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

        時間:2021-01-29 15:25:19 小學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內部》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體系、內容

          《地球的內部》選自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的內部》屬于“地球與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為六年級研究《我們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單元順應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規律,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分為《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地球的內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主要研究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

          《地球的內部》有三個教學活動(PPT),其中認識地球內部構造是本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分下來說一說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先看第三課: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出來的。

          ●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

          情感與態度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教學重點: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4、教學難點: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學安排:1課時

          6、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雞蛋、橡皮泥等。

          學生準備:橡皮泥。

          二、說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地球的內部有什么幾乎一無所知。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這對六年級的學生,并不困難。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法: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的講解并補充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課堂教學中,不是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對地球的內部構造進行合理的假設;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制作“地球構造模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本課繼續運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設計了四個步驟:

          (一)情境導入,探究暗盒

          1、(出示書上的問題)老師要請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講臺上有三個盒子,里面分別裝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開盒子,你們知道每個盒子里裝了什么嗎?請幾名學生嘗試分辨。(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幾個同學只能猜測,于是我多請了幾個同學,并提示允許他們將盒子拿起來,而且把鉆孔的釘子放在旁邊,學生很快便通過搖晃、鉆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2、學生交流: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實我們剛才用的方法和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相似。

          [設計意圖]:這里設計了老師請學生幫助解決問題的環節,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明白了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做準備。

          (二)討論,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這是本課的重點,著重探究地球內部的構造,我打算分四步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1、提問: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

          2、我們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樣,人類無法深入到地球深處,科學家是怎樣去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呢?

          學生討論,教師出示火山、溫泉、地震的圖片,提示鉆井、地震波等也是進行地球內部探測的方法。并把剛才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上。

          3、預測。

          學生根據以上的現象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并畫在記錄表格上。

          [設計意圖]:這部分我教學以后調整了一下順序,把第2、3兩步對調了一下,原來的第2步讓學生毫無根據漫無目的的進行預測沒有必要,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先讓學生看火山等圖片,因為這些學生很少見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學家那樣來推測,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到本質,也符合探究的一般過程。并且下面讓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將科學家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足的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反思,一致的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提問:地球內部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第21頁的內容,形成簡單的認識。接著出示圖片,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補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面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騰堡發現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分別將其命名為“莫霍面”和“古騰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

          名稱 范圍 物質的組成 厚度與特征

          地殼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達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與古騰堡面之間 鐵、鎂、硅酸 厚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圍內溫度近于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于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層,它是巖漿活動的發源地。

          地核 古騰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鐵 厚3478千米

          內核:1278

          外核:2200

          5、師:其實地球內部就像一個雞蛋,你能用雞蛋作一個類比嗎?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作大膽的預測, 接著通過閱讀書上的資料和觀看老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材料認識地球內部構造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雖然有許多的知識講解,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他們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地球內部的構造,并通過主動學習,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完善認知結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老師適時補充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豐富了課堂資源,學生興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圖)提問: 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知識,知道了地球的構造,你能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嗎?

          2、(出示老師做好的模型。)這就是老師做的,你們想做嗎?你打算怎么做?小組可以討論。

          3、討論交流方法,確定方案。(重點說清作時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的確定、各部分的厚度關系等)

          4、分組合作。(提示如果小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夠,可以和周圍小組調換顏色)

          5、指導切開模型,展示評價。(主要從外形、內部顏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幾方面來評價)

          [設計意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而且還要通過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學生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計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學生分小組制作,最后切開評價。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鞏固了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四)總結,課后延伸

          1、總結: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結合板書,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2、作業

          課后請大家查找資料,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

          [設計意圖]:我認為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知識以后,要能培養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方法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們都是科學家。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錦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精選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集合15篇)11-24

        小學科學說課稿通用15篇11-02

        小學科學說課稿合集15篇11-02

        小學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說課稿范文01-30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1-04

        大班科學說課稿:頑皮的影子09-2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日韩∧V精品一区二区小说 | 日韩AV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有码在线 |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六年級科學《地球的內部》說課稿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內部》首先,我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1、教材的體系、內容

              《地球的內部》選自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的內部》屬于“地球與宇宙”中 “地球的概貌”部分。為六年級研究《我們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單元順應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規律,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分為《地球的形狀》、《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內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地球的內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變遷》主要研究地球運動與地表變化。

              《地球的內部》有三個教學活動(PPT),其中認識地球內部構造是本課的重點。

              下面我就分下來說一說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先看第三課: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擬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構造是科學家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出來的。

              ●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過程與方法

              ●能夠制作地球結構的模型。

              情感與態度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3、教學重點: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4、教學難點: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5、教學安排:1課時

              6、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幻燈片、暗盒、沙子、玻璃球、泡沫、熟雞蛋、橡皮泥等。

