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利他主義是天性嗎
利他主義是指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的原則。那么利他主義是一種天性嗎?
自從19世紀利他主義被提出后,它就是一個能引發熱議的話題。心理學家一直在想:人們天生就會對別人好嗎?心理學家重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發現利他主義行為也許更多地被人際關系管理而不是被天性管理著。
2006年,一項對幼兒的研究發現18個月大的孩子在沒有被刺激的情況下會對實驗人員伸出援助之手。許多科學家認為孩子們與生俱來就會實施利他主義行為,從那以后這項發現成為了許多研究的基礎。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畢業生Rodolfo Cortes Barragan和心理學講座教授Carol Dweck懷疑情況并沒有這么簡單。
鑒于大部分實驗均與幼兒有關,自2006年之后的相關研究的研究過程均包括與孩子一起玩幾分鐘,這樣做就是為了令孩子們在與新環境下的陌生人玩耍的時候更自在。但這樣的行為恰恰會影響實驗結果。Barragan說:“孩子們總會不自覺地尋找社交暗示,而與他們玩耍就是很明顯的一個暗示。這個人和我一起玩暗示著他們會照顧我嗎?這些行為表達了一種親密感,于是孩子們的反饋就很友好。”
不同的玩球方式
Barragan 和 Dweck設計了一個新奇的實驗,該實驗將這一預熱過程分離出來了。他們征集了34名1-2歲的孩子,并將他們分成了兩組。在第一組中,實驗者會和孩子一起玩球,并同他們交談。幾分鐘后,實驗者會“意外地”用球擊落桌上的物品,并觀察孩子是否會將其撿起來,這一過程與2006年的實驗一模一樣。
不同之處在于第二組。實驗者和孩子們會自己玩自己的球,而實驗者同樣與孩子們進行交談。幾分鐘后,實驗者還是會擊落桌上的物品。比起那些各玩各的孩子們幫忙撿起物品的可能性,和實驗者一起玩球的孩子們幫忙撿起掉落物品的可能性大了三倍。實驗者又在年齡稍大的孩子們身上做了實驗,但情況稍有改變,與實驗者互惠互利的孩子們幫忙的可能性多出了兩倍。
實驗結果表明利他行為更多地由人際關系來控制。
細微但很重要
Dweck說:“這一發現會引起一些爭議,不過這是好事。人們經常認為有些東西與生俱來,因為他們不明白一些細微之處也會改變一個人。”
利他主義與生俱來的論據之一是它在進化上有利于提高一個人生存的幾率。我們已經進化出了自主形式的同情和一種名為鏡像神經元的大腦細胞,因此我們能夠對他人察言觀色。Dweck認為作為人類,我們的靈活性體現在我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上。
研究人員說為了核實這一發現還需做更多研究,尤其是研究那些小于18個月的孩子們。不過到目前為止,實驗結果表明社會心理學家需要重新審視一些習以為常的研究方法了。實驗結果還表明一些積極的正面影響可能來自年幼時期的互動。
Barragan說:“通過相互玩耍,孩子們能夠感覺到來自另外一個人的信任感。如果孩子們信任他們身邊的人,他們就有可能更早地學習他們周圍世界中的文化,實際上這令他們更容易達到個人和個人人際交往的成功。”
【利他主義是天性嗎】相關文章:
少成若天性 習慣如自然08-09
檢驗技師/士考點:先天性免疫的作用06-12
十大錯誤扼殺孩子聰明天性05-09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知識點總結04-14
跳槽有罪嗎?08-02
檔案是學籍嗎08-06
考研調劑需要再次復試嗎 成功率大嗎12-25
?瓶梢钥佳袉08-20
瑜伽可以美顏嗎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