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裝癖是一種心理疾病
異裝癖≠異性癖
異裝癖、異性癖都屬于性心理障礙,但兩者有著明顯區別。廣東省心理危機干預聯盟委員、心海榕心理機構心理咨詢專家于XX介紹,異裝癖是對性別認同的混亂,“比如有這樣一位患者,父親早逝,家中都是女性:媽媽和兩個姐姐,小時候看到姐姐穿裙子涂口紅,總喜歡模仿,大家看后并沒制止,反而覺得好笑,長大后高考,該患者感覺壓力很大,突然想穿裙子涂口紅,緩解壓力”。XX說,這類人通常受到童年創傷影響,性格內向甚至自卑,在遇到壓力或困境時,認為還是做異性好,將自己裝扮成異性,能得到周圍人的肯定或關注,自己也能從中獲得舒服感。整體上,異裝癖者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處于混亂狀態。
而異性癖又稱性別轉換癥,是性心理身份或性別意識的顛倒,生理解剖上完全正常的人在心理上堅信自己屬于異性成員。例如“快樂男聲”參賽選手劉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不屬于‘偽娘’,我覺得‘偽娘’穿女裝是出于興趣愛好,我不是出于興趣,我只是覺得自己這樣穿才自然。”關于易性癖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但環境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如有的父母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于是將其當女孩養,給孩子扎辮子、著女裝、取女名,使孩子的性身份識別發生障礙。
關注12歲青春期之前的性意識建立
在異裝癖、異性癖的形成中,12歲青春期之前是個關鍵點。于東輝強調,父母們在這個時期應多加關注。孩子的性別角色意識從3歲以后就開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男女有別”的性別角色意識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
至于6—12歲的小學階段,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社會知識和興趣的培養上,這個階段則屬于孩子性別意識的潛伏期。所以,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正確處理兩性關系打下牢固的人格基礎。
異裝癖心理治療可恢復
異性癖的治療是比較困難的,患者多依賴于心理治療,變性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心理得到平衡,但也有資料報道有人術后后悔,且手術的并發癥和后遺癥給病人造成許多痛苦。XXX介紹, 相對而言,異裝癖多數不需要做變性手術,其治療主要通過心理手段,而且要找到童年創傷形成的關鍵所在,進行治療,治愈的.比率較高。
大家熟知的“泰國人妖”,有的是迫于生計有的是異性癖或主動或被動的從小就進行女性化訓練并服用雌性激素,到成人后發育成“變態”男性(部分是變性人),他們多數已經喪失了生育能力。
此外,XXX強調,不要將同性戀和異性癖、異裝癖混為一團,同性戀主要是生理性的,而異性癖、異裝癖主要是心理性的,APA(美國精神醫學協會)于1973年已把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DSM-III-R)中去除。異性癖、異裝癖則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治療。
【異裝癖是一種心理疾病】相關文章:
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點是一種恩惠勵志文章10-16
獨處是一種能力06-26
喝茶是一種享受11-10
創業是一種心態09-24
心理疾病會有哪些癥狀10-14
留守兒童的心理疾病07-16
成功是一種選擇作文12-18
啟用公積金是一種雙贏07-19
打鼾是一種病嗎10-30
插花:愛美是一種天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