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

        時間:2022-06-09 05:37:58 心理學與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

          用心理學解讀生活中的幸福,會有怎樣的一番解讀呢?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僅供參考!

        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

          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

          科學評論人士阿胡雅:有關幸福的科學已成為心理學一個極具爭議的領域,從業者甚至難以表述涅槃狀態,更別說量化了,倒是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幸福概念更為貼切合用。

          巴西超級名模吉賽爾•邦辰(Gisele Bündchen)最近披露,每天睡覺前,她都會在心里數一數自己感恩的事情。這對她肯定是件繁重的任務:這位長腿美女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衣架子”;嫁給了一位富有、英俊的美國橄欖球明星;育有兩位漂亮子女;躋身于《福布斯》(Forbes)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年度榜單;抽得出空的時候還是聯合國(UN)環境親善大使。

          她顯然對有關幸福的研究也十分了解。這類研究高度贊揚感恩(通常是寫在一本“感恩日志”中)的效益。在最近英國各地推出的一個晚間課程中,這種日志肯定會被提及。這一持續六周的課程由一個名為“爭取幸福”(Action for Happiness)的組織推出,得到了達賴喇嘛(Dalai Lama)的認可。該課程聲稱運用了“幸?茖W”,后者憑借其魅力,已受到政策制定圈子的注意。

          同樣在最近,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發布了英國各地個人福祉排行榜。該排行榜的依據是對16.5萬人的生活滿意度調查。結果是北愛爾蘭的弗馬納郡喜獲第一,而倫敦彌漫著抑郁情緒。由于大多數人的終極目標就是幸福,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政府應該想辦法提高公民的滿足感。

          不過,有關福祉的科學在過去15年里成了心理學一個極具爭議的領域。其從業者甚至難以闡明涅槃狀態的特征,更別說對它加以量化研究了。與此同時,幸福已成為公共健康的核心問題。2014年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安德魯•斯特普托(Andrew Steptoe)教授領導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把收入、吸煙和飲酒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考慮在內,那些表示自己享受人生的參與調查者,生理上的衰退速度也慢于脾氣不好的同齡人。

          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積極心態產生有益生理影響的精確機制。2013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心理學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曾發表一篇令人震驚的論文,提出深層次滿足的人群的基因組圖譜與其他人顯著不同,這可能會影響免疫功能。這一發現得到了廣泛報道,隨即引發了爭議;根據弗雷德里克森教授的數據重新開展的一項分析未能得出相同結論。

          所有這一切都不應阻止我們努力找出幸福生活的要素。這正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目標。該中心把有關幸福的研究與實用建議相結合。它對幸福的定義是“喜悅、滿足或積極健康的體驗,再加上人生美好、充實而有價值的感覺”。正如富裕人群一直在提醒我們的,滿足感并不來自物質財富,而來自人際關系和個人發展。同情心與無私似乎是核心要素。

          而這也許正是科學提供的最有幫助的指標:真正的幸福極少是一個接一個直截了當的、個人的愉悅體驗——比如性、毒品和巧克力。的確,許多被視為充實的人生體驗——撫養子女、掌握一種樂器、捐贈一個腎臟——都需要痛苦和犧牲。幸福似乎與帶著目標和意義生活存在關聯:如今,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會問居民是否感覺活得有價值。

          事實上,這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最高善”(eudaimonia)概念沒什么不同。這個概念是指一種幸福狀態,在今天被重定義為“人類繁榮”(human flourishing),代表一種根植于良性努力的滿足感。心理學家正開始將eudaimonic幸福狀態與較膚淺的“快樂”(hedonic)幸福狀態區別開來。這可是一個頗能說明問題的趨勢:有關幸福的現代科學終于趕上了兩千多年前希臘人的思路。

          【拓展閱讀】

          你幸福嗎?

          純樸農村中,溪邊的浣衣婦,赤腳嬉游于田間的孩童,廟埕前泡茶的老人家,悠閑、快樂又滿足的場景,因十大建設及各項促進經濟發展政策之推動,臺灣經濟漸漸起飛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到現在的停滯不動,甚至經濟倒退、政治紛擾不安、教育政策一改再改、失業率與物價指數不斷創新高,你覺得你幸福嗎?你的幸福指數是多少?是1、是2、還是3……?

