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典文獻閱讀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文獻閱讀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文獻閱讀心得1
讀文獻的實質:teachyourself,也即是自學。但是中文“自學”字面意義上沒有反映出閱讀中的一些關系。teachyourself,誰teach?第一反應當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教你。
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邊,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閱讀的過程似乎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作者和自己的互動的問答過程。在這里,我更愿意承認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的個人人格實際上“分裂”為了兩個人,一個代表作者,一個代表自己。
當“自己”不懂的時候,通過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自己努力變成“作者”的過程,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樣,閱讀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為作者從而教會自己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有一個“作者的意識”,始終要考慮和琢磨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要那么些,他當時的意圖是什么?他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這應該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門。
“數學書有兩種,一種是看了一頁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種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楊振寧曾這樣講過。這大概也是不少學科文獻閱讀的感受。事實上,萬事開頭難。我個人的閱讀經驗經常是這樣的:第一次努力讀下來,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讀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說理解的程度是隨次數增加而指數增長的。
所以說如果一篇文獻你沒有讀過3次,你是沒有資格說難的。許多人常常只讀了第一遍以后就覺得難讀不下去放棄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讀上兩次,他可能就不這么認為了!敖裉旌軞埧,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后天的太陽,所以我們干什么都要堅持!”馬云的說法和這里“文獻至少讀三次”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應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經典作品的一些區別。在科技文獻中,經典作品應該屬于一個領域相對基礎性的優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個領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著前人幾十年研究而最終被攻克的某難題的,或者橫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論等。
從這里的區分講,經典文獻是那種寫的很仔細,可以用來打基礎,進入某一領域必讀的優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艱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讀不可了,特別是在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做到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該怎么做呢?
經典文獻閱讀心得2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現階段的水平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文獻。過于強調閱讀“著名”的文獻常常可能適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積極性。選擇合適的文獻并不是單指選擇同一水平的文獻,更要盡可能分出層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達最終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么如何選擇呢,下面講幾點個人體會。
讀“著名”作品作者的學生的文章。他們的學生由于能得到親身指導,耳濡目染,更能體同身受理解老師的想法。同時你的難點可能也是他們的學生同樣曾碰到的難點,這樣你就可能從他們的文章看到他們是如何理解的,這樣就更容易學會?傊痪湓,學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師差,但有條件很接近導師,因此閱讀學生的作品無疑是通向名著的一個途徑。
閱讀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個人的作品會反映出來他思想發展的軌跡: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文風也會越來越簡約和凝練。后期的作品雖然更趨成熟,但同時理解起來會更困難。這時候不如逆著來,更容易跟得上。同樣的思路,讀別人的博士論文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具體就不分析了。
那么如何真正的,而不是假裝的理解了呢?
前文的.基本觀點是讀文獻過程是努力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想法也常會不知不覺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綁架”,成為作者的“代言人”。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覺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對其中的各個細節都掰扯的很清楚,但當脫離論文給別人解釋的時候,別人一問問題,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蛘咭仓皇菓{著記憶說出作者的解釋,而非自己消化過的解釋。所以說我們需要從文獻中走出來,從作者的影子中走出來。
那么如何從文獻中走出來呢,我認為就是如費曼所說的,通過獨立思考在我們的大腦重新創造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這里的“創造”有如下兩層含義。能否創造是檢驗是否理解的一個重要標準
讀文獻的時候, 就像看戲。從一開始就已經不知不覺的被作者帶入了作者設置的情境當中,也就不可避免的會被作者牽著走。當我們對論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們就要放下論文。常言說的好,功夫在詩外。同理,理解文獻是發生在不讀文獻的時候。這樣的時候可以是:
“以賣促學”的時候。就是與合適的人討論自己學到的東西。合適的討論者主要指那些愿意學習你正要講的東西,并且還會不時的提出問題的人。在這種交流中,你也要盡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為對方問了一些太初等的東西,就覺得講下去沒什么意思。
討論的過程,雙方平等的心態很重要:既愿意問,也愿意回答。在講解的過程,你也會發現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這樣就會催進你獨立地思考。
“內省反思”的時候。現實中,找到合適的討論者并不容易。中國的教育不鼓勵提問,再加上人情面子問題,不懂者常常不愿意提問,反而以恭維來取代提問,這樣就阻塞了交流的進行。因而內省反思就也變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現實一點。
“內省反思”主要是指脫離論文的情形下,在閑暇的時間里,在自己腦子里獨立地重構出論文的結果。具體一點兒說:
要在閑散的時間進行。特別要選擇在”無法面對”論文的時候,這樣才強制你獨立地思考(當然對于意志力特強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飯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車)的路上,睡覺前或早上醒來的時候。總而言之,是各種手邊上無法看到文獻的時候。
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段閑散時間里,自己要盡可能明確在要想清楚一個什么問題,要搞明白一個什么難點等等。
發現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間步驟。在我們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要慢慢地想問題是怎樣表述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存在,問題的難點是在哪里,為什么難等等。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去回憶作者的思路和解決方法。這個過程很重要。
在回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覺到很“唐突”的中間步驟。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對這些唐突的地方,要盡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補上缺失的環節。即使你最后還是沒有想通,但事實上你已經進步許多了:當你下次再翻開論文時,你的理解就更有針對性,而且讀起來也容易很多了。
【經典文獻閱讀心得】相關文章:
論文寫作之文獻閱讀與引用03-23
報紙在淺閱讀時代的深閱讀對策論文文獻05-03
參考文獻標注方法對論文寫作閱讀影響04-25
文獻綜述和參考文獻03-03
標準文獻論文文獻格式04-16
探析研究生文獻閱讀研討課教學評價體系04-28
參考文獻外文文獻格式06-16
文獻綜述報告參考文獻格式04-05
論文文獻參考文獻格式10-24
參考文獻書寫技巧及文獻標注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