。
四讀詩歌,有利于實現大綱目的中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誦讀能力,體味詩歌的音韻美。
(二)探討景、境、情的關系
此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新大綱中學習目標應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根據新課標分層推進的原則進行教學,具體到詩歌教學,就是本著學生應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為此,本著先易后難、分層推進的教學原則,全課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該如何概括?此教學設計是從新課標要求的文學作品應先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進行的設計,其答案是一個“悲”字。
第二個問題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悲”,詩人“悲”什么?此問題設計順勢而出,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紤]到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由于思考時間、閱讀經驗、知識積淀有限,估計大多數學生只會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會之秋、國家之秋這個層面存在困難,因此,我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基礎上,再進行必要及時的點撥,結合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詩人悲社會之秋的情懷。
具體到《登高》這首詩,不論學生如何思考第二個問題,無外乎從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這三個層面進行回答。
針對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我從文本出發,設計如下的'三個問題:
①首聯和頷聯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幅廣闊深遠的圖景,試問,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請描繪一下,此為點。
答案多樣:如飛鳥,在勁風中搖曳吃力盤旋,飛舞的鳥這個意象,意韻較深。寫出了孤鳥的無力、脆弱,這何嘗不是詩人的寫照。這種意象在杜甫其它詩中也可印證,如《旅夜抒懷》同是臨江抒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睂τ谶@首詩,教師可適當點撥,江上景色,野闊天低,大江奔流,尤顯旅人的單薄與脆弱,孤獨無依。所謂的文章,官職皆隨水而逝,成過眼煙云,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間一個小小的飛鳥,只有無盡的悲涼充斥其間。又如落葉、長江。就“落葉”這個意象而言,一葉知秋,落葉的蕭蕭表現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讓人感到傷感。如學生提到“長江”這個意象,不尤人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聯系詩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壯志難酬的遺憾呢?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同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底蘊,擴大學生視野,做這樣一個極為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促進文本多樣化的解讀。
根據新大綱關于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體到詩歌就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發揮聯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還原成立體可感的畫面,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從而把握詩人的情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谡埬阌蒙⑽幕恼Z言描述登高秋景圖。此為課程教學中的“染”。
答案:登上高臺,眼望遠方高遠天際,茫茫無邊,耳聽獵獵西風,老猿悲鳴,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在急勁的西風中,孤鳥吃力地翻滾,大風四卷,孤鳥回旋,徒增無限感傷,近看枯葉蕭蕭而下,黃葉滿地;遠觀滔滔的長江,滾滾東逝,不禁讓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嘆。
、鄹鶕膶W鑒賞應體會作品深層內蘊這一要求,我設計了下面這樣一個問題,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漸深入到人事。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痹娭袑懢埃瑺I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答案:這兩聯渾然一體,境界深邃悠遠,營造出天地蕭颯悲涼、凄清的景境,渲染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內心無盡的悲涼,悲嘆大自然的秋。
以上的三個問題設計從三個角度解決詩歌怎樣鑒賞寫景的問題,具體到《登高》這首詩,基本上解決悲自然之秋這一層面。
關于詩人悲己,悲生理之秋這個層面,根據思維的連續性,本著探究的精神,在學生結合文本回答問題的基礎上,可適時的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人僅僅悲嘆大自然的秋嗎,所悲之秋還有沒有別的意味?教師課結合多媒體,可適時展現杜甫生平及此詩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作如下的解讀:本詩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年,晚年的詩人仍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生活困頓,再加上年老多病,登臺賦詩,想歲將百年,生命將盡,而命途多舛,壯志難酬,而對于封建時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無異于要了詩人的性命,今詩人頭發花白,命將盡而事業無成,不由悲從中來,悲嘆個人生活的困頓同時,更加悲嘆政治生命的困頓,實為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此教學環節意在讓學生對詩歌有更深入的體會和深切的感悟,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第三個層面,即詩人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根據新課標教學應分層推進,教學是逐步深入的過程,鑒賞文本應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內核,情感內涵,以及新大綱目標要求,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及新課標中教學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相統一的過程及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目標出發,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詩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這些也許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請結合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討論、分析。
此問題所涉及的層面是本節課的難點,由于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有限,知識積淀和人生經歷有限,理解詩人的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運用我做的課件補充詩人杜甫生平的有關重要的信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就很必要了。
教師在因勢利導引出這個話題之后,可通過多媒體呈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這時可聯系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透視出來的情懷進行點撥,這種點撥非常關鍵!睹┪轂榍镲L所破歌》寫于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動蕩不安這個大背景下,詩中通過一次風雨襲擊茅屋之事,表現了詩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艱難,“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但詩人并沒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將個人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了一起,從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廣闊而深遠的社會內涵,體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到這里,教師可做如下引導:我們是否有所觸動、感悟,詩人的“悲秋”不僅是悲自然、悲個人,更深層的是悲國家、悲社會,相對于國家的風雨飄搖,破敗不堪,詩人自己的生活困頓、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風蕭颯,即個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過是文本的表層罷了。
這時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學生互評,達成共識: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詩人的詩作中,我們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層的是悲社會之秋,國家之秋!兜歉摺芬辉娬嬲囊馓N,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國家之秋的有機統一,體現的是詩人憂國傷世的博大志士胸襟和情懷。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作為觀察員身份起監督作用或作為平等主體參與談論,最后只進行簡要的梳理。
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大的教學環節,即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會之秋,相互順序可以視課堂實際情況而定,每個環節完成之后,可根據上面的語言靈活進行連貫,整個設計體現了新課標中課堂教學開放、靈活的原則。
(三)在完成探討景、境、情關系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全詩。此設計有利于實現教學大綱中要加強學生的積累,養成自覺學習語文的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這一教學目的。
(四)關于作業。師生一起,以小課題形式寫出一篇關于杜甫專題的研究小論文。這樣設計出于以下幾個考慮:寫作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有利于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動意識、失敗意識以及成功意識。
(五)關于板書設計也即結語,如下圖所示:
此板書呈金字塔型,意在隱喻:悲是本詩的核心情感內涵;由自然而及個人而及社會,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這樣的設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杜甫登高說課稿】相關文章:
蘇教版高中語文《登高》說課稿模板12-02
重陽登高作文10-09
重陽登高的手抄報08-15
杜甫的名言名句11-07
攀登高峰求職簡歷封面09-08
勇攀登高峰求職簡歷封面09-25
杜甫草堂英語導游詞10-25
重陽節登高的手抄報資料09-02
端午節的詩句杜甫01-15
杜甫草堂導游詞15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