          自小,我們被要求努力讀書;長大,我們被要求努力工作,我們雖辛苦,最大的目標無非是提升生活質量,期盼過得幸福、快樂、滿足、滿意……。甚么是幸福?幸福來自哪里?幸福如何取得?是農業社會較幸福、還是工業社會較幸福?影響幸福的因素是甚么?性別、年齡、收入、家庭型態……哪一是影響幸福之主要因素哪?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心理學對幸福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傳統取向:享樂主義取向(hedonic approach),關注快樂,根據快樂的獲得與痛苦的規避來定義幸福;實現論取向(eudaimonicapproach),關注人生的意義和自我實現,根據個人潛能的實現程度來定義幸福(Ryan&Deci,2001)。Keyes,Shmotkin和Ryff(2002)進一步將這兩種取向區分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與心理幸福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 以快樂論為基礎,快樂論(hedonism,Kahneman 等,1999) 認為幸福是由高興和快樂組成。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WB)則以實現論為基礎,實現論(eudai-monism)認為幸福不僅僅包括快樂,還包括人類潛能的展現。如Waterman (1993)就認為幸福由對真實本性的認識和實現構成(高良、鄭雪,2009)。也就是說,幸福感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主觀與客觀、快樂與意義、發展與享受、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觀幸福感從情感和認知2個層面,提出了幸福感的3個成分:生活滿意度、正性情感和負性情感。心理幸福感則以實現論為基礎,認為幸福感是客觀的、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

          學者認為以個體主觀判斷為標準界定的幸福定義為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nig),主觀幸福感包含整體生活滿意度和正、負向情緒的表現(Hoferet al., 2007),而心理幸福感則偏重個人在實際生活中的自我展現與個人對生活的意義感(Waterman, 2007)。

          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又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幸福感之詮釋亦有所不同。在中國,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儒家以”仁”為中心,“仁者不憂”(《論語•子罕》),“君子不憂不懼”;憂是樂的另一端,是同一種情緒的兩個對立面,仁者不憂,說明仁者常樂?鬃舆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鬃诱勵伝匕藏殬返赖穆镏畼,“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第六》)“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意即只有仁者才可以長久地保持快樂。又說 “不憂非

          樂而何?”(《論語•或問》)孔子“樂亦在其中”、顏回“不改其樂”都是因仁而樂。“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章句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事親從兄之樂,如同草木之有生意”(梁漱溟,2005),此均為儒家的感性之樂。佛家認為幸福是內在的平靜,強調內在之修持,更有與人同登彼岸之積極行為,透過四圣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通向涅盤解脫之永恒幸福!兑捉洝费”禍福相伴”,《老子》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家強調以無為之精神順應天道,面對人生而獲得幸福的感受。道家的幸福不操之于人、不勉強、不追求欲望,看似消極卻是積極以對(陸洛,1998)。

          在西方,古希臘時代,魯索、柏拉圖、蘇格拉底、費爾巴哈等對幸福的內涵進行探索;魯索認為,實現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幸福;蘇格拉底認為幸福就是擁有智能和知識;柏拉圖的「至善」思想認為人生的真幸福是德性和智慧;德謨克利特認為幸福是正直和謹慎;費爾巴哈認為幸福就是生命本身,生活的東西都是屬于幸福的;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家們認為幸福只存在于天堂中。

          近代,西方哲學家笛卡兒認為人要靠自身努力得到靈魂最終之寧靜與滿足就是幸福;康德認為幸福與道德密不可分;悲劇論之尼采則認為,要以悲劇精神享受人生。不論中西,不論上古世紀,不論中古世紀,不論現代,”幸福”是人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心理學解讀:幸福難,解釋幸福更難】相關文章:

        八難三災成語解釋08-18

        心理學如何提升幸福感04-17

        工傷保險條例解釋解讀09-17

        心理學幸福感的三大來源01-28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幸福教育心得12-09

        合同法解釋三解讀07-05

        解讀合同法解釋三07-05

        幸福句子:幸福很唯美06-18

        機能主義心理學及解讀03-03

        最幸福的愛情幸福句子12-0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