              學生準備:橡皮泥。

              二、說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對地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地球的內部有什么幾乎一無所知。學生要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的方法,自主設計實驗,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斷科學家是如何探測地球內部的,從而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這對六年級的學生,并不困難。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現有的實驗材料,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法: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探究暗盒里有什么”導入新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講解法: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的講解并補充材料;

              課件展示法:用視頻形象的展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課堂教學中,不是教師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觀察分析:通過觀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一些現象對地球的內部構造進行合理的假設;

              動手實驗:通過動手制作“地球構造模型”讓學生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本課繼續運用“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序

              我設計了四個步驟:

              (一)情境導入,探究暗盒

              1、(出示書上的問題)老師要請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講臺上有三個盒子,里面分別裝了沙子、玻璃球、泡沫,不打開盒子,你們知道每個盒子里裝了什么嗎?請幾名學生嘗試分辨。(這是本課的難點,學生在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要探究出盒子里面是什么,并不容易,前幾個同學只能猜測,于是我多請了幾個同學,并提示允許他們將盒子拿起來,而且把鉆孔的釘子放在旁邊,學生很快便通過搖晃、鉆孔等方法探究出暗盒里有什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2、學生交流: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

              3、提示:其實我們剛才用的方法和科學家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相似。

              [設計意圖]:這里設計了老師請學生幫助解決問題的環節,創設情境,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明白了探測地球內部的方法,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并為研究地球內部構造做準備。

              (二)討論,認識地球內部構造

              這是本課的重點,著重探究地球內部的構造,我打算分四步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1、提問: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

              2、我們的地球就像暗盒一樣,人類無法深入到地球深處,科學家是怎樣去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呢?

              學生討論,教師出示火山、溫泉、地震的圖片,提示鉆井、地震波等也是進行地球內部探測的方法。并把剛才的方法記錄在表格上。

              3、預測。

              學生根據以上的現象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并畫在記錄表格上。

              [設計意圖]:這部分我教學以后調整了一下順序,把第2、3兩步對調了一下,原來的第2步讓學生毫無根據漫無目的的進行預測沒有必要,預測要有一定的依據,先讓學生看火山等圖片,因為這些學生很少見到,再用上面研究暗盒的方法像科學家那樣來推測,更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由現象到本質,也符合探究的一般過程。并且下面讓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將科學家的預測與自己的預測進行對比,不足的可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進行反思,一致的可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4、提問:地球內部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先讓學生閱讀書上第21頁的內容,形成簡單的認識。接著出示圖片,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補充材料:1910年,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地下50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他認為這個發生折射的地帶,就是地殼和下面物質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騰堡發現地下2900多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分別將其命名為“莫霍面”和“古騰堡面”。用這兩個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3個圈層。

              名稱 范圍 物質的組成 厚度與特征

              地殼 地表到莫霍面 硅和鋁的硅酸鹽巖石 平均厚17千米

              大洋底地殼較薄平均6千米,最薄處不到5千米;大陸較厚平均40千米,最厚可達70千米(青藏高原)

              地幔 莫霍面與古騰堡面之間 鐵、鎂、硅酸 厚為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圍內溫度近于巖石的熔點,地幔物質處于塑性流動狀態,稱為軟流層,它是巖漿活動的發源地。

              地核 古騰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鐵 厚3478千米

              內核:1278

              外核:2200

              5、師:其實地球內部就像一個雞蛋,你能用雞蛋作一個類比嗎?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地球的內部構造作大膽的預測, 接著通過閱讀書上的資料和觀看老師提供的圖片和錄像材料認識地球內部構造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雖然有許多的知識講解,但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他們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地球內部的構造,并通過主動學習,了解了地球的內部,完善認知結構,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老師適時補充了書本上沒有的內容,豐富了課堂資源,學生興趣盎然。

              (三)拓展,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出示教材插圖)提問: 今天我們學習了地球內部的知識,知道了地球的構造,你能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嗎?

              2、(出示老師做好的模型。)這就是老師做的,你們想做嗎?你打算怎么做?小組可以討論。

              3、討論交流方法,確定方案。(重點說清作時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的確定、各部分的厚度關系等)

              4、分組合作。(提示如果小組同一色的橡皮泥不夠,可以和周圍小組調換顏色)

              5、指導切開模型,展示評價。(主要從外形、內部顏色、各部分的厚度比例幾方面來評價)

              [設計意圖]: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而且還要通過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加深對地球內部的認識。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模型,激發學生的制作興趣,學生討論后制定實驗方案(確定先后順序、各部分顏色,計算各部分的厚度),然后學生分小組制作,最后切開評價。從理論到實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拓展。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鞏固了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培養了團結合作的意識。

              (四)總結,課后延伸

              1、總結:人類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的?地球內部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結合板書,回顧今天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對地球內部構造的認識

              2、作業

              課后請大家查找資料,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

              [設計意圖]:我認為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學生在學習了科學知識以后,要能培養對所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各種方法繼續研究地球內部的秘密。科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不懈努力,勇于探究,我們都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